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根道果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根道果经典读后感10篇

  《根道果》是一本由咏给·明就仁波切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根道果》读后感(一):止禅修前行共法要点

  本书介绍了“止”禅修中若干共同的实修方法,作为进一步修道(如“观”禅修)和上师灌顶之前的打基础。要点总结如下:

  1. 正式禅修(抽出时间修):

  A. 身体姿势:最好采用七支坐法(腿手肩脊头口眼),如果做不到(如双跏趺坐)可以适当调整,但至少能保持挺直脊椎。

  . 无所缘禅修:首先放下一切,放空大脑,将心安住在当下。不需要刻意观察念头,只需要感知其起起落落,如果分神则将思绪拉回即可。

  C. 有所缘禅修:将心安住在对境。对境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境的知觉(可以是具体物),顺其自然地专注于这些知觉(如触感、痛觉、色相、声音、气味、味道等);具体有效的方法有:观出入息(呼吸渐渐细微,观其无声)、持咒(可根据不同派别做选择);当心起伏不定时,善用念头和情绪,此时不是观察对境(如使你生气的人),而是观察念头和情绪本身及其变化,但不要阻止或责备。

  D. 交替进行无所缘禅修和有所缘禅修,注意要:时间短、次数多。可以按照需要更替不同方法。禅修所达到的体验次第,先是像瀑布,再是像河流,后是像湖泊。渐渐能分辨出每个体验间的微小空隙,随着自心越来越平静,空隙会越来越长,这就是“止”的精髓。但这种体验不等于开悟,不要追求这种体验。

  E. 菩提心:慈悲是明性的直接体现,也是最大的方便。慈悲的修炼要循序渐进、遵循次第:第一阶段是对自己和身边的人生起慈悲心,可以练习“自他交换”(换位思考);第二阶段是对所有众生生起无量慈悲心,可以练习“施受法”(观想和呼吸间的承受和净化);第三阶段是发菩提心,分为“愿”(结果)与“行”(方法)两个层面。在正式禅修时,可以在无所缘禅修之前发菩提心。

  F. 功德回向:完结一段修持时,念诵回向偈(根据不同派别各异),将功德奉献给众生。

  2. 非正式禅修(随时随地修):

  日常生活中,通过类似无所缘禅修的方法,感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安住在当下体验中。可以采用的方便姿势:正襟危坐(双手扶膝,两腿分开同肩宽)、吉祥卧(朝右侧卧躺)、跪坐;所有姿势尽量保持脊椎挺直。非正式禅修要注意设定目标(如计次),并与正式禅修配合。

  《根道果》读后感(二):向外寻找,快乐短暂的,向内寻找,快乐是恒定

  书摘:

  你原本就是良善、完满,且圆满具足的。

  困扰我多年的那些念头和情绪,其实是脆弱且刹那即逝的,观察念头和情绪如何迅速且经常不按逻辑地来来去去,念头和情绪并不像表相上看起来那样具体或真实

  我们为利益他人而做的努力,无论程度多少,都会得到千倍回报的学习和进展机会。当身边有人情绪低落时,你所说的每一句仁慈的话语,所给予的每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到自己身上。

  心是一种不断的活动,而不是一个明确的实体。

  脑部活动由神经元细胞构成。

  忧郁:血清素

  愉悦感:多巴胺

  压力、焦虑恐惧:肾上腺素

  重复的经验能够改变脑的运作方式。

  脑部三层:

  脑干:基本的、非自主性功能

  脑边缘区域:像头盔一样包围着脑干,刺激哺育的冲动,提供食物和保护

  (脑边缘区域有两个结构:海马回、脑杏仁核)

  (人类有两个海马回,海马回对于直接体验的新生记忆扮演着决定性角色)

  (脑杏仁核,感受情绪的能力与制造情绪记忆的能力)

  (脑杏仁核和两个重要部位相连,一是自律神经系统,二是下视丘)

  (脑杏仁核所制造的情绪性记忆非常强烈,和重要的生化反应密切相关)

  皮质层:推理、形成概念、计划,以及调整情绪反应的功能

  (发达的皮质层赋予我们想象力)

  (皮质层是理性活动的中心)

  任何一个念头的产生都必须经过脑干、脑边缘区域与皮质层这三层构造之间一系列复杂的互动。

  正念就是单纯地安住在心的清明本质中。

  平时有多少念头在自己毫不注意的状态下来来去去,把注意力转回呼吸上

  正念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建立新的神经元连接,并抑制爱说话的神经元之间旧的对话。

  认识自己的念头、情绪和感知都是自然的现象。既不抗拒,也不迎受,只是单纯地认出那个经验,并让它自然流逝。

  迷惑是了解的开始,是脱离多话的神经元对你束缚的第一步。

  心的本质是自然平静的,“本然寂静”的观感是完全单纯的,只是接受所见到的,是一种全然不用力的放松状态。

  当你用无法以言语形容一个强烈的体验时,那就是一种进步的征兆。

  禅修:你要深入交往的朋友是你自己。

  认出自己的真实本性后,就能够从痛苦解脱

  一切有情众生最基本的关注都是渴望离苦得乐。

  念头会冒出来,满足地让念头生起、消退,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念头,也不追逐任何一个念头。

  安住的窍门:只是观看,放下对结果的期待

  将注意力安住在往来于心中的一切,这就是禅修。

  不追逐任何念头,不被任何情绪或感官知觉带走,觉性就会显现。

  空性是万物产生的基础。

  空性指一种能让任何事物显现、改变或消失的无限可能性。

  空性其实就是一切,是所有我们想像得到的各种可能的“存在”与“不存在”同时显现而出。

  念头就是念头,情绪就是情绪,感官知觉就是感官知觉;这一切在清醒的日常生活中轻易且快速地来来去去,正如同在梦境中一般。

  练习让自己的心如实地呈现,那么你的心终究会自己安顿下来。

  除非是跟其他念头相比较,否则念头或感觉本身并不能被定义为正面或负面。

  现象,通过无数相关事件的因缘和合,一瞬间、一瞬间地展现。

  痛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某种原本存在或绝对“真实”的经验

  互为缘起:各种不同“因”的聚合

  感知动作三个要素:刺激物、感官、一组脑神经回路

  修心训练可让脑部发展出新的神经元连接。

  把生命当作一连串奇特和美妙事件的展示,并以这种态度去体验生命

  神经元同步:遍布脑部各个区域的神经元立即自动互相沟通的过程。

  长期的禅修练习能够消融主体和客体(能者与所者)之间的人为区别,让领受外境者能够自由地决定自身体验的性质

  “所经历的一切”和“经历一切的心”并不是分离的

  过去只是一个记忆,一个从心中经过的念头

  我们应该为自身每一瞬间的经验担负起责任,这样生活会变得像游乐场,能够提供我们无数学习和创造的机会

  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

  明性:认出与分辨由于空性而不断浮现的各种念头、情绪、感官知觉和显像

  悲心:心全然地开展

  心不动时自清明,水不动时自澄澈。

  让心安住的最佳方法,就是让身体保持稳定的姿势。

  心有两种基本状态,一种有着念头,另一种没有念头。

  心是一切经验的本源,改变了心的方向,就可以改变所有经验的品质

  涅槃立足于“心完全客观的状态”,即不评论、不分别地接受所有体验

  愈深信某事物是真实的,它就愈可能成为真实的经验

  人与人之间大部分冲突都来自对彼此动机的误解。

  最有效的禅修方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但不要过于期待结果。

  保持开放与了知,然后放下。

  禅修其实是一种不带评论的觉知过程。

  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只要能随时察觉正在发生的一切,这就是禅修。

  禅修:时间要短,次数要多。

  禅修的正行即是不散乱,无论心感知了什么念头,念头也只是念头罢了。

  禅修可以增强脑部更大范围的沟通。

  面对负面情绪时,要把注意力安住在情绪本身,而不是安住在对镜上。负面情绪只不过是一连串小而短暂的生理感受和印象,事实上,它还没有伤害性,显现之后,停留个一两秒钟也就消失无踪了。

  你想要到达的地方其实就是你当下所在之处。

  乐观就是相信你的未来大有展望,因为你认为自己对重要事件的结果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力。

  抱持高希望和好奇心的人,罹患疾病的可能性较小。

  较有自信、较快乐、较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更拥有强壮、健康的免疫系统间,有着某种关联性

  感受并不是事实,它们随着我自己当下不安或平静的状态来来去去。

  无论你有什么恐惧,无论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真实本性是真正坚不可摧的。

  障碍即是成长的契机。

  动机,是决定我们到底会痛苦还是平静的,也是唯一的因素。而你愈是能够心胸宽广地对待他人,从事任何活动时就愈能够觉知。

  你永远都有机会选择以不同方式来体验自己。

  《根道果》读后感(三):色即是空

  作为一个拖延症晚期、选择困难症、轻度精神分裂症、乌托邦症候群患者,这些病是干什么的其实我也不知道,道听途说不觉明历的词用起来顿时感觉高大。正所谓病急乱投医,本屌竟然脑子进水了会去看灵修类书籍以治疗上述症状(看样子确实病的不轻),作为拜菩萨长大的孩子理所当然的会选择佛家作为切入点(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这本书)。在使用挣扎阅读方法之后终于把第一本灵修书籍咏给•明就仁波切的《根道果》给看完了。干了件这么高大上的事情我怎么也得发个日志显摆显摆吧。

  anyway言归正传,这本书讲了点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啊,什么都没讲吧。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都是来自于空性,于是这本书什么都没讲。也许真本书都没存在过呢,谁知道呢。好了读后感写完了。啦啦啦啦。。。。。。

  正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上面说的是梦话,下面讲的估计也是梦话,因为书说佛陀喜欢用梦来讲禅。这是本书两个有点意思的东西中的一个,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是什么?现实中的事情感悟过后在记忆中,但是梦中的事情一样在记忆中,这两个记忆有什么区别呢?这里不得不提我再一次鄙视我当年的政治老师。遥想当年我还是个中二少年的时候,炎热的夏天政治老师在讲台上面唾沫星子四溅的拍着伟大共产主义导师的马屁。我在看小说之余听到一句话:“唯心主义是谬论,要不然你让他们去走悬崖肯定也会摔死,所以唯物主义才是真理。”大概是这样吧,我当年深以为然。然后过了几年觉得不太对,如果真的是这样他们怎么能争这么多年?那群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们能比我这种人还SB?看这书说的发现人家说的似乎好像也很有道理吗。或许真的是人家说的那样“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呢。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关于时间的观点,我们习惯用过去、现在、未来来描述时空的不同状态。但是大师在本书解释了佛陀的观点是,当下是什么?这个小时?这一分钟还是这一秒?又或更小更大的时间单位?也许时间和事物一样也是虚无的呢?谁知道呢。

  好了,有意思的说完了,说点没意思的。书看完了,我感觉这真的是本讲佛法的书咩?尤其在讲根也就是远离的时候,这位作者真的是位仁波切咩?为嘛开篇就是一大通的心理学、生理性、神经科学这也就算了在后面还出来了量子力学、相对论、测不准原理。你确定这真的不是本科普读物?为了讲解佛法跟科学家们混这么熟合适咩?

  至于第二部分道,也就是讲了讲修行的方法,讲的方法也不是佛法特有的基本上只要是灵修的都能用上吧。安住内心借助各种简单的手段安住内心体悟空性,““止”是禅修的精髓:能够察觉并安住在念头、情绪和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空隙上。”。随时随地勤加练习。至于果,我就真的不知道了,不过书中有个观点就是佛修是因为有慈悲心,没有或许就练成葵花宝典了呢。

  总之觉得这是本蛮有意思的书,虽然是本佛教的书籍但是全书并没有太多复杂或者隐晦的佛学词汇,而且明就仁波切对现代科学还蛮有见解的,从现代科学理论来讲解佛家理论还是蛮有意思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根道果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