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生命》是一本由丹真绒布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美的生命》读后感(一):我看到的《最美的生命》
或许是上师的加持,让非皈依弟子的我,在此时——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很殊胜地阅读到这本由藏地活佛、色登寺寺主丹真绒布所著的《最美的生命》一书。
为什么说此时是我最重要的时刻呢?因为,还有不到5个月,我将为人母。孕育这个小生命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幸福感。看着封面上《最美的生命》几个字,我的内心莫名地升起了融融的暖意和幸福感。因为我觉得这似乎是对我肚子里的孩子最好的祝福,也是这个孩子最好的缘分。因为他/她对于我来说,就是“最美的生命”。这是作为一个母亲,最无私也是最私心的一种祝愿。
我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整本书。这期间,和我的先生探讨了我的一些感受。我看了第一篇内心就充满了崇敬感和一个女人内心的柔软感,或许我自己都很难理解我的感受为什么如此“幼稚”,但这确实是我的第一感受。
我对先生说:“我很喜欢上师拿着波比糖的照片,我觉得他的眼睛和笑容都是清澈的”,我还说“我觉得上师很可爱,他给人的感受应该不是高高在上的压迫感,而是亲切感”,我还说“我觉得上师小时候很苦,让我觉得很可怜,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小活佛’三个字心里会觉得有点疼”……是的,我的感受更像一个喋喋不休的妇人说的闲话一般没有什么营养,但是,这就是我的真实感受,正如我读完整本书后,书中给我传达的真实一样。
我一直以为,没有什么比做一个真实的人更好的。所谓加冕在一个人身上的荣誉、地位、金钱等等,都离不开真实的本我。在凡尘多年,一直秉承真实地做人做事,也受到过质疑和打击,也怀疑过自己所坚持的是否正确。所以当我在书中看到上师用平实的语言和真实的叙述,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阅读者最简单的道理,我前所未有地觉得,感谢这样一位大德的精神指引,让我觉得自己的坚持是对的,这对于我以后的人生会是莫大的帮助。
阅读的过程,也是静心的过程。
在这本书里,有蓝天白云,有鲜花牛群,有康巴汉子,有修行的老阿姨;有求而不得的偏执者,有简单快乐的苦修人,有善良淳朴的藏第子民,也有汉地的忙碌人;有对亲情爱情的理解,有对事业金钱的诠释,有对幸福快乐的定义,也有对离苦解脱的自由……我的缘分和心智,还不足以明白所有的道理与本质,但我可以浅显的体会到为什么书名叫《最美的生命》。
美好的生命体验,并非来自权力、金钱、地位的累积,而是做一个心思纯简、乐于付出的人。或许物质上并不丰盈,但只要精神上是饱满的,那就能做一个快乐人,拥有美好的生命。
人,在自然中是渺小的,渺小的如同满地的荒草,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能听到各种抱怨,甚至抱怨命运的不公,这些抱怨都来自我们内心不清静。其实,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支撑自己强大的信念,没有战胜困难、战胜自己的勇气,只要舍弃杂念,再大的困难都有可解的方法。生命二字,本就是最美好的字眼,感谢此书作者丹真绒布上师,让远在汉地的我,领略到对生命的另一番解读。
身处尘世,生活的操劳与繁琐,让我们很少关注那些细小的美好,甚至淡化了这个世界美丽的色泽,我们的灵魂漂泊着、追求着所谓生命的意义,其实,很多精彩和美好,就在身边,只是我们失去了发现的眼睛和感受的情怀。
这本书包含了很多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带给我的感悟也不同,但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指引我静下心来,思索在生活中,我作为妻子、女儿等家庭身份和社会角色时,我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多少。更懂得深刻地叩问自己的内心,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该如何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正如书中《南珠》一文最后所写:最殊胜的妙法不是向外求的,全在你自心里,你寻找到了,就获得了圆满。
还令我受益匪浅的是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放下”的力量。我们都会睥睨生活,把自己放在高位,但书中让我感受到,人生不过是携一颗宁静淡泊的心,走一段山重水复路。大可不必过于执着眼前的所谓繁华的荣耀,放下一些虚妄,才能收获最真实的自我、情感、幸福……
书中很多次提到“修行”二字,我无法理解佛家修行的苦与乐,这是我的因缘不够,但我体会到上师寄予我们普通人修行的定义。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然人,修的应该是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德行,自己的品性,如果能做到修身修心,那么无论身处尘嚣抑或独自前行,都能找到最好的自己,完成最美的生命。
世间轮回,我们虽看不见,但每一场轮回都是累生累世的渊源。佛法的高深我无法领悟,但我可以领悟到书中传递的生与死的真谛,所谓生存与幻灭,都不是我们世人所理解的浅显的来与去,那是更遥远的离开,也是从不曾的离开。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天告别斑斓的世界,走向轮回,那时候,我们的爱与恨,情与痛,舍与得,及所有身外之物和内心的累积都将归于零,想到此,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当我一气呵成写下这些文字,却发现收笔艰难。因为这本书给我的感触,绝非言语可以道尽。我会默默铭记,默默将书中内容践行到生活之中,让我明白,我们的世界,世间万物的生命都是美好的,笑对生活,简单生活,再艰难的环境都会迎来生命中最美的相逢。
看着书中的文字,我会想象美丽藏地的清新与纯净,想象藏民们虔诚的面孔与毫无杂念的双眼,这些都是最简单的事物,但对于我的周遭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美好风景。我因为这种想象而神往,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见那些最美的生命!
扎西德勒!
刚越
辽宁 丹东
2017年1月9日
《最美的生命》读后感(二):十字路口,你也可以选择飞走
嘉韵
对于大部分初初接触佛学、尚未精进的人来说,丹真绒布仁波切的《最美的生命》也许更像是一本人间脱困指南。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陷入选择。并不是我需要选择,而是故事里饱满“真实”的普通人在经历无常,他们或是婚姻拉锯,或是荒野遇险,还可能是流落太空,站在人生拥堵的十字路口。他们彷徨无助,急需明途。他们总有那么多的困扰,那么多的麻烦,在道德和私欲的拉扯中纠结万千,每一个选择似乎都会带来更好或更坏的后果,他们只好在对未知盘算之后,选择了东南西北任一朝向,一路闯关斩将,感谢他有一技之长,在故事的最后,他终于光芒万丈做回自己的英雄——但我知道,那并不是“最终”,只是“片刻”,截止到该主角当前的人生。之后种种麻烦还会发生。毕竟,他为了摆脱困扰、达到目标做过了选择、因果理该继续。
而这样的主角,似乎就是在世间受困的每个人。
生命这场幻梦中,未曾醒来的我们都遵循习性延续着自己的主线。书中讲到,轮回就如同电影,每个人都在上演不真实的喜怒哀乐,卖力演出直到死亡降临。是的,无常不时来临,试探我们的困窘程度,于是我们迫切希望自己做出回应。也许是莫名下雨的六点,你要选择借伞蹚水去赴约还是爽约待在便利店吃泡面,也许是突然而至的升迁,你要选择竞争上位还是牺牲时间……我们花了大量精力做出不能两全的回应,每一个绞尽心智的选择都能带来下一个选择难题,纠结之下,我们常常后悔第一个选择,为什么要那样做?如果我不执著赴约,是不是就不会摔跤?如果我不是挤掉同事上位,是否就能免于职场风波?
表面上好像是十字路口的选择出了错。我们总认为A计划不成熟,B计划很糟糕,C计划一般般,选来选去权衡利弊,最后自以为是选到了“万无一失”的D计划,但它实行起来依然困难重重。世人大多数沉迷于钻营ABCD的捷径,以期减少痛苦、获得快乐,却无法意识到它们任何一个对于“逃离困境”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只会带来善恶随身。其实,“除了心以外,并没有这个世界。”一切的好坏分别,都咎于我们自己的心。如果内心受困,无论怎么选,那依然都会在轮回中无始无终,作茧自缚。
书中有一段,讲述各种人对雪花的感受,热恋中人见到的全是浪漫,诗人眼里它是泪珠,对于夜归人,它带来满脚的泥泞,对于病困者,它是三尺之寒。总之……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是内心的执着而已,它使我们产生分别。可惜我们无法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当下境况过分在意,归从于这份执着。再美丽的雪花也会融化,再好的幸福也是闪电,一切哪怕转瞬即逝,我们的心却对它产生牵挂。
我们遇到很多事很多人,有善缘也有恶缘,我们被这些事情纠缠住,每一次选择好像都是由他们而起,拼尽全力努力解决,然而恶缘滋生贪嗔痴,解决过程中又再生恶果,循环不断。虽然世间主流价值观近几年提倡断舍离,但只有小部分人能做到尽量克制地使用人生,放下执着。可惜我们大部分的人,心都还不够清净。
如果故事中人真正心无挂碍,那么站在十字路口,他还会赌上所有去选择一条死胡同吗?我想大概是不会的。他会明白不选择的快乐,他还会有第五种选择,那才是真正的绝处逢生。
是的,完全可以不用选。权衡出来的哪一条路,都不如跟从真正的本心。
仁波切在书中讲到,心的本体叫佛性,佛性是慈悲和空性的结合,是非常清醒和理智的状态。如果能安住在空性、本性上,就会明白痛不痛苦、难不难受,其实都没有分别。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想选择并无好坏之分,心里只留得下慈悲。再回到十字路口看看,每一条路的洪流都不会影响半分,再拥堵、再难行,那也只是一条路,痛苦可能只是种元素,就像路边种的花草。而此刻,也许心已带你在空中飞行。你会很快乐。
原来通往本心、通往解脱的路,才是我们真正该做的选择。
我们的人身难得,就如同豆子洒向墙壁、能留下一颗的几率,人有心,可以通过修行找到那条正路。不要总认为年月很长,对自己的时间很是宽容。我们沉溺于烦恼,付出所有换来片刻的快乐,却要在精疲力竭、失去所有的情况下才发现自己浪费了时间在死胡同上,那时候才生起出离心想要修行获得真正的快乐。可惜死亡,随时都会来。
仁波切在开篇中说,“在这一世,我们有了努力的方向,知道什么是解脱,什么是成佛的道路,我们为什么要不快乐呢?当然,我们也知道,在我们到达彼岸的路上,会有上坡下坡,会有坑坑洼洼,会有坦途,会有美景,既然这条路是我们必须要走的,所有的苦是必须要承受的,那么,我们为何不以一种欢喜心去接受呢?”“因为我们心里面希望别人都会很快乐,所以我们要努力地修行。”
大乘佛法教徒的发心,都是如此纯净。仁波切无一砖一瓦,却在四年间完成自己的承诺,修好见解脱的大幻化网坛城。他坚定不移走在理想的路上,希望别人快乐,帮助众生解脱。这是真正最美的生命。
而我们当下开始并不晚,只要坚定内心,去走快了的路。运用心的力量,你当然可以在十字路口飞起来。
“如果有一天,你终于真的站在了神往已久的冈仁波齐神山面前时,你会发现,是你的心,跨越了千山万壑。”
《最美的生命》读后感(三):最美的生命
很受益《最美的生命》读后感(四):特别不一样的美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幸福里,可是那个小女孩却那么地艰苦,一次又一次的与死神挑战,她那么的困难都能承受,我们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珍惜我们最美丽的生命吧。一定要让生命活出绚丽,活出光彩!还是那句话,即使花期只有一次,我们也应该让她开放地灿烂,让她成为一个最美丽的生命!有的人喜欢艳丽动人的牡丹,有的人喜欢婀娜多姿的水仙,有的人喜欢浪漫的红玫瑰,有的人喜欢火红热情的杜鹃……可是我却喜欢默默无闻的小草。小草在绚丽的鲜花面前显得很单调,在参天的大树面前显得很弱小。然而,飓风虽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将鲜花刮得支离破碎,却奈何不了扎根于大地的小草。小草的根深深地扎进土层,伸向四面八方,可谓根深蒂固。“疾风知劲草”,小草承受着各种考验。当狂风夹着暴雨疯狂地冲下来时,盆花早已被搬进屋里,旷野上的花儿们也急急地低下头倚在绿叶上,而小草却无遮无挡,一片片,一丛丛傲立在原野上。风吼叫着卷来,雨箭一样射来,小草绝不向狂风暴雨低头,折腰,迎着暴风雨,不屈不挠的俯伏着。暴风雨终于弱了,小草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最美的生命》读后感(五):生命 一个方向
我们的眼睛决定了,不论我们如何转动,永远都只能看到180度。所以,对于背后那关注的目光,对于他所付出的一切,视而不见便也成了理所应当。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或许会将那样的爱蛰伏于心底,甘心被时光套牢。《最美的生命》读后感(六):从书中寻求智慧
我们思考人生,思考我们为何有生死离别,有喜怒哀乐,有离愁别恨。也思考着前世来生,思考着宇宙的终极奥义。
佛家告诉我们,要出离,要明白一切和合皆无常,要明白一切皆空,要明白……
人间就像是剧场。我们迷失于情节曲折,迷失于其间的浮华,其间的悲欢离合。
然而我们却误把里面的主人公当做我们自己,于是便无法摆脱其间。
其实这只是一场剧而已。
摸一把眼泪,散场,起身离座。
这便是出离。
可惜我们都明白其中道理,却没有勇气。
我们摆脱不了亲人的牵挂,摆脱不了世间繁华,摆脱不了爱欲。
其实,越读书,就越迷茫,越读书,也就越孤独。
于是,我们便将迷茫,与孤独,继续付诸于书。
从书中继续寻求智慧。
这终极的智慧。却正是千百年人类所毕生追求的.
《最美的生命》读后感(七):人类如此肤浅
对于宗教,最早的官方论述应该是高中政治课所谓“宗教是统治阶级奴役、麻痹人民的工具”,继而对所谓宗教深恶痛绝,也许至于今日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宗教是愚昧与肤浅的象征。
然而,随着读书日多,经历益丰。我开始不断地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生命,思考着宇宙。我们到底为什么会快乐,会痛苦。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为什么又要经历死亡。宇宙是什么,宇宙的目的何在。在浩淼星空与我们玄妙的内心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当我们的先祖停下手中的活计,第一次仰望星空,并为之思考。人类璀璨文明之花,也随着绽放。
自人类文明伊始,便有宗教诞生。宗教,其实就是数千年来无数人类对于生命思考的结晶。其实也是人类最璀璨的文明之果。
宗教与哲学,也从未分家。
《最美的生命》读后感(八):丹真绒布仁波切《这是我的理想》读后感
《最美的生命》是西藏芒康80后修行者丹真绒布仁波切出版的第一本随笔集,在这本书中,四岁便因活佛身份而出家的仁波切以真挚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在修行与弘法过程中的心灵感悟与成长经历,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出那些自己曾值遇过的“最美的生命”们的纯真形态,“因为信仰和善良的力量,使得他们的内心纯净如同水晶一般通透璀璨”。正是这些身处贫困环境,却虔诚精进的藏地修行者们,以自己的智慧与慈悲,温暖和滋养着自他的心灵;以低调无华的行持传递着对生命最深沉的关怀。其平凡外表下闪耀的人性光辉在广袤的天地间交织出一道最美的风景线。而那片贫瘠的高地也因此而变成了心灵的沃土,一代又一代像仁波切这样的觉悟者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孕育成长,然后从这里走出,将智慧与慈悲之光辉洒向更加广阔和遥远的天地之间。 就像同一颗钻石,因为光线和角度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光泽一样,这些“最美的生命”也循着各自的生命轨迹,在因缘聚合的时空里,展示着不同层面与特征的人性之美。他们之中,有因失去随身携带的茶壶而更加感觉自在欢喜的极简生活者;有对包括牛、羊在内的所有生命都示以尊重与关怀,灵魂如尘埃般谦卑的南珠;还有能将佛理与喝茶之类的生活细节巧妙融合,并擅长以生动方法启发他人智慧的日嘎;还有行住坐卧都摇动着一个巨大转经轮的慈悲精进的旺扎。。。。。。这些在生活中都十分平凡的人物,却在仁波切的笔下各自透射出独特的人性之美。而这些闪亮的人格,仿佛群星般云聚在一起,交织出一片光明的海,逐渐模糊了夜空的边界。 在这一片光晕的背景下,偶尔,可能会有一两颗星倏然闪耀出绚丽夺目的光芒,随后又消融于一片云光之中,然而却在注视者的心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我的理想”一文中,那个善良慈祥的阿姨,便是以这种因缘走进了我的心里。阿姨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从外在行为看来,她好像并没有什么修行,和仁波切之间也没有多少深入的了解,但她在仁波切很困难的时候,来到他的身旁,尽己所能地给予了热情的帮助与鼓励。虽然看起来阿姨似乎只是做了些普通人常见的善行,但因为她内在的无私胸怀和大爱精神,这些看似平常的言行,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不同于世间那些备受父母关爱的孩子,幼年出家的仁波切,很早便离开了父母的怀抱与呵护,因此也就过早地开始接受生活的考验。在遇到阿姨的那一年,仁波切只有十几岁的年纪。那一次,他与一位同伴在前往辽西寺的路上,不慎丢失了饮料和食物。他们倾囊而尽买票乘车,结果也只能在中途抵达一个陌生地方。而当仁波切一觉醒来时,发现自己正睡在人来人往,十分嘈杂的马路上。就在他们忍饥挨饿,不知所措的时候,慈祥的阿姨来到了他们的身旁。阿姨如慈母般将他们迎至自己的家中,拿出最有营养最美味的食物来款待他们,同时开始着手安排他们下一步的行程。心情一下无比放松的仁波切,快乐地想到:“我们过上好生活啦。” 阿姨的心里充满着慈悲,因此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她处处流露出深切的关爱。当看到两位学僧饥饿困乏的样子,阿姨的眼里满是同情。当看见小喇嘛对黑白电视着迷的表情时,她的同情心就更加剧了,开始担心起两个孩子的路途安全,直到孩子们同意在她家多住几天,她才高兴起来。而他们吃饭时,她就像妈妈一样看着,他们多吃一点,她就特别高兴。见孩子们并不爱吃很有营养的酥油,她便去煮汤,并且叮嘱他们:“年轻人不吃好东西就不容易长高长胖,你们去那么远,这几天一定要多吃些。”阿姨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们的饮食起居,不带任何的计较与分别,满心慈爱,满眼关怀,打心底里怜惜两个孩子,尽力想让他们舒适,满足,快乐,并尽力希望将他们安住在快乐中,这样她自己也才会觉得快乐,我想阿姨这种无私无我的慈悲胸怀,就是真正的菩萨心肠吧。 但在接下来与仁波切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发现阿姨不仅有着菩萨般的慈悲情怀,还有着非常深远的智慧和坚持理想的巨大勇气。看到仁波切并不沉迷于美食,电视等物质享受,也不担忧眼前或未来可能遭遇到的的困难,始终非常阳光,欢喜的样子,智慧的阿姨便猜出仁波切可能是一个心怀远大理想的人。而在交流中,仁波切真挚的回答肯定了她的猜测。仁波切告诉她,“我天生就爱修行。有的孩子喜欢玩耍,有的喜欢吃,有的喜欢看电视,而我就是想寻找一个具德上师,跟着他学习佛法、打坐和闻思!” 听到仁波切这样肯定的回答,阿姨一定非常开心,因为慈悲的阿姨一心想着的,就是怎样让孩子们快乐生活,并且让这种快乐持续得长久一些。但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阿姨知道,长久快的快乐是需要有远大理想来支撑的。一旦生活的地平线上升起理想的太阳,那么任何的困难与烦恼最后都将会如冰雪般化解消融。追逐理想的日子,都会是被快乐所环绕的。面对这样一个满怀远大理想,行将离开去面对无数未知困难与挑战的孩子,阿姨暗想还能为他做些什么呢?那就是要鼓励他,无论将来怎样,一定要坚持理想。而思及鼓励他人的最佳方式,则没有比现身说法更有效果了。 于是,本着慈悲大爱的情怀,智慧的阿姨打破了世俗社会中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对着少年仁波切,如同朋友般推心置腹地,讲诉起自己放弃物质享受,不顾世俗舆论,矢志追求理想爱情与人生的故事。讲述中,阿姨对仁波切反复强调,她这一辈子过得很开心,虽然有时候很累也很苦,但她觉得很幸福。因此,她最后对仁波切说,“我想,你寻找自己的理想肯定也是没错的,那你就去好好寻找!”就这样聊了一天,阿姨似乎要将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还有无尽的关爱与鼓励,全部都倾注到仁波切的心里。 一颗智慧,光明和温暖的心就这样无私地慰藉着他人,照亮了彼此前行的道路。仁波切在文章结尾处写道,“有一个人,能用世间的事情来告诉我‘坚持自己的理想,为喜欢的人或事去努力,这是值得的’。而这个人一点也没有认为我才十多岁这么小还不懂事,反而很真诚地把她的故事告诉了我并鼓励我。直到现在,我想起那天的情景就觉得非常温暖。” 阿姨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她没有世俗的地位或名声,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阿姨有一颗非常难得的赤子之心,她非常真诚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自然流露”的世间善法,在她,只是善良本性的自然流露,并无其它。仁波切说,“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人和我们同行,他们影响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我很多时候会想,愿我们自己也能用善知善念去影响身边的人,照亮别人的生命,温暖他们的人生,这样有多好。”我想,如果我们能好好在自心下工夫,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像阿姨一样自己快乐,同时也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那该有多好!
《最美的生命》读后感(九):美丽的生命
丹真绒布在古老的色登寺,讲述藏地启迪心灵的故事,带给你智慧、温暖和力量。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在云淡风轻中告诉我们:安定满足、内心清净的人,他们,有着通透、璀璨的生命。
曾与多少人在赞美:人生美丽如花;又有多少人在咏唱:生命灿烂如朝霞.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感叹生不逢时、人生如梦,有人抱怨活者真没意思,更有人说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于是在这种没有信仰的人生观唆使下,我们看到的太多的是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太多的游戏人生,太多的颓废和消沉以及百般聊赖。
的确,人,在自然界是渺小的,渺小的如同满地的荒草.但渺小的人类自诞生起,就自己真正美丽的生命一代一代的在为自然界做贡献,他们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文明和财富.人类用极尽的智慧和勤劳按照美的形象装点世界. 生命很美,它用它自己告诉我们: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生命的美丽只属于强者,只属于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只属于善良的人,同时也属于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其实,生命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延续,是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是一朵美丽的花.因为有爱,她就释发着光芒、散发着清香,使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变得五彩芬芳,充满乐趣. 生命是宝贵的,真情是美丽的,拥有了生命和真情就等于拥有了这美好世界的一切.我们不必苛刻每一个人都在“轰轰烈烈”中度过人生,只要他能够珍惜生命,珍惜真情,那么当我们把他们快乐与幸福当作最美的回忆时,它将深深的埋在我们的心底随时发亮. 生命是坚强的,生命是奇妙的,生命是变化无常的.它只有一次,让生命拥有美丽的色彩,也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感受生命那不平凡的真谛吧!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宁愿熬夜也要一睹昙花那似水般的容颜啊!而昙花只开放三小时,却用尽了她的一生,把她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大家面前。“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这就是昙花的意义。她觉得,一生中有一件能让大家留恋的事情已经很光荣了,毕竟那是用她的一生所追求的梦想。 美丽的生命就是如此的简单。
《最美的生命》读后感(十):很喜欢
值得一看 提到宗教,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封建迷信,这是自己从小接受教育的经验主义结果。自己还没有了解,就扣了一个迷信的帽子,然后说“是迷信干嘛要了解。”其实,这正是自己对自己的迷信。 也正是这对自己的迷信和不了解,让我们对宗教有了几分敬畏之心。我每每到名山古刹道观,或是农村寺庙教堂,总也是细细审视一圈周围人,然后谨慎的故作虔诚祷念一番,丝毫没有平日里的偏僻乖张。而到现在我才知道,佛并不提倡你报着庇佑的心态来供养,谋求富贵。求了也一点用都没有,佛根本不会对你有丝毫的帮助。然而,佛祖也不反对这样的功利的拜佛,因为这样一来至少让人还知道世界上有佛教,修了一段佛缘;二来通过这样烧香供养的自我安慰,让香客得到心理安慰,佛祖也自己修了一段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