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记》是一本由安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记》读后感(一):散文里学点植物的知识
黑胡椒是未
成熟的胡椒做的,白胡椒是成熟的胡椒做的。
榴莲有金枕、差尼等品种,金枕是最好的。榴莲放
时间长了会有酒精味,是变质了。除了气味浓,捧起来用力摇一摇有轻微响声的好,太响说明核大。
山竹和榴莲
形影不离,生长的地方一样,榴莲大热,山竹大寒,分别被称为热带水果之王和后,一对
夫妻。吃的时候也是配合着吃,正好平衡。山竹外壳上的果蒂(花)有几瓣说明果肉有几颗,一般5-6颗,最多8颗,所以要挑果蒂瓣多的。剥的时候用指甲或小刀在果壳腰间一划,再两手一压就能剥开。
常用的银翘片是以金银花为原料做的,不知道为啥广东最近有有毒的银翘片出现。
鸡蛋花分黄鸡蛋花和红鸡蛋花两种,那不就是土鸡蛋和草鸡蛋嘛,黄鸡蛋花在夏威夷就是用来做戴在身上的花环。
酸杨桃适合烹调或做成蜜饯,甜杨桃生吃。
一年四季都在
开花结果。
芒果在饭后别吃,和大蒜等一起吃会得黄疸。芒果皮煎水喝可治疗慢性咽炎,用这个水还可以擦湿疹和皮炎有疗效。一年可以从元旦吃到7月。
番木瓜就是平时水果店看到的木瓜,切开一个盖子,掏空里面的子,放进菠萝、苹果、梨等,加蜂蜜或奶酪,盖上盖子放到锅里蒸15分钟。冰糖银耳炖木瓜
润肺,治喉炎。木瓜汤还可以帮助催奶。
槟榔正宗吃法:和蚌灰、扶留叶一起嚼。
猴面包树很大,上面结足球一样大的果子,
甘甜多汁,猴子和大象都
喜欢。
海芋是种神奇的植物,块茎有毒不能吃,制药可以解蛇虫毒,开的花有奇臭,能吸引苍蝇蚊子。如果虫子遇到的是雌海芋,就被吃掉;如果是雄海芋还不会丧命,就帮忙传花粉。不过,海芋还有个神功,就是会变性,在气温等条件比较好的时候会从雄性变成雌性。
要在这种小清新的氛围里学点植物的知识,就不会觉得枯燥。图片也很
漂亮。
《植物记》读后感(二):读《植物记——海南篇》
翻开书,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形式和想象中十分的不同。想象中的《植物记》应该是配很多的图,然后再配合文字介绍植物的各种信息,大概是我的想法太过狭隘了,
现实中的《植物记》配少数的植物图片,以散文的形式
娓娓道来一派恬静柔和的热带风情,有植物,更有
生活和
故事。在
寒冷的南京,畏畏缩缩的捧着书,心里想着现在如果嘴巴里嚼着一颗野荔枝核那倒是挺好,不用大批的昆虫和
热情华丽的人群迎接,就一个人悄悄来到这个
温暖的海岛,舒展舒展筋骨,买几块钱的热带水果,一边吃一边吹风,看海,捡花,若再能有上一块地,种种花草水果,生活真是再自在不过了。
整书的基调一直很平静恬淡,充满着暖暖的人情味,卖水果的阿婆,偷水果的
小孩子们,一个个形象
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眼前,和儿时的
记忆重叠上几分。小学时候,每天上学路上都在一个慈祥的老
爷爷那里买一毛钱的瓜子,老爷爷抓上一大把,塞满了校服口袋;樱桃、草莓上季了,阿姨们守在门口,一毛钱两三个的卖;和
小朋友一起去采桑葚,吃的忘情,却走着走着新袜子褪掉也
浑然不知,回到家被
妈妈发现臭骂一顿;每天上学都路过一棵古槐树,站在栏杆边上和小
朋友议论纷纷:“这棵槐树活了几千几百年,什么什么时候被雷给劈成两半,树干空了,告诉你,里面住的都是蛇,他们负责保护这棵大树,可一定不要太靠近,要不蛇会咬你哦!”即使在现在,每次去植物园温室的热带
经济作物区,总会仰头看看酸角、杨桃、番石榴之类的植物有没有开花结果。。。
对文中的中医部分倒是有些疑问,比如芒果篇,文中说“有皮肤多发性疣的人,每日吃芒果2-4个,同时用芒果皮擦揉患处,有较好疗效”。芒果是种易致敏的水果,汁水沾到皮肤上更是易于过敏,文中此段内容的
真实性着实需要进一步考证。
小时候爱种各种花草,盯着
自己种的向日葵幼苗一看就能看上好几个小时也不会觉得厌倦,兴趣使然,长大后选择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认识了很多植物,但对未知的植物是种还是充满了新奇感。现在,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看《植物记——新疆篇》了,想了解我心中的“魔力之都”的植物和生活。
《植物记》读后感(三):轻松的午后 来一片植物吧
书是一个酷爱植物学的朋友借给我的,说是可以让我消遣。说得倒是不假,毕竟看书看书,也就是图个
开心,功利心太强,便少了很多韵味。
拿到书的时候正值初夏时节,随着夏季风的渐渐逼近,亚热带地区的气温也渐渐低上升,心底里的浮躁也渐渐升温。慵懒的午后提不起
精神学习,便泡上一杯清茶,或是一杯温白开,耳机里苏打绿清新的音律回旋缭绕,便有几分惬意。翻开书,安歌的文字细腻得像初春时节刚消融的山雪,顺着地势从未知的高处缓缓地、缓缓地淌到我的心湖,
舒服!
毕竟是生在亚热带地区,书里的大部分植物都觉得特别熟悉,纵使脑海里没有清晰的印象,倒也不乏亲切。
我一直
相信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它们能发出人类无法察觉的讯息,却总能在暗地里和与它们亲近的人取得
默契。而默契之余,便会衍生一些附属品,或是
想念一个人,或是想起一首诗,或是萌生了平日里
从未有过的念想,或是新小说的一个情节设定就这样暗暗地展开……
我不爱
轰轰烈烈的植物,诸如金凤花;当然也不排斥它,毕竟六月的
校园里若是少了金凤的陪伴,会少了很多生气。读了书,我才知道,原来金凤花有毒的植物。我
恍然大悟,却也
不怎么意外,毕竟这么
娇艳的花朵,
性情肯定不会
平淡如水,若是没有毒,那它们在我心里的地位肯定会再跌不少——没有性情的女子外表在怎么
浓妆艳抹,充其量也只称得上华丽,但无法彰显华贵。凤凰花是华贵的,像对豪门的新人,红杉红烛之间,迎来他们的好
时光。
苦楝是书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植物,只因一句“
温柔而
疯狂”便深深地击中我的心坎儿。白色花瓣中透有紫晕,组成的一簇一簇便是紫白相间,果真是温柔又疯狂。她们总让我想起近代的那些女学生,白色或浅蓝的圆锯学生装和普蓝的中裙,齐耳的短发在风中飞舞,手抱着课本穿行在校园里的白桦树下,
一阵风往往能带去她们荡在空中的盈盈笑语……苦楝的名字也中让我感到一阵甘香。我并
不喜欢苦味的食物刚入口的
感觉,却不忘那味道过后的一阵阵甘香。它中叫我想起近代的一个个
爱情故事,从小时候很入迷的金燕西和冷清秋,到长大后的瞿秋白和杨之华,分分合合的故事,说的是
思想的激荡和交融。
一个下午可以如此慵懒,也可以如此舒适。
略微惋惜的,是书里并没有我最喜欢的栀子。
《植物记》读后感(四):别被安歌忽悠!
如果烟草也算植物的话,我也算是热爱植物,
热爱生活的人吧。不过
寂寞旅途中,没有书读,简直比没有烟抽还要难受。于是,就开始翻这本《植物记》。
显然,这不是学究写的教科书,也不完全是科普书,一篇一篇胡乱放在里面,唯一的分类就是,新疆的植物和海南的植物。说是植物,其实里面有历史,有传说,有一个个的
小故事和作者的感叹。
信手翻着看,倒是能引起我的不少联想。
有一篇讲莫合烟的,记起
大学的时候,新疆同学带了莫合烟让大家品味,我也凑上去吸一口。烟甫一入口,便觉得嗓子被人一记勾拳打中,半天没说出话来,从此新疆和莫合烟便深深留在记忆中。前一阵,到伊犁附近的草原去玩,路过莫合乡,这篇
文章和少年往事刷地一下涌上心头。
还有波罗蜜,某次到茂名附近去采鲜荔枝,忽然看到硕大丑陋的果实挂在树干上,不禁诧异莫名,惊叹居然还有这样的植物。如同作者在书中的感受一样。书中还有个小插曲,作者骑自行车带着
女友和偷来的波罗蜜,女友连人带波罗蜜都摔下地,作者骑好远才发现女友抱着硕大的波罗蜜,远远的站后面,蛮好玩的。
一本书如果能有几处让人联想,让人莞尔,便可以值回书价了。在飞机狭小的座位上,在宾馆落寞的单人床上,我看了又看,居然还不生厌,这本算是不错的了。读来读去,我发现了一个
小秘密,这本书通篇讲植物,用拉丁文注上名字,写了一大堆科学名词,诸如欧米伽-3脂肪酸,还有本草纲目的种种说法,其实,这些没准是作者在忽悠你呢。我看到的,是一只矫健的松鼠在椰林里闪过。
这本书也有不好的地方。
我喜欢榴莲,作者自己没吃过,写的香味臭味都是听来的,还说了不少榴莲的坏话,
比如说,面对榴莲“我甚至是一个克里奥帕特拉的雪松船还没到来之前,就已倒在莎翁笔下的安东尼”——怎么可以这么随便就倒下!你没钱买榴莲我可以请你吃嘛!还说榴莲:“它的决绝,一如气味的卡门,她的
爱情,从未准备让任何人都消受”。我痛恨莲雾,作者却把它写的艳若天仙。如果有再版,这两篇建议作者重写。
----------------------------
恭喜再版,我来问问我的建议采纳了没有?坚决要求给榴莲平反昭雪!!
《植物记》读后感(五):旧版评论:只是雨落屋檐
安歌的手在溪流
清凉中面对一只奔流而来的苹果
感恩的同时,突然就把我们送到了最后一只旅鸽消失的天空下。
这样的跳跃只能是诗人的。
所以在这篇小评里,我不准备详细评述安歌是如何用心眼耳和全部的身心感应大自然,和因着她的行走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道路尘土、花朵人家……当她停在在一朵花面前:“从一朵毛茛花里喷涌欲出而出的整个云杉山谷、溪流草滩——这是生养我的地方”——这是安歌最终选择的、在
经历了“几乎览尽
岁月众生的艺术、
才华、奢华……在体验和比较了众多事物之后……”她选择回到的
生命“最简朴的记忆”。
当然简朴并非等于
简单,当我看到安歌在《植物记Ⅱ》里引用的自己和别人的诗句时,我几乎觉得,这简朴就是奢华:
雨落屋檐,我只是倾听
有时会
为此流出
泪水,不是让墙壁透明
仅仅是一缕光降临其上
——安歌《植物记Ⅱ·毛茛花黄》(百度了一下,这是安歌的诗,诗名<
期待与祈祷>)
这是妇女摸面包的手的
美好的黑暗。
一棵树的
灵魂开始移动。
我触摸叶子。
我合上眼,想到水
——《植物记Ⅱ·蓼影流溪》(作者:詹姆斯•赖特)
那只松鼠匆忙地
把坚果分散埋进大地粮仓
后来,面对一颗小树,它怀疑起自己的记忆
在否定中,它用推动
世界的力量投身
下一场劳作,追逐饥饿的
腹部……
——《植物记Ⅱ·云杉》(安歌:<热带丛林>)
当我像一个背囊在漂流的河上
——只有河流奔涌的水
才能簇拥起始终沸腾的脸
……
我知道它们一直长在玫瑰花瓣上:
盛开,必先
拥有道路的褶皱
——《植物记Ⅱ·玫瑰
传奇》(安歌:<此诗未百度到诗题>)
我最喜欢这农场的一角:
还有一株花上所有的骨朵
我喜欢荨麻上的灰尘,从不掉落
除非是为了显示,一场阵雨的
甜蜜。
——《植物记Ⅱ·荨麻火焰》(爱德华•托马斯<高高的荨麻>萧易译)
而那道锡伯族民歌,几乎就是安歌追逐植物道路的真实写照:
阿帕尔(那个)田间,犁铧上的铁片都磨掉了;
为了跟随你,小
妹妹,我的鞋底都磨破了。
在磨破的鞋底和“我触摸叶子。/我合上眼,想到水”到在荨麻上
享受“一场阵雨的甜蜜”之间;从安歌巧妙地在《热带丛林》这首诗中
信手拈来般写出松鼠这个“播种者”和大自然之间奇妙的合作到“盛开,必先拥有道路的褶皱”的《玫瑰传奇》的路上——我的手在书页间翻动,我已不知道我翻开的是书本、田野、花开、路途还是诗,在无话可说之际,我的手指停在书页上,一如那只触摸叶子的手:我合上眼,想到水。
---------------
偶不怎么玩豆瓣,在新浪微博上看到再版植物记,据说图文都有增加,因为喜欢过,受益过,理当用旧文先来捧场。
《植物记》读后感(六):每一朵都是一个教堂 每一片叶子都充满了神意
“当我用镜头对准她们,当我全身心的浸入其中,每一轮小小地转动自己脸庞的花儿,于我都是一座教堂:我无法对她们诉说我的感激,也不知如何感激她们对我的收留、宠爱和安慰:是她们,让我看见自己“花开”的可能。”——安歌
安歌的书不仅仅是科普,也不是言情小说,植物记的写作方法是绝无仅有的。读之如同阳光和微风拂面,“那阳光照远处青山,也照着行人衣裳,那风吹着红红的叶子,也吹着我的身体。”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书,是读不倦的圣经;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诗,是写不尽的咏叹。安歌用诗意的文字加上严谨科学精神,诠释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然的信仰和对幸福的探寻。
我们读者仿佛在随着一个勇敢的女子穿越行走,在城市、也在乡野、在西北、也在热带,亲切的笔调和时而的顽皮让我们更懂得生活,更理解植物,更了解安歌。旁征博引的文化历史地理信息,也让我们不经意间吸收到了更多的知识雨露、阳光,受益匪浅。
部分的忘记自己、忘记喧嚣、忘记物欲,是摆脱被烦恼控制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种难得的勇气。每朵花都是一个教堂,每片叶子都充满了神意。她们默然的享受宇宙的恩赐,彻底地交换着爱和信赖,她们让我们相信自己也有开放的能力。
我希望更多的人相信:阳光雨露、花开叶动之美是可以转换成我们心灵之美的。
这些让我自然想起圣经的赞美诗里面的话“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按时候结果子, 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
下面是一些《植物记2》摘录
小时候看一部小说还是电影,里面有一个守卫边疆的战士,用白桦树皮给恋人写信。后来这事儿就成了一个情结,弄得我总想着用白桦树皮给一个什么人写封情书。——亭亭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蓟花飞扬 (Cirsium japonicum)菊科蓟属. 对这样一种把整个天空大海都当成自己可能田野的植物来说,想驯化它精明的降落伞驾驶员,绝非像我哄天天喝牛奶那般简单。 别名有虎蓟、马蓟、牛口刺、马刺草等。
抬眼起身,它的颜色与溪流声已转为我内心的澄明,那一刻的屏息忘我,是我与山谷、毛茛花之间的禅定。而当我写下这一切,并把它呈现在你面前,它们包含了我的心境和感情,我的行走与时间,我与这片土地的息息相关,这一切构成了我的生命。——毛茛花黄(Ranunculus laetus)
而黑种草估摸着要是情郎不准时到来,它就赌气写几句诗:如果你不来,我就用等你的方式等另一个人…… ——伊犁翠雀花(Delphinium iliense)
路旁道上任何一棵树,它沉着的姿态里所包含的忍耐、不事声张的昂扬,向外恭敬于季节、向内锲而不舍,始终不渝以赤子之心立在自己命运的风里,从不躲闪。
----芦苇风(Phragmites australis)
《植物记》读后感(七):比起植物学读本,更像一本有关植物的散文集
大前年早秋的一天,校园的小路上有几个下雨凝集的小水洼,其中落了两三片黄澄澄银杏的叶子,清澈的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倒映出湛蓝的天空,通红的彼岸花和翠绿的青草在路边随风摇曳——那是我第一次被风景打动。
万事开头难,之后再被大自然勾住心魄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本来打算找学科读物的我站在植物学书架前挪不开脚也就有情可原了。
最开始被这本《植物记·海南篇》吸引,是因为它高颜值书籍封面——水彩画得紫绣球斜逸旁出,绿色枝叶含羞伸展,配合着古韵的扇形标题——让它成为了我的第一本植物学读物。
这本书分为两册,一册海南篇,一册新疆篇。之所以选择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海南篇,一是因为我出生西北,已经腻了那些随处可见的植物,二是因为水果之王榴莲实乃我挚爱。
我是理科出身,但生物学得并不好,所以还没阅读的时候还有点没底气,就怕它给我灌一脑袋的Aa、XY之类的遗传学。不过打开来看了几行之后,就完全放下了担心——这完全就是一本有关植物的散文集嘛。
作者安歌的文字功底是很好的,这里有两句写檀香的句子是我非常喜欢的——
“它最初在奶奶的一把檀香扇上。开合之间,檀香的气味温存,但又有些陈旧,那陈旧是打开冬天衣箱,隔季衣服上细水长流的家。”
读了这一句,隔着书本,我仿佛闻到了乡愁的味道。人类五感中残存最久的就是嗅觉,很多味道你以为你已经忘了,但再次闻到时,就轻而易举地把你带回那一天。前些日子超市大促销的时候买了一罐潘婷的洗发水,打开它的一瞬间就心绪满怀——嘿,少年,时隔多年我又想起了你。
除了打动人心的语言和不落俗套的比喻,我还很“功利”的喜欢这本书的“有用”。
我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外乎获取知识或者体验不同人生。所以,对这本书里关于各种植物的简单科普,我还是很喜欢的——
“如果在尚未完全成熟时摘下胡椒,经堆积发酵或放进沸水中煮几分钟,表皮变黑后晒干,即成黑胡椒;在胡椒完全成熟后采下的,在流动的清水中浸洗八天左右,去皮烘干就是白胡椒。”
瞧,又能体会胡椒的不同“椒”生,又能获取自然知识,这本书简直是十分“有用”!不过这是它作为散文集的好,如果用植物学读本的眼光来审视它,这本书可就没那么好了。
首先不说别的,介绍植物,总该是图文并茂的吧,可是这本书里大多篇文章都只有一张植物全景,读到介绍它的生理结构时,就只能靠想象了。
其次,文章在抒情散文和科普植物的过渡非常僵硬,往往用“在去之前,我得做好功课”这种像小学生一样的起承转合,跟之前优美流畅的叙述风格完全不同,让人目瞪口呆。
再者,在科普植物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时,行文水准大幅降低。什么“青梅性喜群居,常组成青梅占60%~95%的混交林或纯林带”,“苦楝是楝科楝属的落叶乔木,又名楝树,自桦树,楝枣子”之类的,真是让人提不起一点兴趣,耐着性子才忍住一目十行。
最后,我很讨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抒情。有时书里出现诸如“亲爱的芦荟,我虽然没有好好照管你,并不是我一拥有了让你死掉的勇气,事实恰恰相反”这类的语句时,我往往是坐立不安,手脚蜷缩。
这本书通篇看下来,没动什么脑子,也没刻意去记些什么东西,只是跟着作者的节奏慢慢阅读。毕竟说出来的道理和自己琢磨出的道理耗费的心血多少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各位如果想找一本在工作之余,作为放松的读本,《植物记》还是不错的。
如果你去读了西北篇,一定要给我说说你有没有想和我回家走走。
:D
《植物记》读后感(八):植物的精灵
【这个是读老版写的读后感,后来稍作修改编入了我的《七月》随笔中,再次亮相捧场可乎】
《七月》里出现最多的是植物,而且品类繁密。我虽然生长在农场,所见植物无数,能叫得上名字的也不过是农田里种植的植物和社区里的树木。《七月》的时代,人主要种粮食,果子蔬菜都是野生的,所以也能认识。《诗经》里记载的树木植物近200种。到孔子时代估计就叫不全了,到汉代和宋代叫不上来的更多。汪曾祺写有野菜系列的文章,只是列举了40多种野菜。大概已经无人能望其项背。
安歌写了一套关于植物的书,叫《植物记》。书里介绍了新疆、海南这两个地方的植物,这两个地方也是她生活的地方。植物本来就是她的热爱,为写这种书,她又在不同季节,漫步于两地,精心观察选择她喜爱的植物们。这本书里的植物大致有这样的特点:两地共有的植物,两地独有的植物。从众多的植物中要挑选出近百种植物,无异于荻金森在众人之中选择了一个人后紧闭自己的心扉。这近百种植物也自然凝聚了作者全身心的爱与诗意。
写植物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已经有过的群芳谱、中草药大全、菜谱、植物图录什么的都不失为介绍植物的好方法。但如今这类书籍由于其专业特征已不见流行,自然也远离了大多数读者。而实际上却显示着我们时代,多数人消费着植物的绿色、花果,消费着植物的美,却不知晓植物曾经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重要依据。
汪曾祺的野菜系列文字,显示了植物与我们生活曾经相关的一个层面。周作人也写过野菜,以为围绕着野菜这种细小的东西所形成的乡野文化是知识分子心灵的故乡。安歌这本书在更大的范围里,更细密的层次上为我们再现了植物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优美历程——过去飞扬在人类精神的虚空里,现在更可以慰藉现代社会里枯竭、疲惫的心灵。
安歌是位优秀的诗人,有着细腻的心思、火热的情感、精密的知识、敏锐的文字。因此,读这本书——读每一种植物都是一次考古之旅、文化之旅、休闲之旅。陪我们一起旅行的不仅有美女诗人,还有梭罗、艾斯利、梅特林克、李时珍等古今中外有趣的人物。
现在我们从超市里买面条、面包、水果、果汁、蔬菜沙拉,从医院里拿各种药剂、各种维生素片剂,我们还会谴责这些东西添加剂太多不是真的。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丢失了原生态的世界,为什么丢失的,难道不该自问一下。
波斯民谣唱到:“女人没有胸,就像花园没有花;女人没有屁股,就像老虎没有牙。 ”我要说的是,对植物无知的人,只是一张衰败的兽皮。哪怕只有一种植物陪伴,我们的生命也会趋向圆满。而安歌的《植物记》正是我们与植物相知的良好的开端。
《植物记》读后感(九):绿色情怀
虽然大城小城都很流行养宠物,但是,人与植物的关系,远深于人与宠物的关系。我喜欢植物,因为它们安静,没有攻击性,有心人才能看得见。如果人也分植物气质和动物气质,那我定不是前者。植物气质的人,他们低调,自我,独立,不强势出击,不对人滥加影响。这般吸引人的气质,让人如何不喜爱?
对于植物,好像有着天生的偏爱,所以,我庆幸生长在南方。除了宜人的气候,最好的事,便是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绿色植物相伴。在夏日透过树梢看阳光,那种微妙而美好的感觉,恐怕只有对蓝天和绿植怀有偏爱之情的人才能明白。
书中所写大部分植物都可食用和药用,这也是南方植物最大的特点之一,可观赏的同时又可入药或食用。在作者与那些植物相处的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小故事,也勾起了我对植物这些年来的小情节。小时候有过一段时间非常沉迷于植物标本和制作,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悄悄地溜进厂里的花园,小心翼翼地走在各种“奇珍异草”中间,在与园丁伯伯的“游击战”中,掠走许多小花小草,夹回家中巨大的《红楼梦》里,而书本也因我对植物的处理不当,留下许多斑驳印迹。
直至现在,我依然有着为植物停留的习惯。观察、拍照,都是喜爱他们的方式。我想有那么一天,也会写一本这样的文字,以承载日积月累对他们的爱。
《植物记》读后感(十):用拯救植物的品质拯救我们自己
看过作者的两本书,私以为,“海南篇”比“新疆篇”写得好!
可能是身处南方的关系吧,作者写的一系列植物:荔枝、山竹、莲雾、
芒果、木瓜……个个都见过、吃过,但看了这本才知道它们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原来马蹄的另一个名字叫荸荠,汪曾祺的散文里描述过;
在海南万宁县石梅湾,有一片长25公里、宽400米的纯青梅林带,为我国独有,世界罕见,属龙脑香科植物,是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有一种树叫台湾相思,属于含羞草科金合欢属植物;
桫椤无花无果,无枝无芽,生长百年仍然独身,又能以叶片上特殊的孢子繁育后代。其孢子经过100摄氏度的沸水仍能生存;
檀香树常和一种叫洋金凤的小灌木半生在一起,檀香树的根缺乏从土壤中吸收养料的能力,只能先用吸盘从草本植物中吸取营养,再从灌木植物中吸取营养,如果把灌木从挖掉,檀香就会枯死;
榕树被称为“林中恶魔”,榕树的种子掉到其他树木上,就会在寄主上发芽、生根,榕树额气生根一旦包住寄主,便会迅速膨大增粗,上与寄主抢夺空间与阳关、下与寄主争夺养分水分,中部紧勒寄主躯干,阻止养分水分输送给寄主,直至寄主叶落枝枯,根系腐烂成为榕树的养分……
之前去过海南的万隆植物园,现在知道了很多植物有趣的小知识,想必下次再去的时候会有趣很多。
听别人讲芒果很容易引起敏感的,所以容易过敏的人不能吃,害得我从一个超爱芒果的人变得不太敢吃它。但这本书上讲芒果皮煮水可以治湿疹,不知是真是假。看来接受一种观点前,还是非常有必要仔细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