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点君跟身边朋友聊天时发现:人到中年,真是婚姻的一道分水岭。
朋友晓晓刚结束10年的婚姻长跑,身边朋友听到这一消息都很为她惋惜。
但她自己在饭局上却风轻云淡:“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俩早就散了”。
大概从两年前开始,她和老公就很少在家说话了。
老公下班比较晚,回来经常直接往沙发或者床上一躺。
而她忙着辅导孩子功课,做家务,这一切老公虽然都看在眼里,但却经常把她当成家里的透明人,不闻不问。
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她都气不打一处来,可稍微聊几句老公就会埋怨:“我天天出门赚钱,你就在家呆着,怎么还这么多事?”
这些细小的矛盾就像心尖上的毛刺,久而久之,夫妻之间争吵不断,感情也渐渐变淡了。
刚步入婚姻时晓晓以为,一段感情如果两个人无法走到最后,肯定是因为出轨等原则性问题。
但后来发现,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也足以把感情撞得破碎一地。
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我们见过太多中年夫妻走着走着就散了。
那么,如何能让婚姻长久经营,持续保鲜?
翻看众多现实案例和文学作品,十点君总结了这3个婚姻幸福定律,与君共勉。
经常和大家讲结婚要慢,离婚要快,但多少人的婚姻节奏刚好相反。
初见时情投意合,再见时你侬我侬。
最后进入婚姻才发现三观、性格、家庭等等都没有磨合,矛盾百出,却为时已晚。
相信大家都看过最近的热播剧《心居》,里面有一对非常让人意难平的夫妻,顾清俞和施源。
二人本是青梅竹马的发小,互相爱慕。
但长大后顾清俞凭自己的努力买房、买车,当上外企高管。
而施源时运不济,高考失利,毕业后做了导游,家里还因给母亲治病欠款百万。
他们的家庭、事业、阶层完全不同,可12年后两人意外重逢,顾清俞还是不顾一切要和施源结婚。
她原本以为只要相爱,这些都可以将就,但她换来的是什么呢?
见父母时,施源母亲嫌弃顾清俞配不上自己的儿子,她忍了。
日常生活里,施源说去出差,结果刚出家门就去打牌,她也忍了。
直到最后,施源在工作上背着顾清俞做手脚,偷方案,她终于忍无可忍。
从闪婚到闪离,她对旧时白月光的执念,被自己捏得粉碎。
人们常说,在婚姻里越将就的女人,命越差。
很多感情明明已经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明明已经无法继续,很多人却还以为将就一下就会变好,忍一下又能和好如初。
殊不知一再忍让,最后反而会伤得越重。
还记得张爱玲笔下的顾曼桢吗?
在小说《半生缘》里,顾曼桢是一名工厂的文员,还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恋人。
她的生活本来在一步步变好,却不料被姐姐算计,被亲姐夫祝鸿才侵犯,不久后还生下了一个孩子。
但接下来的故事,不是顾曼桢的愤怒,也不是她的复仇。
而是面对一个侵犯过她的男人,顾曼桢在姐姐去世后,主动提出要和祝鸿才结婚。
或许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又或许是出于认命,顾曼桢选择放下过往,重新回到祝鸿才的身边。
但结果是什么呢?
她没有等来疼爱和怜惜,反而看着祝鸿才终日出去寻欢作乐。
祝鸿才对她和孩子不闻不问,对情妇的孩子却关怀有加。
她一次次把自己置于尘埃里,又一次次换来悲哀,几次三番后,顾曼桢终于死心了。
靠将就结合的爱情,或许本身就是一场错误。
每个在爱里迷茫的人都应该认清,好的爱情,靠的是两个人双向奔赴,共同磨合。
最终换来的应该是幸福,而不是委屈。
如果说不将就,是一段幸福婚姻的基础。
那么讲义气,则是让夫妻关系坚如磐石,稳固持久的关键。
这一点,《人世间》里的周秉坤和郑娟就诠释的很好。
结婚多年后,周秉坤逐渐变得阔绰,还得到了杂志社的编制。
很多人说已婚男人在事业小有成就时思想最容易“开小差”,但面对下属孙小宁的追求,周秉坤却表现出了一个成熟男人的担当。
他清清楚楚告诉孙小宁:“她(郑娟)是咱家顶梁柱,是我心里边的主心骨。
你说你嫂子要是不要我了,你说这哭的地方都没有。”
简单两句话直接表明:我只爱郑娟一个,谁都无可替代。
无独有偶,当周秉坤因故入狱后,郑娟9年的不离不弃,更是充分诠释了夫妻间的义气。
她一边苦等,一边在电影院门口摆摊养家,夏天卖冰棍,冬天卖红薯。
她用辛苦钱支撑起整个家,还攒了一笔钱。
在周秉坤出狱后,她决定拿出全部积蓄支持周秉坤东山再起。
人们常说,好的夫妻关系不但是合伙人,更像是战友。
两个人既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又会在婚姻的结合下迸发出1+1>2的化学反应。
就像法国作家波伏瓦说的那样:
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两个自由的人互相承认的基础上。
一对情侣的每一方会互相感受到,既是自我,又是对方,两者将一起揭示世界的价值和目的。
感情稳固的夫妻会在与世界的交手中,形成两个人独有的爱的默契。
彼此疼惜,彼此恋爱,共同抵御这世间风雨。
其实很多人都喜欢给婚姻的幸福设置各种各样的前提。
认为他不爱我了,是不是因为我不够漂亮,她不爱我了,是不是嫌弃我不够有钱。
可真相是,幸福往往与这些外在或物质无关,而是与夫妻之间的幸福力有关。
如何辨别一对夫妻是否具有幸福力?
或许我们都需要读一读迟子建的这本《踏着月光的行板》。
在书中,丈夫王锐和妻子林秀珊,是一对非常普通的民工夫妻。
林秀珊是毛纺厂的女工,有一份不正式的食堂工作,而王锐则是一名建筑工人,经常被公司克扣工钱的那种。
然而就是这么普通而平凡的两个人,却在持续不断地用幸福力,去点亮自己的婚姻。
他们对爱情有着自己的仪式感——
二人相隔两地,每周才能见一次面,除此之外只能用公用电话联系。
而在每周五晚上通电话时,林秀珊总要提前梳妆打扮一番。
王锐每次来探望林秀珊时,也是要穿上自己花70元钱在夜市买的藏蓝西装和大码皮鞋。
他们对彼此的珍视,甚至超越了自己——
为了能和妻子每周约会,丈夫王锐会在工地忙碌一天后,乘几个小时慢车过去,再在第二天凌晨赶火车回来。
而妻子林秀珊几乎从不添置衣裳,没有化妆品,平时用最便宜牙膏和肥皂,一支牙刷能用一年。
但却舍得在中秋节给丈夫买一把价值一百三十元的口琴。
他们赋予了爱情新的生命,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点燃婚姻的激情。
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海誓山盟,却足矣让人温暖又感动。
我想起余秀华《月光落在左手上》里面曾有一首诗,形容的就是这样细水长流的爱:
黄昏里,我们一起去微风里的田野
看蒲公英才黄起来的样子
和那些草,用云朵搽过身体的样子
那时候,我不用回头,总相信,你一直在我身后
我需要你以这样的姿势,歌颂和我在一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