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10篇

  《这些人,那些事》是一本由吴念真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一):四年前后,读同一本书

1.
读书就像谈恋爱,也要看缘分
有些书遇到得太早,尚品不出它的好,浪费了。
有些书遇到得太晚,也是满心遗憾
2.
2013年一月,我26岁,第一次读这本书,
不喜欢
给了三颗星。
因为打算去台湾旅行,2017年元旦前夕重读此书。
却非常喜欢
人生况味,处处留白,读来颇为感慨。
3.
就像作者自己写到的:“人生很多滋味都要到一个年纪才懂得去细细品味。”
尤其是结合电影来看。
《恋恋风尘》
《军中乐园》
《一一》
具体见了解台湾-电影
4.
有许多情节让人忍不住放下书发呆。
有一些话非常动人。
思念,的确是另一种形式的忧郁焦虑。”--P105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二):忘了关掉的录像机

最近读了两本与台湾有关的书,一本是《我们台湾这些年》,一本就是吴念真老先生的《这些人,那些事》,还有之前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台湾爸爸,纽约妈妈》,一个活生生有血肉、有大事件和小人物的台湾,跃然眼前。
一直很渴望去台湾,如果说大陆是被亲爹亲娘一手带大的乡下小儿,台湾则是被远方亲戚带走去城里抚养的同胞兄弟,两人惊人的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却又截然不同命运。小时候的自己,知道和了解台湾的第一个窗口是三毛和琼瑶,是林青霞和邓丽君,因此对台湾太多太过于浪漫的想象。
而如今手头上读的这些书,让我看到更真实的台湾,一个剥去锦衣华服后和我们一样血脉相连的台湾。吴念真老先生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在没有看到《这些人,那些事》之前,已经看到他的文章片段在朋友圈里流转,读过的便不会忘记。他写了很多厉害的剧本,《恋恋风尘》、《悲情城市》,《多桑》,《鲁冰花》、《光阴的故事》。
吴老可真会讲故事,据说,他小时在矿村长大,在那个年代,从小就会听到各种骇人听闻的故事,矿工们会聚在一起,讲一个当兵的到东南亚去打战,如何死里逃生,如何把阵亡战友的手砍下来,把肉烧掉,把手骨随身珍藏带回台湾。
而他生活在矿村,自己亦是矿工的儿子,这种生活本身就充满了那悲怆,很多工人不知道哪天下了矿井就再也出不来了。矿村的人们多不识字,上到四年级的他就被村里人知道“作文好”,找他写信的源源不断。邻居们拿着信纸和信封,把要写的事情交代一遍,由他代笔。他因此听了许多家庭家长里短和私密故事。这对他的写作不能不说是一种历练。许多收信人文化也不高,收到信之后要找人代念,因此他写信,需要尽可能简洁凝练通俗。
所以吴老真的是非常会讲故事,他写人记事,没有多余的形容词,没有大段的特写,近乎白描,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却那么生动立体。他写的人,无非是和父亲一起工作的矿工,矿工家属,矿工的阿妈、矿工的孩子,阿婆、阿公,在部队服军役时的战友,有的故事非常残酷,却总有温暖。不知道他这样好的文笔,跟他是一个导演和剧作家的身份有无关系,文字里画面感很强,就像在看一帧帧小的电影。
想到那个写《穷时候、乱时候》的老婆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是,都那么会讲故事,故事讲得生动无比,却只用最简洁、最生活的语言。不同之处则是,姜淑梅老婆婆是在讲自己亲历的事情,吴老则像是一台老摄像机,不知道放在哪个角落里了,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按下了录制键,等到多年之后回放,是一段段发黄却如在眼前的电影片段。电影里的人,早不知去向,看的人,则早已掩面泣不成声
吴老读完初中就辍学了,后来去台北打工,也许是因为心中有股热爱,让他攥住了命运之绳,没有坠落。他工作之余攒了钱读夜大,后来慢慢走上编剧和广告创作人的道路。他身边也有和他一样的朋友,十几岁就被迫辍学,在修车店或者哪里学徒谋生,他们慢慢都七零八落在了命运和时代的洪流里。这些故事里的人,看似微不足道却也曾心怀执念、带着认真的愿望热切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吴老把他们记录下来,这些微小的人,这些微小的事,一笔一画,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文字里,似乎这些人的存在因此有了某种永恒意义
图片
 
书名:《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吴念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推荐指数:五颗星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三):他只是一个叙述者

昨日,重看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一书,只看了第五章——那些人,这些事。他不是一个写小说的人,而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每个故事篇幅不长,无外乎亲情爱情回忆、生死等,正如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但就是这些平凡而又真实的故事打动了我,或许我感受不了因为生长在重组家庭里阿照的心情,但是当看见阿照继父把所有家里人的照片摆在桌上,他坐在后面用手环抱相框对着镜头笑的时候,我想这就是深沉的父爱;或许我想象不到阿澄为钱抢劫杀人的行为,但当我读到阿澄的父亲对着被执行死刑的儿子遗体疯狂打耳光的时候,我想这就是一个父亲最无力的举动;或许我没体会过站街女的生活,但是我明白一个人为了生存、为了家庭能放弃很多。
      这本书就是许许多多现实的故事组成,作者不予以评价,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叙说着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些故事也许感同身受,也许无动于衷,但这就是生活,可能10岁的年纪不懂青春期的爱情,20岁的年纪不懂父母辛苦,30岁的年纪不懂老年人身体的抱恙,我们永远都是后知后觉,只有在经历过才真正的明白,就像书中说的一句:人生很多滋味都要到一个年纪才懂得慢慢品味,但是当你一旦懂了,一切已经远了。
      在当初看第一遍之后我阅读了另外一本类似的小说,由于第一次阅读《这些人,那些事》时属于走马观花,随意浏览,便觉得那本小说与这本并无不同,无外乎这些琐事之事。当我再次阅读,我才发现我错了,那本小说只是在东施效颦,皮有,而骨不在。
      书本的最后一篇《笑容》,因职业病而最终走向死亡的几位老人,在医院的顶楼感受着阳光、温暖和香烟,没有带来悲伤,只有坦然的面对死亡和生命,以及短暂快乐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四):属于台湾人的情怀

通过《一一》了解到吴念真的,可能是《一一》给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对于故事里的那个“我”都会不知不觉地跟NJ对号入座
故事里面常常提到算命,不过不会令人反感,反而让我觉得很温情,不说是好是坏,这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该有自己的人文情怀。那个年代的台湾,从各种影视作品来看还是令我挺神往的。那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台湾金曲,苏芮就是我很喜欢的女歌手,那歌声悠扬而有力;台湾的文艺片也不错,里面看得出整个剧组的用心。中国人应该有自己中华特色的文化作品,文化产业。这方面港台做得好,台湾近年也有《艋舺》这样带着浓浓中国元素的电影,看完比什么好莱坞大片过瘾得多。我记得韩寒在一次采访中就说他喜欢看台湾电影,而香港电影也能让他一直看下去不会走神。其实中国作为拥有千年文化的国家,文化作品中是该有很多素材的,很多美国经典大片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化上并不能对接但是豆瓣上评分都很高。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要自信依我看让好莱坞那帮老美研究五十年也无法拍出《一一》这样深度的片子。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五):touch my heart

     不知道是不是在去過台灣之後,對台灣有著特別的感情,所以最近對台灣作家特別感興趣。
     上一次看台灣作家的作品是在寒假,在敦南誠品買的《思念的長河》,三毛。開學后一直保持著看書的習慣,也不知道是不是在看完加西亞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后想換換風格,於是又在網上買了吳念真的這本《這些人,那些事》。
     書很薄,卻一頁一頁地述說著那些動人的故事。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日子,但那些悲傷,那些感動,毫無防備的打在我的心上。
     猴峒,九份,仁愛路....那些熟悉的地名,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勾起我在台灣的回憶。
     “長夢”、“重逢”、“思念”、“寂寞”.....那個 一直寫情書的他;那個在機場開出租車的他;那個天真善良的孩子;那個寂寞的繼父.....一篇篇小故事,總能在結尾處給我驚喜,打動我的內心,我喜歡這種感覺。當然,還有那篇“遺書”。
     喜歡“美滿”里的一句話:“人間事若像水,女人的頭殼就像海綿,碰到的就不會忘;男人的頭殼就像‘孔固力’,潑下去轉眼乾。“
     隨書附贈的《記憶·吳念真別冊》,黑白的色調,配搭上細膩平凡的文字,那感覺是如此的真實。又能了解吳念真多一點了,真好。
     ”人生選擇什麼就必須承受什麼、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這道理到了這樣的年紀幾乎已沒有什麼疑惑的餘地,只是在日復一日如川劇‘變臉’般不停轉換的角色中,‘自己’這個角色反而少有上戲的機會,除了午夜場;而在幾乎無聲也無觀眾的演出過程中,和‘自己’對戲的另一個唯一的角色就叫‘回憶。’“紀念別冊里最喜歡最有共鳴的一段話,摘下來收藏。
     最後說一句,謝謝你,吳念真。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六):说故事的人

         过去一年我拍过不少自认为不错的照片,看着就整个人陷入意境,为物、为景、为人,看出许多当时没有想到的事情,灵感只有深究才能提升。
        我也写过自认为不错的随想,记下自己的想法,偶尔翻到时,也会着迷于自己当时的想法。
        只是这些都是瞬间的领悟,或者只是,瞬间的纪实。
        我没有经历岁月沉淀的好故事,也不是一个心平气和地讲故事的人。
        这故事中掺杂了太多的青涩不成熟幼稚真真假假老实说,连说故事的人,也没法分辨。
        所以我很羡慕能说故事的人,羡慕能把故事说到最后的人。
        那是我赶不上的时间
        
        未曾哭长夜,不足语人生。那是对未历沧桑的后辈要讲的故事,他们不知道真正好故事的分量,寻常人家的故事只会愈发迷茫
        然而个中感悟,也只能各人懂。
        但我也想,为什么一定要当一个,能说好故事的人。
        我的人生本就是如此的平淡尊老爱幼,敦亲睦邻,父慈子孝,只要羡慕就好,不用因此刻意去寻找日常细节里的波澜壮阔,那只不过是世上所有人共同经历的生活。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七):清茶隽永

    有些事情,文字很难做到微妙的描述。但是在吴的文章中,那些一刹那的文字,往往使人为之眼窝一酸,泪水打转。
   描写他自己的弟弟往生后的那段文字:
                    大哥
                   你说要照顾家里,我就比较放心
                   辛苦你了
                   不过 当你的弟弟妹妹
                   也很辛苦
   这时浓雾深处忽然传来闪瞎火车喇叭的长鸣,听起来就像男人的哀号一般。
  文章中那种淡淡的强抑着的哀愁,像一支箭样刺穿心灵。
   吴的文章涉及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阿嬷阿公,弟弟妹妹,杂货店的阿圆、独居旧屋的老兵、传奇版的美男子、永远的初恋。
感情里对家人、社会、友邻、等的描写都是十分细致又美丽的。
       我读到有些文字会哭出来。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八):人类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一直以来,对于散文随笔类的书籍,我都很难找到一种共鸣。细想原因,可能是因为年纪尚小,涉世未深,对于其中蕴含的很多人生哲学还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对于这类书籍我常常是只敢远观的。
    第一次知道吴念真这个人,是去年很火的一部纪录片——《看见台湾》,加上从血液里面就留着的对台湾的好感,自然而然的,这份喜爱也就转移到了这部纪录片的旁白配音演员吴念真的身上。在我面试了一家幼儿园的生活老师回来的路上,走进一家书店准备买一本儿童教育的书,也是巧合,偏偏余光就扫到了《这些人,那些事》,也很自然而然的,我将他带回了家。
    前文我就说过,因为自身阅历所限,很多散文读着都没办法和作者产生共鸣。但是,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我就掉进了吴念真为我们编织的感情巨网。通览全书,阿真所表达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感情,可一个个朴实到不能在朴实的文字,经过吴念真的重组,却让我们能感受到每一个小故事中间所蕴藏的生命的厚度。对,如果我要给这本书确定一个主题,那就是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让我们更爱我们自己,更爱我们的亲人,更爱我们的生活!
    整本书由几十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很简单,但是在那些短小的故事背后,却蕴藏着足以排山倒海的感情力量,似乎那就是我们身边都能经常看到的事,只是平时忙碌的我们根本无暇去多留心看一眼。通过吴念真的文字,我看到了人间百态,看到了属于我们平凡人的快乐、伤心、忧虑,看到了属于没个平凡人的生活。这一个个短小精干的故事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我们就活在其中。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前两章,讲的吴念真的亲人以及他从小遇到的各类朋友。这两类人可以说是组成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天天都在和他们打交道,所以,这很容易让你产生感同身受的体会,那是一种很神奇的精神体验。看完以后,你会想家,想亲人,还有那些随着岁月的更替而逐渐被遗忘的朋友,真的是会想到他们。
    “这些人,那些事”,这些年,那些年,蓦然回首,人生已然完结。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九):阿春

  忘了是因为什么,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吴念真,但是一直没有读他写的书。
  
  听说过《恋恋风尘》的故事,一千个信封。也在一档节目里,看到他和儿子一起出现。主持人调侃他,退出文坛去做广告,把广告词念得掏心挖肺,让人不知道怎么对待这个真诚的商人。记忆中好像是这样的。
  
  去台湾时,在夜晚的西门町附近,逛一家还没有打烊的音像店。买到了一直想买的日本雕塑家舟越桂的纪录片,看他怎样给没有灵魂的躯体装上眼睛。整个过程好像祛魅,把眼睛活生生装上了,我也就不再喜欢他了。
  
  也买了吴念真的《多桑》。带着一叠碟片回来。走在街上,觉得很满足。人生最温润的感受,无非是没有得到什么,却怀揣一份虚空的,又沉甸甸的满足。
  
  《这些人,那些事》也一直放在家里,翻了翻别册,没有细读。今天下午,阳光收敛,睡了半小时。醒来看书架,抽出这本书。第一篇读《爱》,随手翻的,讲一个当兵时的朋友阿春,很有意思。我觉得有意思的,往往不是做出某种姿态,造什么大声势。也不学中学课本,正襟危坐。而是像细暖的阳光,非常传统的写法,但言之有物。有幽默,有怜悯,有人情。是经过了时间以后,才写得出来的。
  
  这样的一个作者也老了呢。也在生活里波折。也无奈,也过去。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十):弟弟

比较起弟弟,老实说,在人生的路上他是走得比较平顺一点。
虽然同样是初中毕业就离家到城市工作,每一步都走得辛苦,但如果用一种俗滥的比喻说人生像摸着石头过河的话,至少他都摸得到下一颗石头而且也都可以踩稳。而弟弟的每一步好像都会落水一次、挣扎一番才勉强摸到另一颗,而且摸到的可不一定比先前的宽阔、稳定。
比如同样是当学徒的阶段,他换过几个行业之后就找到可以半工半读的工作,而弟弟却始终四处流荡,不是碰到苛刻的老板就是凶狠的师傅。
退伍之后他很快找到工作,并且顺利考上夜间部大学,甚至还因为发表了几篇文章而多了一个兼职的收入,但晚他两年退伍的弟弟却偏偏遇到石油危机的普遍不景气,半年多之后才勉强找到工作。
尽管如此,那时候的弟弟至少还是明朗、积极而且健康的。
那一阵子晚上下课回到住处,只要看到楼下停着弟弟的摩托车,他心里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地方让疲惫的弟弟安心地休息真好。
觉得可以当一个被信任被倚靠的哥哥真好。
记得有天晚上他开门进宿舍的时候,弟弟已经睡了。书桌上放了几袋他带回来的夜点,臭豆腐、蚵仔面线、当归鸭之类的,而且分量总是多到夸张。
洗完澡之后,他一边吃着那些已经凉掉的东西,一边看着弟弟沉睡着的脸,看着看着他忽然想起几年前还是学徒时候的一段往事。
记得是冬天,过年前不久的半夜,弟弟忽然从工作的基隆跑来台北找他。
也许怕吵醒老板一家吧,他不敢按电铃,捡了一根树枝敲他房间外的气窗,不知道敲了多久他才从梦中惊醒。当他开门看到弟弟的第一眼时,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了。
弟弟好像是工作到一半仓皇离开,所以连衣服也没换。那年代的工作服无非就是已经不合身的学生制服,袖子、裤管都短了几号,而且全身上下沽满了乌黑黏腻的机油,整个人看起来就像在外流浪多年的游民。
那时候弟弟在汽车修理厂当学徒,常写信跟他抱怨师傅动不动就打人,但结尾总是像安慰他也安慰自己一般说:“为了学人家的功夫,我一定会忍耐……”弟弟说那天因为动作慢,师傅忽然就一个耳光过来,他本能地想闪,没想到反而被直接打在耳朵上,之后他就完全听不见声音。
“我怕聋掉——,想去看医生,但是我没有钱……”弟弟说,“所以只好来找你。”
也许听觉还没恢复,所以整个过程弟弟几乎都是用很大的音量说着,但是他没有阻止。
后来他烧了热水带弟弟去洗澡。脱掉衣服的时候,他看到弟弟瘦骨嶙峋的背上竟然有好几道长长的伤痕,有黑有红纵横交错。
“引擎的皮带打的……”弟弟说,“刚打到的时候不会痛,打完才会痛很久。”
洗完澡后,他叫弟弟趴在床上,他去找碘酒帮他上药。也许太累了,当他找到碘酒进来的时候弟弟已经睡着了,他犹豫着要不要现在帮他上药,因为他怕碘酒的刺痛会惊醒他。
然后他看见弟弟稍微移动了一下姿势,一如梦呓一般说:“不要跟爸爸妈妈说……不要说哦……”
虽然都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但看着此刻同样沉沉睡着的弟弟,记忆里那些依然清晰的画面和声音还是让他忍不住泪流满面。
那天夜里忽然醒来的弟弟看着他,却以为哥哥是为他的现况担忧,竟然反过来安慰他说:“不要烦恼啦,我会找到工作啦!”
然后要哥哥帮他重新写一份自传。
“不要写得太文学,写完我来抄。”
后来弟弟说,那天去面试的时候,管人事的女人看完那篇自传,一直用怀疑的眼光看他,然后要他写下联络地址电话。弟弟说他才写几个字,那女人就发飙开骂,说她就知道那篇自传绝对不是他自己写的,嫌他字丑,还说他不诚实,说她们公司不要不诚实的人。
“干!”他记得弟弟一边点烟一边说,“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诚实哦?挑屎不会偷吃啦,诚实?"
人生很多滋味都要到一个年纪才懂得去细细品味,比如类似这种相濡以沫的感动和幸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