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10篇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一本由李娟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一):午后三点的阳光


史航推荐他心目中的“天下五绝”,他说,李娟是北丐,因为总流浪。是啊,李娟的文字,有一种如置身旷野的流浪精神,还有一种让人感觉轻松踏实的质朴,一种乡土的亲近感。乡土,唔,中国地域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好的作家和他脚下的土地是相成就的,就如沈从文的湘西,萧红的呼兰河,路遥的黄土地,李娟的阿勒泰…
这本书与记忆有关,童年成长青春,以及其他的瞬间的。她做裁缝,小杂货店卖东西,养鸡,养狗,去网吧写文章…她有一双慧眼洞察着生活,观察,体验,思考,很多日常在她笔下鲜活。
她写偷芹菜信佛放生捡垃圾的外婆,写埋萝卜的继父,写没安全感母亲,写她上学时期的伙伴…都让人觉得亲切无比。
文笔清秀,质朴,生活气息浓重。很多言语都浑然天成,熨帖而又鲜活,“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这个清晨比你的美貌更寂静”,“黑得像是从屋外的夜色里直接掰下来的”…文字里散发着舒服的美。就如同此时此刻那,午后三点的阳光,怡人,饱满,温情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二):时间碎片

这本书看到倒数第二页,发现了李娟的博客地址,按图索骥,找到了她博文不多的官方博客。
自我介绍第三句话中,她这样说:供职喀纳斯,住在红墩乡。谢谢你喜欢我的书,但是求你别来找我。
这让我联想到,当我们很喜欢一件事物时,想要占有它,比如喜欢一朵花,就想要摘下它,哪怕它枯萎,做成标本以为那就是永恒。殊不知爱这多花,才不舍得摘下它让它枯萎。
对人何尝不是呢,喜欢一个作家,找他所有的作品来拜读,读罢,可能还不满意,于是又找这个作家的只言片语,微博之类的,还不过瘾?大概就想去看看生活中的她了吧?
所以李娟说:求你别来找我。
这本书是在地铁里用手机客户端读完的,它让我摆脱了无聊单调的地铁漫游时光,好在是一篇篇散文,尽管碎片化,仍然能感受李娟文字的魅力一如既往地充满灵性。
直到读到附录部分,她写给妈妈那几篇,为整本书的灵性带来了一丝压抑。我搞不懂这个母亲是特指还是泛指,但那些已不重要。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三):即使是在痛苦中也要保持成长的力量

李娟的散文集。选文很杂,内容涉及到作者小时候上学时的往事,也有作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点滴,还有作者对于亲情爱情的渴望。

生活点滴饶有趣味,在艰苦环境中苦中作乐的细节让人欢乐感动。经过作者生花的妙笔,更显妙趣横生,像是初春时分在嫩绿的枝头上跳动着的阳光。

但是,在多数的文章中,字里行间奔涌的是悲伤,甚至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如溺水之人绝望的呼喊。作者写到,由于家里贫穷和没有户口,自己在上学时遭受了各种歧视;由于漂泊生活的各种不确定性,小时候的自己与母亲长期分离,与外婆和外婆的妈妈老外婆相依为命。最后一部分「给流浪的母亲」中,篇篇都是与母亲分离的痛苦和思念母亲的血泪。作者一遍一遍呼唤着妈妈,可是妈妈或是远行,或是将自己遗忘永远停不下流浪的脚步。

反过来,作者的母亲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有一篇写到她母亲一会儿联系不到她就恨不得惊动全世界人。作者写得荒诞,可却透着悲凉。长时间与女儿分离,母亲又何尝不是满腔的痛苦和满心的创伤呢?另一方面,我大胆地猜测,母亲小时候,作者的外婆也就是母亲的母亲,怕是也没有一直在她身边守护着。这种分离的命运,像是遗传,也像是宿命,在这个家族中一代接着一代传递着。

老外婆、外婆、母亲、作者本人,她的家里似乎从来没有过男人的身影。继父只在书中惊鸿一瞥,很快就瘫痪了,靠他的母亲来照顾。四个女人,老外婆如深潭般沉默,终日以泪洗面;外婆无依无靠,为了活着只能强悍倔强;母亲居无定所,心中没有安全感;作者自己细腻敏感,像老外婆一样容易痛哭。这四代女人一脉相承,连接他们的血脉就是流浪。或者,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活了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出发,归来,再出发。故乡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真正的归宿是背上的行囊。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工作,重复着她母亲流浪的命运。可能是因为缺乏母爱,她很难安定下来,找不到安全的归宿,甚至找不到爱情。同时,亲情漂泊无着,友情也多数出现在回忆中,并伴随着懊悔。

所有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都归结为四个字:「生活所迫」。作者的流浪生活,给了她细腻敏感的心灵,使她妙笔生花,但也使她的心有了一个巨大的空洞,里面充满了对爱的渴求和恐惧

所以,如果生活还能继续,千万不要丢下孩子。与父母、特别是母亲长期分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无法估量。作者是个内心强大的人,用阅读和写作为自己疗伤。她对自己说:「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即使是在痛苦中也要保持成长的力量。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这样强大,更大的可能是他/她会陷入终其一生的巨大的不安全感中,在夜路上瑟瑟发抖,独自哭泣。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四):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娟的文字,质朴,洗练,明丽。因她,我记住了阿勒泰,记住了新疆的大美人情,记住了生命美好
   生命与生命,彼此凝望。如此旷野,生命才变得如此尊贵吧。
   连绵的群山,茫茫的原野,生息着这样一些无所畏惧知足朴实的人。他们,逐草而居,以天为庐,恬静安稳。就地一坐,向后一仰,就可以拥抱整个天穹。一开门,就能走进星夜里。这里也有寒冷的严冬、生活的贫瘠,但贫穷不是不体面的事,悲伤也不可怕,因为他们有着追求更好一点的生活的勇敢和面对悲伤的淡然。
   
     是的,即使在夜中行走,也请放声歌唱。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五):文字干净如冬天的风

看了两本李娟的散文集,一本是《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另一本是《冬牧场》。
她对家人的记叙,散落在不同的地方,从中梳理了一下,读给我的学生们听。有写老外婆的《报应》,写外婆的《外婆信佛》、《小学坡》,写妈妈的《全世界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丢了》、《妈妈说》、《植树》。
学生们笑老外婆、笑外婆、笑妈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张口结舌,像是打了麻药一般,依旧地看着你笑。他们不懂这些,是因为看不见平凡中的美。文字里细腻而淡定的美,孩子们还无法感受。
这些偏重于叙述的篇章,让我们认识了她的家人。苦难的生活没有打消掉到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家人藉由李娟的笔触,在纸上继续延续悠远的生命。她们流露出的幽默坚韧,是流浪生活的调味剂,不但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也感动了别人。
在《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里,有一部分是专意写妈妈的,它们没有事实,是潜意识的流淌。这些抒情的调调,我一翻而过。我更喜欢《兔丝花》里的抒情,它有沉痛的感慨。描写乡村生活的《乡村话题》,也是我喜欢的,干净、纯洁,像冬天的风刮在麦田的冻雪上,青青绿意依偎着冰冷,摇动着对春的渴望。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六):似水的温柔

   一本边疆生活随笔。我喜欢动物,看她写大狗穹遥被狗链子吊在墙外勒得直翻白眼,写家里的动物们爱吃的食物,“鸡实在没什么可吃的,只好什么都爱吃”,天寒地冻的时候还给鸡窝生了个小炉子,甚至养了一只老鼠,每天留一勺饭给它,只为让它不咬东西。明明是很普通的动物,似乎没啥特色,却能写得妙趣横生。李娟有颗可爱的少女心,这个少女向往像小老鼠杰瑞那样的生活,有一个自己的整洁可爱的小房间。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似水的温柔。《深夜来的人》里,冬天里的阿克哈拉寂静寒冷,黑夜笼罩的大地,深夜里温柔沉默的访客。一种深深的宁静,想就这样生活在无边的黑夜里,不要阳光,无需春天。夜如长诗一首,温柔恬静。“在更远更远的地方,河流进湖泊,瞬间宁静。芦苇荡漾,一枚小小的鸟蛋温和地深藏在我们永远找不到的一蓬草丛中。”喜欢这样诗意的宁静,远离尘嚣,岁月静好。
   李娟的童年是残酷的:穿得很破,长得不好,总是迟到被罚站,学习最差,没有户口,三岁出了车祸,二年级时又经历踩踏灾难,别人看来肮脏的垃圾在她眼里是可以忍受并且还要赖以为生的。全世界都苛刻地对待她,就连摘一朵花,都被当作贼。
   比这残酷的生活更要命的是还有爱胡思乱想的妈妈,我就有个这样的妈妈,对如此兴师动众歇斯底里的爱与关怀深有体会。
   可她并没有成长为一个充满怨念的女人。尽管她自己说:“我怎么会像是一个有过十八岁的人呢?在我脸上,在我神情与举止里,在我的话语与沉默中,那么强硬、防备、自怨自艾”,不不不,李娟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见文如见其人,一个内心很苦的人写不出这么温柔似水的文字。她在写童年那些令人难过的事情的时候,语气平和得仿佛只是在说一个平淡无奇故事
   她说在她生命的最初她是不哭的,她的灵魂曾是平和而喜悦的,她曾是温柔的。可我觉得,是她经历了这么多的伤害和灾难之后,才有了现在的平和喜悦宁静。正如她在《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说的: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将来,见到他以后,我要对他说“世上竟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好羡慕!为你高兴。多想有一天,突然发现我也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七):《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

有些文字,看着看着,那个作家就住进了你的心里。比如,青年时热爱的三毛和成年后爱上的李娟。自从翻开《我的阿勒泰》,这个善良,调皮,细腻而坚强的小姑娘就定居在了我的心里,柔软美好的地方。
很有闲的时候我和李娟相互写着长长的信,寄一些零七八碎自己视为宝贝的礼物,什么香皂,文具,收纳袋,还有耳环戒指和玉石。这是我们最快乐的交流。我们“认识”有几年了,从未谋面。她那么会讲故事,我又是做广播节目为生,而实际上我们都是内向的人,即使满心欢喜,见了面,哎呀,该说什么呢?她的故事好多都已记在心里,而我的故事又那么平常。
我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看完一本书后会静下来整理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记录下来。然而我看完了所有李娟的出版物,很多看了三遍,四遍,但在读书笔记本里,书的标题下却多是空白。
没有什么文字能总结我看李娟文字的感受。没有什么我的文字能配得上介绍她的文字。唯有读者亲自去看。而我能想到的最好方式,就是念给你听,整篇地念给你听。
今天念的这一篇叫做《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摘自李娟的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唱》。如果你从未读过李娟的书,那么不要从这一本看起。先去看《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或是《羊道》系列。先听她讲别人的故事。
那些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你读过了李娟的文字,记住的却是她的幽默。那些草原上的一无所有和天寒地冻,记住的却是世界上最绿的绿色,最香的麦香和雨雾笼罩的最美景色。读过李娟的生活,再多的艰辛,记住的却是她那调皮的微笑
生活对她有过那么多不公平,然后我却记住了那句:“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李娟,女,籍贯四川乐至县,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塔城地区乌苏市车排子镇),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三部曲、《冬牧场》及数部繁体字版散文集。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八):温柔的李娟

      2015年我第一次读到李娟。大概自己是处在一个躁动的年龄阶段,我敏感高傲又自卑,是一种很纠结的状态。很久没有看书的我,被《我的阿勒泰》吸引住了。李娟的写作是有力的,她写风(《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写出了一种真实又奇异的蛮荒之力;她写云(《在荒野中睡觉》)写出了随意又认真的让人忍俊的荒野生活;甚至于她写木耳(《木耳》),给我一种她能成为小说家的错觉。
      我想李娟带给我的都是简单和快乐。《阿勒泰的角落》也是这样的,而到了《九篇雪》我渐渐看到了她的另一方面。这本《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在伤痛则阐述得更明白一些。当然我说的只是<陷落在生命里的岁月>这个篇章的内容。尽管也许不再是令我忍俊不禁的东西,但李娟的文字仍然打动我。生活本来就是这样,不是所有的欢乐都只向你敞开。在回溯自己的过去时,李娟写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过往。这种触目惊心在别人看来一点都不重,但是当事人的内心已是千疮百孔。比如她写自己折了学校的花,被老师像对待贼一样对待(《上学坡》);她写没有户口,总是被老师在同学面前叫起来(《户口和暂住证的事》)。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我小时候的经历,当时我不在自己户口所在的地方读书,每次开学老师都大着嗓子问:谁没有这里的户口?我就众目睽睽地站起来,感到身边总有人在窃窃私语,就算没有窃窃私语就这么让我站起来离同学远远的让我很委屈。而我回家告诉妈妈,妈妈说:你要多交八百块钱你知道吗。对于一个内向的小孩而言,她的敏感是超乎人的想象的。就像李娟在《上学坡》里写因为她学习不好,老师打她还掐她眼皮一样,小学三年级老师叫我们自己打手心又有几个小孩能忘记呢。
      过去的事作为文字写出来的时候就像是放下了一些东西,因为自己敢直视并面对过去了。文字是多么温柔的东西,虽然没有真的找到当时的人说他们,但是确实让人安静了下来,睁开眼睛来面对未来。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九):李娟的另一面

昨天在书店看李娟的《记一忘三二》,还在感叹“李氏幽默”呢,总是将平常生活中的搞笑对话能写得诚意满满,看了后心里的委屈不开心也减轻了很多,她总是有能力去化解“苦难”,真如歌词中说的“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走夜路时请放声歌唱》有关她自身成长经历,从小事到大事,从小时候到长大了,我对此深有同感的是经历是“外婆”,她也是外婆带着长大的。不过,从书架上拿下来的时候,我预先想的是应该还是熟悉的配方,滑稽的语言,看了后发觉悲伤更多,更绵长。

“我还是在小学坡上学……”在小学里,我就有这样的同学,他看起来很孤僻,不合群,走路时也低着头,有时会被突然从后面追上来的“坏男生”拍一下头,我从不欺负他可也不走进他,直到某一天他拿出了我没见过的玩意儿,我就想认识他了,可是面对周围同学的嘲笑,我也要随波逐流,装作瞧不起他的样子。

嗯。但是我没想到这个孩子会是李娟,她那么具有亲和力,故事写得那么好,让人觉得一定是成绩好被老师夸赞的孩子吧。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将许多悲伤写进这本书里,然后又在其他的书里去一一化解。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十):原来好的文字竟是时间的敌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话诗告诉我们,时间可以在文字中左右和流动。

一切的纵深感分明在文字之外,却又在文字之中。

读李娟的散文亦如此。其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亦如是。散文集虽然分为时间的碎片和时间的森林两个部分,但是分明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孤独、温暖、寒冷、大风、冰雪,能够感受到一切复杂的情绪,却唯独感受不到时间的流动。

原来好的文字竟是时间的敌人。

读她的文字,我们就像是在远足的途中,拐进了一间木质小房子,里面坐着一个姑娘,又或者是一个老奶奶。她面目平静,并不多言,以微笑和点头示意你坐下。桌边一人一杯茶,两人对饮。你沉浸在自己旅途的疲倦之中。她沉浸在自己感知的世界之中。

不知道过了多久,你才发现你早已进入了下一场旅途,虽然你仍坐在凳子上。

是对面的那个声音,缓缓地进入你的耳畔。时间暗下去。

陌生的世界打开了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