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曾国藩:邪正看眼神,真假看嘴唇
日期:2020-11-05 01:31:24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阅读:

  

曾国藩:邪正看眼神,真假看嘴唇

  作者:儒风君

  常言道:相由心生。

  你的长相里,藏着你的人品。

  曾国藩在《冰鉴》里,将其识人术归纳为:

  “邪正看眼神,真假看嘴唇。”

  以貌取人虽不可取,但曾国藩这短短几个字,仍能帮助我们看人识人。

  1

  邪正看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若要看清人心,单看眼神就够了。

  虽然人人生来都有一双眼睛,但后天的眼神却有着正邪之分。

  关于如何通过眼神看正邪,曾国藩《冰鉴》有这样一段话: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静若含珠,动若木发;

  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

  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曾国藩认为,若要判断一个人的正邪,应当分别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眼神。

  这段话的意思,也很好理解:

  行为正派之人,大多双目清明、目不斜视;

  狭隘善妒之人,大多眼神犹疑、飘忽不定。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隙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旺焉”。

  意思是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眼睛更好的了。

  

  所谓邪正看眼神,不仅是因为眼神可分清浊、明暗。

  更因眼神无法掩盖人之本性,反而能够透露出人心中的善恶。

  心中光明正大,眼睛自然澄澈明亮;

  视人常有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定怀有不正之心。

  以上是静观之法,行动之中看眼神,古人也早有此说。

  《康熙家训》里讲:“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

  《论语》也有言:“车中不内顾。”

  所谓内顾、回顾,就是斜眼看、回头看的意思。

  按照古人的礼法,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这些都被视为行止不端。

  不但关乎德容,而且有犯忌讳。

  2

  真假看嘴唇

  俗话说得好:“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

  这句话告诉我们,嘴对于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官之中,嘴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重要一环。

  常听人说:“皮笑肉不笑。”

  一个人显露在脸上的情绪是真是假,完全可以从他的嘴唇看出。

  古人认为,嘴是出纳官。

  

  “祸从口出”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曾国藩为戒“妄语”,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甚至刻意疏远朋友,因此被人调侃“淡而无味,冷而可厌”。

  他也不以为意,而是写道:“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汝神。

  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

  骇者终明,谓汝实欺。笑者鄙汝,虽矢犹疑。

  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这段话的意思,大体是说:

  管不住嘴,终究会扰乱你的心神。

  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最终只能给自身带来灾祸。

  理解的人从不夸耀,夸耀的人并未真正理解。

  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只会让智者见笑、让愚者惊骇。

  等人们弄清事情真假以后,就会发现你的欺瞒。

  《论语》里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嘴巴好像笨笨的,不会说大话、空话。

  做起事情来,行动上却又格外敏捷。

  讲话少就显得持重,给人一种稳重感。

  而说话谨慎,还可避免兴头上的轻诺。

  不轻语,不妄语,才是沉稳踏实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曾国藩:邪正看眼神,真假看嘴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