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27 00:0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精选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是一本由张内咸著作,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一):站到当下,回望历史,那滚滚而来的潮流带来无限商机

  作者张内咸是一位导演,在他写的《国潮》这本书里,他试图拨开层层迷雾,去探究潮流涌动的源头,甚至想穿过源头,去看后面推动的力量,以及力量的起处。

  书中开篇说到:“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我们还说不出来这是什么。”而现象呢,是国潮的出现。

  2018年算是国潮元年,缘起是国内著名的体育品牌李宁,在原有的“李宁”前面冠上了“中国”两个字,以“中国李宁”的名头登上了纽约时装周。

  这本是一次营销,出发点可能是为了减低库存,但显然营销非常成功,不仅带来大量的销售额,而且引发了“国潮”这个名词。

  那么,这到底是谁成就了谁呢?是冠以中国名号的品牌造成了可以变现的风潮,还是人们乐意为这样的商品付费从而造就了带有明显文化符号的“国潮”呢?

  从那以后,据说一件带有汉字的衣服可以称之为拥有中国元素,风靡一时;中国红乃至近年的汉服、三星堆面具、故宫文创 ,都在不同的时间掀起阵阵浪潮。

  国潮可能是中国元素、中国符号,或者由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催生的林林总总,它总归是落地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国潮?

  在《国潮》第246页,作者张内咸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一种具有中国符号的商品,并且观点在当下。”

  怎么理解呢?

  这个答案里看起来,里面包含有历史传承、有商品经济、有推陈出新的理念、有现代意识,但真正内在因素只有一个:时间。

  时间是绵亘不断的河流,中国符号是经过沉淀而形成的血脉情结,商品是实现价值的东西,古老观点需要更新,用与时俱进的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来传播。

  而当下,不言而喻,特指的是现在,或者说是我们活着能把握的这一刻。

  这样的概念是怎么推演出来的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大量的理论和案例、从古到今、从欧美到日韩、从汉服到唐乐到结构文字,看起来洋洋洒洒,犹如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带着读者去探究国潮的形成。

  所有这些,最后都推断出一个基础,只有文化才是国潮的基础。

  书中举了一个反例:20世纪70年代,韩国朴正熙施行“去汉字化”政策。

  20年后,一代最具韩国文化魅力的导演成长起来,佼佼者包括拿到2020年奥斯卡奖的奉俊昊,可是,他们都是在“去汉字化”之前接受的教育。

  有人说:“去汉字化”以后再也没有大师。之所以说到韩国文字,因为在他们的文字中很多都是中国字。而文字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以载道”,没有文字这个载体,传承就少了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文字成为理所当然的中国符号之一。

  在厘清国潮概念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国潮具有三个要素:

  1、中国符号

  2、更新观点

  3、面对市场

  从这三个概念入手,就可以尝试打造一波又一波的国潮,中国符号本来就俯身便是,观点本来就在,需要一个新瓶来装,剩下的就是让市场来检验。

  国潮是一种商品,这背后是什么逻辑呢?就是人们愿意为这样的观念,或者被这样的观念附着的东西付费。

  比如最近鸟哥在笔记中写到:张小泉明白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跟上时代,获得年轻人的心。

  拥有400年历史的张小泉,“从一家专做刀剪的企业升级到厨房用具、酒店用具、医疗器械等十多个品类,紧紧将产品与文化相连,打造诸多“国潮”产品,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爆款产品。”

  所以,想了解国潮的人可以看这本书,想制造国潮的人更加可以看这本书。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二):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带你引爆商业的价值

  近几年,都可以在大街小巷看到穿着汉服的人,而路人也早已司空见惯了。但是早在前几年,如果在大街上看到穿着汉服的人,路人都会交头接耳,感觉非常新奇。那些穿着汉服的人却不在意世人的眼光,只顾大摇大摆地行走在大街上。因为他们在宣扬一种文化,中国的文化。也因为这样,在我们的身边悄悄地掀起了一股国潮的风。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穿汉服就是国潮的象征了吗?别急,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国潮。在《国潮》这本书中,作者指出了两点,其一,国潮不等于国货。其二,国潮可以不是国货。也就是说,国潮也可以是“洋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但是如果一个用桂花点缀的巧克力乳酪蛋糕,它的原料和工艺都是西方的,咱们就不能因为它撒了桂花就算它是“中国美食”了。

  因为作为一种消费品,它必须具有清晰的中国符号,而这也是国潮所要具备的第一个要素。

  《国潮》这本书的作者张内咸有多重身份,是集青年导演、编剧、图书作者为一身的多面人才,也是走在潮流前端的年轻人。

  作者指出,国潮除了要具有清晰的中国符号这个要素之外,还要具备另外两点:更新观点和面对市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更新观点的“观点”我们可以理解为想法、看法、意见、主张,也就是说观点就是一种思想形态。

  在汉代以前,古人是席地而坐的,然而长期席地而坐肯定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所以在明清时期,桌椅板凳便基本取代了席地而坐的方式,这个就叫做观点的更新。而这个“桌椅板凳”其实相当于一种媒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媒介就是观点。

  也正因为媒介是观点,所以,任何媒介都有它的时代性的,其自传递属性本非永恒地保持着。比如,如果本身的观点落后,无论使用多么先进、新颖的移动APP来发送,都没法起到媒介的作用,因为媒介不是“物”。

  所以说,更新观点是激活大众传播的关键钥匙,也是赋予符号以意义的必经之路。

  具备了以上的两个要素之后,那就是要面对市场了。把产品投入到市场是检验潮流与不潮流最直接的方法,也是引爆流行文化最核心和不可或缺的一个必要条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20世纪初期,中国动画能够迅猛发展,其实并不是因为中国美术有多火热,而是因为当时那些美术片掀起了流行潮之后,美术本身才受到欢迎的。

  由此可见,想要让产品流行起来,还要让人们接受它的美,突破人们本身的审美观和美学规则,这是非常重要的。作者认为它的重要性不亚于经济学,从某种层面来看更高于经济学。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的规律,而美学研究的是价值的规则,甚至根本就是规则的制定者。

  回到前面穿汉服属不属于国潮呢?我们来看看它是否具备国潮的三要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首先,汉服它始于周期,传承于秦朝,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这个就是非常清晰的中国符号。

  其次,现在的汉服和古代传统的汉服还是有挺多不同之处的。比如,传统的汉服要么偏雅致类型,要么偏严肃端庄,而现在的汉服添加了许多现代的设计风格,更偏向日常风。这也满足了观点的更新。

  最后,在2013年,给周杰伦写词的方文山发起了的西塘汉服文化节,第一届大获成功,他把汉服爱好者的线下聚会升级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文化品牌。现在,大大小小的汉服品牌在网上随便一搜,就出来一大串。面向市场,汉服好像已经融入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再也没人把它当成奇装异服了。

  由此可见,汉服就是国潮的一种体现。当然了,如果用“国潮”来形容中国的消费品,那么,很多品牌、商业机构甚至文化内容都会跟风,有可能一支铅笔、一瓶酱菜都可以成为“国潮”。当一件商品带出了“国潮”这阵风时,它的传播途径便会引爆商业的价值。那就让我们泡一壶带“国潮”的茶,一起来品一品《国潮》这本书吧。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三):和菜头、Fenng不推荐的书——《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

  我至今还未见过,有一位作者会把自己的书背面大牛推荐的位置放上不推荐阅读的内容。而作者张内咸这么做了,这也是激发我阅读《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以下简称《国潮》,书名太长了。)这本书的兴趣点所在。

  那么说起来,在大家眼中,“国潮”这一词究竟代表什么呢?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可以毫不避讳地讲:“我认为国潮就是土,国潮就是土嗨。”没错,在我眼中,国潮就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我讨厌潮流的内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更土。

  因此,当我看到书封后面的不推荐,我反而更有兴趣来阅读这本书。我想看看,我认为的“土嗨国潮”这样的观点能否被作者说服。

  作者是张内咸,像我这样很少看电影,从来不关注导演的人,并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书封上也有他的很多获奖殊荣,但我不在乎,我只在乎他能不能写出触动我内心的作品。

  在介绍书的内容前,首先我要先谈一下作者的写作风格。他的写作风格很别致,就像一条大河。

  在论述“国潮”这条主干的过程中,拥有很多支流,彼此之间既统一又独立。这就让我在刚开始阅读的过程中十分不适应,觉得前后内容跳跃性太强。

  当你接受了他这个设定,接受了他爆棚的发散思维之后,那么阅读感就会好很多。与此同时,在最后他将草蛇灰线的支流汇聚到一起的时候,你能感觉就像是侦探小说一样有些起鸡皮疙瘩。

  下面我们来谈谈书的内容。

  书的第一大部分,作者并未直接抛出对于“国潮”的定义,而是留下疑问后引导读者去思考“国潮”的起点在哪里。

  令我想象不到的是,“国潮”的起点正是一场三足鼎立的汉服热。

  这三足究竟是谁呢?他(她)们正是:方文山、徐娇、吉恩煦和陈雪飞。

  方文山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是诗人、词作者、周杰伦的好伙伴。

  徐娇是周星驰的干女儿,曾经出演《长江七号》里周星驰的儿子。当然她的另一个身份让我更熟悉:二次元的小伙伴。

  相较之下,吉恩煦和陈雪飞这两位在大众眼里就不怎么出名了,但是在汉服圈子里,应该是殿堂级的人物之一了。

  在作者的描述下,正是因为他(她)们三方,才共同掀起了汉服热,为国潮埋下了种子。同时作者也为读者留下思考:究竟什么是国潮?是今人穿旧裳,还是古风改新衣?

  第二部分,作者以鲁迅“抄袭案”为剪影,讲述了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纠葛。现在人们对中日两方的传统文化分辨不清,正是因为日本大多要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喜欢日式风格,正是因为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

  所以,一场国潮一定要有一个清晰明了的中国符号,并且拥有价值;其次,需要找到合适的渠道,让信息简单易懂;最终,需要一个有利于传播的环境。只有三者兼备,才能造就一场潮流。

  作者讲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了前段时间《原神》(一款游戏)中推出了一名新角色:云堇。

  这个角色一登场,立刻掀起了一场全网戏曲热:几乎所有戏曲流派的国家队选手都来翻唱《神女劈观》。同时,整个外网也是一片夸赞。可以说,《原神》这款游戏从璃月篇开始,就让中国文化做到了对外输出。

  现在想想,云堇这个角色的出现正是一个清晰明了的中国符号(内容),通过媒体(渠道),让好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得到了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部分,作者描述了为什么国潮难以流行的原因。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一群人相信同一个故事。只要你在这个故事的框架当中,你的选择自然也会趋同与这个故事。

  我们选择什么商品,就是认同了这个商品背后的故事,就是认可了故事背后的框架。

  在作者看来,中国潮流之所以难以流行,正是因为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西方美学元素,当我们伸出在西方美学的框架中,那么我们很难传播传统文化,就算强行传播,也会像一个缝合怪一样。

  这就好比你在美国的超市里去购买做中餐的东西——不仅很多食材找不到,甚至连厨具都凑不齐。那你做出来的究竟是中餐吗?

  所以,如果想要掀起“国潮”,那么就要像《原神》一样,把中国传统文化包装成商品出售。认可的人越多,处在中国文化框架下的人越多,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就越强,中国文化才能活下去,站起来,走出去。

  除去书中的这些主干内容,作者还谈到了文字、语言、音乐等方面,这些“支流”让我大开眼界。如果不论国潮,当作一本杂谈书来读也能有很不错的收获。

  在文章最后,我想回到开头。我提到了我想看这本书,是因为我想知道自己会不会被作者改变观念,认为国潮不土。但是当我看到最后,我却发现我根本不会考虑“国潮土不土”这个事情了。

  该怎么传承中国文化,成为了我心中思考的事情。

  究竟是要保存原汁原味的传统,还是与时俱进吸取文化内核,就请诸位阅读后寻找自己的道路吧。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四):导演跨界写作缘起“汉服热”:引发颠覆性思考“国潮”到底是什么

  这本书名叫《国潮》,作者是张内咸,是导演跨界作家的处女作。本书的封面是大红的底色,再印上金黄色的大字,真的很“中国”,也真的很“潮”。一看这大大的“国潮”两字,就会让人以为它是一本讲“关于中国潮流”的书。

  毕竟我们现在身处的这种信息稍纵既过时的时代,先不说要不要走在潮流前线,也多少得了解点潮流知识,才不会那么快被甩至九条街之外!

  依照读书达人介绍的读书方法,想要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这本书的内容简要、作序,还有腰封或名人推荐语。

  我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

  翻到书的背面,我看到科普作家河森堡(另一个身份是国家博物馆讲解员)对本书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学到了很多知识。”

  读书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连科普作家都称之为全新领域,还能学到很多知识,那它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

  果然,正儿八经翻开这本书开始读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本书的与众不同。它的第一章整篇四节的内容都是序章,把创作的前因后果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一切缘起于“汉服热”。

  难道这是一本介绍从“汉服热”开始,继而掀起中国潮流的书籍吗?它的确大篇幅地写了众所周知的天才导演周星驰,还有《长江7号》里饰演周星驰儿子的徐娇,还提到了著名作词人方文山。

  不过这些人物与作者所提的“国潮”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就如青年导演叫兽易小星所评价的:“这是一本读没轻松有趣的杂学书,张内咸的博闻广度和思考深度都令人敬佩,在描绘了他眼中的中国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之后,他躲在文字后面观察读者的反应,这将是他接下来的创作素材。”

  的确是很杂,就像是东西南北各种食材的一锅炖,但拎起一看来又清晰可辨这些“原材料”,品尝起来还不会串味。

  兽易小星的这段话既赞了书,又赞了作者,还留下了伏笔。为什么说作者张内咸要躲起来观察读者的反应,这些还是他接下来的创作素材呢?

  一般而言,作者写一本书,就是为了给读者呈现他的个人文采,传达他的某种观点,或是授以别人某项技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极少会有人把读者的反应来做新创作的素材,若说在乎读者的反应,更多的只是在乎“销量如何”吧。

  但张内咸似乎真的不在乎这本书的销量如何,因为他在这本书里提出了很多很多问题,却没给出确切的答案。大概是由于这些问题真的很难有个标准答案,就不如把问题抛给读者去自行思考了。

  脱口秀演员史炎就说,“问题”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工具,对交流而言,问题远比答案重要。所以在他看来,作者的这本处女作是合格的,尽管许多答案尚不成熟,但已经问出了好问题。

  这个好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才叫“国潮”?

  “国潮”并不是“中国潮流”,不是“中国风”,也不是“中国制造”,更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原,它是一个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领域。

  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是:21世经中国“文艺复兴”。也就是可以说,它可以带给读者一场“思想变革”。

  这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著作,涵盖方方面面,从电影谈到服装,从语言文字谈到音乐,从思想谈到经济货币。作者提出了独到见解的“国潮三要素”:中国符号、更新观点和面对市场,并层层递进去论述。

  作者每铺设一个问题,就又为读者展现很多的论据,只是最后都没给出确切的答案。又或许答案已在其中的蛛丝马迹当中,明眼的人才会发现。

  创业者可能从中会发现良好商机,科研者可能从中会发现新领域,创作者可能从中学到写作技巧,哲学者又能从中引发很多的思考。

  本书讨论的核心问题固然是“国潮到底是什么”,但它只是表面上的问题,可以说它只是一个伪命题。

  实际上,作者告诉我们说这本书介绍的真正重要的概念是:语言=符号=货币。

  随着作者的引领,我们会思考一些前所未思考过的问题,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这么经典,影响力也不小,却走不上国际大道,赚不到西方国家的票房?

  作者最后总结说,保护我们的语言,就等同于稳定我们的货币,这才是我们探讨“国潮”这一概念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呢?作者在书中从古至今,从内到外详细地论述了一遍,详见书中分解吧。

  如果仅是作为一本日常读物,这本书不值得推荐,因为它读起来更像是一篇让人昏睡的长篇论文。但作者在本书中开启了一个中国当代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话题,如果理解并且消化了这些新知识,便可以对未来的中国新商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洞察。

  所以,张内咸导演的这本《国潮:21世经中国“文艺复兴》值得细品与回味,就像喝茶一样,慢慢来,细细品,才能体验其中的“苦、涩、甘、醇”。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五):《国潮》:中国文化复兴,引领世界潮流,开创“新商业”纪元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日本解说员看到宏大的中国元素场面制作,感叹:

  这是一个多么渴望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国家!

  2021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

  2008年我们获得了世界的认可,现在的我们更轻松,更自信!

  两个开幕式,都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审美完美地结合。

  这绝不仅仅是“中国风”,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走向强大,中国文化也已经开始复兴崛起。

  关于这种结合,青年导演张内咸在他的《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以下简称《国潮》)一书称之为:国潮!

  张内咸,青年导演、编剧、图书作者;十余年影视行业从业经历,代表作品有《待业青年》《草莓百分百》《我们的传奇》等。

  在张内咸眼里,“国潮”一词由来已久,并非只是一个网红词。我们来看看《国潮》是如何解读“国潮”这一现象以及“国潮“带来的新产业意义:

  NO.1中国元素是“国潮”视觉传播的基础

  “国潮”这个词的原点,张内咸认为是2018国产“李宁“的”潮牌“营销运动,他们在服装最显眼的地方印上了”中国李宁“四个字。

  由此各大媒体灵敏地嗅到中国文化的复兴崛起,大胆豪迈地使用“国潮“一词,

  从此国产品牌也开始大肆采用中国元素,但”国潮“绝不仅仅是指国货!

  然而作为一种消费品,它必须是“中国的“,因此清晰的中国符号是第一要素!

  在张内咸在拍摄“汉服热“纪录片时,就深刻地感受到汉服爱好者鲜明的立场:请不要把我们和(日本)二次元混为一谈,汉服是中国的!

  就在张内咸给该纪录片做首映时,他介绍自己做的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回归时,

  一位活跃于互联网的影评人说:我觉得你的片子讲的是国潮!

  显然,影评人看到了汉服里带来强大的中国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国潮”视觉上呈现的正是这种祖国强大自豪感之下的中国元素!

  中国文化的复兴崛起,已然在改变世界对中国元素的价值认知。

  因此《国潮》认为,仅仅具备中国元素还不足以称为“国潮“,所谓”潮“还必须是能引发随之而来的潮流或者流行。

  NO.2与时俱进是“国潮”引发流行的基础

  《国潮》认为更新观点、与时与时俱进是激活大众文化传播的关键钥匙,也是赋予符号以意义的必经之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概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审美。潮流必须是流行元素的引领者。

  也就是由一个熟悉的中国符号引发的流行才是“国潮“产生的基础。

  而符号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引发流行就是一种观点。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流行的观点也是不同的。

  比如现代女性以瘦为美,服装到头饰,都是尽可能地显瘦。

  回到唐代,女性则以胖为美,流行的观点明显受历史阶段的影响。

  同样,每个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也不相同,在顶盛时期的唐朝,中国文化传播世界各地,也是一种“国潮”。

  然而近代中国的衰败,让中国文化变成自卑低劣的象征,更无从谈及“国潮”。

  那么,做到文化强大,与时俱进就能引导“国潮“了吗?

  不见得,如果说以胖为美是曾经的”国潮“,可这个现在也不复存在。

  那么“国潮“如何才能得以保持生存呢?

  NO.3产品属性是“国潮”得以存在的基础

  回到前边说的二次元,这种日本概念的强烈冲击,主要原因是它有很多的周边产品。

  产品的市场价值,让二次元概念得以生存,并传播。

  不论哪一种艺术,我们都会发现它们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但由于各种原因,如今衰败不堪。

  中国动画曾经在国际上的影响举足轻重,《大闹天宫》的影响至今都横扫世界动画产业。

  这不禁让人思考中国动画的衰落是因何所致?而这,正是中国新商业责无旁贷的使命。

  《国潮》认为“国潮“首先得是一种商品,其代表的中国文化才能活下去。。而辉煌一时的中国动画之所以衰落正是时代局限的牺牲品,

  如果当初上海美术制片厂的老职工们能够有如今创业人对商品经济的理解,那么当时看来无解的中国动画衰败现象,现在根本就不是问题。

  对比日本动画,一个二次元衍生出多少种业态?比如浮世绘,之所以风靡青少年,就是因为近代以来浮世绘专门用来做小商品的包装纸,且得益于海运物流而在西门流行起来。

  中国新商业应当把握“国潮”带来的红利,大力推进“国潮”市场化,从而推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而“国潮”内核的中国文化又将反促进于新商业,二者互惠互利,必将成为下一个市场经济的主体!

  总结

  《国潮》认为所谓“国潮“,是一种具有中国符号的商品,并且观点在当下!

  “国潮“的复兴,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如何更好地理解”国潮“,其实就是理解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国潮”来袭,开启了中国新商业的新纪元时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潮:21世纪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