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论语新解》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论语新解》经典读后感10篇

  《论语新解》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51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新解》读后感(一):宜用繁体本

       钱穆先生学术著作宜用繁体本,不少书友已经发现简体本的部分简化字错讹。
       九州版繁体本质量很好,但价高。个人认为,相比之下选择商务版,很好。如果要九州版,卓越、当当皆可,唯独京东的不好,不知京东是从哪里进的货,九州版繁体本竟然都没有锁线。
       九州版简体本是据繁体本简化排印,也许因排校者古汉语水平有限,少数汉字的繁简转换不准确或不规范。三联版的疏误还多些。钱穆先生的讲演、政论等方面的著作(多是白话文),一般只需浏览,不必在文字上考究,从经济上考虑,买简体本就足够了,如方便,借阅即可。
       略举几种首选繁体本的学术研究专著供参考:
《国学概论》《四书释义》《论语新解》《先秦诸子系年》《庄子纂笺》《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秦汉史》《国史大纲》《史记地名考》
相关书评链接:
http://www.amazon.cn/product-reviews/B005FU5T88/ref=cm_cr_pr_hist_4?ie=UTF8&filterBy=addTwoStar&showViewpoints=0&filterByStar=four_star&pageNumber=1

  《论语新解》读后感(二):孔夫子的三件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新解》:“何有于我哉:何有,犹言有何难,乃承当之辞。或说:除上三事外何有于我,谓更无所有。”

钱老说,“何有于我哉”有两种解释:一是,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二是,除了这三件事,我再没有其他了。钱老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觉得“本章所举三事,尽人皆可自勉”,而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因为我觉得孔夫子是一个很谦逊的人,况且要这三件事真做得极好,“非圣人不能至者”。

那就来看看孔夫子说的这三件事吧。

-1- 默而识之

默而识之,就是说不必多说,记在心里即可。要提一下的是,这跟现代说的默读可不是一个意思。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南老把“默而识之”解读为“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钱老把它解读为“异乎口耳之学,乃所以蓄德”,我觉得两位学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不必炫耀,力求表现,在心里领会,然后身体力行,自然是在蓄德了。

不知为何,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人间词话》里的读书三境界。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博览;第二阶段就是思考,看了那么多东西,互相比较,再和自己经历比较,就会有所得,外显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即老子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的“天何言哉”。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觉得默而识之也吻合于这三境界。

-2- 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呀。看似简单,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对一件事不倦地继续呢。就算是看电视,追剧,也会有厌倦的时候罢。说到追剧,可能有人要反驳了,难道对追剧厌倦了,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了,不是一件好事吗。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如果真能对一件事不厌倦的话,它在你心里必得是一件极其正确的事。如果在你心里早就默认了追剧是浪费时间的话,自然终有一天会对它厌倦。

但即使做一件正确的事,也会常常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否定这件事。就拿我自己来说,就写了论语系列之后,之前也有一段时间否定了所有自己写的东西,觉得写的要么都是大家知道的事,要么就是一己之见,没有什么意义

突然想到了海明威,他塑造了那么多硬汉,却用枪自杀了。还有那个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卧轨了。没有很深的了解过他们,所以他们不是反例,只是突然间的有感而发罢了。

-3-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是一种教学态度,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记得我去面试的时候,人力资源的姐姐说,对于企业来说,刚入职的大学生在半年内几乎都是不能创造效益,只能添乱的,所以老一辈的人就会有一种想法,教你还不如我自己做比较快,所以可能新人就是跟在有经验的人后面,自己看,领悟多少,看你悟性。我不是说这不好,而是这本就是人之常情呀。

说到笨徒弟,不得不提的就是郭靖了。虽然后来的郭大侠,受天下景仰,但一开始的郭靖可是因为笨受尽了洪七公的嫌弃呀。郭靖在学了十五招“降龙十八掌”之后,向他叩头,他就点了郭靖的穴道,把四个头叩还给郭靖,还说:“住著,我教你武功,那是吃了她的小菜,付的价钱,咱们可没师徒名分。”

  《论语新解》读后感(三):再读论语、再懂自己

      十一二岁的时候学《论语十则》,我跟着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其中实词虚字的用法,当时懵懂无知,只知根据老师的要求,将每句话都老老实实地背下来,而实在不能深切领会这些话的意思,后来年纪渐长,遇见更多的人生情境,我才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当初那些句子真实含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钱穆该书,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于不同的观点都有备注解释,便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语句的意思。即便有不取之解,亦开列出来,并注明所弃之缘由,供读者自参,使读者之理解不拘于一说,颇见仁厚长者之风。书中微言大义,也多有阐述。每句之后,也多有导读,便于读者从整体把握孔子的思想,免于断章取义

  《论语新解》读后感(四):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有很多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语,略过一遍,抄录于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 慎终追远 礼之用,和为贵。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多闻阙疑,多见阕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尽善尽美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以贯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德不孤,必有邻 朽木不可雕也 听其言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质彬彬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敬鬼神而远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暴虎冯河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求仁得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远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循循善诱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 后生可畏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语,寝不言 未知生,焉知死 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察言观色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名不正则言不顺 其身正,不令而行 近者悦,远者来 欲速则不达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行己有耻 言必信,行必果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兄弟怡怡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下学而上达 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而不死是为贼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血气方刚 性相近,习相远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杀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滔滔者天下皆是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学而优则仕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 不教而杀 不戒视成 慢令致期

  《论语新解》读后感(五):义理、考据和辞章

其实,我也执著于这样的问题:我为何生而为人?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总是觉得人生来是可悲的?我为什么总是被一种被抛的感觉、彻骨的寒意所包裹,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我为什么如此渴求安全感,或者为什么如此没有安全感?我为什么总是会“以己悲、以物喜”?为什么我想以自己的方式,“完全被动的方式”,获得别人的认同是如此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既然如此渴望别人的认可,可是就是不能按照别人接受的方式行事?如此纠结,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按照古代知识的分类:义理、考据和辞章,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义理,正如上面的这些问题所反映的,而最不感兴趣的应该是考据了。在处于不同时空的纵截面上追随古圣先贤的文字,揣摩文字背后的所处所感所思所想,以期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向义理的路径。
因为一直很感兴趣“形而上”的“绝对真理”,从三字经和王阳明的心学开始,渐渐开始接触其他教派,然后发现一些大家,然后关注这些大家的著作,虽然没有师长指点、同门切磋,但是渐行渐远,逐渐地铺展开来,越发明白前人的高山仰止和自己的浅陋。
就目前所感,与我最为契合的是儒家,尤其推崇孔子和钱穆;而最感神秘的是印度学说,印度的书也囤了不少,因为练习瑜伽的缘故,渐渐不满足于体式,而想探索更多。

  《论语新解》读后感(六):真是可爱极了的一本书

这真是可爱极了的一本书啊。
先说钱先生的的注解吧。虽然没有看过其他版本的注解,但是钱先生那掏心掏肺的一腔真情啊,总是让人感(mí)动(liàn)的。严肃而不道学,独立思考而不胡掰瞎扯,细致而不拘泥,易懂而不俗气。这可不就是中庸之道了么。
当然重要的是《论语》本身。可爱极了啊,孔子定是个讨人喜欢的人。这书讲起大道理、经验来是毫无倨傲的温,记录起日常、段子、八卦来又有板有眼的正经。读的时候可以正襟危坐严肃地读,也可以歪着随便读读。正经读来可以窥见宇宙天命、世界人心的大道,随便读读也可以教自己宽慰开心。这样就是开卷有益了吧。
我很喜爱子路呀。老师夸奖其他同学,就连忙追问那打仗呢(他自己擅长)的子路;老师用一句诗来表扬他,他就反复念这句诗自己得意的子路;老师问同学们有什么志向,就忙不迭抢答我要治千乘之国使其壮大的子路;老师去见了南子,就直愣愣不高兴的子路;老师落魄之时,就愤慨世道的子路;老师生病了,就说要替他祝祷的子路;老师病重时组织同学们冒充属官家臣,好让老师能葬得体面些的子路(后来孔子这里没有死);听到老师赞美路边的野鸡,就对野鸡作揖的子路;推荐小同学做官被老师批评了,也会开口狡辩的子路。这个人啊,讲义气,能治国,又活泼泼的。跟了孔子这么多年,一身淳气、野气,都还是那副模样啊。
可惜这个人,最终死在了卫国乱政之中,死在了老师的前面。劣势时仍忠于职守,败危之际仍想着整理衣冠。最终惨死,被人剁成肉泥,就像孔子预言过的那样不得善终。子路死后,孔子再不吃肉酱。
以上。

  《论语新解》读后感(七):原来论语背后的意趣情怀如此动人

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成为了中国人的必读书目,甚至可以说,儒家如果类似宗教的话,《论语》就类似中国人的圣经。书中宣扬的观念更是浸淫到国人的血液与骨髓之中,成为挥之不去的行事准则与做人尺规。沧海桑田,现今的环境早不是两千多年前的诸侯割据、民不聊生,对政治理想的认知也不是为了举诸侯之力实现周室复兴、大兴礼教。那么,时代背景的剧变,是否要求后世之人对《论语》赋予全新的解析?
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再经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大道的新时代,祖国所处的外部环境激烈变化,也要求后人运用更为先进与前瞻的眼光重新解读《论语》。在这样的背景下,《论语新解》应时而生。这本书由钱穆先生著写,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学术界被尊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称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钱穆先生所著的《论语新解》采用当代视角,阐述孔子2500年前的遗训。书中弱化了《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少量的篇幅简略带过,而是重点阐述孔子所主张的道德观念、行事准则、为人态度以及教育原则等内容。《论语新解》力图贴近原书精髓,尽量以直接言明《论语》本义为主,致力于成为一部人人可读的注解书。在本书中,钱穆先生将目前广为流行的关于论语的诸多集注进行了点评与提炼,并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时代的特点,尽力做到解析全面且重点突出。在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论语》是指引教化国人德行、修身、治国的一本经典著作。它采用含蓄微妙的言语传达精深切要的义理,全书更是充满着诸多深刻哲理。但是钱穆先生并非要通过注解《论语》传递深不可测的人生道理,或推崇圣人夫子的高尚品格;钱穆先生仔细琢磨《论语》中各句平平淡淡的话语,在注释本意的基础上,细细品评背后隐藏的生活方式与独特的人生追求,更将众位先哲于日常生活中所展露的怡人乐趣与动人情怀一一道来。
(一)夫子主张仁、礼,一生好学以乐
孔子的生活背景是春秋末年,当时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动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当时,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希望可以得到诸侯的重用,听取自己的各项学说,停止诸侯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孔子主张以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即“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的德性与德行。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主张教育不分贵贱,只要学生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孔子德行兼修,深受众位弟子的爱戴景仰,因此有大量的赞誉钦慕与溢美之词加身。作为大道载者,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用功读书,连吃饭也忘了;心感快乐,就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由此可见,孔子生平唯独自称好学,倘若学习未有所收获,他就发愤而忘食;倘若学有所得,他就乐而忘忧。年年岁岁日复一日,学无止境,乐也无止境,不厌不倦,不息不已,在好学中筑下了生命的丰盈,而忘却年岁的更迭。
对孔子来说,快乐是什么呢?他认为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的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能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孔子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般。在孔子看来,快乐的形式并不拘泥于外物,粗茶淡饭、和身而卧同样有怡然的乐趣。孔子追求的快乐不在于钟鸣鼎食、锦衣大厦,他一生并不热切盼望荣华富贵的来临。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取之不义的财富,获而不当的显贵,于孔子而言都如同渺远的天际浮云,转瞬即逝,也无碍于心。
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是否只有圣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其实不然。孔子曾说:“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内心想要做到仁的地步,仁就自然来到了。”孔子的意思是,仁道出于人心,所以反求于自身则可以追寻到“仁”。仁心仁道本来应该是个人至高的道德追求,并非可以轻易达到的境界。孔子却并不抱怨求取路途遥远,使后人畏惧前行,反而陈述仁心仁道都离人不远,表明仁道易于达成来鼓舞后人追寻。这番道理虽然是针对仁道而言,可也不仅仅局限于求仁,好学、求道、思贤都能够适用。再远大的理想,再高尚的情操,只要个人真的有心追寻,那么终究会越过山川湖海,等到近若比邻的一天。
(二)颜回安贫乐道,与夫子师徒情深
在三千门生中,颜回是孔子最为喜爱的学生,颜回不负夫子所望,天资颖悟,也勤奋好学。颜回字子渊,“回”与“渊”都是漩涡激流中的水,颜回的名字一方面反映了春秋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寄寓了急流勇进的处事态度。
颜回虽然德行出众、学识过人,但一生未做过官,而是蜗居在陋室,潜心向学。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的是颜回的品质很高尚,吃一箪饭,饮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从没有改变他学习的乐趣。普通人如果身居陋室、蓬蒿没户,可能会心下焦虑,急于改变处境,根本不会有快乐的闲心。但是颜回作为孔子高徒,尽得孔子真传,粗茶淡饭的饮食与生活环境的恶劣并不能将他击垮,反而因为没有其他的牵绊,更能专心求学,并且志气满满,怡然自乐。颜回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与孔子所追求的正是同一旨趣。
作为孔子爱徒,颜回无悔的追随夫子,两人之间的师生情也令后人大为感动。孔子曾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回落在后面,最晚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颜回答道:“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却道出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夫子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生涯未尽,颜回不敢死;夫子尚在,我对老师尽孝和求学日笃的职责也还没尽到,颜回不敢死;夫子尚在,而且匡复周室、大兴礼治的大业未成,颜回更不敢死。颜回不敢轻身赴斗,不敢以命相搏,不甘从容赴死,一切都因老师尚在人世,大道的传承更肩负于夫子和颜回身上,因此颜回绝对不敢轻言生死。难以相信这么掷地有声的对答竟然发生在劫后余生之时,其中蕴藏的本能与情谊不禁令后人慨叹。
可惜天不遂人愿。那个曾脱口而出“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的颜回竟然英年早逝,这一噩耗带给孔子的打击是巨大的。鲁哀公曾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的对答乍听起来平平淡淡,没有多激烈的情感。但细细深想,孔子虽然向来自谦,可于自己好学一事从不吝惜言语;在孔子心中,颜回就是他的徒弟当中那个独一无二的好学之人,更是自己早就认准的高徒。颜回的去世,竟然使得他一众弟子中再无一个称得上是好学的人,颜回对孔子的意义是多么重大!颜回的去世令“好学”成为一个空谈的词汇,而孔子曾最引以为傲的优点居然后继无人,也再无一个最合乎他心意的追随者和践行者了。颜回的去世给孔子甚至整个孔门都留下了一块空缺、一层断档,难以填充、难以覆盖,成为弥补不了的遗憾。
(三)曽子临危受命,传承师门学说
原本颜回是最有希望将孔门学说发扬光大的传人,结果却不幸早逝。孔子虽然门生众多,却再无第二个如颜回这么出类拔萃的人才。那么是谁接任了传播者这个重要角色呢?竟然是在《论语》中出场较少,连“孔门十哲”都没有挤进去的曾参。
曾参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他所主张的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参资性鲁钝,孔子就曾评价他,说“参也鲁”。曾参在三千门生里算不上格外出挑,地位并不太高。但曾参曾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通俗说就是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他能在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不动摇。这等人真可算得上君子了!这是曾参对于君子的界定和评价。曾参可能没有料到,冥冥中自有天意,他说出的这番话也昭示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孔子临终前,他的儿子孔鲤已过世,算是面临一抔黄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凄凉处境了。当时孔子早年招收的弟子大部分已经先于他去世,颇合他心意的弟子也是零落各方,再难指望得上。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便将孔鲤的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四处传播孔子的思想与学说。子思师从曾参,后来子思又传授儒家思想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孟子一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于读书人,曽子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他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读书人不可以没有弘大刚强的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任务,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后半句中隐约可见曽子略不同于孔子的学说,他算得上是承启了孟子一派的萌芽。曾子作为孔子晚期的重要学生,在众多优秀的同门弟子逝世后,承担着抚育六尺孤儿、弘扬孔子学说的重担,道路不可不谓之远,其心不可不谓之诚,殚精竭虑,不敢有丝毫懈怠。
后世之人曾评价曾子:“像曾子那般愚鲁的人,却能深明孔子一以贯之的道理而阐释、发扬给后人,可见天资不好并不足以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像颜渊那么贫穷的人,却并不因此而失去他的快乐,由此可知遭遇和环境并不足以困住一个人。”颜回与曾参,一个是孔子认定的继承者,一个是命运选中的传承者,两人的资质秉性完全不同。曾参虽然是临危受命,他却将鲁钝之人的弘毅发挥到极致,不气馁、不放弃,终于挣脱天资所限,成为一代儒学大家。愚鲁乍一看是一个缺点,但愚鲁的人往往憨直,没有聪明人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弱点。曾参明白自己任重而道远,肩负传承孔门学说的责任由不得他打退堂鼓,只能迎难而上,伺机逐个击破困难。曾参穷尽一生成为孔孟之道的承上启下者,付出的巨大心力恐怕也是常人难以明了的。圣人都尚且如此,作为资质平平的普通人,更不该找寻借口不思上进,天生的资质阻挠与后天的环境阻挠都不是一个人不努力的借口。人生在世,既是与自己的较量,也是与外部的较量,更应该守住本心,而不应该轻易被驯服或是降服。
(四)儒家游说列国,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去往各地宣扬儒家学说,可惜当时的诸侯都一心想兼并别国,根本无暇、也无心治理国内,因此孔子的游说始终未受重用。当时整体环境恰逢乱世。一般说来,不论是何时局,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还会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由于春秋末年诸侯争霸,因此不少能人才者选择隐姓埋名,情愿从混世的乱水中择清自己,主动选择灰心避世。儒家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动静颇大的至各地去游说治国理论,倘若一国行不通那就再换下一个诸侯国。 孔子的弟子子路夜里住在鲁国都城外门的石门那里,看门的人问道:“你来自哪里?”子路回复:“孔子门下。”看门的人听后说道:“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是那个明知道不能做却还是要选择去做的人啊!连看门人都知道时局混乱,劝谏、游说一心想争霸的诸侯国主只会白费口舌。儒家学派更该知道所处时代环境导致有才之士无法有所作为,却还是坚持一意孤行,因此看门人便用言语讥讽儒家营营碌碌、沽名钓誉,却注定要徒劳无功。
楚国狂人善意的劝说孔门:“已往的劝谏也无法改变,未来的还可追呀!算了,当今那些从事政治的哪一个不是危殆之人,怎可与之有为呀!”楚狂归隐,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深识时务,所以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在楚狂看来,如果生不逢时,那便早早抽离,潇洒清高的度过一生。当今的的局势再怎么劝谏也改变不了,那又何苦浪费未来的时光,妄图去辅佐这个根本不会听取良言的君主呢!楚狂不忍心目睹孔子及弟子耗费年华、空负苦心,因此出于一番好意,想劝解他们看清眼前的局势,不必与无道之君为伍,及早抽身为妙。
当时有归隐的农夫劝说子路离开孔子:“你看天下大局如此混乱,何苦跟着你的夫子在滔滔昏水中还想着力挽狂澜呢?不如离去避世,不要再沾惹这些有识之士不屑沾染的东西吧。”子路后来将这番话转告孔子,孔子听完心下怅然,感慨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那天下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若是天下已有道,我也不会想要去改变现状啊!在归隐农夫看来,天下如果无道,那么有识之士应该深具慧眼,看得清眼前利弊,然后主动选择退避归隐,因为没有人能够轻易改变时局,犯不着白白劳碌;可儒家学派却认为倘若天下有道,自己也不会萌生变更的想法,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更加不能退隐。儒家深怀仁心,做不到全然忘却、放弃天下,也不忍心冷眼旁观这天下最终彻底归于无道,因此不得不为之。
孔子及门下弟子就是行走在这样的讥讽声与唱衰声中,不受劝谏之言,不听权宜之计,无惧流言诋毁,在一条连同道者都甚少的道路上步履维艰。霜刀锋剑,严寒相逼,却始终不肯退避,更不肯丢弃立场,舍却其身也要成就大仁大义。
子路曾说:“一个人不出仕,是不义的。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又如何可废呢?只为了洁身自好,却把君臣间的伦理关系都弄乱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尽他的义务罢了。至于道之不能行,他是早已知道的。”儒家学派认为,能人不必等待圣明君王降临后,才选择出仕一展拳脚,也不应该因为君王无道而放弃作为。能否贯彻行道,非人力所能左右,但行道却是为人所不可逃避的责任。“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句话里饱含早知失败的却不悔南墙的悲怆和决心,令人忧思不断。可是,即便明知大道难行,但于情于理仍当出仕,正是我尽我义。
孔子及门下弟子历尽艰辛周游列国,不过是想在混世中找寻一点可能的契机改变天下。虽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也绝不因一时不得志就舍弃救济之心,将自己放置于全天下的对立立场中。孔门何尝不清楚自己的学说不合乎当世,去再多的诸侯国进行游说恐怕也是枉然。但是,如今群雄争霸、百姓疾苦,孔子及弟子做不到狠心的抽离出来,去遵循所谓遁世逃避的求生之路。既然行道之志无法回避,那么儒家学派仍要尽己之心,尽己之能,尽己之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这种行径不免惹来旁人讥讽,但在自身看来却是半点无悔。
(五)穿越千年,旧说不改经典
    其实,这种精神不仅只是局限在传道、游说中,它早就跨越了时代与历史的局限。当今社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成就的一番事业,这番事业会不会不合于世?每个人即使不是拿宝贵的生命犯险,也是在拿有限的青春豪赌!坚持也许是错误,那么从一开始放弃,是否就回避、杜绝了错误的发生呢?而这些所谓的对错,理智上可以清楚的辨析,但在感情上却是一种艰难的抉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鲁直、清醒的人一心想要冲破樊笼的想法与行径;而冲破樊笼,即使不牺牲血肉之躯,也会使精神世界遭逢数次碾压与拷问,再进行重构。最终,“能不能”总会退居“该不该”之后,就像能力无法领先于本心,而只能为本心所用。这颗心随处可去,徜徉自由,只做该做之事,绝不计较付出,也无处计较结果。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始终长存国人的血液之中,是有识之士难舍的情,也是他们倾其一生追寻的义,更是无怨无悔践行的道。无论命运多么波澜,但心境始终澄澈;无论目标多么渺远,但路途始终可知;无论收效多么甚微,但决心始终不移;无论境遇多么困厄,但其乐始终无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坚定,从两千多年前延续至今,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不为时移,不为世易,发诸于本心,行之于我身,是世所不容、我却绝不退让的凛然,是遭逢劫难却矢志不悔的初心,这才是经典著作最为动人之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论语新解》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