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连续出差,杭州、广州去交付,结果导致腰疼又犯了,也就没心思更新。
在家躺了两天。今天和原公司的创意群总监吃饭,聊了择业,发展,机会,学习等内容(改天我整理一下发出来)。
中间聊到竞争策略,我说其实大多数人宁愿去吃生活的苦,但不肯动脑多思考怎么避免吃苦。
750分满分,在黑龙江280分就有本科上。因为黑龙江的考生是19万5千,不足高考大省河南的零头。
河南今年的高考人数是125万,所以“内卷”程度严重。黑龙江的重本线考生在河南很可能没有大学上。
如果你是一个河南考生,你会怎么选?
一是头悬梁锥刺股,每天5点起,23点睡,和125万人一起卷,考个400多分也没有大学上。
二是高中时期“移民”黑龙江,然后考个280分就可以了。
答案显而易见。
行业也是如此,有很多老板问过我,行业竞争激烈,红海,内卷,辛苦,微利,怎么办?
答案是换一个行业呗。
之前有朋友留言,说好不容易加入了教培行业,结果被政策打压,想问这个行业还值得“坚守”吗?
其实你看看近期的一大堆“突然”,你就知道问题答案了。
比如为什么突然放开三胎
突然土地收入改为税务征收
突然要推动公租房
突然鼓励改造各类建筑变为租赁住房
突然把教培行业往死里打
突然要求学校假期托管
突然学校学区搞平摊打击学区房
互联网公司突然主动取消996
这些事儿都是果,因是第七次人口普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次面临一个核心宏观因子的转向,也是经济发展第一次面临的最大挑战,那就是人口问题。
2020年人口出生率是断崖式的下跌(那个图我贴了N遍了,没看过的自己去翻吧)。七普后有个调查:大城市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前三项就是住房,教育和加班。
住房带来的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并且到2021年会进一步增加。为什么?观念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是大城市的房价太高,男生想留下来会更不容易,深圳的房价收入比是43.5(不吃不喝打工43年才能买起一套房),北京是41.7,上海是36.1,广州是34.1,所以这些城市的溢出效应明显。
比如上海的适龄单身男女比例是1:4,这意味着有5个人里有3个人没法结婚生子(而且都是女生),我身边能留在上海的男生基本都有另一半,而很多优秀的女孩子却是自己一个人。
教培的逻辑之前也捋过:
好老师是好的教学质量的保证,而好老师的的培养需要好多年的时间。
在一个烧钱的培训市场,资本不会有耐心去培养好老师,所以最快的办法是什么?挖学校的老师,5倍、10倍的工资,你来不来?等最好的老师都在培训机构了,不想补课的学生也得去课外培训,家长不想交钱你也得交钱,因为学校只剩了二流老师。
最终变成一流的教育资源在培训机构,二流的在学校——培训机构超越学校进化成了教育的主体。政府会允许吗?
加班也一样,你以为突然开始取消大小周、996,是因为资本家良心发现了?
那是因为国家政策导向变了:对生育造成障碍的行业0容忍。一代人的最佳生育年龄,转眼就过去,实在拖不起。
中央说“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前面说的那些政策,都是“积极应对”的一部分,未来动作会越来越频、越来越多。
只有不愿意思考和对政策敏感度是0的人才不把七普当回事。我们关注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择业、结婚、生子等人生问题,其实都在人口普查里有答案。
前两天我还看到有人说:只要中高考存在,就一定有课外培训需求。甚至还在讨论教培行业能解决多少就业问题。
都疯了吧?了解一下90年代下岗职工的人数和规模,就不会发表这么幼稚的言论。
眼看海啸就快来了,有些人还在沙滩上选泳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