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的解析》是一本由[奥地利] 弗洛伊德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4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的解析》读后感(一):所有都来自童和性
弗洛依德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追溯叔本华的
思想,更能看到结论的含义。
叔本华将人的意识分为外在意识和自身意识,自身意识只意识
自己的意欲,外在意识则构建外在的
世界(以
时间、空间、因果律三者来构建),外在意识用来刺激意欲,产生行为,意欲可以看作
简单的只接受正、负面刺激的东西,当受到正面的刺激,会产生如
快乐、
自豪、
放松等正面的
情绪,反之则产生
苦闷、
沮丧、
嫉妒的情绪。意欲虽然简单,但是
因人而异,意欲有三个指标:快乐自己的快乐,快乐别人的
痛苦,痛苦别人的痛苦。三个指标不同,
人性即有不同,意欲即人,除此之外都是附属(包括躯体、脑)。叔本华认为意欲说到底也是受到外在意识的决定,同样
满足因果律,所以人的行为严格满足因果律,宇宙是决定了的。
以混沌理论看这个问题,人的行为是所有元素
相互作用行成的产物,人的意识、意欲本身而言在这个系统中是与其他物质同质的,只不过意识具有意识到意识的特点,所以才衍生出人对自己对宇宙的一切的认识。意识认为自己是
自由的,按叔本华所说,就是自身意识因为不清楚外在意识的决定作用,误以为人的意欲是自由的,这说明,人的意识的视角是不完备的,我们的意识可以意识到我们的意欲,却不知道我们的意欲其实只是混沌系统中同质的东西——所以,在考察梦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从我们的意识出发,考察意欲扮演的角色,从我们意识出发时,意欲是自由的,意欲是主动的,意欲是复杂的。
梦即意欲之满足,这个
观点很富有启发性,我认为是正确的,原因是我在得知这个理论后试着分析了自己十多余梦,基本上可以得出让我
恍然大悟而又十分信赖的结论,正如弗洛依德在分析完他那个“想做教授”的梦以后的
心情——两与他背景相似的同事没能当上教授,他的梦中模拟出一个人,这个人实际上是两个人的柔和,两个人都各有一个缺点,这个梦实际上是想要说服他自己两个同事各有缺点,但他没有,与他们
有所不同,所以他可以当上教授。
梦何以会总是以伪装的形式出现?
我认为原因有三个:
-1-梦的产生有两个原因:意欲想要得到满足,组织外在意识构建意识(外在意识包括智力、
记忆);
身体、器官等在睡眠时受到刺激,外在意识自动产生构建活动,如:身体着凉,外在意识会构建身处雪地的意识。这两个原因同时发挥作用,使得情形十分难辩出处,且外在意识的构建包括从
人生所
经历的所有的记忆提取某一项记忆,使得形式更加难辩。
-2-意欲主导:在梦中,意欲是自然要求得到正面刺激的,为了得到正面刺激,会组织外在意识寻找使自己得到正面刺激的任何记忆与外在意识,人的记忆十分庞大,且意欲主导下的因果律,本质上就是我想要什么,事情就会怎么样发展,使得与
现实的因果律毫不相同,一切都使得意欲得到正刺激是目的,而达到于此的手段丰富但与现实绝然不同,因此带上了伪装。比如,梦的代入功能即外在意识为了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需要对他人的意欲和意识进行构建,因而必须
感同身受他人,于是会产生把自己当作他人的代入效果,颇有点
小孩子玩
过家家时,
夫妻吵架,两个小孩真能表现与感受到吵架时的
愤怒心情。身体受到不好的刺激,外在意识会构建负面的刺激,所以,意欲的满足是一个曲折、动态、交互的过程。
-3-梦是意欲想要获得满足
理想的地点,面对多个刺激,意欲把多个刺激揉捏成一个(以实现自己的满足为标准),并在梦中得以体现,造成了扭曲。
另一需要澄清的重要之点是:如何承认梦是
欲望的满足,那么如何
理解梦中的不快情绪呢?
原因为:
-1-多个刺激下产生意欲产生的扭曲的梦也许不能完全造成意欲之满足。
-2-意欲的分离,如果从意识的角度来看,意欲是复杂的、分离的,多个与其说单个意欲不能得到满足,不如说意欲中的各个子意欲彼此冲突,一个子意欲的实现,是另一个的剥夺,这是造成沮丧、
焦虑、不快较为重要的原因。
-3-对2具体说来,比如
惩罚也可以使某一子意欲的满足,但是却必然导致另一个求得安全、舒适的意欲的不快。
我要额外提到一点,叫作梦的理性,这一条我自己的想法让我深深地
感觉到唯心论的美妙之处:如果在梦中我们构建了一个
伟大的理论,可是醒来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条理论的内容。其实:在梦中,你确实没有构建任何实质的理论,但是你的意欲组织你的外在意识构建了:1你确实构建了这个伟大理论的意识 2你确实填充了这一伟大理论所有内容的意识 3.我知道这个理论在讲什么的意识4.构建让我们
回忆这个理论内容而又所得所产生的那种
感觉。 这些意识全方位深深地欺骗了你,让你觉得自己已经拿下了那个理论,于是在梦中你何其
高兴,以至于醒来后,这些意识都让你
深信不疑:我在梦中确实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并且理论的内容我都写好了。
以上并没有完全照搬弗氏的说法,他的想法更为细致,
比如说梦的产生原因他细分为四种,我觉得不必要,故采用更简单的划分,另外我也摒弃了他为了对焦虑的梦的解释而引入的监督者的做法,。并且我很想把他的理论置于叔本华的理论当中,而又进一步置于混沌理论当中,因为我发现梦有自增强的功能:如果梦到一个东西,我会不断在叠加与这个东西有关的情节,这种自增强性是分形学——混沌理论的分枝的一个显著特征。
————————————————————————-——————
一旦释梦的工作能完全做到,那么就可以发现梦是代表着一种“愿望的达成①。”
。那么,现在,我们须假设每个人在其
心灵内,均有两 种
心理步骤 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个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这种检查制度,使作家所作的改装,完全与我们梦里所作的 改装相类似。
:“梦是一种(受 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心理症焦均起源于
性生活,而且多由于它的原欲 由正常的对象转移时无所发泄所致。
。一个看来
单纯而坦率的梦, 只要你肯花时间精力去分析它,结果一定是一点也不单纯的
梦的分析工作越深入,我们就越会
相信在梦的隐意里头,儿 时的经验的确构成许多梦的来源。
:“每一个梦,其梦的显 意均与最近的经验有关,而其隐意均与很早以前的经验有关”;
只要外界的神经刺激和肉体内部的刺激的强度足够引起心 灵的注意(如果它们只够引起梦,而不会达到使人惊醒的程度), 它们即可构成做梦的出发点和梦资料的核心,然后再由这两种 心灵上的梦刺激所生的意念间,找出一种适当的愿望达成。事实 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梦均可由其内容中找出肉体上的因素,甚 至有些情形下,本来愿望并不存在,但却因梦形成的需要而唤醒 了它的存在。其实,梦说穿了无非是代表愿望的完成而已,它的 工作即在于由某种感觉找出能藉此达成的某种愿望。
这所谓的人性中最深入的一面,这些引起读者们共鸣的诗 篇,不就是由那些发生于
童年时的
精神生活的
激动所演变成的 不复记忆的影像吗?童年的愿望,今日再也不被容许,于是受到 潜抑后,乃趁机通过这沦落天涯的断肠人的希望表现于梦,也因 此使得这实现于娜希佳
故事的梦,
顺理成章地变为一种“焦虑的 梦’
。对双亲之 一产生深爱而对另一方深恨形成了开始于童年的永久性的心理
冲动,同时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症的来源。
以下两种因素有助于这种梦意的产生:第一,我们心中必 定潜藏有某种愿望,而我们自己深信,这些愿望甚至在作梦中也 不会被发现,于是“梦的检查制度”便对这种怪念头毫无戒备,就 像所罗门法典,当年就没预料到有必要设一条有关杀父之罪的 刑罚一样。第二,在这特殊情形下,这种潜抑的、
意想不到的愿望 往往以某种对
亲人生命关怀的形式,对当天昼间遗留下来的感 受发生让步的现象
,其用意不难用以下的话一 语道破:“不要为明天耽心吧!想
想当年你要参加大考前的紧张 吧!你还不是空自紧张一番,而
事实上却毫无问题地拿到你的学 位吗?”⋯⋯等等。然而,梦中的焦虑却来自于作梦当天所遗留下 来的某些经验。
出这种梦一概是影射性经验与性
成熟,而以我的经验而言,这种 说法是
屡试不爽的
如木棍、树干,及雨伞〔打开时则形容伞〕所有长的物体 也许代表着男性性器官,那些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及矛亦 是一样。另外一个常见但却并非完全可以理解的是指甲锉 也许和其擦上擦下之
动作有关。
箱子、皮箱、橱子、炉子则代表子宫。一些中空的东西如船, 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
意义。梦中的房子通常指
女人(
阶梯、梯子、楼梯或者是在上面上下走动都代表着性交行 而梦者攀爬着光滑墙壁,或者由房屋的正面垂直下来 (常常在很焦虑的状况下),则对应着直立的人体,也许是重覆着 婴孩攀爬着
父母或褓姆的梦的回忆。“光滑”的墙壁是指
男人;因 为害怕的关系,梦者常常用手紧捉着屋子正面的突出物
至于衣着方面,人的帽子常常可以确定是表示性器官 男性的。外衣(德语: )亦然,虽然不知道这象征有多少程 度是因为发音相似的缘故。在男人的梦中,领带常常是阴茎的象 征,无疑的,这不但因为领带是长形的,男人所特有的,不可缺少 的物件,而且因为它们是可以依各人的爱好而加以选择的 。在梦里利但这自由,由所代表的物来看,是受自然所禁止的
梦中所有的复杂机械与器具很可能代表着性器官(通常是 男性的),象征着它和人类
智慧一样不会疲乏,而各种武器和工 具无疑的都是代表着男性生殖器官,如犁、来福枪、左轮手枪、匕 首、军刀等 同样的,梦中许多的
风景,特别是那些具有桥梁, 或者长着树林的小山,都很清楚的表示着性器
象征着性器官的建筑物、阶梯和柱子
,任何相当繁杂的梦都是各种精神力量相 冲突后相互协调的结果。架构成意愿的思潮必须要对付阻抗的 审查机构;而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潜意识的每一个思想系列都 带着某种
感情,所以这么想大概不会错到哪里去:即感情的
压抑 是各种相反力量相互牵制,以及审查制度压抑的结果。因此,感 情的压抑是审查制度的第二结果,而梦的改造乃其第一结果。
一个受到审查制度压抑的,因为这压力
现在,让我们利用这些精神机制的提示来了解梦中感情的 表达吧!一个在梦中展露的满足,即使能够在梦思中找到其源 由,也不一定可以完全用此关系来加以解释。通常我们还要在梦 思中找寻另一来源 的关系,所以这源由平时所产生的效果不是满足而是其相反。但 是因为第
一种感情源由的存在,使得第二个源由的满足不受压 抑的影响,并且使得第一来源的满足得以加强。因此梦中的感情 是由几个来源组合成并且受到这些梦思的过度决定。即在梦的 运作当中,那些能够产生同样感情的源由,挤在一堆共同制造。
,虽然知道审查机构只是删 除以及限制梦内容,不过它也能够增加或插入一些情节。
即当意识层面的观念 被舍弃后,潜意识中
有意义的概念则被控制了。
那么梦形成的动力究竟要放在这些系统的什么地方呢?为 了简便起见,我们说是在“潜意识”中。但在以下的讨论中,我们 会发现这并不全对,因为梦形成的程序必须和属于前意识的梦 思相关连。但如果单单考虑梦的愿望,那么我们将发现产生梦的 动力是由潜意识所供给的。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把潜意识系统做 为梦形成的起点,就象其他的思想结构一样,这个梦形成的促成 者
努力地想到达前意识,然后通过进入意识层。 由实验知道,由前意识通往意识的途径,在白天时都因为审 查制度的阻抗而封锁,要到晚上它们才有办法渡入意识层。不过 问题是如何进入,以及要经过何种变动。如果梦思因为晚间潜意 识与前意识之间的阻抗力降低而得以潜入的话,我们的梦应该 是概念式的而不具有幻觉式的性质。因此潜意识与前意识间审 查标准的降低只能够解释像“自问自答者”之类的梦,而不会产 生那我们做为起点的“尸体被燃烧”的梦。
。当我们学会以
理智来控制本能生活后, 我们愈来愈不能形成或保留这种对孩童来说是很自然的强烈愿 望
不过根据心理症的心理研究,我 们知道这些遭受潜抑的梦都是源于幼童时期
我们可以把这持续入梦的思想冲动分成 下面几类: 由于一些偶然的原因,无法在白天达成结论者。 那些因为我们智慧的不足,而无法完全处理者。 那些在白天被排挤与潜抑者。 由于前意识在白天的作用使这处在潜意识中的愿望受 到往往是强有力的激动者。 那些无关紧要的白天印象。因为无关紧要所以未被处理 者。
——————————————————————————-————
序言(鲍昌):
1,《梦的解析》一书中有若干论点或命题是自相矛盾的(梦的意义有无、梦的机制是本能还是理性、梦可否解释) 2,该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研究的事实不慎相符,缺乏科学根据。研究方法片面(主要依据精神病人的梦情自述,忽略实验方法)
第二章:梦的解析方法
1,梦是可以解释的,每个梦都是有意义的 2,梦者必须将本身所有涌上心头的感受完全说出,而不因为自己觉得那是不重要的、毫不相干的甚或愚蠢的,而不说出。必须对自己的各种意念绝对保持公平。即尽量做到压制“自我观察者”(后来的“超我”)的作用。 3,梦是愿望的达成,其动机是某种愿望。
第三章:梦是愿望的达成
1,梦所代表的愿望达成往往是毫无掩饰极为明显的(如口渴,想方便) 2,小
孩子的梦往往是很简单的愿望达成
第四章:梦的改装
1,一旦愿望的达成有所“伪装”或“难以认出”必表示梦者本身对此愿望有所顾忌,因此这种愿望只能以一种改装的形式出现。 2,假设每个人的心灵内都有两个心理步骤:第一个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第二个扮演检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梦的改装。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必得经过第二个心理步骤所认可;可那些第一个心理步骤的材料,一旦无法通过第二关,则无从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关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它是由感官将其他来源的材料,经过一番加工而成的产品。 3,一些梦的不愉快性质与梦的改装有关:这些梦中的愿望,平时招致严重的压抑,所以愿望的达成均被改装到乍看无法看出的地步。 4,公式: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第五章:梦的材料与来源
甲:梦中的最近印象以及无甚关系的印象 1,最近发生的印象(做梦当天则为特例)与很久很久以前所发生过的印象对梦所具有的影响是一样的 2,梦的内容是常用那较无关大局的经验 3,“梦只是白天生活的琐碎经验的重现”是站不住脚的 4,梦的形成是曾产生了“置换”现象——用心理学的话讲,就是一个具有较弱潜能的意念必须由那最初的具有较强的潜能的意念里,慢慢吸取能量,而到某一强度脱颖而出,浮现到意识界来。 5,梦之所以以芝麻小事作为内容,其实无非就是一种“梦之改装”的表现经过“转移作用”。而且梦之所以被改装是由两种心理步骤之间的检查制度所造成的。 6,梦的形式是受着一种强制规则,将所有足以引起梦的刺激来源综合成一个单一的整体。 7,概括起来,梦的来源包括:a)一种最近发生的在精神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b)几个最近发生而且具有意义的事实,于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c)一个最近而具有意义的事件,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d)一个对梦者本身有意义的经验,而经常在梦中以另一最近发生但无甚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乙: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 1,有些梦属于“经年复现”的梦——小孩时就做过的梦,在成年期仍一再的出现与梦境中 2,还有一系列的梦,其“愿望”及“愿望的达成”均来自于儿童时期 3,梦的记忆具有两个特点:a)梦内容多半以不重要的事为显意;b)梦内容多选用最近的以及孩提时代的资料 丙:梦的肉体方面的来源 1,梦的工作是基于一种前提,拟使同时感到的所有梦刺激综合成一整体性的产物 2,睡眠中的刺激必须与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日间经验遗留下来的心灵剩余产物结合而成一种“愿望的达成”。梦的本质绝不因为肉体刺激加之于精神资料之上而有所改变,无论它是以何种真实的资料作为内容,均仍旧是代表着“愿望的达成” 3,所有的梦,就某方面来说,均属于“方便的梦”。它们可以使梦者继续酣睡而不必惊醒。“梦是睡眠的维护者,而非扰乱者”。 丁:典型的梦 a)赤身露体的梦 1,梦中的隐义——被禁止的愿望,受潜抑的牺牲品。 2,推测最早的童年期的愿望均是各遂其欲的产物,因此这印象的复现即为愿望的达成。 b)亲友之死的梦 1,梦中愿望的达成并不一定是目前的愿望,它们可能是过去的,已放弃的,或受潜抑而深藏的愿望 2,兄弟姐妹之死的梦起源于童年时期儿童之间的自我中心及其怨恨。儿童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对他们来说,死意味着离开,永远不会回来的离开 3,父母之死的梦起源于童年时期女儿对父亲的依恋,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他们在潜意识里把母亲和父亲当作竞争对手,产生怨恨。这种心理是有违孝道的,因此只能被潜抑 4,两种因素有助于这种梦的产生:一,我们心中必定潜藏有某种愿望,而我们深信,这些愿望甚至在做梦也不会被发现,于是“梦的检查制度”便对这怪念头毫无戒备;二,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潜抑的、意
想不到的愿望往往以某种对亲人生命关怀的形式,对当天昼间所遗留下来的感受发生让步的现象。但焦虑必定利用这相对应的愿望而如影随形的进入梦中。所以,在梦中这份愿望往往能被白天所引起的对某人关怀所掩盖。 5,在亲人之死的梦里,潜抑的愿望多能逃过“检查制度”而不受其改装,但也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来梦中所感到的痛苦情景。 6,表面上“利他”的梦其实本质都是“利己”的 c)考试的梦 1,梦中虽然紧张,但是其材料多为以后证明是成功的考试 2,“考试的焦虑梦”只发生与梦者隔天即将从事某种可能有风险,而必须负责的“大事”。而梦中所追忆的只是杞人之忧的经验。其用意不难用一语道破:“不要为明天担心吧!想象当年你要参加大考前的紧张吧!你还不是空紧张一番,最后不是成功了吗”
第六章:梦的运作
甲、凝缩作用 1,贫乏简陋的梦后面隐藏了冗长丰富的“梦的隐意” 2,自以为所梦的比所追忆的内容丰富的多,其实是一种错觉 3,梦中出现的东西往往代表许多梦思的交汇点,被当作许多经验的共同工具。就是说许多不同的“梦思”通过同一种事物来表现,同一个梦思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利用不同的事物表现。这可以称为基本原则 4,“集体”和“集锦”人物和事物是梦凝缩的一大方式 5,“凝缩作用”的特点及在梦内容中找出那些已在复现的元素,而构成新的(集锦人物,混合影像)以及产生一些共同代号 6,一般而言,梦中所出现的“字”往往被视为“某种东西”,这些东西混合凝缩,因此常常产生怪字(书中主要指英文单词的组装) 乙、转移作用 1,在梦的选择中占有决定性作用的“多种意义”,可能并非永远是梦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往往只是一些我们还不知道的精神力量的次要产物。但是就梦的每一个部分而言“多种意义”还是很重要的 2,可以假设:在梦的工作下,一种精神力量一方面将其所含较高精神价值的单元所含的精神强度予以卸除,而另一方面,利用“过度决定”的方法,在较低精神价值的单元中塑造出新的重要价值,并通过这种新的价值进入梦中(原文如此,看得不是很明白) 丙、梦的表现方法 1,梦的逻辑关系在梦中并没有任何独立的表示,梦首先把梦思连在一起,产生连续性(时间)的逻辑连接。 2,表现因果关系,梦有两种程序:一,“既然这是如此的,那么,那个等等必会发生”,最常见的是用附属字句作为起始的梦,而主句就是主要的梦;二,把梦中的影像(人或物)变成另一个。两种程序在本质上一致:因果关系通过前后关系来体现 3,如果在梦中出现“这不是…就是…”的情形,就是表示并列关系“和” 4,对梦来说,“不”(否定)似乎是不存在 5,梦最喜欢的逻辑关系是相似或恰似,这种作用可以称为“仿同”。利用仿同时为了逃避检查制度,这种把各种元素互相仿同的方法把梦显著的凝缩。仿同作用或者集锦人物有三个意义:一,代表两个人之间的共有元素;二,代表一件被置换了的共有元素;三,仅仅代表一种一厢情愿的共同元素 6,每个梦都关系梦者本人,如果自我在梦不出现,那一定是被仿同作用替换了 7,可以利用仿同来表示“相反关系” 8,梦也喜欢把事实扭转到相反方向,这常常是表达自我堆积一种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的好办法,能有效逃过检查制度 9,梦影像的感觉强度予精神强度有关,精神强度有两个因素决定:一,愿望达成的的强度;二,思想汇集的数量。 丁到壬:梦的表现力、象征及其他 1,梦用不清晰来表现隐蔽的主题 2,在梦中出现“无法做”时往往表示相反关系 3,在梦中被禁制和焦虑感觉相连时往往与性冲动相关 4,梦中梦:意图是减少梦中所梦见事物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梦者在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只不过是梦罢了” 5,梦中的性象征:梦中的许多事物(甚至是所有事物)都与性相关,这已经似乎在实验室中得到了证明 6,梦中的数字和演讲:梦的运作把数字当成一种表达目的的介质,和文字、演说类似。演说的内容一定是很多不同部分拼成梦者说过或者听人说过或曾想要说的 7,概括:梦的运作只包含四个因素(凝缩、置换、表现力、再度校正) 8,梦越荒谬意义就越深远
——————————————————————————————
我以前做过全身裸体去学校上课的梦,全班人看着我,我想逃又逃不了,全身不自在。而且那个时候正值青春期,特别注重形象,这和弗洛伊德的梦是被改装的愿望不符合啊~我想那个梦源于我那个时候最深的恐惧——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爱和赞美。
《梦的解析》读后感(二):标注
1. 梦其实提供给我们重温过去经历的机会(就算是伪装或扭曲)。因为从每个角度来看,梦都是源于过去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6938-6939的标注 2015-10-24 15:15:37
2. 一个人永远无法确定声称他已将整个梦完完全全解释出来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2632-2633的标注 2015-10-24 15:00:45
3. 小孩子都是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急切地感受到自己的需要,而拼命想去满足它,特别是一旦有了竞争者出现时(可能是别的小孩,但大半多是兄弟姐妹),他们更会全力以赴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2242-2244的标注 2015-10-24 13:58:36
4. 它只是说明这种做梦者必定在其一生的某一段时间甚或童年时,曾经有过这种想法或希望。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2232-2233的标注 2015-10-24 13:56:45
5. 梦中所达成的愿望并不一定是目前的愿望,它们可能是过去的,或者已放弃的,要不就是已受潜意识压抑而深藏的愿望,而我们也决不能因它曾重现于梦中,就认为这愿望仍旧继续存在。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2224-2226的标注 2015-10-24 13:54:28
6. 梦是睡眠的维护者,而非扰乱者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2022-2022的标注 2015-10-24 13:23:58
7. 另外两个特点:“梦内容多选用最近的以及童年时期的资料”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786-1786的标注 2015-10-24 01:53:24
8. 梦的记忆所具有的三个特点,第一点:“梦内容多半以不重要的事为显意”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785-1785的标注 2015-10-24 01:52:44
9. 梦的最终极意义多半是与儿童时期有关破坏性的景象有密切关系的。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409-1410的标注 2015-10-23 00:00:06
10. 常年反复出现的梦”——小时候做过的梦,在成年期仍一再地出现于梦境中。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393-1393的标注 2015-10-22 23:57:26
11. 那些在清醒状态下忘记的童年经历可以重现于梦境中。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379-1379的标注 2015-10-22 23:54:32
12. 一个看来单纯而坦率的梦,只要你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它,结果定会发现它一点也不单纯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294-1294的标注 2015-10-22 23:43:35
13. 所有梦均不是空穴来风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289-1290的标注 2015-10-22 23:42:41
14. 一种在心理上具有重大意义,但却不是最近的印象(只是一连串的回忆),在梦的形成中会被另一种最近所发生,但在心理上无关痛痒的芝麻小事所取代,只要它能符合以下两种条件: (1)梦的内容仍保持其与最近的经验之关系。 (2)引起梦的刺激本身必然在心理上具有重大意义。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271-1274的标注 2015-10-22 23:39:50
15. 丁 一个对做梦者本身很有意义的经验(经过回忆及一连串的想法),而经常在梦中以另一件最近发生但没什么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263-1265的标注 2015-10-22 23:37:02
16. 丙 一个或数个最近具有意义的事件,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262-1263的标注 2015-10-22 23:36:37
17. 乙 几个最近发生而且具有意义的事实,在梦中会凝合成一个整体。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261-1261的标注 2015-10-22 23:36:20
18. 梦的来源包括: 甲 一种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就会直接表现于梦中。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259-1260的标注 2015-10-22 23:35:54
19. 梦的内容多半采用那无关大局的经历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179-1180的标注 2015-10-22 23:22:19
20. 我们经常在潜意识的要求下,遗忘掉某些事情,其实我们可通过这些遗忘的事,追溯内心那些不易被察觉的本意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116-1117的标注 2015-10-22 23:01:51
21. 只要是那些早期的印象与做梦当天的某种刺激(最近的印象)能有所关联的话,那么梦的内容是可以涵盖一生各种时间内所发生过的印象。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107-1109的标注 2015-10-22 22:59:59
22. 最近所发生事情的印象(做梦当天则为特例),事实上与很久以前所发生事情的印象,对梦内容的影响是同等的。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106-1107的标注 2015-10-22 22:58:31
23. 几乎每一个我的梦,均来源于做梦前一天的经验。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079-1079的标注 2015-10-22 22:41:23
24. 梦完全受儿时的最初印象所影响,以重返旧账的方式把以往日子的细节,和那些在清醒时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搬出来。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072-1073的标注 2015-10-22 22:36:34
25. 梦选择素材的原则,完全不同于清醒状态,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次要的,或者被轻视的小事情。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071-1072的标注 2015-10-22 22:36:22
26. 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069-1070的标注 2015-10-22 22:36:00
27.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伪装而)达成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1028-1029的标注 2015-10-22 22:26:09
28. 不管梦的内容乍看是如何不幸,其结果均仍为愿望的达成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952-952的标注 2015-10-22 22:07:18
29. 一个愿望的未能达成,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达成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902-903的标注 2015-10-22 22:00:02
30. 不够满意的解释往往背后仍隐藏着一段未坦承的告白。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857-858的标注 2015-10-22 18:32:59
31. 梦的真正意义总是需要经过分析的,绝不是表面意义所能体现的。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828-829的标注 2015-10-22 18:29:22
32. 每一个出自第一心理步骤的梦,均为愿望之达成,而第二心理步骤却加以破坏、减裁,而毫无增补、润色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815-816的标注 2015-10-22 18:26:46
33. 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一定是经过第二个心理步骤所认可的”。在第一个心理步骤出现的素材,假如无法通过第二关,就没法为意识所接受,所以必须由检查者——第二个心理步骤加以各种变形,直到满意,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800-802的标注 2015-10-22 18:19:46
34. 假设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步骤“或谓倾向、系统”[6]。第一个是在梦中表现出的愿望内容,而第二个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梦的“伪装”。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797-798的标注 2015-10-22 18:19:04
35. 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它是由感官将其他来源的材料经过一番加工而成的产品。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802-803的标注 2015-10-22 18:18:05
36. 有些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愿望达成。而一旦愿望达成,有所“伪装”或“难以认出”必定表示做梦者对此愿望有所顾忌,而因此把愿望用另一种伪装的形式表达出来。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784-786的标注 2015-10-22 18:08:00
37. 我们把“梦是需要解释的”当作是梦的特征,而称之为“梦的伪装现象”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715-716的标注 2015-10-22 17:48:49
38.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一个难题解不开时,不妨再加上另一道难题,一并考虑,反而有时能找到意外的解决办法。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709-710的标注 2015-10-22 17:47:29
39. 梦的本质是愿望的达成。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593-593的标注 2015-10-22 17:36:46
40. 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说是一种清醒状态之后的精神活动延续。它是由非常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536-537的标注 2015-10-22 17:25:45
41. 梦的内容,就是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根本上是某种愿望
《梦的解析》((奥)弗洛伊德) 您在位置 #475-476的标注 2015-10-22 17:17:10
《梦的解析》读后感(三):梦见爱欲,遇见自己
面对一份可望不可即的爱情,理性告诉人们,多想无益。然而在梦境中,对爱的热望躲过了理性的防备,装扮成一幕幕人间喜剧。爱人的身影也许没有出现在情境中,甚至于所有梦的碎片都看上去和爱情没有半点关系。但是真相往往是,在貌似无法实现的欲望背后,埋藏着对爱人的深深渴望。仿佛唯有承受梦装扮出的所有不愉快——沮丧、痛苦、悲哀、失落……种种负面情绪,才能掩盖心底的疲惫。 ——题记 喝水、海洋、漂浮、考试、飞行、离别、性爱、被追逐、牙齿掉落、亲人死亡、从高处跌落……相信你的梦境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以上的种种事物。而梦一般又有什么特点?难于记忆,缺乏逻辑,还有,缺失道德。 梦是精神错乱。 梦是感官体验的错觉。它既来自于主观世界,也来自于客观世界。睡梦中肠胃的疼痛、身体感官产生的幻觉,门外的噪音,亦或是轻轻的一个侧卧转身,都会对你的梦境构建产生影响。 梦境像巨龙守护的宝藏,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的人思考和探索。古人对梦的解析分为两种流派:象征法和译码法。象征法试图从整体的角度解释你梦到的世界,你梦到的故事,是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而译码法化整为零,将每一个部分对应一个象征的含义,再串联成章。 弗洛伊德曾说,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换句话,也是人们常说的版本,人是用下体思考的动物。 弗洛伊德还说过,人有三个自己:自我,本我,超我。自我,是社会的你;本我,是真实的你;超我,是理想的你。 梦是欲望的满足。在现实中,你想冒险,你想超越,你想性爱,你想要自由,你想通过考试,你想远离病痛死亡……你有各种无法完成的欲望,它来自于你最原始的冲动,来自于你的力比多性本能。在梦中,你也这样想,你还仍然想实现它。在现实中,你往往发现认识不到自己的潜意识中的欲望,而在梦中,潜意识会更加猖狂地出来搞事情。但是,他从来都是一个伪装大师。 梦是欲望的满足。 梦是潜在的欲望的满足。 梦是潜在的欲望的曲折的满足。 梦中存在的逻辑、情感矛盾,是来源于对本性的唤醒与约。梦由两种力量构成:欲望以及对欲望的稽查。就如同超我对本我的约束,梦中也不是一个欲望能够放纵的地方。在稽查的力量下,欲望小心翼翼地伪装着自己,但却从来不曾退出这个舞台。 有时候,我们在梦中面对毫无逻辑的事物也没有异常反应,却会突然反应过来:我好像在做梦。这是稽查力量在告诉你:这不过是个梦! 说来说去,那么我们那些痛苦煎熬的反欲望的梦到底是如何实现我们的欲望的?这也是伊德文中笔墨的重点。 反欲望的梦,并不是你的欲望。它可能是你梦境的绝大部分,但并不是你梦境的主要部分。梦境往往充满了杂乱无章的小事和你“注意”到的毫无意义也没有深究的细节。你真实的欲望就藏于这样的细节中,就像你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 反欲望的梦,就是你的欲望。它可能曾经在你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但却刻在了你潜意识的某个角落。当你童年时感受到表亲争夺你父母爱的危机感时,耿直地希望他消失,或许正是你后来梦中亲人死亡的欲望表达。童年是梦境的重要素材库,那些曾经幼稚简单的欲望。幼儿无性行动,所以相对快乐地轻易。裸露的本能即可满足解除束缚,释放压力的欲望。我们也都是从年少对于性的好奇与恐惧中过来的。 反欲望来自于模仿作用,梦中的你其实作为他人的载体,你希望他人的欲望无法满足,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像你在梦中始终减肥无望,体重飙升,或许正是你对身边某位减肥人士的美好祝福。 反欲望亦会来自于阻抗心理。当你像初读此书的我,对弗洛伊德这位同学充满了怀疑,或许他就是个癔症患者,还整天研究别人。这时我们梦中的反欲望正是成为了我们目的性反对他支持自己的论据。 反欲望可以满足精神受虐倾向。以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抖M。一个就喜欢受虐的小受喜欢这样也未可。 唯有忍受痛苦才能享有欲望的满足。可笑的是,痛苦本身也构成的欲望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并不像前人的译码法一样死板地将事物与象征一一对应,而是自由灵活地表达你的潜意识中的欲望。例如常见的下坠梦,可以表达的是对于自由冒险的诉求,也可能来自于童年时大人的“扔高高”,也可满足摔倒后大人的安抚,甚至于书中延伸到女性隐含的性愿望。 看似杂乱无章的梦境,往往都会有现实的痕迹。即使它充满了乱力怪谈,即使内含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它也不是独立于现实与你之外的。它充满了事物之间暗含的联系,将各种刺激来源整合凝缩,糅合了无限事物的特征,也表达了多种欲望的诉求。 梦是一场以梦念为主题的自由创作。 弗洛伊德像一位传销大师,无赖地把他看似强盗逻辑一样的理论观点灌输给我们。理论本身就像梦一样神秘晦涩,而又从什么角度都可以品读。不能说他对,也不能说他哪里不对。 我们只需要静静的品读自己,跟真正的自己打个招呼。 只言片语 不知所云 只是读书笔记汇集而成 并不通顺 或者说只是一次期末作业
《梦的解析》读后感(四):一点感想
自从上次重温了《穆赫兰道》之后,再次引起了读这本书的兴趣。于是,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草草翻完了整本书。短短238页,将有关梦的一切进行了详细解析。弗洛伊德并非研究梦的第一人,却是在此领域最有建树的一位学者。在他看来,梦并不是大脑无谓的随机自由活动,而是一种富有意义的精神活动,其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常常是一个寻求满足的愿望。“而一些梦之所以不被认为是愿望,以及具有许多特征及荒谬性,完全是由于精神审查制度在梦形成过程中加以影响的结果。”除了回避审查制度外,“凝缩精神材料”,“以影像表现梦”和“一个合理可解的梦构造的外表(虽然不一定真)”,亦在梦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某种角色。更为确切地说,“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书中列举了大量心理治疗方面的临床典型病例,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系统分析,读起来饶有趣味而又颇具信服力。
还记得初中某一时期,每晚都会做一整夜的梦,早晨起床时身心疲惫。于是,在一次生物课的课间询问老师“为什么人会做梦”,“为什么我最近总是频繁做梦”之类的问题。老师的回答早已忘记,但如今想想,这也许便是我对“梦”最早的思索吧。而长大之后,直到看此书之前,我只懂得“梦往往与现实相反”,以及梦中某些意象所代表的的含义(如梦到牛代表将有亲人到访,梦到犬吠则代表你将会和他人产生口角之争……)。除了这些浅显的“常识”之外,再无过多思考。
我无法确定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是否完全正确,但这本著作至少开拓了我的思维,并且让我发觉,做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其中的艰苦与枯燥不言而喻,但倘若乐在其中,任何工作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有时候,我们只是少了几分激情与坚持,所以才觉得眼前的事是那么苦不堪言。
《梦的解析》读后感(五):梦与未来
长久以来,梦总是被与神秘、预言联系在一起,“托梦”、“解梦”、甚至“做梦”,其时间轴的指向都是未来。然而这个未来很可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要真正搞清楚这一点,还得从梦的过去说起。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梦的工作机制是什么?梦要表达什么?这是关于梦的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大家最为关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面对一个具体的梦,每个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其实复杂——一直以来都缺少一条类似自然科学中定理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所以伟大的弗洛伊德出现了,在《梦的解析》中,他开篇明义:梦是欲望的表达。
这个观点一点都没有新意,之前有一打以上的人提过,但都在“以偏概全”的攻击下流产。在弗洛伊德看来,前人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们的讨论只是基于梦所呈现的内容,而不是隐藏在梦后的思想,而后者才是梦的关键。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微深入一点就会发现,梦的内容与我们的真是想法往往千差万别甚至是对立的,这是梦的伪装在起作用。我们每个人的梦都是由两种精神力量控制的,一个形成梦表达出来的愿望,另一个对梦愿望进行稽查,正是这种稽查作用迫使梦在表达欲望时采用掩饰的形式。
对于反欲望的梦的原因,弗洛伊德提出了两点解释:
1.一个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意味着另一个欲望的满足。
2.很多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一种受虐狂的成分,它的产生是因为攻击性的施虐成分的颠倒。那些并非从身体痛苦中得到快感,而是从羞辱,精神折磨中获得快感的人,可以称为“精神受虐狂者”。
梦的工作机制是一个很难讲清楚的问题,因为我们无法观察梦的形成过程,而只能由结果反推,而且还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结果。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显梦就像一篇象形文字的手稿,它的字符必须挨个儿译成梦的语言。弗洛伊德用了《梦的解析》近半的篇幅来解释梦的工作,并提出了四个梦的构建因素:
梦的凝缩作用:梦是在凝缩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凝缩过程通过省略体现,梦是梦念的部分的、破碎的复制。
梦的移置作用:梦的形成过程中会有一种精神强度的转移和移置,从而导致显意与隐意的差别。
梦到表现作用:梦中看起来像思想的东西,其实只是梦念题材的生成,而没有题材之间的联系。
梦的润饰作用:对梦的形成材料建立秩序和关系,满足我们对一个能理解的整体的期待。
人为什么会做梦?或者说人为什么要通过梦来进行所谓的欲望的表达?这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一些心理学上的概念。
一般来说,精神过程是从感觉终端渐渐推进到运动终端,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记忆”,同时还会依次形成“潜意识”、“前意识”最终到“意识”。前意识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屏障或者说过滤器。对一个完整的梦来说,梦念属于前意识系统,形成梦的动机由潜意识系统提供,因此潜意识系统被视为梦形成的起点,而我们之前提到的稽查力量则明显属于前意识系统。
这样一个完整的链条便构建完成。潜意识系统不断接受梦的材料(无论是躯体刺激,童年记忆,还是近期记忆)的刺激而兴奋,最终突破阀值,原本自由的潜意识被前意识接管,在稽查作用的影响下形成梦,进入意识,从而被感知。做梦形成了一种妥协,同时为两个系统服务。
潜意识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恒久性,潜意识中事物不会终结,不会有从前或遗忘,所以注定会不断突破阀值,梦成了潜意识的一个出口。对神经症等精神疾病来说,心理治疗所能做的也不过是把潜意识置于前意识的支配之下,得到解决并忘记。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开始谈到的梦与未来的关系上来,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了,正如弗洛伊德所说:
对我们认识未来来说,梦又有哪些价值呢?这类问题自然是不成立的,或者更正确的说法是,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过去的知识,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梦总是源自过去。自然,认为梦预知未来这个古老的信念也并非毫无道理,梦借助把愿望表现为已被实现从而把我们引向未来,但是,这个被梦着表现为现在的未来,却是按照它恒久的愿望,根据与从前完全一致的方式塑造出来的。
《梦的解析》读后感(六):天知道我有多努力地在啃《梦的解析》
有个伙伴知道我在看《梦的解析》,他问我看完了没有,问我有什么感想。
我回:弗洛伊德老爷爷很有趣,and,我还没看完。
我看到了第六章,第247页,再也没办法啃下去了。
天知道我有多么努力地在啃它,然鹅,事实总是残酷的,况且我要开始上班了。
拉回思绪,说说我对这本经典心理著作的一点想法吧。
第一章先是论述了关于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相当于我们写论文时的文献综述。
在第二章,弗洛伊德拿自己亲身经历的梦例进行分析,勇敢地将自己的诸多内心细节展露在读者面前。
他分析得非常详细,调皮地说,简直脑洞打开。关于脑洞这个事情,我还蛮擅长的,但是,我从来记不住梦里的那些细节!
看这一章,我会觉得,老爷爷仅仅是用自己的例子去煞有其事地推出关于梦的一些理论,这样由特殊到普通的论证方式,我可不敢苟同。
接着来到第三章,他提出本书最最重要的一句话:梦是欲望的满足。我终于开始看到其他人的梦例,弗洛伊德通过各种例子、从不同角度去论述他的观点——“梦是欲望的满足”是正确的。
身边的好多人都说,弗洛伊德解析梦,最后都会归结到性。提到精神分析,那就会有童年和性。我在书中看到的例子,不完全是这样,只能算是大部分吧。弗洛伊德解梦强调“前言”,他说梦基本上都要和前一天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分析。
前些天听一个心理教授讲课,他说,精神分析也许不像其它一些流派那样实用(某些流派确实易上手、出效果快),但它是心理学的基础,因为它最真诚。
说到“真诚”这个词语,我还是很愿意把它送给弗洛伊德老爷爷的,从他书中的一些叙述细节可以感受到(知道我有多认真地在看了吧)。
豆瓣短评里有人说,这本书他读了八年都还没读完,不知道我要读几年啊,哈哈。前段日子入了老爷爷的其它几本著作,比如《精神分析引论》。可能上演的会是一个作死的故事,但是不试试怎么会知道呢?毕竟,我还是很喜欢老爷爷的。另:2017年的80%阅读时间会献给心理。
以上。
《梦的解析》读后感(七):转载:释梦与神经科学
文:Mark Solms
译:Zhang Lingzhang
弗洛伊德过世后不久,以神经科学的视角对于梦的研究便一丝不苟地展开了。起初,这些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很难与这本书(指《释梦》)的结论相认同。最大的进展是在1953年,Aserinksy与Kleitman发现了一种贯穿于整个睡眠过程的生理状态,它周期性地出现,以大约90分钟为一个周期,并且占据睡眠过程的将近25%的时间。相对而言,这种状态的特征可描述如下:脑活动的增强、快速眼球运动(REM)的激增、心跳与呼吸加剧、生殖器兴奋以及身体麻痹。简单说来,这个发现所揭示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在处于休眠的同时却又是高度觉醒的,这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不出所料,Aserinksy与Kleitman怀疑这种REM状态正是一个人在做梦的外在表现,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这个猜想很快由Aserinksy,Kleitman与Dement通过实验证实了。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事实是:高达95%的人在被从REM睡眠中唤醒后会声称其有正在做梦。相反,在非REM睡眠中被唤醒的人里,只有5-10%的人会声称有在做梦。
这些早期的发现给神经科学领域带来了很大的鼓舞,因为这是首次对于做梦这种最具主观性的心理活动进行其生理表现的客观描述。看起来余下的工作便无非是揭示大脑产生这种生理状态的机理;这么一来,我们最终将发现的,也无外乎就是大脑如何生成梦境(这句话的潜在含义是说,梦的生成是与精神活动无关的,它纯粹是一个生理现象而已——译者)。既然REM状态能够在所有的哺乳动物身上发现,那么这项研究也应该能够在其他类人的物种身上进行——这个结论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因为我们可以在动物们身上进行一些在人类身上无法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探究大脑的运作机理。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研究中,人们通过在猫的身上将脑的不同部分系统化地切除来寻找产生REM睡眠的精确部位。在此基础上,Jouvet在1962年宣布生成REM——进而生成梦——的器官其实正是位于脑干上的一小块区域的细胞,它们被称为“脑桥”( pons)。这部分的神经系统位于脊髓稍稍再高一点的地方,接近于脖颈的后面[1]。至于大脑的较高位置的部分,甚至包括充塞颅骨内的整个大脑半球在内,都丝毫没有参与梦的形成这一工作。纵使脑半球被完全切除,只要脑桥完整无缺,REM睡眠便会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贯穿始终,并遵循着单一的规律。
在神经科学领域内,人们沿着这几个方向,采取广泛的研究方法,继续着对REM睡眠原理的研究,直到1975年,一幅融合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关于“睡梦”的详细图景终于浮现出来。这幅图景从McCarley和Hobson提出的交互作用(reciprocal interaction)理论与激活-合成(activation-synthesis)理论体现出来,它主导了自那以后的整个领域,至少如我们即将见到的,这种主导持续了直到距今不远以前。这几个权威理论指出,REM睡眠与梦其实是由深藏在脑桥下部的一小组细胞“开启”的,它们通过分泌一种被称为“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2]的化学物质来达到此任务。这种化学物质能够激活大脑的较高部分,进而促进了有意识的画面——但是它们并不存在任何意义——的产生。这些不具有任何含义的画面无非是大脑在“对从来自脑干的杂乱信号努力行使着注定徒劳无功的解释。”在REM活动进行几分钟之后,从脑干产生的胆碱能神经(cholinergic )[3]的激活开始受到另外一组细胞的抑制,这组细胞也位于脑桥的下部,它们分泌另外两种化学物质: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4]和五羟色胺(serotonin)[5]。这两种物质“关掉”了胆碱能神经的激活状态——于是乎,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这种体验也就被停止了。
于是,弗洛伊德在此书中对种种复杂的精神过程所作的阐述也就由此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全新的理论,即认为在睡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以90分钟为间隔,在开启与关闭之中相互交替,这个过程由大脑的基本部分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相互抑制,交替影响来控制,并且它与复杂的精神功能毫无瓜葛。这么一来,即便是弗洛伊德的最基本的论断也似乎站不住脚了。
睡眠中,梦的发生与持续时间的规律性显示了:梦的成因乃是由神经系统决定的,并且它包含有一种预先存在的机制,这表示形成梦的基本驱动力应该是生理上的而非心理上(或者说,精神上——译者)的。实际上这个话题所涉及到的神经机制现如今已经被精确探明。如果我们假设意识产生所依赖的生理基质位于前脑,那么REM是由脑干的运作而自发产生的这一事实将排除所有关于做梦有其自身的(心理上的——译者)基本驱动力的观点。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梦的起因从动机上讲只是中性的(即无需引入任何心理层面的驱动力的解释——译者),而梦中所见的视像也无非就是在对未能(由神经系统)发展完善的数据进行的强行解释,这些数据就是指由自发激活的脑生成的神经信号所传递的信息。弗洛伊德的学说的可信度在解剖学方面的第一波研究成果下便受到了重创;而等到进入了神经科学的领域,我们则完全返回到了精神分析以前的观点,即:梦象仅仅是泡影,不具有任何意义。
然而,随着上述的观察与发现,越来越多的其他方面的科学证据也在被逐渐收集并累积,最终拼凑出另一幅关于REM睡眠的神经学图景,并日渐清晰,这一图景令一些神经学家意识到REM睡眠或许并不能被看做是做梦这一现象对应于生理表现上的绝对等价物。
做梦只是REM睡眠中偶而伴随产生的现象这一观点几乎仅仅是以下述观察为依据:在从REM状态中被唤醒的人里有70-95%的人会声称有做梦,而对于非REM状态这个测试则只得到5-10%的结果。如果考虑到受试者的记忆——尤其是对梦的回忆——的不稳定性与无常性,那么令上述观点所得以建立的关联度几乎已经接近人们所能够预期的最大值。但是,一个新的发现导致了伴随做梦的REM睡眠与不伴随做梦的非REM睡眠之间的清晰的分界线变得模糊起来,那就是,从非REM睡眠中被唤醒的受试者里,有高达50%的人会声称其正在进行复杂的心理活动。在1962年进行的实验里,Foulkes不是问被唤醒的受试者“你是正在做梦吗?”,而是问“你的脑海里正在想些什么?”从非REM期收到的梦的报告显示,这个期间的梦相对于REM期的梦来说,更接近思考(这里的思考指的是我们在清醒的时候,所进行的较为抽象的概念化的思考——译者),而且相对不是那么生动鲜活,不过这个结论仅仅是就平均统计数据而言有效。另外还有一个事实就是:有5-10%的非REM期的梦,从各种标准来看,都很难与在进入REM期之后醒来的受试者所报告的梦有所区别。这些发现不再支持REM心理活动与非REM心理活动彼此对立的二分法,而是更倾向于认为做梦过程是在睡眠的不同阶段中其状态不停变化的一个连续的整体。
我们并不能将非REM期的梦解释为是被误认了的REM期的梦,因为事实证明受试者在进入REM期之前就在有规律地做梦了。实际上,我们现在发现,50-70%的受试者会在熟睡中做梦,而人只是在刚入睡后几分钟就已经进入了熟睡状态。这个比率比任何其他观点中提到的非REM期的梦都要高出许多,而且几乎同REM期的梦一样高。无独有偶,最近一项研究还发现非REM梦在越是接近起床的时候,其持续时间和频度就越高,也就是说随着接近日出的时候表现出增长趋势。换言之,非REM期的梦并非在睡眠过程中随机出现,可见非REM的梦有其自身的形成机制。
在REM期的梦,熟睡过程中的梦,和其它一些非REM期的各类梦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不同之处就是REM期的梦相对较持久一些。在所有其他方面,REM期做的梦都和非REM期的梦没有什么不同。这不容置疑地表明了梦的发生并不一定要依赖于REM状态的出现。因此,不论如何阐明REM睡眠与做梦之间的极高关联度,仅将做梦归因于REM状态这种观点都显得无法立足。
再后来,关于大脑生成梦的机理这一问题,我们获得了一些的新的未曾料及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彻底推翻了REM睡眠与做梦是源于同一套形成机制的观点。如上文所述,认为梦只是REM睡眠的偶尔伴随出现的现象这一假说是基于,这两个现象经常同时出现,并呈现出的极高关联度,但是并不见得REM状态与做梦就是由同一套大脑运作的机制引起的。既然梦的出现呈现出规律性并且不依赖于REM睡眠,那么极有可能两者各自被彼此不同的大脑机制控制着,这两套机制相应的器官也可能位于大脑的不同位置,只不过是控制REM睡眠产生的机制同时有能力频繁地触发控制梦产生的那套机制。也就是说伴随着做梦出现的REM睡眠可能是有双重成因的,而这又进一步表示产生梦的机制也可能会被除控制REM的机制以外的其他机制所触发,这样一来便能够解释为何在REM睡眠以外的其他睡眠状态中梦也会出现。
关于上述两套独立机制的存在,其实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一种被称为“临床解剖关联法”( clinico-anatomical correlation)的方法来验证,这是一种标准的神经科学研究手段。通常我们验证此类假说的惯用方法是:首先将大脑中负责控制REM状态的部分切除掉,然后观察受试者是否还会再做梦;之后将大脑中负责控制做梦的部分切除掉并观察受试者是否还会有REM状态。如果两者的结果显示出毫无关联,那么便说明它们是由不同的机制控制着。反之,如果两者之中,仅任何一者的切除都同时导致了两种功能的丧失,那么便说明这两个现象是由同一套机制控制着。
我们已经知道唯有脑桥中某一特定部分的破坏会导致低等哺乳动物的REM睡眠状态的丧失;但至于做梦这一体验,只有人能够告知他是否在做梦,但是这类实验当然并不能在人类身上施行。所幸的是,我们能够得到一些案例,在这些案例中,上面提到的大脑的相应部分刚好因为先天因素或外伤而遭到了破坏。在神经科学的文献中,我们搜集到了26个因为脑桥的相应部分遭到破坏而几乎完全丧失了REM睡眠功能的案例,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案例中,只有一个人失去了做梦的功能。在其余的25例中,则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当时的观测者并没能发现在其所受的损伤与做梦功能之间有何关联;第二种可能是:观测者在当时完全忽略了这个问题。相反,在整个领域的文献中我们搜集到的其他案例里,所有丧失了做梦功能的人,他的脑桥中控制REM状态的那部分都完好无损,并且,这些人的REM睡眠都被完整保留了。事实证明,REM睡眠的丧失与做梦的丧失之间毫无关联,这个发现完全推翻了之前认为REM状态就是做梦在生理上的等价现象这一金科玉律。
不论是从解剖观察到的位置上讲,还是从其行使的功能上讲,大脑中控制做梦的部分与控制REM睡眠的部分都相去甚远。控制REM睡眠的部分位于脑干中的脑桥上,就在脖颈后面附近。与之相反,控制做梦的部分,则仅位于大脑半球的两个特定位置,相对而言这是大脑较高的地方。
第一个位置在眼睛上部的额叶的深质(deep matter of the frontal lobes)[6]之中。额叶的这个部分有一个很大的神经纤维通路(fibre-pathway),它负责从大脑中间部分向较高部分传递一种被称为“多巴胺”( dopamine)的物质。对这个通路的破坏会导致无法再做梦,但是对于REM睡眠的出现是毫无影响的,这说明做梦与REM是由不同的机制控制着。另外的实验也指向这个结论:给受试者服用类似L-DOPA的药物,这类药物中含有一种能够刺激这个通路的化学物质,服药以后这些受试者所做的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并且梦的频度也有大幅度增加,但同时他们的REM状态并未表现出任何异样。同理,这种由于药物刺激而引起的做梦经验的诸多变化也可以通过服用抑制多巴胺传递的药物来消除。总之,做梦的“开启”或“关闭”由这条神经化学通路掌握着,而它与脑桥里面触动REM状态的部分毫无关系。那么,对梦境的产生至关重要的这个神经通路(位于大脑较高位置)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行动;并且从底层激发一种探求周围环境的兴趣”,换句话说,就是推动主体去主动寻求,去对外部事物发生兴趣,来从中获取对于自身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而这些功能,恰好正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导致梦境产生的最根本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被他称作“力比多动力”( libidinal drive)。于是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对这个神经通路的破坏除了导致失去做梦能力以外,也减少了被其激励的外在行为。另外,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梦的形成机理与某些形式的精神错乱的机理很接近(这是弗洛伊德的一个很基本的论断——译者),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也有一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在二十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中,有很多神经病患者被施以前额脑白质切除手术,这个手术导致了控制梦的产生的神经通路的破坏,结果这这些患者除了减缓了病症以外,也不再做梦了。一定是那些消除了这些患者的症状的尚未探明的事物,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做梦的能力。
简单来讲,目前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要慎重对待这个极端的假说——也就是一百年前由这本书首次提出来的——梦是由我们的愿望刺激产生的,是在某种内在精神动力的推动下产生的现象。虽然产生REM状态的机制本身是“无所谓心理能量推动其产生”的,但这并不能用来说明产生梦的机制。事实上,后者是一种隶属于大脑的噬欲性(或称力比多)的“指令系统”。
如前所述,现在看来,REM只是在间接地通过激励系统(motivational mechanism,即产生梦的那套机制,上面讲的那套指令系统——译者)来影响做梦,而且,REM机制只是诸多能够触发这套机制的众多机制中的一个而已。存在各种其他的机制,它们完全独立于REM机制,但也能达到完全同样的效果。熟睡中的梦和临近清晨的梦就是这种例子。另外在对噩梦这一现象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反复出现的情节相同的噩梦,是由在睡梦之中(大脑中——译者)“突然爆发的某种侵袭”( seizure)而引起的。从Penfield的工作中,我们已经精确探知这种“突袭”发生的位置就在颞边缘(temporal limbic system)[7]。这个系统行使着情绪与记忆的功能,它位于前脑的较高位置,并且与上面提到的神经纤维通路彼此间有着较高程度的交流。另外,这种“突袭”也经常发生在非REM睡眠。影响噩梦的这部分机制也被证明与控制REM睡梦的位于脑桥中的那部分毫无关系,这又进一步证实了做梦与REM睡眠是由彼此独立的不同大脑机制生成的。
所有这些能够触动梦机制运作的不同机制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在睡眠中引起了苏醒状态,这显然不是巧合。这个发现又验证了弗洛伊德在此书中的另一个主要假说:梦是对于那些干扰睡眠的刺激的一种反应。不过似乎上面罗列的种种导致苏醒的刺激仅仅在它们能触动脑额叶的神经纤维通路的时候才能导致梦的最终形成,因为只有在这个神经纤维通路被切除后,梦才会完全消失,而只是切除引起上述刺激(包括REM在内)的部分则不会。睡梦与触动梦产生的种种刺激之间的这种关系又令我们想起了弗洛伊德的一个著名比喻:潜意识中的力比多能量可以独自导致梦的生成,并且也只有它能够,外部刺激必须要同时借助于力比多能量的支持,才有可能进入到梦中,所以,外部刺激就像是个“创业家”,而力比多能量就相当于“资本家”,如果没有资本家的支持,创业家自己并不能做什么。
由此,弗洛伊德从心理学证据中得出的关于梦的成因与功用方面的主要推论,都至少与当今的神经科学相互兼容,甚至直接被后者所支持。那么,关于梦形成的原理机制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如今在神经科学领域内,我们对做梦机制的理解始终都围绕着回归这一概念。一种极为盛行的观点是:被人感知到的所有视像其实都是源自“将信息回放投射到系统上”,甚至梦中见到的画面亦是如此。于是相应地,做梦便被理解为“由内部生成的视像被回放到大脑皮质上,令它们看起来是来自外部的刺激一样”。这种关于梦象成因的理解是基于在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范畴内,对视觉处理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广泛研究的结果。不过直到近来,这种做梦过程的回归性本质才在一些临床神经科学的案例中获得直接的证实。
为了解说这个观点,有必要再次提醒读者导致做梦能力丧失的,是大脑中两个部分的受损。第一个就是上文提到的位于额叶的神经纤维通路;第二个是大脑后部的灰质中的某个部分,它被称为枕颞顶叶交界处(occipito-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8],位于耳朵的后上方。大脑的这个部分行使的是对知觉进行处理的功能中最为高级的那一部分。它的基本作用可归纳如下:
“……将具象的知觉转化成抽象思维,并且为了便于记忆,这些抽象思维总是被按照一定内在的秩序结构来组织到一起,也就是说,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实行这种转化,还负责转化后的存储。”
大脑的这个部分的损坏将导致做梦能力的完全丧失说明这个功能——即知觉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就像位于额叶的神经纤维通路一样,是令梦能够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能。不过,假如梦中视像生成的过程真的就是将正常的感知过程倒过来,那么我们便可以推测,梦中的知觉是由抽象思维与记忆转化而来的。这正是弗洛伊德写就此书时脑海中的构想:在回归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梦念被解析成产生它们的原始知觉材料。下面的事实证实了这个推论:这个高级知觉系统的损坏会导致做梦能力的完全丧失,而对其它相对较为低级的视知觉系统——位于枕叶内的知觉系统外围部分——的破坏则只会导致梦中视像的某些方面有所变化。这说明高级系统的作用更重要于低级系统,当高级系统受损时,做梦便完全消失了,而低级系统的损坏只会令做梦在临近结束的阶段时缺少了一些东西。这个情况与清醒时的感知刚好相反,低级系统的损坏会导致在清醒状态下的知觉能力完全丧失。简言之,做梦的过程就是反转了的正常感知的过程。
所以,关于做梦是从哪里开始并怎样开始——由于可能唤起人苏醒的刺激激活了控制情绪与激励系统;以及梦在哪里结束并怎样结束——记忆与抽象思维系统将信息以画面的形式投射回到知觉系统上——在这些问题上,神经科学所获得的证据都并不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冲突。
事实上,我们现如今已经能够观测到在睡梦状态下,大脑中的这种神经活动的分布情况。现代神经科学技术已经可以为我们描述出一幅展示出大脑在执行某种特定活动时,它的代谢活动规律的影像。当人在做梦时,这些影像清楚地显示了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倾注”的脑能量是如何在上文提到的几个大脑部位汇聚的,它们包括位于额叶部分的控制苏醒、情感、记忆与激励系统;还有位于后脑里面控制抽象思维与视知觉的系统。
这些放射学影像同时也揭示了在起始与终止之间,做梦过程所发生的一些情况,而其中最令人惊诧的,是额叶背外侧凸面(dorsolateral frontal convexity)在做梦的过程中竟然完全处于休眠状态。之所以令人诧异,是因为它是当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心理活动时最为活跃的部分。早在1889年Fechner便断言产生梦的生理位置是不同于清醒时的理性意识的,如果你去比较下清醒和做梦时的放射影像,你就会发现果不其然。清醒状态下人的理性意识活动所发生的地方,位于前脑的背外侧区域内——也就是“运动系统的最顶端,它是从思维到行动的关口”;然而梦活动所发生的地方则是在后脑的枕颞顶叶,它是记忆与知觉系统。简言之,梦活动产生的地方,从运动端上移到了知觉端器官。
这说明在清醒状态下正常的心理活动的轨道是以行为为目标的,然而在做梦状态下,这条道路不再畅通。在睡梦中,通向运动系统的“关口”受到了阻塞,于是向外传递运动指令的通道便也被阻塞了。所以在睡眠中,导向行为的企图与能力都同时遭到了阻碍,因此我们便有理由推论——正如弗洛伊德所作的——做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从运动系统到知觉系统的回归过程,而上述的阻碍便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最终,由于在睡眠中,位于大脑边缘系统(frontal parts of the limbic brain)[9]的前部的反射系统(reflective systems)处于相对休眠状态,于是梦中见到的场景便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令梦者将这些由内部产生的场景误认作是真实感知到的。这个反射系统在睡眠中也并非完全处于休眠状态,对它的损坏将导致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即使在清醒生活中,也无法区分意识中流过的幻想与实际经历的事情。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在睡眠中仍有连续的思维过程在进行着,在诸如REM睡眠的各种不同生理状态下,思维中的内容被转化到梦境中。
那么,现在是时候总结一下当代神经科学对于睡梦中大脑运作的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了。做梦过程始于能够唤醒睡者的刺激,如果这种刺激在强度上或者在持久度上都足够激活激励系统(motivational mechanism)(也可以是出于其他一些原因引起了这类机制的兴趣),那么做梦便开始了。大脑中这套激励系统的功能通常是将指向某个目的的动作指令传递到运动系统,但是在睡梦中通向运动系统的道路被阻塞了。正常情况下,这种带有目的性的动作行为本来应该是传自激励系统的指令的结果,但在做梦的情况下(由于上面所讲到的阻塞——译者)它不可能被递呈并行使了。结果便是——极有可能是出于对睡眠的保护——我们只能假定这种激活过程变成为回归的过程。这个回归过程又涉及到两个阶段:首先,知觉系统的高级部分——行使记忆与抽象思维功能的部分——被激活,然后低级部分——负责具体视像的部分——被激活。这个回归过程导致的结果是,梦者并没有去将本应被激发的行为付诸实现,而是梦见他自己正在进行这些动作。由于反射系统处于相对休眠的状态,在梦中见到的场景便被不假思索地接受,令梦者将它们误认作是真实感知到的。
关于睡梦中大脑的运作,仍然有很多重要的问题我们至今尚未探明。很显然,弗洛伊德在其理论中阐述的“梦工作”的很多部分,我们都还没有找到与之相应的神经学上的关联物。梦的“稽查”( censorship)工作便是此类最典型例子。但是我们已经开始探索与这个功能对应的神经学上的关联物,至少我们已经确定与之相关的大脑部位在睡眠中极可能是高度活跃的。
希望通过本文简短的回顾,诸位读者能够明白,最近以来神经科学对于做梦状态下大脑的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与弗洛伊德所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是广泛地相容的。实际上,弗洛伊德在对梦的形成原理的研究中所考虑的某些方面都与如今神经科学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表现出如此地一致,因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采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模型作为指导。不同于过去几十年的科研努力,在接下来的阶段里,我们应该要重新审视REM睡眠在这项研究中的位置,REM睡眠曾一度误导了我们,使我们忽视了梦的神经精神学方面的成因,如今它应该仅仅被归类于弗洛伊德在此书的第一至第五章中讨论的梦的“躯体刺激来源”( somatic sources)。在未来的研究里,我们应该将重心放在阐明大脑的运作与弗洛伊德在此书最后两章中所讨论的梦的形成机制的关系上面。
一直以来我们在发展梦的成因的理论时,都高估了躯体刺激,而这类刺激在我们的日常心理生活中却往往无足轻重,其实这并不足为奇,这不仅是因为这种考量很容易地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同时也因为这种观点并不与今日精神病学中的流行趋势相违背,我们已经充分证实大脑所发挥的作用远远凌驾于其他器官之上。然而,一旦有某些证据证明有一种独立于有机体的影响而存在的精神生活,或者证明这种精神生活有其内在的自明性,如今的精神病学家们便会坐立不安,好像承认这些证据便会不可避免地又重回到了自然哲学的时代,回到了思考灵魂的形而上学时代。精神病学家们的这种疑虑将“精神”( mind)置于一种监控审查之下,无论如何他们也都拒不承认心理冲动可以佐证精神有其存在的独立性。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地不愿相信躯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虽然我们的研究显示出某些现象的根本成因是纯生理层面的,可是,或许有一天,更为深入的研究再向前迈出一步,揭示出有机体其实只是为更高级的心理事件提供基础。但如果我们此刻的认知尚未能洞彻精神生活,那又何必急于否定其存在呢?
注释:
[2]. 乙酰胆碱,传递神经脉冲的神经递质,在胆碱乙酰化酶作用下由胆碱合成而得。主要存在于突触前的胆碱能神经末梢部位
[3]. 胆碱能神经(cholinergic nerve)是指自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化学传递物质的神经纤维。其主要包括支配汗腺的分泌神经和骨骼肌的血管舒张神经、全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极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运动神经。
[4].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是从肾上腺素中去掉N-甲基的物质。具有肾上腺素的生物活性,但其作用不如肾上腺素显著。
[5]. 五羟色胺(5HT),又称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与人类的一系列行为问题有关,同时也与性格和情感障碍有关。
7]. 边缘系统乃一术语,指包含海马体及杏仁体在内,支援多种功能例如情绪、行为及长期记忆的大脑结构。
----------------------------------------------------------------------------------------------------------------------------------------------
**********感谢北公爵翻译
《梦的解析》读后感(八):随想
(个人理解,很可能是错的)整本书大概的意思就是人的潜意识中一直有童年无法满足的欲望,每次欲望出现时就会被我们压抑,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自己无法满足它,或者是被道德所禁止,不过压抑的越久也就反抗的就越厉害,就像弹簧一样,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觉得其中一个副作用就是压抑时产生的情绪堆积,每次遇到特定的情景时就会控制不住的爆发出来。这些无法满足的欲望还会进入到梦中,得以体现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这些欲望在梦中多数都是经过伪装的,或者以相反的形式表现,或者一个欲望隐藏了另一个欲望。
至于解析方法就是轻松的躺在床上,闭上双眼,自由的说出所有涌上心头的想法,不做任何评判和阻止(这一步比较难,很难不做任何评价,必须保证公正客观)。而且常常要进行好几次,当某一次解析已经将精力消耗殆尽的时候,最好暂时放弃,以后再继续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当然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正确与否都是很难判断的,因为这些理论暂时都是不可证伪的,不过这些东西却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以及很多新鲜的思路,这点事很好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就是要保证思想的开放性,就像百家争鸣,虽然各成体系,但却让那时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梦的解析》读后感(九):释梦
稽查,伪装,移置,凝缩,润饰,象征物,复杂的梦用这么多开脑洞的词来解析,让解梦变成一个开脑洞的过程,至今我对自己的梦都还解析不清。
重述梦时,带有诸多始终无法看清的模糊片段,甚至片段都已被自己修改,此为第一层困难;我偶尔会在与他人回顾往事时发现独自十分清晰的共同经历中的某些细节大相径庭,所以我相信旧时记忆时常会被某种力量修改甚至美化,用记忆来释梦,此为第二层困难。如果需要从他人口述中的梦和记忆去给他释梦,难上加难。
原以为弗洛伊德会把脑洞开到预测未来,然而他坚决否定了。若是如此,释梦还是更适合用来分析臆想症或精神病患者心理状态,而对于正常人的分析,听其言观其行足矣。
《梦的解析》读后感(十):普通人也应该读一些心理学的书
弗洛伊德心理学的阅读推荐!
不是说必须异性恋,不是劝人必须结婚,也不劝人生孩子,更不是为了劝人养狗,至于孩子必须培养得有出息才算人生成功我也并不信服,以我这智商定不能妄自尊大,去治病救人,我只是受益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从中学会了静下心来分析自己,并且能宽容身边人的偏激、怪异,因此想要推荐别人也来阅读一下,希望能从弗洛伊德的天才学术中获得某种启发,学会自我心理分析的方法。
毫无疑问,弗洛伊德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心理医学方面权威教父,专业态度,一点儿也不感性。弗洛伊德是一个内外科兼修的医生,后来专业从事心理与精神医学研究与治疗工作,其全部著作透着理性的智慧,不煽情不文艺,专业水准,并且在一个医生眼里,身心内外俱是百无禁忌,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或认知能力者可以阅读(我的意思是18禁)。弗洛伊德的理论完全基于对现实病例的分析,并不晦涩难懂,用词简洁准确,逻辑推理十分严谨,能达到推人及己的效果。
心理学并非是针对专业人士或有精神病的人管用,作为非专业的普通人,有必要对心理学有所了解,通过一般性的心理与动机分析,更能将心比心,很容易了解别人处境和理解自身状态,在建立社会关系时,更能有一种感同身受,并对自身的行为、心理动机进行反思。无论是精神分裂、妄想症、臆症、偏执狂、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等都是精神问题的极端表现,投影在风平浪静的人生河流上,幸运与不幸者共同结成的人群,不是身受其苦,就是身受其害,我就遇到过狂躁抑郁性病症的人,理解才能减轻痛苦与避免受害。
弗洛伊德算是精力旺盛,著作颇丰,他的观点新颖而态度嚣张,又让人不得不佩服,由多个特殊或典型病例推理与推演出的结论,由浅入深,进而推广之,放在普通人的心理分析上一样管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让整个心理学领域真是受益百年,如今也惠及普通人。虽然过去了一百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依然不过时,甚至如他当时的狂言——他的理论将在五十年后,甚至一百年后才会被世人广泛理解并接受。
我们都是潜性的精神病患者,无论是否承认。
然而,我们太老于世故,又自作聪明,不肯承认自己的并不光彩的隐晦面,又很难被别人说服,所以许多时候,我们无法依赖与信任他人,只能靠自己的悟道与自救,想要治愈内心的创伤,只能靠自己去努力治愈。
我读过相关弗洛伊德的四本书,按照由浅入深推荐:
1、《精神之梦——弗洛伊德与弥娜》是美国女作家凯思琳.丹尼尔斯写的,据说她是一个有恋父情节的人,我想她可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信徒,并在自己身上试验发现了真相。
这本书一开始以弗洛伊德的妻妹——弥娜的日记形式展现,内容不可信,是杜撰的小说。至于弗洛伊德是否与妻妹存在性关系,恐怕有蛛丝马迹,欲盖弥彰,也不全是作者的意淫。但是历史上的弗洛伊德博士是一位品德高尚,对妻子忠诚可信的圣人,可以说是一位卫道士。小说体裁便于阅读,尤其是私人日记,读起来有一种偷窥的激情,强烈地吸引人读下去。通过本书也能浅显地了解弗洛伊德的生活环境与生平事迹,后半部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梦》几乎算是弗洛伊德的传记,能借此了解他的成长过程与各类心理学流派的背景。
2、《少女杜拉的故事》是弗洛伊德著作之一,不是小说,而是一则病例全分析。
我们像亲眼看着弗洛伊德利用他自己的精神分析法与梦的解析,对病人的病态精神世界进行解剖,患有臆症的少女并不知道自己病的成因,陷入迷团的痛苦与迷惘,慢慢地被治疗师揭露,她潜在的生病动机浮出水面,尽管她刻意隐瞒,并将自己生病的动机隐晦,甚至对自己的意识撒谎,弗洛伊德的分析还是尽量用最正确的方法解读她,并且让她接受,才能真正将她的内心解放出来,也许心理上的病就无药而愈。
此书让人仿佛现场观摩一场真实治疗,为我们自行操作解剖我们的内心演示一个范例,逻辑严谨,条理分明,简直就是精神分析的操作指南,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不如一般学术著作那般高深难懂,甚至一点儿也不乏味,阅读时的感受竟然是引人入胜,如饥似渴——是一本不会将人吓退的理论之书。
3、《弗洛伊德的爱欲论》作者艾布拉姆森本身也是一个心理学家,这本书是基于社会学与历史的层面来解读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我没读过弗氏在此方面的原著,但这本书非常有概括性,对弗氏理念的提炼与总结让人一目了然,作为心理学的入门级读物还是不错的。
4、《梦的解析》这是弗洛伊德最牛气烘烘的著作之一,让人从梦中读懂自己的潜在意识,各种极其实用的心理分析的理念由此诞生,并在许多心理学恐怖电影与影视剧中被广泛提及,值得一读。因为智商有限,我至今还未读完。
可以按上面的次序阅读,形成由浅入深的过程,由趣味性向专业性自然过度,会使阅读步骤更加容易。
如果你自信智商过人,直接阅读弗洛伊德的原著当然也可以,不过可能因为起点太过,太过理论化而望而却步,不能深入完成阅读。
如果不喜欢读书,有几部心理学或精神分裂症的电影可以推荐,《幽闭岛》、《搏击俱乐部》、《美国精神病患者》、《致命ID》等,另外《一级恐怖》、《小岛惊魂》、《盗梦空间》也应该符合心理学的范畴,无一例外,它们全部是恐怖片,我算是恐怖片的爱好者吧,但相对于犯罪心理学,我更倾向于喜欢犯病心理学,听说精神分裂症最著名真实案例《24个比利》将要拍成电影,由小李子主演,还挺期待的呢。
甚至韩剧七种人格的《Kill me Heal me》,剧中太多的概念出自弗洛伊德的理论,甚至童年的记忆碎片和受虐造成心理损伤成为日后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无处不在的梦境分析,融合治疗等等,很像是抄袭《致命ID》。
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不止我们的肉体在使用过程中劳损,容易受到疾病困扰,我们的心灵也经历着日常磨损,可能产生一定的心理疾病——严重爆发时,我们就叫做“心理障碍”。然而,我们只能感知头痛脑热,却并不热衷于治疗内心的创伤,甚至得不到正视,羞于向别人提起,天长日久我们在精神世界里豢养起野兽。只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四处树敌,却并不晓得真正的敌人正盘踞在我们的内心,养虎为患,造成巨大破坏之时,我们才会惊觉自己不正常,那时只会进一步恶化下去。
学会心理分析,让我们释怀自己——有点心理问题很正常;你并不是最变态的;有人比你更变态。
既使我们有些怪癖也并不足为奇,要将罪恶感减轻,卸下心理上的重担才能释放出自己,让受过的心灵创伤得到理解,首先是自己的谅解,找出造成创伤的起因与心理疾病一再复发的动机,这样才能治愈自己。
以下你可以不看!
最近我开始夜跑,在一条专为公共锻炼而开辟的河边步道上,偶然能在遇到一个精神失常的老妇人,她将全副家当穿在身上,在五月的温热中穿着臃肿的厚棉衣、羽绒服和包裹巨大的棉鞋,整个人显得高大魁梧。一根挑棍的一头掮着一袋行李,看起来四处为家,随时可以停下来睡觉。她一边行走,嘴里还时不时嘟嘟囔囔,突然停下来疯言疯语,有时冲人说着完整又破碎的句子,人们只当她自言自语。这条道上许多人,大家皆对她视而不见,没人敢招惹她,回避是我们对待事不关己的一贯态度。
我自小到大在街头多次见过流浪的疯子,不知他们来自哪里,流浪了多久,偷偷瞅他们,更像是比较肮脏的乞丐。从古至今,中国人都不曾重视心理健康,过份压制被当作理所当然,一旦有行为异端者,便形同变成了妖魔,唯一能做的善良就是放任这种疯子自生自灭。
人们为了驱利避害,只能耐心地等着这些疯子早点儿解脱,并不想救他。店铺怕他们影响生意总是驱赶他们,就像驱逐苍蝇,警察呵斥却也并不真正去管理这些流浪的人,大概是不想惹上麻烦,疯子们睡在露天,正如人们所愿,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消失在日常视线中。
在我的概念中,精神病院是只收容那些住得起的病人的一种特级疗养院。
英剧系列《神探夏洛克》中,主角人物设定为高冷怪癖,夏洛克自称患有“高智商孤独症”,这不过是一个好听的名称,毫无疑问,他大概也是一种心理障碍,也许就是“社交回避障碍”的一类吧,他哥哥迈克洛夫特也是此种人格,可以证明有家族成因。但是夏洛克很享受这种病态心理,并不想改邪归正。
有长期失眠症的人,或许是因为某个你并不知道的动机,使你并不愿意戒除这种病态,甚至享受这种孤独感,是你疏离人群的一种策略。
世间百态,没人规定不可以保留让自己感觉舒服的生活状态,觉得自己可以雌雄同体、人神不分也不能说不正常,但如果不是,而真心想痊愈,那么不必死扛,心理病的治愈需要靠自我的意愿与努力程度,自我治疗才是最好的办法。
我用刚刚拿过狗屎的手写这么多字,只是想告诉你:如果你不是享受失眠症,请分析一下生病的心理原因,你得承认你未必了解自己,旁人更不可能清晰你的心理遭遇,自我分析才是最好的出路。
写到这里,我有点儿失眠了,赶紧找一部恐怖片催一催眠吧。
晚安!
201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