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曾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人与人之间,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尝试中,了解到尖刺的安全距离,守护好软肋的舒适空间。
在熙攘的人群中,为人际关系保留一个边界,便是为生活带来一份温暖。
正如马未都所说:“人际关系中,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01
亲人要生。
古人常说,“是亲三分客”。
意思是说亲人之间,也应该像对待客人一样,做到应有的礼节和尊重。
郭晶晶的公公霍震霆,对待家人的时候,就是一个懂得分寸感的人。
对于儿子霍启刚和郭晶晶的感情,霍震霆不仅尊重了儿子的选择,也尊重了郭晶晶的事业追求。
一直等到郭晶晶退役之后,霍家才将郭晶晶迎娶进门。
婚后,郭晶晶二胎生了女儿,记者问郭晶晶的公公霍震霆,想不想再添孙。
而霍震霆却一副“事不关己”的说:“这你要去问孩子的爸妈,我毕竟是爷爷,孩子的事应该由父母来决定。”
家人之间相互尊重,互不打扰,不仅让家庭成员都能独立自信的发展,也让霍家成为了为人称道的豪门世家。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亲人要生”的道理。
再亲近的人,被伤的多了,心也会痛,也会冷。
许多亲人,就是这样变成了仇人。
27岁的天天说,妈妈不但偷看他的日记,拆掉他房门的锁,在他洗澡时推门就进,甚至跟踪他的工作。
正如周国平所言:“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当人与人之间没有边界感,也就没有了安全感,随时保持被入侵和防御的姿态。
当爱无孔不入,只会压得人喘不过气。
再亲近的人,也应该相互尊重,保持一点“生分”,给彼此和爱一寸自由的空间。
02
生人要熟。
到了寺庙门口她想起来,拜佛的时候最好身上什么都不带,以示对佛的尊敬。
于是她就把钱包、身份证等随身携带的物品,都给了一个路上刚刚认识的人,交代说:“我进去拜佛,你帮我看一下。”
而那个陌生人,还在路边等着她。
曾经有一个微博网友@菲妥妥_穆修修发布长微博说“这是一份遗书”,并且打算告别这个世界。
微博发出之后,无数网友为之揪心。
很多人在她微博下留言,分享自己熬过的痛苦的过程,鼓励她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还有一位医生网友,一晚上都在发私信给她,坚持要和她聊天谈心,安慰她的情绪。
在菲妥妥失联之后,这位陌生的网友还急忙赶到了她所在的城市,想要确定她的安全。
她再次更新微博,向网友报平安。
她说:“我爱这个世界,因为世界上还有你们!”
经典电影《欲望号街车》的女主角曾说,“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善意。”
ldquo;六度分隔理论”告诉我们,我与任何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陌生人与我们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远。
在相识和相爱之前,我们都是陌生人。
03
熟人要亲。
一回生二回熟,几次有来有往,陌生人就走进了我们熟人的圈子里。
很多人总说,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没有情感束缚,只有道德和规则的约束。
但其实,当所有人都面对陌生的环境,对熟人的依赖程度会变得更高。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也倾向于找熟悉的人当向导,问一问有什么值得体验的地方。
许多熟人之间的帮忙,不是潜规则和利益的交换,只是利用了信息差和经验,帮助了一个愿意帮助的人。
相熟的时候,就当作亲人一样信任和关照,才能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熟人义不容辞的援手。
与熟人结善缘,才能有好人缘。
马未都年轻的时候,做过十年的文学杂志编辑,发掘过许多知名的作家。
当初王朔的小说《橡皮人》,就是他拍着桌子坚持要发表,结果王朔一举成名。
后来王朔说,自己和马未都的结识,就像光和光打招呼,在最黑的地方见到。
从此两个人相识于微的人,成为了多年的老友。
马未都从编辑部辞职之后,与王朔、莫言等一圈熟人策划制作了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电影《顽主》等等经典作品,至今仍然是国产影视剧的巅峰。
熟人之间,混的是圈子,留下的是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