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是一本由艾登·钱伯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194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精选点评:
●文字很大的一本小书,对于家长来说,收获不大。可能适合公共教育管理者,有些也不适合国情。
●适合幼儿园或者教育机构的老师们学习如何打造阅读环境。
●更像一个PPT,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手册吧。
●主要是针对教师的,家长可以针对性的看看
●实用性较高,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操作办法。
●围脖推荐
●1、南海出版社的这本《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实际上是和《说来听听》两本书的合集,而五洲传媒出版社的则是分开出版的。2、这本书或说这两本书,不适合家庭教育,也就是说不适合家长看,而是写给老师看的。3、《朗读手册》,《阅读的力量》,《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说来听听》,只推荐看《朗读手册》!
●老师们必备阿!就是写得学术味儿浓了一些。
●价值不大,适合发达地区的社区大妈
●小朋友小的时候我经常带她一起看书,最开始读给她听,后来她自己也能开始阅读。后来发现她认识不少字,这是在我们没有刻意教她识字的情况下发生的。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一):这是一本比较适合已经开展了亲子阅读的提高书
《朗读手册》,这是我们读书会第一次的主题,比较适合刚刚开始亲子阅读的家庭。
第二本就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比较适合已经开展了亲子阅读的家庭,需要提高和变换环境的家长。
看完该书,还是更适合老师来看,尤其是在班级开展读书活动,也可以义工妈妈们去学校参与到“故事妈妈”的活动中,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分享阅读。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二):让孩子爱上阅读
本书是为老师写的,但对年轻的父母也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书的开头,钱伯斯就提出了阅读循环,即“选书——阅读——回应”形成一个循环,中间是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大人如何在每个环节中进行有效指导,即所谓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对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动自发”的读者呢?
第一、要建立丰富的藏书,以合适的陈列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建立一个让孩子可以心无旁骛进行阅读的区域。
第二、让孩子自己去找出他们喜欢的书籍,每天规划一定的阅读时间,并随时记录阅读情况。
第三、为孩子讲故事和读故事。
第四、做一个热爱阅读,时刻可以为孩子做表率的家长。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三):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这本书的作者站在学校教师的出发点所写,可能对于学校的老师的较为有帮助,对于像我这种独立阅读推广人来说,有些段落就自动略过了。关于阅读的重要性不用再做强调了。书中根据“阅读循环”展开,环环相扣,从选书到阅读,到回应,再周而复始这个循环。这其中少不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可以是独立的阅读推广人,老师,家长。选书环节:我们需要给阅读者提供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有丰富藏书,有安静适宜的环境,家里的藏书区也要注意它的摆放,需要适宜孩子的身高让他唾手可得。选什么样题材的书,可以凭兴趣自由选择,加以适当引导。阅读环节:每天固定时段的阅读时间。可以以讲故事,念故事的方式去引导和帮助低幼年龄段的孩子阅读,这也是慢慢过渡到自主阅读必不可少的阶段。回应环节:观察和提问的方式看看孩子对书的观后感,可以举办读书会,读书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读书会的设计也可以由孩子来参与。作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我们要帮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他们与生俱来提问题,报告,比较,判断等能力。从协助阅读到培养一个有独立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的自主阅读者。这也是我作为独立阅读推广人,以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四):做个广告吧——建议老师们都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实在值得在老师和家长中间推广。
书本的原定读者群应该是在校老师,而且是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的老师,旨在引起老师们和校方对引导孩子进入阅读世界的重视;同时,该书非常详实有效得介绍了如何在学校进行不同的图书阅读推广,以及如何建立阅读俱乐部,如何引导孩子进入快乐阅读天地等等。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工具书。
阅读的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享受认识外在和自我的过程。在过程内外进行深入思考,能有效提高孩子的思维深度。具有自由思维的人群,往往有旺盛的创造力和探索力,具有这两种能力的人,无论对科技还是文化都会有个性化的,具有美感的认识。这样的人多了,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就毋庸置疑。
可惜,在教程内容考核为主的学校教育中,有效引导阅读对校方来说难度非常大。最直接的威胁就是——如何保持并引发孩子个性的同时,能保证学校的教学制度。在小学一年级,老师们好不容易用“咆哮”和“怀柔”营造出来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氛围,怎么能放任“阅读”去保持住不同孩子的天性!?
比如,我,就在给儿子辅导他的语文试卷时,给出过好多老师打“叉”的答案,我不认为我的答案是错的,至少这答案是可以被解释的。就比如我会在我自己的文章里用很多的句号,将一句话断开,那样来表示我自身思维的顿挫,而这样个性的表述,只能让自由阅读的人接受,绝通不过咬文嚼字这一关。
可是,每份试卷都有“标准答案”,尽管相当多的人知道,生活并没有“标准答案”!
最后再推荐一下这本书——请在教育中的人,都来看看这本书吧!仅有家长努力,是不够的!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读后感(五):孩子的阅读习惯来自家长
这本书在我架上已经有近一年了。
虽然没有细细研读,但可以说,这本书已经影响了我对孩子的读书的态度以及我的教育方法,进而也开始影响到我6岁女儿的阅读兴趣乃至领悟力、想象力。
尤其是本书的第二部分“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个人认为第一部分“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侧重与幼儿园与小学)才是本书精髓所在。
鼓励孩子“说来听听”就是全部秘诀。然后作者在引导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总结出许多句式,比如“你的意思是。。。。。。”“你是怎么知道的?”等,而不是诸如:“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已经很清楚了吗”之类很糟糕的、让人打退堂鼓的问法。
其实,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观念。面对孩子,我们往往脱不开我们自己——家长、老师——以我们自己的心智、阅历、套路和所谓的经验,下意识地通过不恰当的表述,给孩子上了个桎梏,扼杀孩子天真烂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以为是是许多家长老师的通病。
说说我的实践。看了本书之后,我开始有选择地给不满六岁的孩子读一些我认为有趣的书,看她的反映,如果她也觉得有趣就继续下去。最有成效的是一本叫《水孩子》的书,厚厚一本,每天睡前读一段——你根本不用太理会她的理解力,往往我们会低估——只顾读,注意语速和语调变化;她想提问的时候她会打断你的。读完一段,简单讨论一下,她会很乐于把她认为好玩的情节复述给你听,这时候你一定要很感兴趣的听并适当附和。其实你注意一下孩子听故事的神情你就会感动,为她那小脑瓜子里根据你的讲述形成的一幅幅图画而感动——说到这里,我们还经常说起某一幅树立降到的情景,我就鼓励她画出来,开始不会,我先画一幅,简单的,然后她也会开始画(我们一起创作了这本书的插画,有八九页之多。对了,尽早地接触文字书,就是这个意思,由她去想象场景)。
这样读得多了,她的领悟力常常让我吃惊。有一次,带她走亲戚,闲来无事,我在读一本克里斯那穆提(不知道对不对,老记不住这个名字)《人生不可不想的事》,她来缠和她玩,我就顺势读了里面一段给她听,她竟能全部复述,并充分理解。(那一段大意是通过说小鸟为什么会躲人来讲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并举例说,你可以试一试,坐在一个地方心里什么也不要想,只静静地看,心中不要恐惧——总之我理解就是类似打坐一类的感觉——小鸟就会你越来越近,甚至跳到你手掌心。)然而令我惊异的不是她的复述,而是数天之后,我带她到了兰州白塔山半腰黄河奇石展览馆门前一棵大树下看到小麻雀时,她马上提出要“体会一下”,我开始没反应过来,一愣问她:“什么?”然后恍然大悟:她看见了小麻雀想到了印度老头的那句话!然后我们静静地坐在石凳上体验,先后看到了两只麻雀蹦蹦跳跳的离我们越来越近至一两米的距离,她很兴奋很信服的样子。后来在观河亭我喝茶的时候,她自己一个人又坐在一个秋千上体会去了。
算不算一点点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