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10篇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是一本由(美)布莱恩·魏斯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一):谁在前世约了你

       今年第二次读这本书,比第一次的时候看到些不同的东西。书是李生送的,说的很是玄妙,所以第一次看完后觉得与我的期望值实在落差太大。
    我虽然不信仰任何一种宗教,但是对于佛学教义、佛经道理倒很是着迷,没来这间宗教氛围浓重的公司以前,对于佛家的一切都很是虔诚尊敬。反而是来到这些口口声声吃素持戒,却反其道而行之的人中,开始对他们的“佛修”敬而远之。宗教应该是圣洁的,那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信仰、追随、坚定,如果是出于利益角度有所求或者追赶时尚潮流或者汲汲以此表白自己,反而就亵渎了。
    说起轮回,我是信的。为什么你会这样,而不是那样?为什么你会特别喜欢某些地方某些人,又没有任何理由讨厌某些地方某些人?我也相信你此生身边的人、事、物,都是在前世与你有着各种各样的善缘或孽债。但是对于魏斯在书里描述的凯瑟琳所述,能够清楚说出年份、时代,总是见到此生同样的人在前世周围轮回,我就觉得,有点太扯了。想写得特别真,反而堆砌地漏了假。
    第二次看这本书,抛开那些小说式的记叙,仔细看看那些“大师”所说的道理,反而觉得和时下很多流行的身心灵理念相契合。Anyway,那就听听好了。就像老妈总说怎么你们公司整天那么多念经吃斋邪门歪道的,我就解释说虽然这种渗透让人挺反感的,但是起码他用来包装的都是些仁义礼智信的好东西,没让员工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总还是好的方向,姑且听之任之好了。
    
    今生的一切是自己选择的偶然,却也是前世决定的必然。就像有一次在拙政园的湖心小亭里,看着对面英王府的阁楼后窗,还有亭前湖面摇曳的荷叶,忽然就觉得恍若隔世的一般欣喜,一段哀伤。又或者在梦里游弋一个今生从未去过的地方,却在梦里如此清晰地记得那条小路的尽头是什么样的景色。又或者在某个转角,遇见一个陌生人,抬起头,却是浅浅的却温暖微笑。就像孙红雷在《非诚勿扰2》里说的,要记得,我在前世约了你。
    抛开这本书里记叙的真假,去看那些对今生更有意义的东西,或许就是记得这几件事情(从书中后记感悟到的,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后记很精彩,中立而客观):
一、“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我们这灵魂不知已经在前世“死”了多少次,今生还要再“死”一次,这只是我们灵魂的不同阶段。一个结束,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时常问问自己,在这一世结束之前,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情,不枉此生?!
二、“自由”——不同的新生让我们不断了解自己的灵魂,发现自己真实,在每一段今生的修行中完善自己,为自己选择一个更好的今生。一如舒淇在《非诚勿扰2》中说的,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三、“珍惜”你今生遇到的人,就算也是在前世曾经出现过的,那今生也都有着不同的面貌了,来世你也不一定能遇见他了。虽然灵魂的路很长,可是旅途中的同伴也许只有一次相遇的机会,所以要好好珍惜,就像他们都在前世约了你那样。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二):以超心理学角度对人生的一堂发散课(2016.02.24-26)

读完这本书,其实感觉有点复杂。书不难读,从头到尾就是整个心理催眠治疗的流水账,内容也不多,所以很快可以看完,但看完后却让人想得很多。
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多少会受到宗教或者迷信观念的影响,我觉得自己对这种怪力乱神的东西其实怀着时刻准备着去相信它的态度的。但是毕竟是受过这么多年素质教育的,所以多少我们又会摆出这没有科学依据不可信的论调。我想很多中国人的态度都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的吧。
整本书看下来,纵使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验,再三的认证了人的潜意识里能够记起自己的前世今生,并会因为前世今生的各种经验而产生对事情的各种心理反应,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坚定的科学拥护者,变成一个对超自然现象能完全接受的人,也没办法说服我相信有前世今生存在。不得不说,我觉得人其实都是经验主义的,很多东西,自己没有遇到过,别人说得再天花烂坠,你也就当故事听听,笑笑就过,第二天该干嘛还是干嘛,在你的生活里惊不起一点波澜。
相对于论证前世今生的存在,我觉得这本书更倾向于是一次对人生的思考的心理催眠。我们都会死,但因为有前世和今生,让我们对死亡不再存在恐惧;我们都会与别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世的业障没还会牵扯到下世,所以现在就应该好好的对身边的人;我们都会容易偏听就信,因为前世今生的存在,我们应该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万物……前世今生,望尽千帆,我们才更懂得什么应断然舍弃,什么该好好珍惜。
最后还是要借用书中的那句话,这大概也是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句话:要了解一个人并不比别人更伟大,去感觉这点,练习去帮助别人。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要是我们不互相提携,这个星球真的会很寂寞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三):一切都在变化 所以你有什么好急的

你知道,人生无常,际遇,心情,你与周遭人的关系总在变化,我们掌控不了任何东西,唯一能做的就是随缘而动,随遇而安
所以每当感觉焦虑快要失控时,无法抉择时,貌似有坎迈不过时,我总是喜欢对自己说:一切都在变化中,一切终归会变化,所以你有什么好急的。
这本书的封页上印着:无论一个人是否相信轮回,这本书都不会让他失望。耐性和适当时机。。。。。每件事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许多人希望的时间表一样。
书中许多观点与佛教的观点相似:每一个生命,在投生时,都会因为前世的经历投生在跟它关系相近的一群人中,不管关系好坏,它们总是一群一群呆在一起,并在此生中再次发生联系。
你这辈子最爱的人可能是上辈子你亏欠最多的人,好比你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两个”克星“,可能是曾经或现在的情人或配偶或子女,他们在某个你人生的阶段以各种各样形式消耗着你的金钱与精力与感情。通常这种人是你前世的宿怨,总之你上辈子欠他她的,今生得弥补亏欠。你还得感谢那些错误对待你的人,那些对不起你的人,因为他她的错误让你可以还清上一世的亏欠。
应了那句: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我的所学与智慧对这些和佛教中的空性与涅槃只能是不置可否。所幸我宽容的不纠结对待自己的无知。前天问graham是否相信另一个平行世界有同样的你存在?他试着用物理光学分子这些让我弄懂平行宇宙存在的可能性,我很遗憾如果能用英语交流,或许更能明白他的讲解。
想要知道的越多和知道的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
无论信与不信,这些书(包括宗萨仁波切的所有著作)给了我一个善待任何人的理由,给了我一个和与讨厌的人和平共处的理由,给了我一个人原谅所有的对与错的理由。真好。
无论信与不信,这些教我与回忆和解,让我直面自己身体与生俱来
笨拙与孤独,不再与自己的内心与抗衡,让我知道向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件很没必要的事情,无论最后的真相是好是坏,但求活得透彻心安。
就在写这篇心得时,我还有许多还有很多急切想要清楚答案的未知,还好我此时我可以像个旁观者一样的审视内心的迷雾,告诉自己:一切问题,皆有答案;一切都在变化,所有你有什么好急的。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四):前世观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态度

读了《前世今生》之后我开始相信来世。确实是有一种生命改观了的感觉。有些人相信来世是为了疗愈他们的遗憾和伤痛,他们相信来世就能达到他们今世所期望的结果,以此能让今世好过一些。这样没有什么不好,相信来世的确有一些疗愈的功能。但如果只是为了疗愈,那么你在以后还是会不断地碰壁,从而更加的需要疗愈。只治标不治本。后来我读了《西藏生死书》,我开始了解,相信来世不是相信一个哲学命题。不是对一个哲学命题做出理性思考之后的一种选择。而是:“相信来世”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深刻态度。是一种更加长远的眼光,这样你就不会计较人生中一城一地的得失。你开始意识到生命可以有更加深远的内涵和更丰富的可能性。你可以活的更加大气,更加从容,更加具有幸福感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五):启蒙课但不是实践课

这本书我是听的MP3, 每听一课就有头皮被电了感觉。以前我就挺好奇是否有轮回,自己的前世是什么??也就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接受轮回的存在,所以这本书对我的世界观的冲击不是挺大的。从这个层面来讲这本书的确是启蒙书,给予某些人以启蒙吧。不过这本书中关于高级灵魂的部分,对于我的还是挺有启发的。书中言每一次来到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学习,一次学习一样,知道学完了才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仔细琢磨了一下这句话,不禁想问一下自己“我这一世来这个世上是为了学习什么?“。只可惜书中只介绍使用了催眠的技术,但没有具体的操作,不然真希望自己可以给自己催眠一把,了解一下今世前生,走在路上也好有明确的终点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六):关于轮回

从去年就开始看的一本书,磨磨蹭蹭终于看完了,发现,看这种外文翻译过来的书还是很吃力的,不比看中国的小说儿似的能通宵的看完一整本。看着看着就会困。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discovery讲述轮回的一期,描述的是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几个人,因为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突然的想起上一世他在什么地方生活过,以及对那个地方细节的描述,居然会跟现实很高程度的吻合在一起。
慢慢的我也开始相信人,是有前世的,我也开始会觉得,我这一生遇到的人,在我的前世或者哪一世我们是曾经遇见过的,只不过当时我们遇见的时候彼此的身份可能不是现在这样。
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自我安慰,我会说,我现在对某些人所做的一些事情,是因为前世,我对这个人太差了,所以现在需要偿还。
我可能感悟不到太深的境界,因为毕竟我自己也就是个喜欢看泡沫剧的大俗人。
但是,如果能稍微传递给我这个大俗人一点正能量,我想我就会说好吧。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七):《前世今生》的冲击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点不想看,有点不相信作者所述,可是咬着头皮往下看,其实才发现自己已经慢慢被征服和颠覆掉了,就像书中的那位心理医生一样,慢慢地相信发生的一切~
有今生?有来世?这是个当代的傻子问题,因为现在科学中不包括迷信这一块。可是,谁又真的能十分否定这个敏感的存在呢?我觉得,世间的一切事物和观念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不能一点质疑都没有,因为我们也不确定,别说得那么绝对地相信某一方,别欺骗自己。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收获的不是迷惑or烦恼,更多的"超然"的心情。以前也有接触了一些关于轮回方面的资料,可是这本书却让我更加坚定了以前的怀疑,我相信轮回。我发现了,原来人并无生也无死,人的生命无限。发现这个秘密真让人宽慰啊,每每想起这个惊人的觉悟,我便觉得人生太需要负责,太需要冒险,太不需要害怕了。因为自始至终我们都未曾真正死去呀,我们都有灵魂,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书中描述的那些“中间状态”-----灵魂的憩息场所,真奇妙呀!那是个真正没有烦恼和害怕的场所,那是个真正安全的场所!我也偶尔会想象一下灵魂,想模拟那种轻盈,被温暖的光包围着,周围只有爱的光芒,那将会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体验啊!每每想到这,我便感到不再担心或害怕生活的一切。
书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86世,每一世都迥然不同。她的死经历多种多样,有安然地死去,痛苦地死去,带着遗憾地死去~当然,活着的经历也是不可复制,形式各异。然而,这些所谓的人生的经历,竟都只能归为肉体的体验,灵魂的课题,所以,现在的我们不过是在上灵魂的课罢了。这也充分向我们说明了,我们要百分之百自己的生活经历负责,学习其中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东西,从而进化我们的灵魂。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肉体所经历的痛苦都不必如此害怕,因为我们终究会脱离肉身,回到灵魂的状态,回到幸福的状态。
所以 ,我会决定继续相信这个“傻子的观念”,继续过好我的人生,学习我要学习的一切。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八):觉察的感觉很好

这是读过的第三本神秘主义的书,都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拿到手的,正如武志红所说,要尊重自己当下的感受,以前的自己可能比较抗拒非科学,当下倒已可以有颗开放的心来看待未知。
第一本是荣格的自传,很晦涩,对他讲述的一些细节不是很感兴趣(一直很讨厌别人讲琐碎的细节),对死后的世界的好奇是引导我把书翻到最后一页的原因,尽管荣格最后的讲述其实没有给我很满意的答案。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有三点:1 我很惊讶荣格讲述小时候他的各种想像,以及去探索这种想像的勇气和执著。我想每个小孩子都是有丰富的想像力的,但是很快这种想像力就被自己否定或被成年人击碎,所以只有荣格成为荣格,因为他把自己小孩子时的想法认真对待,去探寻背后的奥秘。由此我又联想到成年后大多数人会丢弃年轻时的梦想变得现实的故事。2 关于集体无意识,这是理论方面的收获,我觉得非常make sense, 我很喜欢这个理论。前几天锵锵三人行李兰妮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抑郁症,我觉得也很有趣。3。荣格帮我打开了神秘主义的大门,因为他是荣格,出于对权威的一种莫名的信任感,我愿意去倾听和尊重他的观点,让自己对未知保持一份开放,但是仅此而已,目前的自己还不具备进一步接受的能力。
第二本书是the alchemist,讲述的是追逐梦想的故事。它带点神秘主义色彩是因为里面会提到一些先知和征兆给人的指引。读完后我买了本要送给朋友,这是我第一次买书送人,尽管最终没有送出去,书还在我桌子上摆着。我觉得每位20-30年龄段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都应当读下这本书。同样的,书的内容并不是我特别在意的,但这本书对我有两个启示。1 就像谈荣格自传的第一点,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想法和理想。每个人年轻时都热血沸腾过,区别就在于大多数人放弃了。2 在寻梦的过程中那些征兆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直觉和感受,不要对抗。
第三本就是这部前世今生,在秋高气爽的周末读完,帮我完成了读荣格自传时没有达成的心愿,了解了生死轮回,心里很宁静。读这本书的出发点是有个朋友告诉过我她会催眠,于是我很好奇催眠后的世界会看到什么。从书本身来说,正文有点像圣经劝人从善的教义,附录里几位教授思辨的对话倒是很好,有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说催眠者说的话只有50%的可信度,这个make sense.
读完后最大的收获是好奇心满足了,然后是释然。这个释然是指,到底存不存在轮回、前世这些问题对我已经不重要了,也没有兴趣去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样子,在这点上同意胡因梦的说法,知道了前世会产生些心理暗示,结果却变成了今世的阻碍。我还是宁愿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个信条,不断去完善充实自己。但是generally知道这个轮回的说法倒给自己多些份安全感,倒不是像作者说的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因为增强了对人生方向的信心,和多了份人文关怀。健全独立人格,创造出自己生命的价值,发掘自己的潜力,活出真正的自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很高兴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同时,想想前世因果论,对自己和对别人也都多了份接纳、宽容和超然!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九):小心被作者催眠

读布莱恩•魏斯《前世今生》
友人推荐了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我在路上一口气读完了。它是如此引人入胜,以至于我手捧PAD一路走一路走,拿着去合肥的票上了去青岛的车……
我曾说过我是死硬理性派,要不是友人的推荐,这本有悖传统理性的书应该不会列上我的书单。尽管它如此引人入胜,如此震撼心灵,但总的来看,他还不足以触动我的彻底理性世界观,当然这也不奇怪,一个成年人,如果世界观还那么脆弱,一两本书、一两件事甚至几次很大的遭遇就可以轻易的改变他的世界观,说明他还不太成熟。当然,必须承认,那些对于自己的世界观自命不凡,而对于其他的世界观持有偏见的成年人,同样也是不成熟的。
凯瑟琳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怕黑暗、怕水、怕坐飞机、怕卡到喉咙,焦虑、失眠,心力交瘁,于是她求助于心理医生,也就是本书作者,布莱恩•魏斯。
传统疗法没有起到作用,药物、回忆童年创伤等都无济于事。实际上,药物和童年创伤疗法已被心理学界越来越多的证明效果不佳,这两种疗法对凯瑟琳的疾病没有效果并不奇怪。
我注意到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可能很重要——鉴于凯瑟琳的症状,作者认为比较符合催眠疗法。我不是心理医生,无法说清催眠疗法的适用范围,但既然催眠疗法是医生在分析病情后根据专业判断选择的疗法,说明这种病症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在催眠中治愈。所以,催眠治愈了凯瑟琳的疾病也并不奇怪。
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催眠中凯瑟琳透露的信息。在凯瑟琳的梦境中,在一个前世中,一个小儿科医生爱德华是她的父亲,母亲还是今生的母亲,父亲告诉她要多向魏斯(前世中的一个长辈,今生的心理医生)学习,他知道很多东西。凯瑟琳的今生男友——史都华扼住她的咽喉并杀死了她。今生的现实中,凯瑟琳的父亲是个酒鬼,脾气暴躁,不懂得爱。母亲可以给她稍许安慰。史都华是个已婚男士,与凯瑟琳偷情,并在感情上控制凯瑟琳,让她痛苦不堪。爱德华医生曾经安慰她,我猜想这种安慰曾给凯瑟琳父亲般的温暖,并推荐她求助布莱恩•魏斯医生。这就是所谓凯瑟琳的一个前世和她的现实中的今生,我隐隐感觉所谓的前世不过是今生的映射。
在此后的不断闪回的前世中,凯瑟琳终于逐一的找到自己恐惧的根源,怕水是因为某个前世中,洪水带来了瘟疫;怕封闭空间是因为某个前世染病的她曾经被扔进洞穴等待死亡;怕飞机是因为某个前世中,她是飞行员,病死于战争;怕卡住咽喉是因为在一次种族冲突中,他(前世中她是男士)被扼住咽喉并被割颈身亡。我不知道是这些前世导致她今生的恐惧,还是她今生的恐惧使她找到了前世的原因。我无意冒犯相信灵魂的朋友,但对于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医生明确认为催眠有助于她病情缓解的情况下,不出所料,催眠使她找到了她的恐惧的合理解释,而这种合理解释缓解了她的恐惧,于是她痊愈了。也许这只是一个催眠疗法的普通案例,所不同的是其他催眠者用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解释他的心理问题,而凯瑟琳用类似前世的方式解释她的心理问题。
而且最重要的是,凯瑟琳本人大多数后只是在描述一个一个情景,而所谓的前世中的生活、中间状态、转世等各种各样的概念是心理医生魏斯根据凯瑟琳的描述创造的。魏斯是一个高明的心理医生,他用引人入胜的情节把很多读者带入他创造的轮回的世界中。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解释凯瑟琳的催眠:凯瑟琳在梦境中,创造了自己恐惧的情境,在清晰的、逼真的梦境中感受自己的恐惧(对于死亡的终极恐惧),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恐惧,她逐渐明白这些恐怖的事情并没有完全杀死她,她还会转世,从而使她对于这些恐惧脱敏,从而治愈了自己的恐惧。而她在那个中间状态聆听大师的教诲,实际上是自己在开导自己,当她在与自己的智慧对话的时候,她显得很平静。
接下来,我们必须面对一些很难解释的事情:凯瑟琳怎么知道一些她本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凯瑟琳在梦境中说出了魏斯本人的秘密,这是一个非常费解的事情,但是这件事也有合理怀疑的空间,我们不要忘了魏斯医生和凯瑟琳是同事关系,他们的交集其实并不少,他们甚至经常在办公大楼的走廊里遇到。
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最后凯瑟琳去找了星相师,星相师说出了凯瑟琳的多个前世,丝毫不差。但这个情节是凯瑟琳的转述,魏斯医生并没有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是其一;二是,我们不知道星相师在说出凯瑟琳前世之前对凯瑟琳做过什么?比如是否有过催眠? 要知道,凯瑟琳在清醒时很少记得催眠时说的话。
书中提到,人们相信有前世和轮回,会大大缓解今生的种种恐惧和不安。也许死硬理性派会说为什么不能直面死亡呢?是因为懦弱吗?我想灵学爱好者也许会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们这些理性派不能开放你们的世界观呢?是因为你们在理性的世界中感觉到安全,而在这个充满灵性、超自然的世界中,你们会感到不安吗?或许你们才是懦夫。
我想,我不会放弃理性,仍然会坚定的相信科学结论,但我会对于其他解释世界的方式保持敬意,毕竟他们的解释方式也是向善的。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十):我不信,但不妨碍受益

像我这种迷信的人,前世今生这种话题简直是太对菜了。
但是读到一半就开始感觉很多地方都难以说服我。作者自诩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且受过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但通篇看下去好像他也没做什么缜密的论证,而仅靠寥寥的reasoning就断定凯瑟琳催眠状态下的叙述内容都是真的,并且一遍遍地进行强调。且不说凯瑟琳这个人物是否真正地存在过,也不说催眠状态下的人所说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如何,作者至少可以对一些叙述内容进行正确性的考量,在一个时间段里某个国家的国情、风俗习惯、饮食衣着及重大历史事件(凯瑟琳曾提到过诸如洪水、瘟疫、战争等,以及乌克兰、埃及等具体的信息)。遗憾书中却鲜少有类似的动作;其次,书中所提到凯瑟琳的前世大多是作为西方人的身份以及“人”的身份出现,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在创造这本书时的自身局限使然,就像“人造出的神长得都和人一样”这个道理。还是说灵魂也有种族之分,定了一世就不会变成猪马牛蚁以及天朝子民这样?;至于每一世结束后定时出现打酱油的灵魂大师们,以及借由凯瑟琳之口与作者的对话,容我喊一声这大师们也太闲了吧。
所以我更愿相信这是作者借凯瑟琳甚至是灵魂大师之口来对世人说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对于正义、对死亡的恐惧、对自然平衡、对信任和宽容都等等人生课题的态度。对我而把它看成一本关于灵性的书还不如看成一本进击的心灵鸡汤来的贴切。
但以上这些并不妨碍书中很多地方给我收获。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死亡的恐惧确实减轻了,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亲人的。
“人生是无尽的,我们不曾真的死去,也从未真的出生,我们只是度过不同的阶段,没有终点。人有许多阶段,时间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时间,而是一节节待学的课。”
若是从这种设定出发,不仅关于死亡,很多关于财富、名声的俗世执念都可以学着释然(所以我不必太在意开春到底是去做乡镇企业家还是在魔都打拼哦呵呵呵)。
附录里倒是有几段话也说的在理,“人在这个世上,研究命相也好,灵魂学也好,修行也好,对真理的兴趣也好,都是因为对自己感兴趣”。“当社会处在混乱状态,乱到某种程度,这类书,或者算命、占星就会流行,宗教热中也会出现,因为它们能予以混乱或不安一个能释怀或合理的解释,甚至指点迷津。”
指点迷津的技能正是我现在最需要的吧T_T……
作者大概是不太了解佛教所以对其教义几乎未着墨,但觉得轮回的说法应该在佛家思想中有更详尽的阐述。
当然几十年之后我们就能知道这本书所说的到底是真是假了↖(^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