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长的夫人》是一本由[美] 黛安娜·阿克曼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一):当无数人犯下平庸之恶,依然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评《动物院长的夫人》
恶距离我们并不远。人类历史上几乎最大规模的恶,也只过去了几十年。《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二):战火连天,可我们还是要吸猫
战火连天,可我们还是要吸猫 by 游丝 每周定期去美国亚马逊畅销小说榜上搜罗宝贝,常见本书英文版封面。没看之前,就知道它是美国近年大热的纪实文学,有二战“诺亚方舟”之称。2017年3月,改编同名电影上映,外界期望颇高,期待。 指导电影版能晋升为增加萌宠动物的“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 可惜,押宝在电影上,大部分时间跟股市丢飞镖买股票的赢率差不多。电影口碑滑坡,倒是突出原著的好。 但我还是喜欢看里面的动物。开头30分钟色调绚烂的动物园长,美轮美奂,让我想起李安“少年pai“的开头。 当年,《少年派的奇幻之旅》引各路大神竞相解读,从蛛丝马迹里寻找真相,启(nian)蒙(ya)普通观众时,我认识的妹子不买账。
她不关心真相好嘛。难道你们不看老虎?电影里,只要看那只孟加拉虎就够了。从头到尾,凡有老虎出场时,她就痴迷地盯着老虎看啊看。 看 《动物园长的夫人》书时,看到人的部分,我常走神,想起那个只看老虎的妹子。是的,在德军眼皮子底下,从犹太人隔离区里救助逃亡者,藏匿在沦为养猪场的华沙动物园里。流亡者顶着动物的名字偷生,的确是个好故事。 但是,书里关于动物的描写更精彩,更难得。
我大段大段跳着读,只在书页里寻找二战时动物们的故事。 园长夫人要是生活在当代,她拍下的动物视频定会走红全球,跑到中国来开个直播,标题有“觉得自己肯定是猎犬的兔子维切克和会骑兔子的母鸡库巴日常”,“养活四窝狐狸的猫妈妈总是怀疑孩子不是她亲生的”;“仓鼠兄弟or 仓鼠彼得和代步飞毯——大个子保罗”;“小獾日记:本宝宝这么有教养是不会在外面随便大小便的,人类,贡献出你们的抽屉来”。 视频里的故事有些出自战前,华沙动物园的黄金时代。它是波兰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动物园。在此之前,只有私人动物园。那是国王,大贵族,土豪才负担得起的高级娱乐设施。 雕塑家,画家,摄影家也纷纷找动物园方合作。动物园明星小象图钦卡吃奶的明信片更是成为华沙爆款,连同带动小象布偶的热卖。 那时,饲养员讨论的重点是“怎么阻止阿道夫“。因为,它抢了猕猴群母猴的儿子,塞给自己的宠妃奈丽来养。 p.s.清朝宫廷里,母子分离的规矩原来溯源到猴…… 德军进攻波兰前夕,园长夫人带儿子到乡下别墅避难,还不忘带上患有眩晕症的凤头鹦鹉奶奶,当养子看待的小獾。 接下来,得忍受战争初期的暴风骤雨,大段大段动物园动物们的生离死别,仓皇逃往,中期德军酒醉入动物园狩猎厮杀的惨剧。 大段惨烈故事里,两只鹰的故事最让人唏嘘。子弹射穿铁笼,躲过一劫的鹰在菜园上空盘旋。 “它们飞了出来,却不愿意离开它们唯一的家园。它们降落下来,停在了外面的门廊上,等着它们习惯的马肉晚餐。没过多久,它们也成了盖世太保新年狩猎盛会的战利品。“ 读到十二三章的时候,战争和德国人把华沙动物园变为“没有动物的动物园“。难怪电影版一不留神就拍成 《动物去哪里》。 后面的故事写得极好。一个普通的作者或许会在煽情的路上大踏步前进,强调德军统治下的白色恐怖——藏匿犹太人就要枪决,邻居连坐制,对隔离区犹太人步步紧逼。 透不过气来的恐怖中,讲述园长夫妇如何有革命眼光,救助犹太人,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藏匿到废弃的动物园里。园长投身地下党,还在象舍壕沟下埋藏烈性炸弹。
好作者能在沉重的气氛下写出欢乐,治愈的片段。 是的,这些片段就是动物萌趣故事集。被敌军占领的国度,废弃的华沙动物园里,收留逃亡的犹太人,也继续收留各种小动物。 某种程度上,园长夫人以神奇的魔力重塑了战前的时光,为他的儿子偷回过去的生活。 过去,他们一家和各种动物亲密地生活在一起;现在,他们依然跟动物一起生活。 电影里,园长夫人的钢琴温暖人心。实际上,书里,流亡者看到动物们,尤其是看到孩子和动物相处时,那份温馨美得令人心醉。 园长从屠宰场里救下一头小猪仔,交给儿子。小猪取名莫里斯,像《小熊维尼》里的小猪,粉嘟嘟,身子光滑,干净,像杏仁蛋白奶糖一样美。 小猪“眨巴着谄媚的蓝眼睛,又长又白的睫毛扑闪着,一副认真观察与谛听的模样。”它还喜欢和男孩玩“吓死宝宝了”的游戏。一听到什么动静,小猪莫里斯装出极度害怕的样子,夺路狂奔,猪蹄还要在木板上打滑几次,几秒钟后,就会幸福地哼唧哼唧回到男孩身边,随时准备玩第二次。 在园长夫人的记忆力,小男孩与他的猪仔在淡紫色的暮色中玩耍的画面让她心醉:“看着他们,我们甚至可以长时间忘记战争带来的一幕幕悲剧。” 其他温馨的片段还有想当猎狗的兔子维克多和好朋友小鸡库巴的故事;小仓鼠贪杯闹宴席;“麝香鼠越狱着火记”,“摸肚子?搜身?园长夫人还猫主子清白”等。 作者更厉害的地方是,她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没有把故事写成一篇不谙世事,世外桃源的甜宠萌宠文。她写小洋楼里动物带来的温馨,也写战争时代,这片温馨的偶然与脆弱。 小猪莫里斯被宰了。有一次,在菜园里,它跟男孩玩游戏时,几个德国兵路过。一向不怕人的莫里斯兴冲冲跑过去,“只为冲他们哼哼几声,博得背上挠一挠,却不料他们一把将它拽住,直接宰了”。 园长夫人精心给儿子搭建伊甸园,却无法把残酷的战争摒除在外。作者并没有遗漏这些。 作者在书的末尾提到她采访园长夫人的儿子,已经退休的工程师。这个世界上养过最多不同种动物的男孩,这个跟狮子宝宝,小象,黑猩猩,小獾一起长大,名字在波兰语里是“山猫”的男孩长大后,没有再养任何动物,脸上总有戒备的神情。那是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常有的表情。 这是一本写到光,写到暗,写到希望,也写出希望脆弱与坚韧的书。 《动物园长的夫人》解开我长久的疑问。战争时期,宠物们怎么办?食品配给,自己也得紧衣缩食得时候,猫主子还能不能供奉? pss. 中国历史上,少有记录乱世里宠物的故事。 有名的几个,都是惨死收场。 朱元璋斩杀元朝皇帝舞象,朱温砍唐昭宗爱猴‘’孙供奉‘’,理由皆是败军之将的宠物不肯奉承新主的英明伟大正确。也有大臣吃醋,敌军来犯,不肯出战,让国君指挥宠爱的“鹤家军“迎敌的。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三):华沙动物园的自然与文明
发生在欧洲战场二战反法西斯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少,曾经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辛德勒的名单》里的一抹红,如今则是《X –man》中万磁王对于集中营悲惨童年的回顾了。
《动物园长夫人》也算得上是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少了些直接的感官体验,但书中每个章节末尾的影印版的照片、书信拓本还有最后详实的访谈记录说明,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纪实作品。此外,《动物园长夫人》的叙事角度在我看来,并无过多诸如美国队长等super hero的英雄主义色彩,更多的是类似于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在《血战钢锯岭》里的角色,从宗教信仰和战争救援方面来描绘二战,这也许算得是它的独特之处。
本书的作者黛安娜·阿克曼曾出版过“自然与我”系列丛书,她虽然是文学学士,美术硕士和哲学博士出身,但或是缘于对动物的好奇和探索,在自然人文领域颇有建树。不同于同名电影中观众们对于动物去哪儿了的吐槽,原著中对于动物园以及管理者雅安和安托尼娜夫人与波兰救国军的描绘,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动物园长夫人》一书中再现了黑暗的华沙隔都中人与动物不分彼此的世界。闪电战后沦陷的波兰,首都的华沙动物园虽然风光不再,但园长雅安和夫人安托尼娜从中斡旋。他们利用纳粹对于稀有动物的保护心理,凭借园中的物种多样化优势,在战乱的波兰辟出了一片局势相对稳定的保护区。借助战时军需和地理优势,把动物园的废墟相继改造为明面上的养猪场、皮毛厂和菜园,实质上的救国军中转站。地下王国的画面感很强,好似《神奇动物在哪里》中小雀斑收容神奇动物们的手提箱。
园长夫妇的善举值得称颂,但在书中被反复提及的“动物(性)”,似乎在二战的历史上,也有着特殊意义,引人反思。
德国纳粹一方面对血统纯正的狂热追捧,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少数派进行民族清洗。另一方面,又颁布了动物保护法和动物福利等相关法规。纳粹在动物保护者和人类屠杀者两个角色中相互变换,像极了双重人格的精神分裂患者。或者说,他们本质上就是一群逃离了高墙的疯子。
纳粹阶层对动物性的强调,其实本质上则是统治阶级打着回归自然的旗号而对少数民族实施暴行罢了,如同欧洲蓝血贵族之于奴隶阶级。只不过当时纳粹现存的统治剥削势力无处安放体内动物性的原始欲望,于是就借由“人=动物”的物种间无差别的思维定式,试图把杀人等同于杀猪一样合理。
上海交大的单世联教授曾在《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一书写到,既然有人不想让一部分人像人一样地生活,那么这样的人来保护动物,究竟是借此来粉饰非人道行径,还是再度确认文明只能以迫害和屠杀为基础?文明肯定是进步了,因为人类开始关心起身外之物;文明的进步又是可疑的,因为奥斯维辛的焚尸炉和死人坑仍在向苍天倾诉:有一部分人类还没有得到保护,他们还不如动物。《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四):华沙动物园里的“辛德勒”
文/夏丽柠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做过如下类比:“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显然,他是反对动物园的,那是动物真正的围城,标志着它们一生的宿命,逃是很难逃出去的……
不过钱钟书先生或许不知道,在1939年,随着纳粹德国的“闪电战”,与波兰一起沦陷的不仅有无辜的犹太人,还有华沙动物园的动物。纳粹们甚至连动物,都妄图只保留雅利安纯种的。在德国人荒唐的妄想症面前,时任华沙动物园园长的雅安·雅宾斯基,及其夫人安托尼娜上演了一场动物园里的“辛德勒名单”。他们既救助犹太人,又保护动物。在二战期间,共计救助了三百多名犹太人。
美国著名作家、诗人黛安娜·阿克曼以这对夫妇的英勇事迹为蓝本,撰写了小说《动物园长的夫人》。 以“夫人”来名命,我想与雅安先生以“波兰流亡政府救国军中尉”的身份进行地下抵抗工作相比,安托尼娜夫人展现了更多超越种族、人性与捍卫生命延续的“大爱”。可以说她是所有曾经在动物园里避难的人,以及出逃动物的母亲。毫无疑问,她重塑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重新将动物对人的“怕”和人对动物“的爱”,谱写成了永恒的“生命之歌”。
阿克曼女士,身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康奈尔大学美术硕士和哲学博士。她对自然、动物和生命都有独道见解。恐怕只有她才能理解,十五岁从俄罗斯移居华沙,在音乐学院专修钢琴的安托尼娜,与大她十一岁的动物学家丈夫和动物美好相处的感受,以及当纳粹军人来到的时候,她如何用优美的钢琴曲向藏在动物园各角落里的犹太人发出暗号,警告他们藏好。
小说伊始有一段描写清晨动物啼鸣,“就在众鸟鸣啭得意之际,长臂猿突然吹响了洪亮的集结号,于是,狼嗥狮吼,狗吠鸦喳,鬣狗呜呜,孔雀叽叽,河马嘶噪,犀牛喷鼻。”此动物协奏曲与我国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颇有异曲同功之妙。
当纳粹铁蹄践踏了动物园,并将其改为养猪场、菜园子和皮毛加工厂的时候,鸣叫便消亡了。但安托尼娜用她的智慧与勇敢,解答了小洋楼日常生活中的谜题:“身处一个杀气腾腾的、疯狂和无常的世界中,一个人如何才能不让爱和幽默泯灭?”
由于本书为纪实小说,有些史实耐人寻味。比如著名的丝绸之路探险家斯文·赫定是纳粹主义的鼓吹者。虽然其曾祖父是犹太拉比,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一九三六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紧靠着希特勒站在主席台上;波兰作家兼画家布鲁诺·舒尔茨死因竟是,一名盖世太保军官因仰慕其才华,特意给了他一张通行证,请其为自己的儿子作画,谁知这却让舒尔茨卷入了军官之间的仇杀,无辜丧命。怪不得关于这位天才的死因,都被一笔带过。一场战争泯灭了人性,是所有生灵的地狱。
“一九七一年,安托尼娜去世; 三年后,雅安去世。”可直到2007年本书在美国出版,世人才知晓这对伟大的夫妻。2017年3月,由本书改编的电影也在美国公映。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铭记这对“辛德勒”夫妇。或许,动物园里的动物们现在每天清晨都合奏一曲“百鸟朝凤”,以示敬意。
转载请豆邮联系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五):他们选择了让善永恒,即使身处地狱
by新京报 王毅(学者,译有《纳粹医生》)《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六):《动物园长的夫人》:“奥斯维辛之后”,人如何找回勇气
被逐出自然后,人才可能被毁灭。遭到放逐的流亡者只有通过追问和超验,才能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避免心理的渐进性瓦解。——《动物园长的夫人》,p.199
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人类几乎是在无尽的硝烟炮火中度过的。当战事基本终了,人们站在废墟上,也许丝毫不应有喜悦——除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就像是一个做过噩梦的孩子,难免会抗拒黑夜,经历过残酷,人类该如何安心生存?更何况这般非人的残酷,竟来自于自己的同类呢?
《动物园长的夫人》是一个“辛德勒名单”式的战争故事。美国作家、诗人黛安娜·阿克曼以文学性的笔触,将一个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当炮火侵袭华沙城,人人奔逃,一片狼藉,曾经风光无限、极尽优雅的华沙动物园也难以幸免。而当德军入驻,占领了这里之后,这座动物园因种种“幸运”暂得幸存。动物园园长雅安先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损失,一面积极配合“兴致高雅”的占领军长官和另有所图的其他占领者,以这座破败的动物园满足他们的种种需求,另一面则在暗中以动物园为掩护,拯救水火之中的犹太人。至于他的夫人,则一如既往,管理着动物园里的“住户”——尽管这一次的入住者们,要比以往特别了许多。
实际上,和丈夫在动物园外与占领军斗智斗勇相比,夫人的工作乍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起到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何作品要以她为名的原因。她要负责料理动物园中所有幸存的人和动物的饮食起居,更要安抚他们和它们的情绪——要知道,在围困状态下,人的精神永远要比肉体更容易崩溃。更关键的,是她要无比坚强,才能不让自己先倒下。她承担了如此的重负,却无法得到机会,疗愈自己同样伤痕累累且疲惫不堪的身心。
夫人是一个极其特别的人。在动物园仍平静安宁的时候,她就以自己的天赋,感受着自然生命的喜怒哀乐。动物园里的每一个生灵,都被她温柔以待,久而久之,她甚至有了可以读懂动物们心思的“特异功能。”她深信,“人类需要更多地触摸他们自己身心中的动物本性”,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她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为动物们构建了“一堵围墙”,把“人类的世界”,“那个喜好炫耀武力、冲突不断,仿佛家长突然消失了的顽童世界”与单纯的动物们隔离开来。随着战争爆发,暴力进一步肆虐,如净土般的动物园也死伤不断。这令与所有生灵已然建立起联系,可以与它们感同身受的夫人悲痛万分。可她的善良与热情并没有改变,她依旧尽自己全力,去维护一片“世外之地”。至于这里究竟庇佑着怎样的“动物”,对她而言其实并无区别。她只想做一个“拯救者”——拯救他人,同样拯救了自己。
可是,世事大抵一体两面,有人努力维护,就有人执意“破戒”。侵略者们并非是一群野蛮人,但他们脑中持有的,却是“扭曲的文明”。他们屠杀,并不是因为憎恨全人类,而是憎恨自己之外的“其他人”;至于对于动物,他们也有“热爱”,但这热爱的目的却是主宰——这有点像印度电影《我滴个神啊》里面阿米尔·汗饰演的外星朋友的困惑——“当地球人说他们喜欢鸡、鸭等小动物时,他们不是喜欢活着的动物,而是喜欢用它们的肉做成的美食。”而二战期间纳粹除了在人类身上进行了异想天开的实验,同样也没放弃在动物身上“寻找光荣”。因而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同样是“种族的”、“改造的”。至于平凡的生命,他们视之如草芥,随意猎杀、纵恶,仿佛真的有什么人为他们加冕,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力。
到这里,对于为何有人肆意破坏,又有人努力维系,这样的巨大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人类的进步,看似维系在他离开自然,离开众生灵,构建出独特文明的前提上,但这种发展,却导致他逐步走向危机,那便是“目中无物”。他无法理解他者的存在,所以才无比骄纵,又无比莽撞。如果如此,他就是无知的顽童,但所谓进步又会让他变得无比危险,让他手里的“玩具”越发致命。总有一刻,他会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废墟上哭泣,并且心怀恐惧,因为他甚至不知道一切怎么就发生了——就像“奥斯维辛”之后一样。仿佛除了残忍,这世界空无一物。
可事情到底不是这样的。有人残忍无知,就必然有人善良而敏感。战争结束,尽管因为政治原因,波兰人的华沙动物园仍无法恢复昔日荣光,园长也因种种原因辞去了职务——这似乎也很讽刺,但他们的坚忍与伟大,到底会被更多人铭记。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消灭所有暴力与邪恶,可善良与爱却也会始终藏于人们心底,给人们勇气——我们仍有希望,去向往美好的世界与未来。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七):音乐
他喜欢创作通俗舞曲,其中包括一首以犹太教会堂音乐为基础的华尔兹,把他父亲气得七窍生烟。他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剧院。因为越来越难找到舞台上演我的作品了,要真正嬉闹、欢快、机智的音乐,也就是包含生命的音乐,这个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忘却。马尔卡和盖伊着迷于探索救人英雄的人格特征,这些勇敢的救助者一般都遇事果断又思维敏捷,敢于甚至喜好冒险,心灵开放,富于叛逆精神,在灵活应变能力上更是异于常人——善于在不同方案中切换,关于摆脱长期形成的习惯,对于根深蒂固的作息规律,必要时立马就可以改变。在价值观上,他们通常不是驯服的顺应者。尽管他们不惜牺牲自己,捍卫自己信奉的原则,但他们并不自诩为英雄。我只是在履行我的义务,如果你有能力救助某人的生命,你就有义务做出努力。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