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们去青岛时,不是五月,而是九月。青岛“五月的风”,是坐落在青岛市"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去青岛,必去欣赏“五月的风”。
我们专程去青岛"五四广场",来看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五四广场,在青岛市南部沿海的市南区,南临黄海的浮山湾,北依青岛市政府大楼。
有的读者会问,为什么青岛的广场叫五四广场?熟悉历史的读者知道,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导火索是青岛主权问题。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巴黎和会,强行将青岛主权转让日本。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高呼:还我山东,还我青岛,掀起全国性反帝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拒绝签字,1922年收回青岛主权。1996年青岛在此新建一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这是一处集草坪、喷泉、雕塑于一体的现代化风格广场。
我们来到了五四广场,最醒目的建筑,就是一座红色圆形旋转体雕塑。 这雕塑的名称,就叫“五月的风” 。走近这主题雕塑,通体都是火红的色彩,螺旋上升的风,由地面旋起,至中间盛大,到上面呈现出飞天状态,风的流向错落有致。
近观这主题雕塑,高约30米,直径约30米,是钢体结构组合,用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对其元素排列组合为旋转腾升的造型,是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体现了反帝爱国的磅礴力量,彰显了民族的空前团结。展示着青岛厚重历史的足迹,凝聚着担当、拼搏、向上的深厚寓意,是五四广场的灵魂。
我想,风也是各朝代历史人物和诗人墨客歌咏的景象。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大风歌》,描写出狂风劲吹、浮云飞扬的壮观场面,抒发出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表达了率领勇士镇守祖国四方的远大志向。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诗句:疾风知劲草。诗句描写了大风的猛烈,写出了草的强劲,借疾风的意象,赞美和歌颂了坚定和持久意志。战国人物荆轲刺杀秦王前,有诗赞其壮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样是描写风,写的风声音,伴着马的嘶鸣,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歌颂勇于牺牲的精神。毛泽东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写风雨交加,风助雨威,雨借风势,一场疾风暴雨,摧枯拉朽,荡涤和摧毁蒋家王朝。可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文艺创作中总与对风的描写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想,青岛五四广场的雕塑“五月的风”,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这五月的风,是摧毁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飓风,是吹遍祖国大地的爱国主义春风,是唤醒民众和凝聚团结的和风细雨,是象征顽强拼搏奋发向上民族精神的一股强劲的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