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贡与一位全身穿绿袍的人争辩,一年是四季还是三季,孔子判子贡输。
子贡不解,孔子解释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死,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四季讲到晚上都讲不通。”
人生百态,境遇不同,学识不一,立场不同,左右各异,看法自然很难一致。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同层次的人,注定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
很多时候,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点去纠正他人,耗尽了精力,却发现难以消除认知差距。
最后,你终于明白,和眼界不一样的人交流,不要急着去争个输赢,最好选择就是少说话,做好自己。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当不被理解时,先不要急着去争个输赢,你要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
人不分高低贵贱,但认知的层次确实存在差别,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释,你也不可能用辩论击败无知之人。
但庆幸的是,我们有选择远离他们的权利,不与他们作过多无谓的争辩和纠缠,这就是对于自己最大的保护。
林肯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与其跟狗争辩,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否则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被咬的伤疤。
永远不要和层次低的人争辩,因为对方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和他一个水平线,然后用其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生活中,很多人拿着自己的经历对别人进行说教,惯用句式就是“我是过来人,你还年轻,光有理论,没有实践,以后你就明白了”。
年少时看不惯,老是顶嘴。现在,终于明白,对于层次不同的人,不需要犟个面红耳赤、口干舌燥,不必刻意相融,也不必试图去改变对方。
《庄子》曾说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井底之蛙局限一方天地,眼界狭小,不可以和它谈论大海;夏虫生命短暂,见不到冬雪的景色,不要和它谈论冰雪。
同样,见识浅陋的人,不必和他们谈论高于他们认知的道理,与其争论不休,不如踏踏实实做事,时间会见证沉默的成就。
世间之人何其之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因此,不要试图说服旁人,一些人不愿被改变,一些人你没权力去改变。
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无益的损耗。
庄子一生经常与人辩论,但是他却说:大辩不辩。
你和什么样层次的人争辩,就注定了你将会沦为什么样子的人,遇到三观不同的人,转身即可。
有一次,和朋友准备骑共享单车去上班,开了锁准备骑的时候,一位妇女喊:“这车是我的!”
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妇女又指着我俩,说:“没听见吗?这两辆车是我的,我先占了!”
朋友脾气也上来了,争辩了两句,妇女蛮不讲理,掐着腰,摆出一副要吵架的样子。
朋友平时嫉恶如仇,遇到这种人,当然也不甘示弱,但我拉着她离开了。
朋友气势冲冲,说:“我正准备好好跟她理论一番,你干嘛要拉我走?明明是她理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