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说得最多的是父母要怎么做,孩子要怎么教,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却被大家忽视。
那就是孩子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甚至大于父母的影响。
《教养的迷思》一书说道,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期,千万不要信奉“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一颗金子被扔在煤炭堆里,被污黑掩盖,就很难让人发现它的价值所在。
1
小市民价值观的可怕
小时候有个邻居弟弟,常来我家玩。
他每次去,我的玩具、硬币、贴纸什么的,就要丢一些。
所以我很排斥他来我家。
其他小朋友也一样。
有次我们遇到他妈妈,七嘴八舌地告状,说我们丢了什么东西,而这些,很快都出现在他身上。
原以为他会得到一番教训。结果被教训的却是我们。
他妈妈皱眉撇嘴,厌烦地说:不就那点破玩意儿吗,让他玩玩怎么了,玩够了他就还给你们了。
——事实上他从没还过。
我还曾听到他妈跟人炫耀:我们孩子,不用花钱也总有玩儿的。
他19岁那年盗窃入狱。没人感到惊讶。
然而,在小地方小县城里,这种不肯吃亏、爱贪小便宜、得过且过,或者是非八卦、东家长西家短的小市民比比皆是,即便有少数不同流合污的,也改变不了整个大环境的风气,甚至影响整个社会圈子的价值观。
在这种小市民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缺乏大格局,万一没有引导好,还会走向扭曲的人格发展。
当然,大城市里也不乏这种小市民心态的人,但是毕竟是少数,普遍的大环境并非如此。
2
我为什么拼死也要
把孩子送往城市
因为工作原因,最近在给孩子办转学。很麻烦,被折腾得精疲力尽。
朋友说:“你直接让孩子回你们农村上学,不就好了么?这样多省事。”
我说:“我之所以拼死拼活,就是为了不让他回到农村。”
这话说出来,可能来自农村的读者会不舒服了:“你凭什么瞧不起农村?富了就摆谱是吧?脚丫里的泥洗干净了吗?”
别动怒,听我慢慢说。
我对农村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因为我就是底层出身。
我现在也没有发达,更没大富大贵,广漂一枚,无房无车。
但我依然想说,不要回农村,那不是田园牧歌,不是避世桃源。
那些贫瘠与落后里,有着太多人性的龃龉,当你置身其中,会感觉到种种不见天日的残酷和荒诞。
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它发生在我的安徽老家。
和每一个村庄一样,我们村里,也有那么几个知名的坏人。
老谢就是其中之一。用村里人的话说,老谢就是“不做人”。
老谢满口黄牙,说话喜欢缩着脖子,家徒四壁,但无赖至极。
别人都想着怎么挣点钱,把家给撑起来。他不。他天天想的是怎么把别人的东西,偷到自己家里来。
村人发现东西不见了,找他理论。
他上衣一脱,露出排条似的肋骨,提着菜刀往门口一站,说:“来吧,老子的菜刀已经好几年没闻过肉腥了。”
这样的人,你惹不起,只能躲。
他还不罢休。
喝醉了,站你家门口提名道姓地骂你,说你“诬赖好人”,要你“补偿他的名誉损失”。
后来打工兴起,村人走的差不多,他在村中更是无法无天。
他联合外面的人,把村子挨着偷遍。我家就被偷过。
老谢把我家撬开,在里面吃住了半个月。
临走前,家里被掏空。
我要揍他。
妈妈说,没有证据,别和他缠,他命不值钱,出了事不值。
是的,他就仗着自己的命不值钱,把村人祸害了遍。
现在他老了,偷不动了,用村人的话,“心还坏得流脓”。
看见谁家的菜园不错,把刚结出的瓜蕾,给踩个稀巴烂;村子里的狗,还会莫名被药死;鸡一天没数,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少了......
他大恶不犯,小恶不断,村人没辙,只能盼他早点死。
每年过年,我带着孩子回家,我妈都把孩子看得很紧,不让孩子往他门口跑,并再三叮嘱,他给的糖和在外面捡到的东西,千万不要吃。怕是他故意丢的,药孩子。
如此一来,我孩子每天都提心吊胆地活着。
这样的环境,能久呆么?
我只能远逃。
在这个残酷现实里,不少人接近本能地活着。
底线低,道德感弱,言行粗鄙暴戾,缺乏反思能力。
于是,恶一再发生。
天高皇帝远,法律也难以面面俱到地兼管,就这样,山村形成一个自生自灭的底层小世界。
只有教育能救人。
但即使是教育,也不如人意。
当年上初中,教我的老师是个半文盲。
记得他教我们读good morning,说:同学们,记不住就写汉字“狗逮毛宁”。
现在,因为农村留不住年轻人,老教师不得不一直代课。所以他还未退休。仍在教师岗位上,一年接一年地教孩子们“狗逮毛宁”。
让孩子回去接受这样的教育,你问我可以不可以?
我的答案是:不可以。
这只会迅速同化他,甚至毁掉他。
我没有必要让孩子把我爬过的血路,再匍匐着爬一遍。
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也是一个父亲的觉醒。
3
你所在的环境
决定了你的起点
昔孟母,择邻处。这个典故说的是孟母三迁。
话说当年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情,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于是孟子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举家搬到了集市旁,继而孟子又学会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事情,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太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了学宫的宫墙旁边。孟子学习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和进退的礼节。孟母看到以后说,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后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学成六艺,获得了大儒的名望,是人皆认为这是孟母三迁,改变环境的教育结果。
孟母三迁的典故,从环境的角度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环境对教育和一个人终生成就的影响。
差的环境会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标准。
层次相对较低的环境,最可怕的不在于资源匮乏,而是在最该开阔眼界的年龄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该严格要求自己的阶段降低了标准。
而且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终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4
去什么北京
留在县城多好
我大学老师有次讲,她带过一个学生,特别优秀,是校学生会主席。可惜毕业后就回了老家十八线小城。
当年她觉得这么好的一块料,落在县城可惜了,力劝他去北京,还帮他联系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他不愿去,觉得回老家做个公务员就很好。
老师打电话给他爸,想让他劝劝。
可他爸气壮山河地说:“当公务员多好啊,一辈子铁饭碗,衣食无忧。”“我们小县城可好了,现在也是高楼大厦什么都有。”“我们就盼着他回来呢,去哪儿也不如回家。”
老师终于明白,这个男生何以如此坚定地要回老家。
她说,不能说在县城当个公务员不好,但也得看人,他回去,实在是屈才了。这孩子要是去大城市,很可能要干一番大事业。
5
我们该如何是好?
提一档被说滥了的纪录片《人生七年》。
导演在1964年,从各个阶层中选出14名7岁的孩子,每隔7年,就对他们重新进行一次采访拍摄,直到他们56岁。
这项时间跨度长达49年的纪录片,为大家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穷人的孩子,多年之后,依然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
阶层代际,在子孙身上,也得到了继承。
John和Andrew是上流社会的孩子,7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
中产阶层的男孩,开始有了自己的理念,如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
底层社会的孩子,有人希望当驯马师,有人希望能见到自己的爸爸,贫民窟出生的Paul,则把“吃饱饭、少罚站、少挨打”,当成了自己的人生愿望。
49年后,他们都56岁。
社会底层的Paul,成为泥瓦工,Symon成为司机。
他们生了一大堆儿女,儿女们继续在底层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不看纪录片,我们以为,孩子的命运由自己创造。
但其实父辈太多因素,在制约着他们的成长。
“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当年小布什在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意气风发地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社会阶层的人脉、财富、精英意识、教育资源……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传下去。
而财富和社会地位会遗传。
贫穷也是。
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方法或许很多。但重中之重是,远离我们不想要的。
教皇曾经问米开朗基罗:“请告诉我你才华横溢的秘密,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样经典雕像的?”
米开朗基罗说:“其实很简单,我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
把所有不是大卫的大理石都去除,大卫就诞生了。
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
帮助他们剔除不好的,比如愚昧,比如贫穷,比如恐惧,比如暴力,比如以无知为乐、以暴戾为能耐、以得过且过为智慧的圈子……
然后提供一个相对优渥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
这就是最基础的起点。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
故事里的男人带着孩子,走入一个远近闻名的、恶狼横行的黑暗丛林。
结果被恶狼围住。
他自然无法抗争。
而怀中的孩子,也吓得哇哇大哭。
正值绝望之际,他抬头问上帝:“上帝啊,为什么要让我和孩子面对这样的残酷?”
上帝说:“你得先问自己,为什么明知残酷却不远离?”
就是这样。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孩子不入蒙昧暴戾之境。
亚里士多德说,“智者的目标,不是获得幸福,而是避开不幸。”
换种表达也成立。
父亲的责任,不是打江山,赢天下,而是让孩子远离危途,在光明之路上自由奔跑,一路发现,沿途花开。
本文的图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家庭读书会>
欢迎您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
加小编微信,备注“家庭”
便会拉你进群
品读天下,梦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