文章吧手机版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10篇

  《象棋的故事》是一本由[奥]斯蒂芬•茨威格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一):与希特勒对弈

  在人生不同阶段读茨威格,总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十几岁的时候看到《象棋的故事》,因为这个平铺直叙的名字差点就提不起兴趣,还是朋友推荐勉为其难拿来一读,当时只是被故事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对岑托维奇的好奇心甚至远远盖过了B博士;二十出头的时候重读,对二人的心理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啃了好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希望能更好地剖析人物;这几日,再读韩耀成先生的译本,故事的情节、人物似乎都已经离我远去,通篇隽永、深邃的文字中,我只看到了茨威格忧郁痛苦内心

  邂逅茨威格的第一眼惊艳,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发生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令无数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感同身受潸然泪下的作品,使得我在心底模糊地认识到,这个作者,是一个能够捕捉到心底那股说不清道不明急如烈火迅如闪电般的激情的人,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它,他还能以一种宽容理解态度,给予当事人最大的慈悲——他细腻的文笔不仅是在为他们代言,更将自己心灵和他们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因而,他也会被虚构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所撕扯,处于矛盾的两极。创作于茨威格自杀前不久的《象棋的故事》,正是当时作者内心天人交战的自况,甚至可以视为是他的遗书,道出了他做此选择的深层次原因

  毛姆曾经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由环境决定的。他们在命运的拨弄面前,不仅逆来顺受,甚至不能随遇而安。我尊重这些人,可我并不觉得他们令人振奋。还有一些人,他们把生活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似乎一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生活。这样的人虽然寥若星辰,却深深吸引着我。”

  茨威格也是如此,他迷恋且崇拜那些伟大的人物,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等传记类作品中可见一斑,他毫不吝惜地用最激情澎湃的语言赞美他们,然而他本人却陷入了一种对自己声名的恐慌,当时苛刻的评论家认为他是一个“平庸的二流作家,虽然书很畅销却过于通俗”,他在这样的评论面前毫无自信,因为他越是和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人交好,就越能意识到自己和“伟大”之间的距离有多么遥远。

  早前法国作家洛朗•塞克西克在佳作《茨威格在巴西》中还原了茨威格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那是第一种人与第二种人的斗争,也是B博士和岑托维奇的斗争。当纳粹上台之后,茨威格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特勒本也属于毛姆所说的第二种人,是一种残酷且疯狂的“伟大”,然而他自己,就是第一种人,他只能选择逃离,将无法承受的抛在脑后,他所书写的激情和读者们所理解的激情不一样,他历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坚定的反战人士,人们却热切的期盼他扛起反法西斯的大旗,燃烧大家的激情和斗志,可是他笔下那些被下意识的激情操控的主人公的下场则是非死即疯。

  他一方面认为自己肩负不了作为一面旗帜的重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太怯懦。他有一种罪恶感,也许就是后来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当自己的同胞在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他选择了一走了之置身事外,他有足够的能力和声望去做一些事情,然而他心力交瘁,无法应对。他离开美国前往巴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外宣称受不了无休止的吵闹和嘈杂,实际是受不了那些无休止的要求他提供援助的犹太团体和组织。到达巴西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德国把刀子插入犹太人的胸膛,却他一言不发,怕自己一字出口,被别人拿去做文章,落得个出言挑衅的下场。”

  他只好把他内心的挣扎体现在文字之中,他在巴西出版的两部作品《昨日的世界》和《巴西:未来之国》被罗曼•罗兰评价为“我没有看见您扎根在巴西这块土地。现在落地生根,太迟了,没有根的人,就成了幽灵。”事实上,《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正是他的自况,一个地地道道的旁观者、局外人,他能够在局外看清象征着希特勒的岑托维奇的棋路,并能向业余棋手们发出警示。在现实中他一早就看清了希特勒的野心,然而他的远见非但没有得到同胞们的认同,反而认为他一早离开维也纳的举动是小题大做。他在故事中安排了和现实相反的情节,业余棋手们在走投无路之下听从了B博士的建议,尽管这样,B博士并没有大获全胜,他说:“如果防守不出破绽,就可以下成和棋。更高的奢望是达不到了。”是啊,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能有更多的人逃出纳粹的魔爪,更高的奢望对茨威格来说是没有了。

  茨威格在小说中一开场便着重介绍了国际象棋冠军岑托维奇的来历,这个出身底层的贫寒少年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因为非凡的天赋走上了下棋之路,然而这个粗鲁、卑劣的灵魂并没有因为成功而获得升华,反而愈发的丑陋和狡狯。这正是希特勒的人生写照,在故事的叙述者“我”眼中,他的内心是值得探寻的,他的天赋从何而来,但是最终也无缘探知。茨威格在现实中也是无法理解希特勒的疯狂和“伟大”从何而来,他是一个谜,一个丑陋却有吸引力的谜题。

  在故事中,B博士由于受到了一系列的折磨,自己跟自己下棋以至于到了疯魔的境地,因此,他尽管棋艺非凡,但是却无法真正地和岑托维奇对弈。岑托维奇很快就意识到了B博士的弱点,他故意拖延落棋的时间,而慢慢等待疯狂计算棋路的B博士陷入自我疯狂。现实中的希特勒也是如此,他也许不是智力上最杰出的,然而他善于利用各种欺诈性的手段达到目的。而单纯的作家在他的步步紧逼之下,身心俱已陷入崩溃的边缘。

  在故事中,B博士可以被好心的“我”惊醒恢复正常,放弃掉这一局棋下船回家,这也是茨威格内心最隐秘的寄望,他希望自己和纳粹对弈的苦局早些结束,一切回复正常。然而现实中的棋局显然更为残忍,1942年,新加坡沦陷的消息传来,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茨威格别无选择,他只能用最决绝的方式结束这一局,用生命诠释了《象棋的故事》中的另一个可能。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二):一双善写传奇的手

  如果茨威格曾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里不惜倾注全部创造力来描绘一只赌徒的手,那我们在《象棋的故事》里却能看到茨威格本人这双善写传奇的手。文章看到三分之一处,有种看《海上钢琴师》时一样的感觉,对主角有种神秘的好奇感。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是生活完全逃离人世,或者说从来就没进入过人世,象棋的主人公却是另一种逃遁,你可以说他在逃匿真实的人生和人性,但却是身陷红尘名利之人。所以,这篇小说比作者最红的那一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更为吸引我,虽然都是一开始用独特的叙述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说实在的,那个象棋大师真让我想起那部感人的《雨人》来了,患孤独症的低智商人对数字却有特殊的敏感与天赋,居然被弟弟利用去赌博赢了好多钱。这些书的模式都有中国武侠小说的影子在,不经意出现一个高人,然后展开故事,颇为让人想往下阅读。对这种感觉,作者用了一个词“神秘而蹊跷”,当然是颇具“刺激性”,但这种神秘与纯粹以故事情节取胜的传奇文学又有所不同,它的蹊跷是心理上的,摸透了人们的心理,作者似乎并没打算讲什么曲折得不得了的事情,那些复杂都是个人心灵的挣扎,灵魂的呼喊。而且看他描写快被蓄意逼疯的人的精神状态时,就让人以为他必定是坐过牢,或至少是蹲过精神病院的,所以才会描写得如此准确真实,而且都是描写极限生命状态时的心理,巨细无遗,极尽细腻之能事。但是,不管是多么悲剧的事情,多数伟大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故事里仍然充满对正义与光明的向往,甚至那些描写颓废的作品,总有一个信仰,要么即使死去也让人体会到心碎的美或悲痛力量,而不象那本怪书,一本能让你彻底绝望的书:《美丽新世界》,只要不象这本书,不管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绝望与悲惨,都是能读得下去的,悲惨也会让人产生崇高的感受吧。不管是赌局,还是精神病院,都是最容易产生精神困境的地方,不得不说,茨威格就是这样一个描写精神困境或绝境的好手。

  也许这本书想说明的是:某种智商或智力活动的极端者,他内心某个部位肯定有着极度的空虚,或者产生于他极度空虚的时候,这是多么悖谬的说法,智力应与丰富的心灵是一致的,然而不管是那个棋艺世界冠军,还是处于法西斯监控下的这个年轻人,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心灵某个地方处于极度空虚的状态。随之而来的情形则说明,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某种单一的状态,单调无比,年复一年,这样会把他逼疯,必定要不停地求变,永远有新鲜的感觉,也许这就是人性。纳粹也深喑人的这种心理,并对人进行了残害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精神刑罚给人带来的痛苦并不次于凌迟处死。最后带来的荒谬是必然的,那就是出现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就象凡人从死里复活一样。于是重新回顾并继续在后面的行文里验证,茨威格是善于描写强迫症的人,比如赌瘾是一种最厉害的强迫症,对某件事情的嗜好,甚至包括陷入情网,都是一种强迫症,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一种狂热的精神状态,所以才出现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那种悲剧性结局。但让人欣慰的是,《象棋的故事》的结局并不悲惨,也没有失去理性,而是一个令人宽慰的结局。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三):传播学的“错误”

  如果想搞清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穆齐尔或卡夫卡如何发生了微妙变化,并成为了现代德语文学的代表,是一件破费周折的事情。如果认定未来是值得我们考虑的,他们谁会把这作为一个写作的问题来考虑呢?但是传播的途径最终影响了结果。我们最终听到的从来不是直达声,而是附加了更多信息的声音,不是纯粹的清晨,而是鸟叫声从卧室和餐厅的两个窗子里分别传来,还有远处车子的声音和早起干活的人。

  在与一个朋友交流中,他给德语作家进行了分类,以小说的艺术为评判,用画几个星级的方式,穆齐尔是一星,卡夫卡是二星,然后依次赋予格拉斯、托马斯曼、黑塞、茨威格等作家。每个人在内心中都给自己喜爱的作家无声的加冕,同样我也在读书中常常给几个偏爱的作家投去偏爱的目光。读书时本着自己读书经验和写作偏好,会在风格上或理念上寻找自己的族谱,这往往有几个心仪的作家或某个流派组成,几乎没有人会不加分辨地青睐,当我提笔准备写点东西时,会有很多影子站在我的身旁,无声地注视着我。

  在朋友圈定的谱系中,没有给予茨威格太高的地位,甚至坦言说并不喜欢他,同样几个朋友一直认为茨威格也许只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错误。他在我们之中享有一种言过其实的名声,在我们接受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不知道托马斯曼、格拉斯,但不可能是茨威格。茨威格甚至就像一个德语中变数,他在语言中进行的努力正好符合了我们阅读的一种偏好或者瑕疵,人们往往只对与自己气质符合的作家感兴趣,而一种互补的,自身精神结构真正缺失的东西,往往很难真正进入我们体内。

  茨威格构思了很多中短篇小说,比如《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里昂的婚礼》等,结构大多并不复杂,他不是一个结构主义者,如果我们想了解故事的梗概,只要大体翻翻,在洗手间中便可很快完成故事的浏览,从头至尾,这个人的来龙去脉便可摸清,而那些故事行军之间的填充物是什么?棉花还是石子?那些填充物正是构成了一部分人热爱赞美原因,和另一部分人所不齿的东西。这些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成为了辨别茨威格的家族特征,细腻的,女性化的反复描写,就像“一个初中女学生的作文”不厌其烦地描述每个心理动态,完成他对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实践。

  也许这就像蒲公英的冠毛,或花蕊的香气、色泽,最终种子在风力和虫子的背负之下,传播的更远,并最终来到桌子前,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在早餐开始之前。

  玟涛 2013年6月25日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四):茨威格的爱与关怀

  对于茨威格的喜欢,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更加“内心”一些,是平时不太会想起,但是一读到他的书就放不下的那种。而且对于他个人也甚少关注,只是单纯得被他的作品深深吸引。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茨威格的文字变得如此深得我心,常常在他的绵密的细腻的情感里,被深深感动。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年少时读来并不太能理解这样的情感,但是如今再读,却是说不尽的复杂滋味。这样极致的爱情,庞大的绝望,对自己无能为力,却又耗尽一生的爱情,是美丽的,又是残酷的。又比如《昨日之旅》这样薄薄不足百页的小说,主角的心理被描写得如此细腻又荡气回肠,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小说啊!

  一直以来都觉得茨威格是写爱情的高手,对女性心理的理解和把握,远在大部分作家包括女作家之上。他的大部分故事中角色都不多,但是内心戏很多,他总能把那些纠结于心的情绪描写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的叙述,细膩而精准。但是在这本《象棋的故事》里,我看到了更加多面的茨威格。

  第一次读《象棋的故事》,看似平淡的一个关于下棋的故事,却是饱含了作者对于法西斯最深沉的反抗,故事中大笔墨的心理描写正是作者所擅长的,非常能抓住人心,又有着强烈的震撼力,这种文字中的张力,是茨威格小说的一大优点,所以虽然短小,却绝不平淡,读来发人省心,又让人意犹未尽。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看不见的收藏》,依然有着间接的“反战”意识,但是更加平和,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就像一幅战后的素描图,虽不似油画那样的张扬,却更加绝望和残酷。在这个故事里,面对战后人民的艰辛和苦难,作者满怀同情与爱心,让我想起电影《美丽人生》和《善意的谎言》,残酷的环境下的一点点善意,就能特别容易让人动容。

  书中的八篇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其中有好几篇都可以看到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关怀,心理大师茨威格对于少年少女们心理上的把握也依然细致而生动。虽然茨威格写的是他的时代,但是他的这些充满了爱和关怀的文字,在任何一个时代读来都不失光芒,甚至在不同的年龄段来读,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我想这也是茨威格的作品可以如此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吧。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五):被绑架的灵魂

  茨威格是我最喜欢的外国作家,其心理描写方面的天赋是“茨威格式”的,无人可以企及。他描写心理,仿佛水滴渗入沙中,无影无形,全然不见踪迹。《象棋的故事》所收录的几个篇目,可以说全部为精品,字字珠玑。

  《象棋的故事》描写一位曾经被关进纳粹牢狱的人,关他的监狱并非阴森的深牢,也不是恐怖的集中营,然而却比前二者更加折磨人。关他的号子是个斗室,仅方寸大小,一床之外,别无他物,也没有别的囚犯。他就这样被关着,除了提审外,对他没有做任何惩罚。他没有对话的人,没有阅读的东西,也没有可聆听的东西,世界对他而言好像静止了。这是一座有形的监狱,同时又是一座精神上的无形监狱,有形的监狱可以困住人的身体,而无形的监狱却可以让人精神崩溃。很长一段时间的“幽居”后,他几乎快要“坍塌”了。这段心理描写,就像是墙壁上的水渍蔓延的痕迹,滴水不漏,却又清晰可见,描写之细腻与精准,令人浩叹。

  终于有一次要过堂了,提审官还没有来,等待好像与“无形监狱”一样,是一种巨大的心理的考验。他意外的发现身后挂的大衣口袋里有一件硬物,或许是一本书,他简直欣喜的要发疯。——当然,他顺手牵羊摸走了这本书。回到号子里后,他发现那不是一本书,心灰意冷。但他很快就从这本印刷品中发现了新的乐趣,因为他很快明白那是一本棋谱。他很快掌握了要领,对每一步棋的走法了如指掌,这样他也很快就厌倦了。不过,他很快就找到了新的乐趣,即自己和自己下棋。但是自己和自己下棋,你清楚的知道怎么赢的对方,因为敌我两方都是自己——除非忘掉半个自己。没错,他就是这样做的,左手出了棋子,立刻忘掉出棋的“杀招”,然后让右手去寻求破解之路,这就好比《射雕英雄传》中老顽童的“左右互搏之术”,他在这种忘我的游戏中忘记了一切。

  后来纳粹被打倒了,他活了下来。有一次在船上,一群平庸之辈企图和一位专业的高手对弈,他正好在场,在他的指教下,这群平庸之徒居然令这位冠军级棋手乱了阵脚。最后,人们怂恿他和这位象棋高手下棋,然而他却不能。为何,原来他平生从未下过棋,尽管他指教了那个人,但他从来没有碰过棋子。他的下棋,全部是在他的大脑里完成的,是一种虚幻。不,他从来没有以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来下过棋,对他而言,棋子是一个幻觉。包括他下棋的状态,也是幻觉。在一个无形的监狱里,人不再真实,它将人的灵魂化成了一缕烟,脱离了身体,飘飘荡荡。在纳粹的统治之下,不但人的身体被绑架了,连灵魂也一同被绑架。当人被纳入体制,与它捆绑在一起的就不止是自由,与他相关的文化、哲学、思维、信仰也都一起被粘连在一起,这时候一切都真幻难辨。即便是身体获得自由,也只剩下一个空的皮囊。

  韩耀成的译笔甚好,除了这篇《象棋的故事》,其他篇目也都很好。我尤其喜欢《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一个侍者爱上了一个贵妇人,但是他的爱是不动声色的,甚至是没有痕迹的。他爱她,但他绝不使她知道,那怕是一丝一毫的暗示也没有。他为她服务,花自己的全部积蓄买花,然而他服务的时候就像服务别人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至于他送的花,也只是像店里放置的花一样。这种压抑的情感,像火山一般,是冰山下的火山。然而,贵妇人永远不会知道这种爱,即便是爆发,也与贵妇人没有直接的关系。侍者后来死了,为贵妇人而死,然而贵妇人除了内心的一丝阵痛(毫无缘由的,不知来源的),别无所知,因为自始至终贵妇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像这样循着心理的轨迹,探究人性的作品,是茨威格的拿手好戏。就像是一簇火焰的燃烧,轰轰烈烈的烧完之后,只剩下灰白的灰烬,凭着这灰烬,人们大概可以想象那些和火焰有关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六):象棋的世界

  茨威格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又一次经过书店看见茨威格全集驻足良久,还是买了下来。茨威格一生作品颇丰,而尤其以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为长。他的小说常常含义隽永,结尾出人意料。而象棋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完整的展示了茨威格的艺术特点。这其中激荡的人性和才华,是时间所难以磨灭的。也无怪乎这本书多年重版多次。这本书里包括了多篇茨威格经典的短篇和中篇小说,让人感到性价比非常的高。

  象棋的故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B博士是一位维也纳皇室保管员。二战时被抓进了监狱。在幽禁的监狱中,他慢慢失去了自我,就在精神快要崩溃的时候,一本棋谱让他的监狱生活出现了生机。随着棋艺的精进,他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但是好景不长,由于过度沉迷于象棋的世界,在成就出神入化棋艺的同时,自我的精神世界却趋于崩溃……这篇小说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读明白,象棋和监狱都有着一定的寓意。世界上哪一个地方不是禁锢个性和思想的监狱?每个人都需要在自我的迷宫寻找出口。这篇小说的文字风格给人以非常深的印象,那种缓慢而优美的语言风格,就如同是一种能够让人沉浸其中的音乐,匠人拉入到小说中的精神世界。但是说得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为奥地利人,茨威格也有着德意志民族的那种严肃深邃的思想。

  我们承认了虚无,但我们该如何面对虚无,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我把B博士看成是和虚无作战的“斗士”,正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的。我有过B博士这样的经历,当我独自关在房子里,一天不出门时,总感觉无所事事,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只有焦虑,焦虑就像一把钢刀,直插我心脏。这是我一天的境遇,如果让我把这样的生活连续地过上一个星期或是一个月或是小说中的“四个月”呢?我不敢想象,我估计我会疯,或是自杀。但是B博士没有,他在忍受,尽管孤独的折磨和被审讯的紧张心理长久持续,他的精神也饥谨到了极点,几乎都要崩溃,但这时出现了转机,这个转机就是那本“象棋棋谱”,这仿佛是大海中的一条舢板。最开始得到那本书时,B博士还以为是“歌德或者荷马的作品”呢,可令他失望的是,那只是一本“一百五十盘名家棋局的集锦”,仿佛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在这样的虚无环境里,即使是一只蚂蚁从你身边经过,你也会仔细凝视半天,因为你想从蚂蚁身上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更别说一本书了。一个四个月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人,得到了那本书时的情形该是多么震撼啊。这些细节在小说中都有描述,我不做赘述,我只想说说那本象棋棋谱意味着什么。象棋棋谱其实是个虚拟的世界,棋谱中有搏杀,有另一个世界,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把自己完全融合进去,我们完全能从中得到拯救。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一直都在追问,都在寻找,其实,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那本象棋棋谱,他就像基督教人信仰的上帝,也像我们时时刻刻追寻的艺术,当我们找到了它时,也就找到了被拯救的可能。这大概就是我在《象棋的故事》中所找到的。虽然我们看不出B博士任何的“斗士”特征,但我还是愿意把他当成是一位斗士,他在绝望的时候并没有丢弃信念,而是在精神饥谨到极点时,他依然在清醒寻找被拯救的办法,他在绝望中找到种子,并种了下去,于是,他才幸福地活了下来。

  对于我而言,茨威格的小说很多都是一种美好的会议。茨威格是一位基本上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作家,他说讲的小说题材几乎都是真正的普世认同的理念。而且没有什么重口味的情节。这套书的经典让人能够爱不释手,确实是一套经典的书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七):马云喜欢的版本,哈哈哈哈哈哈哈

  毫不犹豫在书店买了这个版本,设计用纸考究,收录的文章更全,比译文社版本多了近一半内容。非常值得收藏。看到书中介绍“悦经典”系列还有后续品种,哈哈哈哈哈哈哈……茨威格的代表作,准备搜集齐!

  毫不犹豫在书店买了这个版本,设计用纸考究,收录的文章更全,比译文社版本多了近一半内容。非常值得收藏。看到书中介绍“悦经典”系列还有后续品种,哈哈哈哈哈哈哈……茨威格的代表作,准备搜集齐!

  毫不犹豫在书店买了这个版本,设计用纸考究,收录的文章更全,比译文社版本多了近一半内容。非常值得收藏。看到书中介绍“悦经典”系列还有后续品种,哈哈哈哈哈哈哈……茨威格的代表作,准备搜集齐!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八):森林上空那颗星

  第一次读茨威格的作品,开篇就被译者的作序震撼到。又是一个在乱世中和夫人一起自杀的作家。知道作者的身世,仿佛给整个作品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忧郁气氛。

  1、象棋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清晰明了,起初我以为故事的主角是国际象棋冠军,直到我都觉得故事的核心阶段都要过去了,我们真正的主角白发苍苍的B博士才姗姗来迟,不起眼到像你旁边一个路人匆匆行走一般,故事才刚刚开始。面对虚无,能要求的是什么?对书的渴望,偷书那里的描写简直入木三分。翻开书的失望以及170盘棋谱在脑子盘旋,再到逼着自己分裂出另个自己,黑白对战。是偏执,是执拗,是人性极致的表现。

  2、看不见的收藏。老古董商真是虐我千百遍,最后一送又是致命一虐。

  3、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一个为爱忘了自己去殉情的星星。

  4、朦胧夜。爱情有时候就是这样阴差阳错。

  5、家庭女教师。孩子单纯的情感真是让人满满的感动。

  7、夏天的故事。一个老头给一个小女孩写情诗,送女孩一段匿名的艳遇。

  8、月光巷。这美美的标题,原来这个小巷是条烟花街,一对夫妇的故事。总是凄凉又怨不得谁。感情总是一个挣脱一人去捡。

  9、里昂的婚礼。里昂是个监狱。监狱里的婚礼,生活没有奇迹,有爱的人算是临终前这世界对他们最好的温存了吧。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九):通过《象棋的故事》看茨威格的小说创作

  如果让我挑选一部最能代表斯蒂芬•茨威格创作风格的小说作品,那么我会挑选《象棋的故事》。它发表于茨威格死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它继承了茨威格一贯的写作手法与写作内容,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小说作品的浓缩版。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这部作品来简要地分析一下茨威格的小说创作。

  一、关于“人”的主题

  “人”的话题是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被人们广泛谈起的,一般地认为是关于人的权力的学说。同样这个主题也横贯在了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但他并不是仅仅用于启蒙,因为启蒙的意义在他那里已经很薄弱了。人的主题被茨威格赋予了双层的含义,一方面是对“人性”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对“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能)的发掘。这两方面在《象棋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1.对“人性”的关注

  这里的“人性”同启蒙运动中“人”的学说相一致,也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权利的维护,比如生存的权利、繁衍的权利等等。当这些权利受到威胁后,人本身的地位就受到了威胁。但它却不能和启蒙运动中的“人”的主题完全契合,这主要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所致。

  茨威格是犹太人,生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战争的原因促使他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了一步。于是他的作品中“人性”总是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战争不仅仅是对人的生存权利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在战争的状态下以及在邪恶的军事统治下,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极端的压制和迫害,变成了一种扭曲的状态。精神一旦被扭曲了,人也就会达到一种混乱的状态,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又何谈人性?

  正是茨威格看到了战争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破坏,所以他的小说大多是反对战争的。同时他又从另一个方面来消解战争,剖析那些战争狂。茨威格认为,“在普通民众的战争狂热中,较少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更多的是不同程度的夹杂着爱国主义和放纵受压抑的本能。”他不仅看到了战争对人性的压制,也看到了那些战争狂们进行的战争实际上是一种发泄,而无尽的发泄也是精神扭曲的结果。战争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无论是从它的参加者还是从它的受害者来看,都只能是对人本身的迫害,并且这种迫害很大程度上是根植于精神世界的,都是对人性的压抑。在这一点上,《象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象棋的故事》中B博士就是如此,纳粹分子企图用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的空虚来摧毁人的灵魂和意志,企图达到令其招供的目的。尽管B博士以顽强的毅力和非凡的智慧粉碎了纳粹的阴谋,但我们却看到了在高度的空虚下B博士灵魂的苦闷与心灵的扭曲。当他一天中所有的时间与象棋结缘之后达到了短暂的缓和后,随之而来的又是一种极度的紧张。“只有象棋”和“只有空虚”的差别也不大,同样也免不了受到精神的扭曲。虽然B博士拥有了高超的棋艺,但他永远摆脱不了象棋对他心灵的压抑,以至于在下棋的过程中差一点就又一次达到精神错乱的状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人的心灵的扭曲,揭露了纳粹分子对人性的忽略。作者呼吁的是和平,是正常的人性,是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和谐一致。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茨威格对人性的关注是基于人性受到威胁的状态下做出的,他对此提出的反抗就是消除战争。因此,在“人”的权利又一次受到威胁之后,茨威格终于无法忍受,在二战开始没多久就自杀了。

  值得注意的是,茨威格对“人性”的关注也是和“种的灭亡”联系在一起的。身为犹太人,茨威格同样受到来自纳粹的生命威胁,于是他从欧洲流落到巴西。在他的作品中,对犹太人的生死以及对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的忧虑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和“人性”中的人的生存权利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早期的作品《雪中》就有明显的体现。《雪中》描写了一群面对着纳粹分子的赶尽杀绝只能逃走的犹太人,而就在他们逃走的过程中遇到了大风雪,最终全都冻死在了荒原之中。“首奴役者将自己的幸与不幸不是归因于自身,便是归因于上帝,对第三者不报任何奢望。”“他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茨威格心中深深的忧虑,也许这不仅仅是犹太人的命运思考,对于当时的整个人类的命运进行解释也是十分恰当的。

  茨威格对“人性”的关注是全面的,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的权利,更深的则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2.对“人的本性”的发掘

  众所周知,茨威格深深地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弗氏的性本能等学说在他那里接受并被发展。于是茨威格对这种在“人的本性”驱使下产生的感情波动、情感冲动、欲念冲动等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深入地观察这些本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这在他的作品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夜色朦胧》是他在早期的一篇中篇小说,其中他描写了一位少年在一连几个夜晚被一个莫名的女子亲吻之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冲动。怀着对那个陌生女子的猜测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波动,由猜测达到了热爱,由热爱又达到了迷恋,这一切都仅仅是产生于相吻的那一瞬间的冲动。直到后来他发现了他爱恋的女人并不是那个亲吻他的女人,证实了那仅仅是一个冲动,之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但那种“本能与冲动”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这一情结在《象棋的故事》中显得更为深刻。

  在《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来就有抵抗孤独的本能,只有将自己置于纷繁的外界环境中才能有所发展。但B博士面对的是一片虚无的空间与时间,对他来说一切都成了空白,围绕他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空虚。面对这种孤独,B博士动用一切的心智与其作斗争。刚开始是朗诵诗、背儿歌、背法典条文、演算算术……但就像他说的,“在空虚中,我的记忆力什么也抓不住。我已不能把思想集中在任何事情上。”这种疯狂的斗争在得到那本象棋棋谱后暂时达到了缓和,但在他将棋谱背诵了上千遍的时候,一切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于是他又“自己同自己下棋”,从一天有计划的几盘开始,一直到后来的一盘接一盘发疯似地互相挑战……在任何时候他都没有放弃动用可能的方法与空虚作顽强的斗争。尽管他最后还是达到了一种精神错乱的状态,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博士已经将人的“抗孤独的本性”发挥到了极致。

  茨威格的对“人的本性”的发掘对人学本身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他为文学开拓了的一个崭新的表现领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根源——人的本身。

  二、由内而外的展现

  在茨威格最著名的几篇中篇小说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看不见的收藏》《象棋的故事》等),作者采用的都是一个主人公讲故事的手法写成的,全文几乎都是由一个人叙述而成的。有人称之为“内向写作”。这种“内向写作”的突出优点就是能够更好地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更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状态。茨威格自己就曾经说过:“我在写作上的主要志趣,一直是想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遭际。”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他这种内向写作的意图——从内在角度反映人物的外在经历,从而凸显出整个的外在环境。

  这种写作方法与海明威的“冰山原理”构成鲜明的对比,海明威侧重于描写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变化——他的主要目的就让读者自身去感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物的内心思想、情感之类的影响,从而做出了相应的选择,而茨威格则是在心理的变化中带你去感知外在环境的变化,从而凸显整个外部环境。所以说海明威是“读者的文本”,而茨威格的小说则是“作者的文本”,他们是从两个极端进行创作的,却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同样,《象棋的故事》中也具体地体现了这种“内向写作”的特点。他以一个棋手博士的自述来讲述一个人的经历。作品对博士面对孤独的抵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作了详尽、精辟的描写,从刚开始的无助到得到棋谱后的欣喜,再到最后的绝望,心理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了纳粹统治下的那个黑暗社会。如果说心灵是一口井,那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茨威格让我们通过这口井,窥见了整个黑洞。

  茨威格这种由内而外的展现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随着心灵的波动一齐跳动,在与心灵的接触中与整个社会紧紧相依。它能吸引人,更能打动人,能让你更全面地认识这个社会。这是茨威格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最具“杀伤力”的写作手段。

  茨威格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存在使我们从心灵的角度全面了解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对“人”的关注使我们警醒:战争是一把巨大的屠刀,我们有责任避免它的再一次屠杀。同时,另一方面,茨威格对“人的本性”的描写是对“人”的主题的完善。他从生理和精神的角度完整地诠释了人的存在。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启迪,让我们在对“人”的认识道路上又近了一步。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十):战争、抗争、无奈、光明

  《象棋的故事》里面讲述一个普通人击败国际象棋大师的经历,这个普通人是一个囚徒,在监狱里面意外捡到一本棋谱,这个唯一的读物让他在监狱的时光变的再也不是那么无聊和枯燥,也让他学会自己和自己博弈。这个封闭环境下的训练,让他的象棋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偶然的机会,他与象棋大师相遇,击败了象棋大师。

  《看不见的收藏》讲述一个收藏名画的老人,年老后双目失明。战争中,家人偷偷卖掉了他收藏的名画,而他却仍然以为自己还在拥有这些画。

  《里昂的婚礼》是监狱里一对恋人的婚礼,冷酷的监狱里面,犯人们临时搭建出一个教堂,为一对临死的新人举办了婚礼。情节很美,结局却很残酷。茨威格的文字表现非常冷,在温情中有种淡淡的失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