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是一本由朱云乔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读后感(一):钟爱朱云乔,怀念梅艳芳
她在舞台上百变,但是在
现实中却是简
简单单的。她对
朋友热情,对同事关心,对后生晚辈极力提携,更通过慈善
事业为
千千万万的陌生人送去了关怀与
爱心。为了公益事业,她在
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固执地
坚持着,那份
坚强,
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也成了后世人的榜样。
这一生,她最大的
遗憾就是没能
走进婚姻的殿堂。直到最后一场告别演唱会,她身披婚纱,把
自己嫁给了挚爱的舞台。那一刻,她在万人仰视的舞台上
寂寞微笑,不知痛了多少人的心。
一生
繁华如梦,
一点一滴都刻成了一段不朽的
传奇。她是香港的
女儿,也是万人敬仰的天后,是演艺界的楷模,也是普通人的榜样。
她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这个
世界创造了无限的
价值,无论是在演艺事业上,还是慈善事业上,亦或是个人
精神上。她的坚强,她的
善良,她的
奋斗,每一笔,都在尘寰里刻成了
永恒,一笔一划,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朱云乔,一个我关注了好久的女子,非常
喜欢这个
女人。这样一个
不可思议的作者。
《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读后感(二):爱梅艳芳,读朱云乔
喜欢阿梅不仅仅因为她的舞台
魅力和她动人的歌声,同样也是因为她
内心的
美丽。表面上她是个极其坚强的女人,对于朋友对于新人从来都是毫不余力的去帮助,这也让人觉得她的形象是大姐大的形象,而很多时候人们忽视了她是个柔弱而且内心善良美丽的女人。这本《如花》还原了梅姐。Good!
生命并不是河流,绵延漫长无尽头。死亡像是一个句点,斩断了
未来,封锁了人间。唯有陌上年年枯黄的秋草,提醒着人们,明年岸堤岁岁会青的柳色。
满眼繁华,转眼落幕。还记得那年,舞台上卖力表演的小小身躯,稚嫩的脸蛋,却涂着厚厚的浓妆,夸张的造型与稳健的台风,让人心生钦佩,也涌起心酸。如果真有天堂,
相信她仍旧在云端之上歌唱,在最靠近太阳的地方,再次舞出精彩。
人们都说,她是个爱热闹的人。追逐的镁光灯,
疯狂的粉丝,甚至无数
肝胆相照的朋友。可是,当她身披婚纱,含泪站在舞台上的一刹那,才懂得,
孤独是她一直呼吸的痛。
她轻轻叹息,“可是寂寞却常常来找我”,令人心疼。难怪歌中那略带沙哑的嗓音,仿佛带着毛刺,能把人心底的
情绪都勾连起来,轻轻拨弄。
她是梅艳芳,她将艺人的身份演绎到了极致。她用一曲曲好歌,让人终生铭记,用一个个
经典荧幕形象,让人的魂魄为之倾醉。她的
人生,没有
童年,没有少年,只将一身辰光都抛撒在这
光怪陆离的娱乐圈中。她爱在这里,恨在这里,也消逝在这里。
那一年的天空是灰色的,张国荣从高空陨落,随即梅艳芳也
离开了我们。如花与十三少的
爱情之花才开放在昨日,世事难料,却哪里知道今日的阴晴圆缺。这并非只是娱乐圈里的一次偶然事件,他们先后离去,终结了一个时代,也悄悄抽走了人们心底的某样悸动。
是的,他们如此重要。
怎么能忘怀,回眸时,她的
柔情似水;微笑时,她的风韵万千;低首时,她的百态千媚;歌舞时,她的风华绝代;处事时,她的义薄云天。
于时空而言,生命是尘埃。走走停停,
岁月仍旧静好如初。只是没有了梅艳芳,月色里也少了一抹幽香。
风雨无法避免,悲喜也无法预知,只记得她说,要
微笑着面对所有事。于是,我们含泪颔首。
所幸,仍有那些留在声色流年里的光影,来
安慰人们不舍的眼光,纪念那烟火升腾的刹那。但愿,分离是一种错觉,那青山外云尽处,或许,已有一处安定的居所,为她安放
灵魂,
温暖来生。
《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读后感(三):纪念梅艳芳,朱云乔《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
某种意义上,梅艳芳已经成为香港演艺圈风骨的象征。特别是,在诸多女艺人
依靠性和绯闻搏出位的今天。可是,有谁听说过包养梅艳芳的价格吗?虽然百变之身的确存在太多性的
诱惑和遐想,但阿miu的引人诱惑和遐想却是干干净净的。
业力是个循环。有的人穷其一生用别人
伤害自己的方式而来伤害别人,有的人因为别人的伤害,从此以后也
习惯了不断伤害自己。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给我们重新相信的
勇气,越过
谎言拥抱你。
当有一天我离开娱乐圈,到底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记住梅艳芳这个人呢?我不要
承诺,我只想当大家百般
无聊的时候,望着天上的星星,会记起这个
曾经好熟悉的名字。——梅艳芳 说过。朱云乔帮助梅艳芳实现了
记忆。
《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读后感(四):何日梅再来,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落泪的传记
一直觉得温婉柔弱的女子是最惹人怜惜的,但后来才恍然,其实坚强的女人更让人心疼。但这需要
时间来领悟,阅历来积淀。看这部传记,重温梅姐的一声,只有无声的
感动。
阿梅曾说:“惟一的遗憾,就是四十多岁了还没能嫁出去,但这种事不能强求,我想我要
放弃了。生命很无常,我也相信
命运,相信大家能够抱紧眼前人。”看完这本书,跟着阿梅的人生走了一遭,深受启发。人生无常,抱紧眼前人。
珍惜。
看完这本书,让想起了许多曾经的事,对梅姐的喜爱,是我
成长里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年当我听到梅姐的噩耗时我简直傻了,我也不清楚到底流了多少
眼泪.梅姐是我的偶像,可她就这么狠心的走了... 一直到现在我每当听到她的歌时还是会很
伤感的,我相信你一定也和我一样吧,希望她在天堂
幸福。
一盏孤灯,映照在她的身上,舞台上,投下一抹摇曳的影子。掌声,欢呼,
泪水,在最热闹的光景里,闪动着
人性深处的寂寥。
卸下华丽的演出服,拖着伶仃的躯体,从后台的混乱空间里,瞥一眼镜子里的红妆。所有繁华,已经徒留
人声鼎沸后的一声叹息,又是一场
曲终人散。
从年少懵懂,到
信手拈来,相似的舞台,一个人的时空,已让她看会了许多事情。都说
人生如戏,凡事要看得淡一些,方可体验洒脱释然。可她却执拗地将戏也看做了人生,融入鲜亮的舞台与人物,付出一生
真情。
演艺圈的传说,活跃在周刊报纸的各大板块上,滋生在
茶余饭后的
话题中。人们
乐此不疲,却也只是无聊时的消遣。可是,在光影斑驳的华彩之中,在
瞬息万变的风潮背后,也有人将舞台的每一个平方米,印上了吻、初衷、
期待。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切都是唾液飞溅的八卦玩笑,而于她而言,却是
信仰。
她是梅艳芳,她用人生支点支撑起绚烂的舞台。
《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读后感(五):纪念梅艳芳,读朱云乔梅艳芳传记
青春一季,韶华过眼。逐梦路上,我们会遇到
山重水复,也会遇到
柳暗花明。当逐梦的跫音在岁月中踏响,我们便是离线的箭,
永远不能回头。
从日本回来后,华星娱乐公司就签下了梅艳芳。在她去日本的这段时间,陈淑芬已经做好了无线电视台的工作。
公司特意请来了香港著名的音乐人黎小田来为梅艳芳写歌。当年,公司为她推出了第二个个人专辑《赤色梅艳芳》。
在这张专辑中,华星公司为梅艳芳设计的是幽怨女人的路线。专辑中以《赤的诱惑》为主打歌,
一时间,歌声飞遍千万家,梅艳芳成了全香港最受欢迎的女歌星。这首歌入选当年香港第六届十大中文金曲,足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唱片拿下了五百金销量,即便时间过去多年,今天的《赤的诱惑》依然是经典名曲。
《赤色梅艳芳》的风格是舒缓的,采用了当时最流行的慢唱方法。不过,这部专辑里的歌曲有一半都是改编自日语歌的,其主打歌《赤的诱惑》本是日剧《血凝》的主题歌,原唱山口百惠。
唱片中梅艳芳的造造型依然是由刘培基设计的。他选择了同样是第一次接触唱片业的陈幼坚组成团队,在大浪湾临海的小山坡上生起炭火,完成了这次拍摄。
这样设计的理念是“带出熊熊烈火是
危险的,但能予人温暖和力量,有一种只能向前走不能回头的
信念”。刘培基告诉梅艳芳, “什么都不要想,你要做出这样的
感觉:一个人在山头,孤独、寂寞,唯一可以给你温暖的,是你背后的火”。
这是梅艳芳的第二个个人专辑,也是她的首张大碟。人们
惊讶地看到,大碟的封面上竟一反常规,采用了远距离拍摄的照片,而封底才用梅艳芳的大照片。这种效果在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让那些惯看了明星肖像特写封面的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
与众不同的风格。
对此,刘培基后来
回忆说, “当时仍未能真正认识对方,只能凭直觉去处理,作为一位乐坛新人,能够给人一个感觉便足够,因此大胆地不采用肖像特写当封面,而只在封底出现,
单纯以感觉出发。”
这部精彩的唱片让众多歌迷们
感觉到了梅艳芳与徐小凤的不同之处,“徐小凤第二”之名从此成为历史。
然而,当岁月洗去浮华,今天的我们回顾这部唱片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其实《赤色梅艳芳》对梅艳芳的定位是完全错误的。她本身是那种
潇洒独立的女子,与幽怨女人是完全不搭边的。
《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读后感(六):如花:风华绝代梅艳芳 男人的豪气与女人的寂寞
娱乐圈从来不乏蜂拥而入的新人,镜头前的光鲜吸引了太多的
俊男靓女,争先恐后想要挤进去,争得
一席之地。在这里,“被忘记”是一件可怕至极的事情。于是人们纷纷
绞尽脑汁,不惜一切代价,要在媒体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与名字。
沉睡的梅艳芳,早已退出了这个江湖。不过,她的名字已经以
不可磨灭的形式,烫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人们时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夜晚,听电台里传来她低沉而磁性的声音,于是瞬间穿越了时空,回到了过去。
娱乐圈里的明星们,习惯戴着假面
生活。他们将灵魂
一分为二,一半献给观众;一半留给自己。这种生存规则注定让人逢场作戏、
虚情假意。而梅艳芳,在圈子里
摸爬滚打几十年,却始终没有学会这项技能。所以她只能捧着一颗火红的真心,站在那里,
让人喜欢,同时也被人伤害。
她用豪爽的笑声包裹着那些痛,继续着早已习惯的轨迹。不过,她从未掩饰她的寂寞。纵使在掌声分贝曲线的最高点,也是一样。
人越多的地方越寂寞,灯光打亮的瞬间,她总能感受到自己沸腾的血液,却也
真实地嗅到灵魂的冰冷。
厚重的假睫毛,究竟挡住了她看向世界的多少视线,她已无法辨别。因为,纵使它是残缺的,却已然成为她的生命,成为她的呼吸。
舞台的璀璨,在于烟花绽放的一瞬。剩余时间里,它同样是
灰头土脸的,不闻锣鼓的,最
冷寂的地方。从儿时第一次站上这里,梅艳芳就懂得,这是一块焦灼的土地,是音响师、灯光师、化妆师、摄影师用人工化肥催生出的一场花宴。在这里,人们暂时跳脱出
平凡生活里的
烦恼,体验一场华丽的眩晕,而对于究竟是谁,站在舞台中央,演绎那些塑造出的
辉煌,他们并不专情,甚至每人都有一部花名册。
年少时,有时看到那一帘幕布,幽幽地垂落着,每次更换一个场景,那场景就是她
生命中的一出戏。舞台上的服装那样美丽,就像青春的容颜,只是经不起洗涤,只能在几次华丽亮相之后,沦为寻常道具,或是艺术标本。
人生旅途,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单行道上。几十年沉浮,梅艳芳自认为,已可以接受生命的不
完美,可以承受那些痛与
快乐。但2003年
春天的沉痛巨变,彻底压垮了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