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悉达多》读后感(一):读完觉得行文挺流畅,但是内容读起来一般般
看推荐说是黑塞的代表作,德国年轻人人手一本啥的。感觉不至于。也就那样。我当时是上豆瓣查译本才下单的,这本跟姜乙那版封面太像了。不知道另一个版本怎么样。唉
《悉达多》读后感(二):活在当下
保持平静,活在当下。
该走的弯路一点也不会少,人生该吃的苦谁也代替不了!
做好自己,争取内心平静。
“这条河无处不在。无论是源头、河口、瀑布、渡口,还是急流、大海、山涧,这条河只有当下;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悉达多离开父亲的时候从未想过婆罗门的感受,他父亲的无奈与痛苦。他父亲选择了放手。只有当他做船夫时,看到娇惯的小悉达多执意选择离去,可能才想起这才是轮回,不到此步想不到彼时。
《悉达多》读后感(三):散发生腥消毒水味的夏日游泳池
我不爱看涉及宗教之类的书,倒不是因为信仰问题,而是我对泥土野生原始力量的天然不适和生理性排斥。但悉达多终其一生对自我的追寻,是很使我共鸣的。对于前半阶段,我可能只给3星,所谓"禅意”很浓,充斥着佛学用语,我不是很感兴趣,而例如印度种姓分级、沙门苦行僧等,也于我如鱼腥,不是绝对厌恶,而是难以接受。其语言简单(也可能是译本导致),说理深刻,想打个比方表达我的感受:
它被誉为“影响欧美一代青年成长的必读书”,怀揣着学习其自我回归的哲理的诚恳心情,我就像大夏天走进室内恒温泳池,基调是好的,气温算是适宜,只是这个馆用的消毒水气味带着粘稠的生腥味,我更是害怕下水时池边一圈的滤道,给我有点反胃的感觉。我爱闻消毒酒精味,那让我感到干净、美好、光明。这个消毒水像消毒黏液,充斥着、流动着...当然,下水后,一切都好的不能再好,只是禅意诗性之水总会时不时呛我一口。 后半阶段倒是有了一点我联想由出的走向,只是我境界不够,喜好太偏吧,游了几个小时也算是对得起阿特曼了。
3.5星
《悉达多》读后感(四):《悉达多》 Herman Hesse
首先先吐槽一下书的结尾,结束的有些潦草。用整本书来探寻的“唵”(汉语中读作 ǎn, 1.把手里握着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东西塞进嘴里。 2.表示疑问。 3.佛教咒语用字。 在印度教中读作 ōng,象征着精神的认识和力量),尽然在最后两页用一个吻就给解决了。一个吻能有这等开悟效力的话,我看果文达不妨喊同行僧人一起来吻吻看,怎么也比领悟教义来得轻松!理解作者希望两位青年挚友能以都找到平静来结束此书,但读起来觉得好像少些什么。
P145
知识可以传递,但智慧不能。
智慧像是老天爷发的拍,给了你什么,你就用什么。有些人可能还用不起来,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人的认知和行为经常与其所读过的书呈现出极不匹配的情况。包括我自己,为了克服拖延读了很多书,但是依旧改不了拖延,甚至连解决拖延的书都拖了很久才读。父亲常年阅读演讲口才类书籍,但是情绪依旧难以控制,经常口吐芬芳,不符合演讲的气质。刚认识夫君时他抱了本提高情商的书,我早已知他是情商低保户,赖于彼此关系可以,也“恶语相向”说,但凡买了情商书的人情商都不太好提高了。婆婆看非诚勿扰类的感情节目津津有味,我对主持人涂磊的三观也算匹配。但不知为何婆婆认同电视上的涂磊的同时却不能认同现实中的我,要说她没看过那些节目也便作罢,可她刚还点头称赞,关了电视就能相反。还有我的朋友,他读了太多的著作,爱又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认为他不会冷血,但相处六年后发现,他会。
太多人给了我这种错觉——行为和认知不匹配。后知后觉原来这是智慧与知识的区别,慧根长出智慧,本来有就有,没有,也是后天的知识所不能弥补的,没有根,再多养料也发不了芽。书本和老师只能指引到河边,过不过的去还得看有没有智慧的渡船。要说还有一点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那就是多去经历,在生活中反复摔打,或许终能认识到智慧不能传递这个真相,听起来有些悲哀。反复摔打唯一的收获,竟是死心。但去掉一个错误答案,也是前进,反而可以把执迷于此的精力放在开发已有的智慧上去,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P145
真理的反面同样真实!也就是说,只有片面的真理才能用言语表达。一切可以思考和表达的东西都是片面的,都只有一半,都不完整、不完美、不统一。
说得非常对!那么有一个问题,作为本文作者的Hesse是如何看待自己写的这本书的?这本书本身不就是思考后的文字化表达吗?那将表示,作者的这番话本身就是片面的,陷入一种逻辑矛盾循环里。
后来我分析,其实这并不冲突。真理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只能用片面去不断拼凑整面。虽然拼图都是一块块的,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收集来拼出全貌。不能因为它片面,只是几百块拼图中的一片,就丢弃它。只有用部分拼起整体,再把整体放在生活的距离里,才能看到真理的全貌,然而看到的景象,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为那就是真理的轮廓。
P143
悉达多说:“人在探索时,他的双眼往往只看得到探索的东西,而最终只会毫无所获。因为他只想着探索的东西,他有目标,且只关心目标。探索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意味着自由、开放、没有目标。尊敬的僧人,或许你的确是一位探索者,因为你在为目标奋斗,你眼前的很多东西,你都没看到。”果文达回答:“我还是不太理解。”
父亲给我打过一个比方,放在这里解释会使悉达多的话更好理解。他说“人在打靶时,眼睛里只有靶,会忽视周围的环境。”这句话结合悉达多的意思,我认为有两个角度,也正应了“思考和表达都是片面的都是一半”这句话,因此我从两个角度正反解释。
人有红心目标时,高度集中,可以完成没有目标时完成不了的任务。在一些困难的任务面前,这种专注朝着目标心无旁骛的精神是必要的,否则很难达到。但反过来,有些人目标可能就定错了,打靶赢只需要中红心,但想找到自我这个目标,只把自我这两个字充满双眼是不够的。自我不只是抽象的概念,他更存在于生活的分分秒秒,存在于当下,存在于香蕉、年糕、石头和河流中。而悉达多把目标定错了,所以中不了红心。
如果困难不烟雾缭绕,十分清晰,那么定好目标是没问题的。但如果飘飘渺渺,那还是不要慌乱择之,往后退,抬起头,四周望望走走看,先明确目标是什么。说到这也明确了我的观点,那就是目标设定的重要性。由于我认为人的视野是经常蔽塞的,为了减少徒劳,应该像战乱中的战士一样,目标集中打两枪敌人,再马上把眼睛从小孔里拿走,观察下四周的情况。可以命中敌人的同时也能保证自己的环境安全。
P125
“你真的相信你的愚蠢行为是为了不让你的儿子犯同样的错误?你能通过教育、祈祷和训诫使他免受轮回之苦?是谁保护悉达多远离轮回、罪恶、贪婪和愚昧?是他父亲的宗教信仰、他老师的警示、他自己的知识和探索吗?又有哪位父亲和老师能够阻止他过自己的生活,玷污自己,承担罪孽,自饮苦酒,寻找出路?你以为有谁可以避开这条路?难道你的儿子就可以,只因为你爱他,想让他远离痛苦和失望?即使你愿为他死十次,你也无法承担他命运的丝毫。”
人有一个贱脾气,跟他说多少遍前面是坑,都得自己掉进去后才能知道那确实是坑。作为父母,想为孩子争风挡雨避坑的心情是不可阻挡的,但有些避免不了的坑只得眼睁睁看他跳。父母能做的,就是尽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速他的经历,穿最结实的防护装备,跳更多的坑。
P45
他突然意识到:他必须要从头开始生活。
很讨厌一句话——生活在别处。
要是生活在别处,那找一辈子也找不到,骑驴找驴。鱼儿在水中,白云在天上。人也应在凡间世俗中,寻找自我。东北习语有句话“你咋不上天呢?”,形容这些不知道生活在脚下的人十分合适。
生活在此刻,不在过去,不在将来
在痛苦中,在美好中
在贫瘠中,在富足中
在妓院中,在爱情中
在欲望中,在自制中
在浑噩中,在思考中
在现实中,在梦境中
在粗茶淡饭中,在饕餮盛宴中
在别处找生活
只会扑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