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打人案,最近两天引发了全民级别的关注。
相信所有看过视频的人,感到触目惊心令人发指是极大概率的。
但几天下来,舆情层面,除了民间的愤怒、对法治和严惩凶手的呼吁外,还有为数不少声音焦点走向了“性别对立”、指责事件中的其他现场当事人没有出手或有所担当,等。
沉淀了两天,还是就此来聊一些我的思考和看法。
1.
首先,聊个虽然敏感但很重要的问题。
切换视角设身处地的想一下,要是当时我在现场,我会选择“出手+有所担当”吗?
答案是不会。
很简单的道理,试想我当时就坐在邻桌,正常情况下我要么正在跟朋友聊天,要么正在看手机或专心用餐,总之大概率不会特别留心去关注隔壁桌几个人都在说啥发生什么。
突然间,邻桌爆发争执打斗,还迅速加入了一大群人演化成更激烈的殴打,这时我会有什么反应?
注意,这当中,短短10秒不到事情就演化成了一大群人加入的殴打,要是一对一的争执可能也还好说,俩人争执一会啥情况你都能搞明白。干预调停也都比较简单,但迅速演化成一群人加入,这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的我,第一不知道邻桌几个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也包括当事女生与几位施暴者间的关系),第二不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打斗因何而起,第三也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底细背景。
所以,正常人第一时间的反应一定是“懵逼”,然后会迅速先保护自己或随行的亲人朋友,赶紧先避免被误伤到——这种极临时但现场打斗又非常激烈的突发情况,懵逼状态中的现场当事人一定会是先求安全,然后再来具体琢磨下,这特么发生了啥,到底怎么回事儿?最后才是我能怎么办。
所以,作为事件中的一个理性个体,能做出大概最合理对于事件处理也最友好的选择,大概就是保护好自身安全后,选择报警。
2.
再退一步讲,此类事件背后,倘若有人站出来为勇为善,那绝对应该予以嘉奖鼓励。但若是要把事件的“恶”归因指责为除施暴者之外,并无显著合谋意图的某个个体,那绝无必要,更不应该。
我们并不是总是身处大型恶性事件中,因此一个类似事件发生后群体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借由事件进行反思、自检,思考自己在类似事件中该如何更合理应对,也应该有社会精英、意见领袖们来讨论类似事件背后,是否应该对于我们社会的基础设施进行修正完善。
但除了作恶者和施暴者本人,我们绝不应把事件的发生归因于其他个体,甚至对其进行带有激烈情绪的谩骂和指责。
我们关注这样的事件,是为了让它不再发生,而非让自己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施暴者。
3.
从反思的角度,任何一个恶性事件发生后,我们都可以从个体、小环境、大环境角度来做一些反思,这样的思考和讨论才会更加积极有益,而不是迅速就简单粗暴的把整个事件的矛头指向某个个体,或者是某两类群体之间的对立。
例如,个体层面,有关于我们每一个人要是遇到这类事件该如何共处。
小环境层面,是为什么在今天的唐山还会发生这种事,单一事件背后,是否当地有更多黑恶事件和势力勾结需要被关注。
大环境层面,则是我们的社会法治和导向,是否有助于构建一个更有善意积极的环境。
包括,很多人聊到的“见义勇为”,其实也更适合放到宏观大环境层面来思考讨论,比如当你在过去很多年里看到了很多如下这样“见义勇为”的真实事件后,你还会真的对于见义勇为很积极么?
4.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我们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里,其实“对立感”和“撕裂感”已经不少了,例如富人与穷人间的对立;打工人与老板间的对立;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地域之间的对立……
最近几周里,也发生了好几起极端事件。很难讲这些极端事件和各种对立撕裂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但归根结底,一个满是对立、戾气的大环境下,总是很容易出现极端事件和暴力倾向的。
因此——
1)各位都一定要刻意留心,避免在外与陌生人发生争执冲突,也尽量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可以与人为善,减少心中戾气;
2)像上面说的,没有一个个体能对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负责。短期内,如果我们做不到去改善大环境的部分“撕裂”感,那至少做到不要再去增加各种对立。
非要说的话,在唐山打人案这样的事件面前,只有一种需要坚决主张对立,那就是人和恶畜之间的对立,这样的对立有助于守住我们的共同底线。
5.
我在我们的内容IP陪跑营里也发了一段话,可以分享给大家——
“这两天,围绕唐山那个事的争论挺多的,我猜群里也一定有人会关注,或者情绪会有点被影响。从这个IP营的初衷出发,我有个倡议——如果大家要围绕这个事发声或输出,我不建议大家在这个事面前太过于放大对立情绪,典型如男女性之间的性别对立。
希望我们在第一章课程的那句话,大家能往心里放一放—— ‘当别人杀人时,我要去救人;当这个世界杯撕碎时,我要去缝补。’
共勉~
最后,以上观点立场,不喜欢迎取关,也欢迎交流讨论,但喷子一律拉黑。
说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