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心不是我的错》是一本由[美] 爱德华•哈洛韦尔 / [美] 约翰•瑞提著作,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一):一名罗粉的笔记
先说我的情况:
上学时英语全靠自学却成绩很好,不喜欢的学科却怎么也学不好;脑子总像脱缰野马,经常就思绪乱飞以至于我经常用拳头砸自己的脑袋以强制停止,就是自己会有种控制不住自己脑子的感觉;总是一件事没做好又去做另一件;还有强迫症及拖延症…这么多年一直在自我抗争,我是那种极端安静的,所以活了二十多年我连篮球都没摸过,小时候只喜欢象棋和科技。直到去年看罗辑思维读书会,正好是我偶像罗永浩,听他一讲才知道有这种病。看来是注定了老罗对我这一生的影响了呀哈哈
然后再说这本书:
两三天翻完的,原因自然还是因为又分心了。书中更多是案例的描写,几乎都是说患者经过治疗过得不错云云。关于症状,因为这种病的症状或多或少每个人都有,所以对于个人而言很难界定究竟是压力所致还是ADHD。所提到的方法比如设定结构,通过清单和备忘录等等提醒自我的方法我很早就有这个习惯。书的意义更多是让我们知道了这种病。干货没那么多,相比之下我最近在看的社会心理学确实很值得推荐。
祝你我都有更好的人生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二):科普性文章
作为科普性介绍文章,可以给4星。但是再认真的一点的话,看完这本书,缺乏指导性功能。
针对ADD的指标,我个人符合一些,
比如说时常缺乏注意力,拖延症,没有条理,害怕与人沟通。但是同时我在读
大学之前,学习成绩都十分
优秀,在一个有有威慑性的人来赋予我结构
性生活的时候,我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所以,看了这本书,我还是没有搞清楚怎么量化ADD。只能说,如果以后身边有
小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以往这方面考虑一下。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三):改善分心和注意力的方法
在中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有的人天生能长
时间专注于一样事情,而有的人更容易“三心二意”——他们充满好奇心,却难以专注,
做事三分钟热度,
有始无终。
我一直羡慕前者,觉得他们怎么就能这么专心,因为我就是后者——我不喜欢有头无尾的自己。直到后来也才慢慢发现,这只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他们的特征:
1. 不能忍受
无聊。
2.很难遵照规定做事。
3. 长期拖延,很难开始做一件事。
4. 同时做很多事情,很难
有始有终。
(还有10条不想
一一列举,但是注意的是,很多人都只是假性类似而已,要
满足书中的15项,并且比同等心智年龄的人明显强烈才算符合“注意力缺失症”。我只是把自己符合的几项写出,至于容易
冲动,不会考虑时机场合,容易担心.....很多我都不符合。。)
我看此书的目的也在于正视自己分心这方面的
性格特点而已——所以对此书较
失望——书中是由大量临床案例组成。
并无深入的
心理学探讨。
更像一本病历书——书中多次强调注意力缺失是一种病,要正视,但“门槛很高”,需要心理医生确诊,之后也需要利他林等药物治疗.....
我对这些不感兴趣,
书中的封面和标题吸引了我——
标题“
聪明,却
一事无成”“
生活事事都拖延”等,我看起来
惊心动魄,因为我一直都告诫自己,要避免成为这种人。
怎么解决?有什么
行之有效的方法?
书中给出的答案更多是从治病的角度出发——接受心理治疗,服药.....
所以我也只能从中吸取可以让我们普通读者“改善分心和注意力”的方法,加以整理:
1 正视自己的性格缺点,同时也看到它的好处
“分心的人通常更聪明,活力充沛,直觉强,创造力强,但他们无法在任何一件事上持续专心”
“
书中多次肯定了这类人这方面的优点,在阐述“病症”的同时。
2 建立结构
结构值得是外在的有型限制。
具体而实用的工具有:
a. 清单
b.
简单的存档系统(如GTD系统)
c. 日,周,月,年计划
对于分心的人来说,缺乏结构是最糟糕的事情,他们觉得
世界随时会崩溃,灾难马上就要发生,因此他们需要指导,需要结构,来稳定混乱的生活”
3. 参加或者组织一个支持团体
像戒酒互助会,战拖会那样
4. 处理文件时,要一次处理完。
5 把大计划分解成小计划,并设定期限
6.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试着改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别跟短板死磕)
7. 注意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工作效率最高
比如是否喜欢有音乐,是否喜欢吵闹等
选择适合的工作环境,不管有多特别。
8. 随时记下冒出来的点子
用记事本
现在用智能手机也很方便
我用有道云笔记和onenote
9. 做自己擅长的事,即时是很简单的,没人规定你一定要做什么
10 选择一个教练, 不管是你的同事还是家人,
朋友,提醒你该做什么,让他帮忙留意
11. 寻求
鼓励和支持
12 学会
幽默,拿自己的缺点开玩笑。
13 找一些欣赏你 了解你的团体。
14不要固守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活出你自己,不要强求自己成为
理想中的人,接受自己真正的风格。
15 选择适合你的优秀配偶。 这关乎你一生。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四):一般
基本上在讲段子式的
故事,这样容易让读者从这些故事人物的大而全的症状中建立起自己是注意力缺失症患者这一身份的心理认同,并给他们喂
心灵鸡汤安慰剂。我就很不喜欢心理学普及读物这么写。
书里面描述的症状很多
自相矛盾、模模糊糊、广而笼统。稍微科学点的问题,比如说ADD的神经|脑机制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导致了那些症状的?对于这类问题的论述书中
一笔带过甚至只字无有,更
不用说举清晰的实例来论证了。作者都还没弄明白这些矛盾的、模糊的、有些人有些人没有的症状之间以及症状和ADD之间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或者只是一种统计概率上的叠加?
关于安慰性的话,比如ADD患者聪明、直觉、创造力强更是
没什么证据,拿爱因斯坦、莫扎特这些名人来说事颇有
鸡汤的味道。心理学的现状就像牛顿力学出现前的天文学或者进化论出现前的生物学。
心理治疗师从来不说他们的
失败案例,理论一套套的,如果真的想找心理治疗师帮忙,最重要的是看他的实践
态度,看他如何与求助者建立恰当的关系并用丰富而老到的技巧帮助求助者
排忧解难。前提是愿意花几百块钱一个小时乘以漫长的时间这种代价。
相比起来吃药不失为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不过要试,因为相关知识仍然是非常粗糙和欠缺的,它得益于脑科学和临床医学的进展,研究出来的药物无非是作用于脑神经递质或突触的兴奋剂和抑制剂,药物对人的作用
因人而异,所以要试,找一家医院去弄处方。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五):适合患者的家人和朋友读,却不适合患者
一直说要读这本书,从怀疑自己是add到确诊,再到治疗反复,各种过程,这次回国,由于闲来无事,就开始看了,书中对患者的表现,感受,心理描绘,都很好,但是我觉得对于患者真的没有什么帮助,书中提到假性注意力缺乏,现在这个社会是很容易造就注意力的问题,但是注意力有问题就一定是add么?一旦注意力有了问题,就要用利他林么?所以这本书说到的现象,可能很多非add也在
经历。
确诊和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和医生一起花了大约半年的时间来讨论我的病情,之后确诊,治疗可能会更漫长,不是一开始使用药物就会
改变,因为add长期遗留下来的
抑郁,
焦虑,各种其他的次级心理问题还是在,不因为一颗利他林而改变,而对自己的失望,对
目标的
恐惧,也不会因为一颗利他林而消失。如何解决问题是每一个add都想知道的答案,但是这个是个开放性的试题。需要自己慢慢去探索。
但是另一个方面,这个对于患者身边的人来说,是一本好书,书里对患者面对的问题,困境,心理状态,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描写,很好,有时候读到那里是会觉得,”尼玛,就是那样的。“感受,与一个add相处,一起生活,真的需要知道add的人生活在怎样的状态下,或许
理解是一件很难得事情,但是包容,用爱去包容是一件
美好的事情,无论对于谁!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六):不要自责
看了之后明白,有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是不应该被责备的。
也许他是没有HOPE,也许就是 得病了呢。
我们的社会对自律对认真对一心一意的要求太高了,导致大家会认为如果不集中注意力,不
努力,那就是道德有问题就是这一个人有问题。
但其实呢,也许只是生病了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开始心疼小时候的很多同学。他们被
老师打被老师批评,被冠上“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牌子,之后在学习上也再无建树。
但其实也许他们已经非常努力非常努力了呢!
同时,对
孩子的任何行为,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认为 只要想做就能做到 这样子。
对自己而言,也要减少自责。
先接受自己,再思变吧~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七):这本书可能有害
本来我是被书名吸引过来看这本书的,但是看了这本书,我真的感觉内容不对题目,而且有很关键的一点:可能有害。这本书讲的就几个内容,什么是注意力缺乏症,注意力缺乏症怎么样怎么样,对生活的影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看这本书,虽然了解了原来有注意力缺乏症这回事,但更多的,却是给我一种感觉:打广告.......书评多是:这本书好啊,有救了等等,但是这些人都是有注意力缺失症的人啊,大部分不是的,或者没有这么极端。我们看这本书,会发现有一部分符合,一部分不符合。然后被它忽悠的神魂颠倒,以注意力缺失症患者自居。把所有自己的过错怨者在了注意力缺失症身上,而你又不想去看是否有病,长久起来可能会引起一种心态的畸形,然后不断向病症靠拢,真正变成了患者,而你又没有注意力缺失症的优点,注定狗带。
还有,求助啊!我在生活中偶尔能够管住自己,但是禁不住无聊,有时经常走神,但是小学不会。初中才会,而且附带的心理病倒是一大堆,自卑自责什么的都有,但我表示总是自视自己的人不会更能成长?而且,真的,为什么越说越像,寻求刺激,天马行空又不被别人认可,自以为好的思路被事实和别人无情玩弄,自以为自大自私。努力又无成就。记得有个人在我的同学录里说:你应该是个好人。这句话,感觉就像是我在平时表现不好,但出发点好.......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八):学会照顾你的思维花园
在读书会上听到罗永浩推荐这本书之后,很有感触。我上学的时候,几乎听不进去老师在讲什么,脑子整天的胡思乱想,感觉这就是注意力缺失的症状。把书买回来大致翻了一下得出结论:我以前可能是有的,但不严重,成年后自愈了,可能就属于书中说的会自愈的那三分之一。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以前从来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现在明白了,这原来是一种病,而且不是我一个人有这种病。搞清楚了这个,心里就释然很多了,倒没有如书中所写的那样”
如释重负“(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困扰对我而言不大)。对自己的认识又进了一些,还是有些
高兴的。这书不白读。
至于怎么治疗,书上说的不多,书的前6章几乎是在介绍
各种各样的病例,后2章才稍微涉及了一些建议。所以如果想通过看书来治疗,那是不可能的,还是要去正规医院检查,看书可以增加对这个病的了解。
他最最重要的是说出“分心不是我的错”。 他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孩子,我们冲动、
情绪化、分心这并不是我们的错,他自己也是受害者。认识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个很大的进步了。正如书中所说”治疗开始于诊断“。对于有这类症状的人,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别的,而是接纳,接纳自己的缺点,接纳自己的不
完美,与自己和解,然后发挥自己的长处,人生或许会变的很不一样。
我
很喜欢本书的序言《学会照顾你的思维花园》。 摘抄其中段落:“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思维特点,把它看做世界上最特殊也最
珍贵的花园。每天浇水,保持充足的
阳光和
爱心,除去杂草,专心的培育那些花儿们。只要给予适当的照顾,
精神花园就会年复一年地茁壮成长,最终它会成为拥有非凡气度的成熟思想。你的精神花园里会长满鲜花、树木、灌木丛和藤蔓,繁茂兴盛。你将有勇气面对一切暴风雨,获得最美妙的生活。”希望看到此书的人都能正确照顾自己的思维家园,看到杂草,清除杂草,浇灌鲜花,让自己的花园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九):分心不是我的错,多么恶俗的书名,多么痛心的句子
最开始听闻这本书,是因为罗永浩,这个胖男人在一次读书会上分享了这本书,以及自己ADD的情况,顺手百度了一下,放进了购物车里等着凑单用。人总是会有很多想买的东西,但是凑单的时候总会挑三拣四。
看了开篇,似乎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不断的用笔勾画出那些和我经历相似的描述。注意力缺失,在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更多的是个人习惯的问题,从没有上升到心理疾病上来,诚然,我也有过注意力缺失,也有过迷茫,但是随着年龄和训练,现在似乎治好了,可是读者读者,我还是从书上找到了我目前注意力缺失的影子。
16年09月27日,我看了书的第一个小节,和吉姆一样,小时候总是调皮捣蛋,不一样的是我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困扰。但是有一件事,让我感觉恐惧,那就是似乎我也是一个思想翻天倒海,但是行动上拖拖拉拉,静如死水,看完这一节,我觉得注意力缺失是个普遍性的现象,同时也有部分人因此不能协调好自己的生活,从而备受困扰。
《分心不是我的错》读后感(十):到底该怎么治疗?
书中说注意力缺失症的症状是分心、冲动、静不下来。
我觉得虽然并不全相同,可觉得自己就是有这种不专心的症状。
工作后每晚吃完饭后,自己都会自己一个人坐在桌前或看会书或想想事情写写东西玩玩手机pad之类的。发现自已对于像看书这种事情很难做到长时间的专注,一般都是看一会就走神了,眼睛还在书上,脑子里想.的又是别的事情。
而在手机上逛论坛、刷微博、刷网页却干一上午都可以,只不过当关掉手机或离开电脑的那一刻也记不起自己看过了什么,顶多是记得有个好笑的笑话之类的,但要让自己再复述一遍是绝对讲不出来的。注意力只放在“逛”这件事上,至于“逛了”什么却没有记住。
有时跟别人打电话也有这样的感觉,犹其是长时间的电话,老是把注意力放在倾听上了,至于倾听的内容却没有上心。
假期里的作业从来不会按时写完,每每到了deadline才会着急瞎火的把作业匆匆赶完。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周末在家从来都是不写作业的,经常到了开学的那天早上,确切的说是凌晨,自己爬起来把台灯调到微亮,补周末的作业。
虽然我说的这些症状书中并没有相关的案例,但是当我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的效率还是比较大高的,这一点跟书中说的比较相符。还有就是书中说注意力缺失症的明显症状之一就是富有创造力,这一点我也没有,估计从事设计创意相关工作的某些人群会有这样的症状。还有就是我也会偶尔的天马行空的做一些白日梦,当一件事发生以后会想象这件事发生以后的相关连锁的后续事情,但是实际来说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现在我觉得我可能是有点拖延性的注意力缺失症症状,凡事不着急,能拖得就拖,打一个电话有时候要纠结很久,到底该不该打,既然事情不着急发个短信是不是就可以了?发现自己当季的衣服不够穿了,然后就想该不该去买衣服,想想再过几天可能天气就要变了,要不再等等?或者下定决心出门去了商店逛了一圈也发现没有自己喜欢的款式,然后就悻悻的回家了,并且没上衣服觉得特别自然,没有一点觉得可惜。
虽然自己生活中的行为与书中描述的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这本书的一些观点也给自己了一些启发。知道了自己曾经不能容忍自己的某些行为是有原因的,并且这种原因与自己无关,可能与基因、环境等因素有关,然后就有了一些的宽心。只是这本书美中不足的一方面就是没有给读者,更确切地说是相关症状的患者们提供一些自我调节或自我治疗的方法。毕竟相关药物都是处方药,自己去药店买不到,想服用的话还得经过医院的大夫确诊。个人觉得最好的方法还是经过与心理医生的沟通加上自己的漫长的调节。
这是病。
药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