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城市》是一本由[英] 奥利维娅·莱恩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城市》读后感(一):若你孑然一身,这本书便是为你所写。
我们其实一直是在被孤独包围着,而且世事一直是如此,你要看时,众生百态,光怪陆离,引人哭,引人笑。你不要看时,那有什么芸芸众生,哪有大千世界,不过是荡荡虚空罢了,或许,连虚空也是没有的。
这就是我们所在的,孤独的城市。
《孤独的城市》读后感(二):他比余秀华更寂寞,是不真实国度的神,真实国度的守门人
最近关于余秀华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成为了文艺圈的一个热点,在余秀华刚刚成名之际,我就开始关注这位女诗人了,我从她的博客一直到她的诗集,从她的传闻一直到她真实的生活,从她的采访视频一直到这部纪录片,这种多方面的维度中看到了一个不甘服从命运的灵魂,一个满载着爱与信念以及被孤独与残缺的身体所缠绕的灵魂,是如何发出自己对于爱情与命运的呐喊的。《孤独的城市》读后感(三):逃不掉的北上广,摆不脱的异乡人
记得大学快毕业的那年,呆在学校无所事事,在外找了一个销售的兼职,时常跟着公司的人,栉风沐雨,奔波在外,某夜出差过后,从苏州赶火车回武汉,因硬座票紧缺,遂买了个无座票,踏上了火车,夜晚十二个小时的车程,疲惫不堪,四处寻找能够让我坐下来休憩一会儿的位置。车厢内,人山人海,摩肩擦踵,在外打工的人索性垫着自己破破烂烂的帆布袋,以地板为席,沉沉的睡去,过道上,洗手池旁,厕所边,挤满人,人们坐在地板上,头依靠在陌生人的身上,伴随着火车的颠簸,摇头晃脑的沉睡着,火车的磕绊声仿佛成了他们的摇篮曲。
我在车门附近,看到一位年迈的妇女,怀中的小孩似乎有八九岁了,躺在母亲的臂弯里,轻声的呼吸着,似乎睡得香甜,母亲面无表情的望着窗外零星的灯火飞逝而过,我小声的蹲下询问母亲,“您好,请问我可以在您旁边坐会儿吗?”她往旁边挪了一截,小孩仍旧闭着眼睛,懒洋洋的转了下身体。我因睡不着觉,便和母亲闲聊了起来,话音很低,火车的轱辘声偶尔都会覆盖住我们的声响。谈话中,得知,母亲将孩子从湖北的乡下送到上海去读小学,每逢寒暑假就接孩子回家。当时我没有过多的询问母亲为何将孩子送到如此遥远的大城市,他们那代人在村子里摸滚打爬,辛辛苦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下来的积蓄,全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没有渴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摆脱当下的环境,跳入另一个阶级,他们不求孩子日后荣华富贵,只求孩子在日后的日子不会像他们一样辛苦劳累一辈子,“用知识吃饭”是他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
那夜我在车厢里没有睡着,凌晨时,浓稠的孤独感伴随着无尽的黑夜向我袭来,就像浑浊的墨水一点点的淹没自己的身体,喘不上气,也无处呼救,小孩轻盈的呼吸声,大叔的呼噜声,车轮滚动的声响,厕所里的冲水声,慢慢的变成了靡靡之音,几近消失殆尽。我突然觉得,自己川流不息的生活或许在别人的眼中是如此的微小,微小的如同尘土,轻而易举的便“逃离”出了旁人的眼睛。北上广,无数人趋之若鹜,它们代表着繁荣,代表着机会,甚至代表着“咸鱼翻身”,当人们选择踏入了北上广,便很难迈出步伐回到自己的故乡,金钱、人际关系、家庭将人们死死的锁在了城市里,即使是高耸入云的房价也不能斩断他们留下来的念头。人们犹如寄居蟹一样,在城市里生活中,随着工作的调动,换了一个又一个“家”,或许不能称为“家”,称作寄居地似乎更合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活的像一支队伍,我时常想为什么个体要依附于社会,社会却会制约个人的发展。大城市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便利的交通,爽口的美食,却无法让你摆脱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不论你在城市里呆多久,你终究只是异乡人。新疆的一位作家刘亮程曾说过:“若故乡没有熟悉的亲朋好友,无论生活了多久,它终究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终究只是地图上微不足道的一个点。”异乡永远也无法成为故乡,孤独感也不会伴随着岁月的成长而消失。
前几天下班后,总会抽点时间阅读《孤独的城市》,看了几夜,阅毕。这本书仿佛将我隐藏在内心深处细微的神经拨动了一次又一次,他仿佛对我说着悄悄话,告诉我那无处安放的孤独感到底来源于何处。作者奥利维娅·莱恩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和评论家,她因为爱情来到了纽约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事与愿违,初来此地,伴侣便离她而去,这座城市人来人往,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喜怒哀乐印刻在各个路人的脸上,即使身处人群的中央,她依旧觉得孤独,单纯的身理上的接近,并不足以驱散内在的孤独感。她独自一人徘徊在纽约街头,她竭力的去寻找心灵的寄托,直到她将兴趣全部转移到了收集曾经生活在纽约的艺术家的创作作品,她发现了作品里隐含的孤独,深邃到一望无际的孤独,她突然觉得那些表面风光无限的艺人,私生活里的孤独就犹如洪水猛兽般一点点的吞噬着他们的灵魂,而作品的创作则是他们将体内的猛兽驱逐出来,囚禁在他们的作品里。
印象最深的一段故事是作者对安迪·沃霍尔作品的探索。谈起他,我总会想到几个词,“同性恋、标新立异、假发、刺杀,还有污秽”,看完了作者的讲述,我彻底的改变了先前对沃霍尔的看法,沃霍尔在幼年时期得了“风湿性舞蹈症”加上他吐字不清的外国口音,他不愿意与任何人交流,他害怕出“洋相”,他觉得沉默后续是一种逃避伤害的方式,他完全拒绝参与到交流中去,从而躲避失败的交流可能带来的痛苦,对于沃霍尔来说,在特定的环境里,孑然独立,格格不入,都会成为满足感的来源,甚至给他带来愉悦感。他并不是“波普艺术”的开创者,却是该领域内最为著名的倡导者,他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人看见,而不是他自己被人看见,他喜欢用日常生活中琐碎的东西进行创作,低廉的物品可以融入更多人的生活里,这样的创作便能够扩散开来。他最初请求在画廊展示自己的作品,却被管理员以同性恋特征太过明显而被拒绝,从此以后他强化了自己女性化的活动方式,刻意戴歪的假发,轻盈的跳步,夸张的手势,“他将自己的弱点作为了优势,抢先一步让任何潜在的嘲弄变得无效。”由此可见,沃霍尔的勇气也侧面反映出了他对别人的拒绝有着强烈的恐惧感。录音机磁带以及电视机,在沃霍尔的生活中,都扮演同样的角色,通过虚拟的声音,将他挡在一定距离之外,它们似乎成了沃霍尔的保护墙。有人觉得沃霍尔并不孤独,他还有“银色工厂”,每天来来往往的人不计其数,这是沃霍尔最出名的工作室,才子佳人进进出出,屡屡不绝。沃霍尔却说:“我并不真的觉得所有这些每天在‘工厂’里围绕着我的人只是在我身边闲晃,反而更像是我在‘他们’身边闲晃……我感觉,在这儿,在工厂里,我们处于一种真空状态,这棒极了。我喜欢处于真空中,它给我留出了独自一人的工作空间。”沃霍尔在“工厂”里,创作的小说《A》,则深刻的表达出了他对人生的解读,“话说的太多会让你自己和那些在你身边的人感到害怕,话说得太少,那你几乎就是在拒绝自己的存在。”沃霍尔这一生中,还有一位女性是她无法摆脱的梦魇,她就是瓦莱丽,瓦莱丽是一位纯粹又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她认为男性把女人从彼此的身边拉开,把她们“拖到”郊区,去组成只以她们为中心的家庭小圈子,在她眼中男性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将女性置于低等的地位,她觉得“一个真正的社会由个体而非单纯的物种成员或伴侣组成。这些个体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和隐私,同时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彼此相连,是与他人产生联系的、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的自由的灵魂。”她厌恶沃霍尔的“工厂”,直到她忍无可忍的对着他举起了0.32英寸的伯莱塔手枪,那一声枪响,对她来说,结束了自己在孤独道路上的“逃亡”,结束了沃霍尔对她的“骚扰”,她的臆想症摧毁了她,也摧毁了壮年的沃霍尔,她的一生是如此的凄惨,男友离她而去,陌生人的性侵,走投无路时靠肉体赚取金钱,她体内的猛兽将他的灵魂一点点的吞噬而尽,只剩下一具弱不禁风的躯体。
磁带,收音机,电视,电脑,智能手机,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能够陪伴自身的物品越加丰富多彩,最近流行的词汇“低头族”便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人们将物品制作出来并非出于它们的实用性,而是因为它们以某种方式予人以乐趣和慰藉。电子产品充当了一个良好的介质,将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塑造出一片独有的空间。人们将照片发布在微博,Ins,Twitter,微信,程序开发者用互动的方式,满足人们的虚拟社交,点赞,评论,转发,若没有了这些关注,没有了满屏滚动的回复,这些软件还能有什么价值。《我们生活在公众中》这部纪录片里,说过这么一句话“倘若我处在某种特定的情绪里,却又被困在我的家人和朋友之间,虚拟世界将成为缓解我的痛苦的解药。”
艺术家将孤独感囚禁在他们的作品里,而我们普通人,将孤独感全部囚禁在电视机盒子里,手机屏幕里,电脑主机里。试着学会与自己友好的相处,试着去理解很多表面看来折磨着作为个体的我们的事情,时间不会驻足停留,用有限的时间去过丰富多彩的人生,即使身处尔虞我诈的社会,频繁更换各种各样的面具,也不要忘了,相互支持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法则。
《孤独的城市》读后感(四):《孤独的城市》读书报告
阅读《孤独的城市》缘起于出版方「未读」群组的新书推荐,在读了几页样张和编辑的评论后立即被深深地吸引——背井离乡是许多人毕业之后便踏上的路,在对社会还没有清晰概念的年纪便只身融入到孤独。许多人下班后陷入迷茫,没有人可以面对面倾诉,没有归属感的房屋栖身,家乡成了最遥远的地方,父母成了百难一见的人。“逃不出的北上广,丢不掉的孤独感。”不止这三座城,每个异乡都是喧嚣而空旷。“孤独,是个人的体验,也是群体的困境”。
《孤独的城市》读后感(五):慰籍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
孤独的单细胞,组成孤独的细胞组织,再组成孤独的个体,孤独的个体生活在孤独的城市,进而绵延全世界,变成了孤独的世界。
孤独并不是某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普通人的孤独随着时代的洪流消失不见,文人骚客的孤独通过作品流传于世。
古有: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今现有书中作者写到的4个名人:
安迪.沃霍尔,他的作品前列第强烈的关注着隔绝和依恋这两个主题,一生都在与之对抗;
亨利.达戈,他的人生揭示了那些导致一个人离群索居的社会因素,以及想象力是如何被用来抵抗这些外部力量;
爱德华.霍珀,他所塑造的那些在萧条的咖啡馆、办公室和酒店大堂的玻璃后面的男人和女人的掠影,在近一个世纪以后,依然是寂寥城市的标志性形象;
每个人都在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孤独,全世界的人都时不时的访问孤独。导致孤独是一个拥挤的地带,并且孤独是一种难以根除的慢性病,毫无用处可言。
有一种病症群体叫:孤独症患者,他们是一群彻底的孤独者,一生活在自己个世界里不曾、不愿离开。也许他们是一群天使,看尽人间百态而后跌落人间后,选择了孤独,彻底的孤独。
不问世事,不参与滚滚红尘。但我们大多数人是凡人一个,借由《孤独的城市》的文字了以慰藉我们无处安放的灵魂。孤独着我的孤独,寂寞着我的寂寞。
《孤独的城市》读后感(六):孤独的城市:不只是对关系的渴求
几年前,奥利维娅·莱恩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英国外来者。尽管她对大城市的生活并不陌生,但每一次移居到新的城区,她都会因某些格格不入的时刻而感到局促不安,而这源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仍然存在的细微差别。置身那些神色匆匆的人群之中,他们的距离如此亲密却又如此遥远。
《孤独的城市》读后感(七):孤独是群体性的,它是一座城市。
《孤独的城市》独特的写作方式让我看的欲罢不能,用了很长时间才看完这本书,但收获巨大,感觉重读一遍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