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本由斯蒂芬•茨威格(Zweig S.)著作,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8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读茨威格
http://towerjoo.github.io/blog/2014/02/11/ciweige-short-novel/《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二):写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后
下午六点,她慢慢从地下一层实验室出来,左胳膊上挎着电脑包,左手指上缠着水杯的带子,浅蓝色的,水杯连同没喝完的水随着她的步子一晃一晃的,被杯壁禁锢住的水无力地撞击着,发出淌淌的声响。她的右手拿着黑色的雨伞,伞散开着,一根伞骨脱离了伞面,落下半自由的尴尬局面。 下午刚下过雨,傍晚就停了,春天总是这样,自由任性地变换着天气,让她措手不及。但好在今天稍有准备,不至于落得独自尴尬等雨停或是埋头在雨中行走的情况。 今天很好。拎着电脑的胳膊有些酸痛,雨伞上没有干透的水沾在了裤腿上,她不疾不徐地走在雨后干净清新的空气里。一切都很好。 签下名字后,她用已经挂着伞的手拿起了快递包裹,包裹不大,里面是她新买的口红。 她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坚持化妆的,之前的断断续续,遇到了现在一颗想要改变的心。 每天早上比以往早起十五分钟,就能迅速的画个淡妆。涂上防嗮,不管阴晴雨雪,打个底妆,扫上腮红,提下起色,细细地描眉,再选一只喜欢的口红。虽不是什么精致的妆容,但经过这么打扮之后,她的心情就和腮红口红一般颜色了。 她喜欢这个努力变化的自己,喜欢现在忙碌的生活,喜欢睡前的疲惫感和早晨醒来新一天的阳光和雨水,喜欢每天和昨天说再见对今天说你好的自己。 喜欢这个陌生的自己。 以上。 茨威格对细节的刻画,细腻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于是便自顾自地模仿了这么一段,也是写出了自己近来心里的所思所想。 落笔后再翻看一遍,很是羞愧,但并没有改动的想法,也算是一个阶段的一点记忆吧,像山间的石阶一般,处于什么阶段不重要,仰头看山顶,埋头动步伐,一级一级,慢慢离开,慢慢接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三):我的一往情深是你的过眼云烟
是多敏感的心才能捕捉到这么多迷人的细枝末节,环境描写句句有画面感表现力,心理刻画细致入微直击人心,故事情节惊心动魄,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比喻,太喜欢茨威格的文字。
五个故事,尤其喜欢第一个。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女性视角下笔细腻,写得很动情,我存在在你的存在的那种深情。 暗恋你时热烈又纯粹的爱慕,想念你时的煎熬难受,偷偷去看你时的激动兴奋,看到你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时的绝望落魄,当你认不出我时的失望低落,为了保持你的自由不把孩子的事告诉你时不责怪也不后悔,再次相遇你却不被认不出来的痛苦,你再次离开时强忍不舍。 跨越16年的漫长告白从未开口,喜欢你的心情依然和那时一样。你是我心里最珍贵的秘密,只能偷偷送你几朵白玫瑰代表心意。 我原谅你的蜻蜓点水,放过你的朝三暮四。 我的一往情深是你的过眼云烟。 尽管如此,我依然深爱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四):浅读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五部作品中四部都是以自叙,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故事,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却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茨威格对人物内心、精神发展的细致描写让人仿佛像着了魔似的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对作家义无反顾、几乎忘我的永恒爱恋;看到被纳粹折磨得几近癫狂的象棋高手自己也仿佛被困在“那个小房子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好像周围有四堵无形的墙”;对暗自请求堕胎的夫人饱含深深的歉意,看到医生最终以生命来捍卫自己的承诺,叹息着他的伟大与坚持;茨威格对天气的描写犹如一股股热浪来袭,把人给包裹在其中,大地夏季的酷热让人烦躁不安,对大雨的期盼则更是如饥似渴,那个梦游女人有如一丝清凉泉水出现在沙漠之中,使人切盼着抚摸她,拥有她;最后的《夜色朦胧》让人感觉到男孩青春时期的爱恋是那么单纯,热烈,也为他的错爱感到惋惜。茨威格对精神世界的刻画有如艺术家对细小物件进行微型雕刻,也许正是这种近乎完美的追求才会导致他和妻子对世界充满了失望,最终选择了通往天堂的路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五):偏执者的心理特写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炙热纯粹的爱,她一生中唯一重要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爱献身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极致的期待,才能产生极致的幸福;极致的爱情,也会造就极致的悲剧。但,这有什么不好呢?
《象棋的故事》
第二遍阅读《象棋的故事》,小时候不了解二战的历史,看的是棋艺比拼的戏剧感,这次再读,纳粹对人精神的折磨导致受害者精神变化的描写太细腻了,看一个水珠、一处裂缝、壁纸的花纹都如饥似渴,面对一本书迟迟不去打开,而是先在心中猜想品味一番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
《马来狂人》
马来狂人 一开始被两位冷峻高傲的女人骗了感情和财产,就暗示了医生的性格,喜欢难以征服的女人。再加上在异国偏僻,条件艰苦,缺少同类的环境下待了七年,被一个明明有求于他,却又极为高傲、绝不低头的女人激发出马来狂热的偏执,是合情合理的。医生自己也说了,从他开始出门追那位女士之后,他就丧失了理智,完全处在发狂的状态下,性欲、悔恨、羞辱、愤懑、罪恶的情绪纠缠着他,他就和马来狂人一样,偏执地直奔目标——帮助女人,其他一切,事业、尊严、生命,都可以抛弃。堕胎上没帮得了女人,就死死守住最后的诺言——保住秘密,保住女人的名誉。最终以同归于尽的方式达到了目的,马来狂人终于倒下了。值不值得呢?那要以狂人的价值观去衡量了……
《女人和大地》
以心理描写著称的茨威格,对环境描写也这么信手拈来。看完这一篇,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了一遍从午后的燥热,到背叛似的小雨,再到夜晚的欲望的释放,最后第二天清晨的神清气爽。敏感多情的人,像“我”和少女,与自然的情绪融为一体,响应身体本能的渴望,天雷勾动地火,然后回归陌生。这应该是爱与性最本真的样子吧。
《夜色朦胧》
爱的起源是什么?是自我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