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太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15 03:1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太后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太后》是一本由(日) 加藤徹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太后》读后感(一):读过就算了,不用认真呵呵哒´_>`

  很遗憾,这位作者的视角并不客观。字里行间,透露着日本的政策怎样正确,中国的政治怎样无能,实在有失偏颇。作者自带各种莫名其妙的抱欧洲大腿优越感。中间穿插无数野史,把野史当做正史来叙述。虽然历史难分真假,读历史也是为了锻炼思辨能力,但这本书,完全不用思辨啊亲,读过就算了,不要认真了呵呵哒´_>`

  《西太后》读后感(二):校队不认真

  91:第二天因为九月十二日。

  《西太后》读后感(三):不值一读

  之前的评论有些随意,修改如下。

  译文粗糙而生硬,看一眼基本就知道原文什么样子,译者水平之低令人叹为观止。

  书的内容乱七八糟。凡细节处多有惊天动地之脑补和阴谋论,没说两句就开始贩卖名为「史观」的私货,有类于肥皂剧里掺加洗衣粉广告一般令人生厌。

  参考书目乱七八糟,作者引用的都是通俗读物,最看得过去的史书是《清史稿》。《清史稿》当然是很棒的基本文献,但是……

  总结来说,这本书就算是作为通俗读物也属于内容欠佳一类,且译得极其粗劣,“鲤译丛”的招牌已经被打烂了。

  《西太后》读后感(四):读《西太后》

  里面日本人对于中国的政治生态的观点比较有用。

  74 中国政治的常规,首先通过揭露违法行为的鞭策使得官僚群屈服,之后给他们一些甜头。

  79 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清朝中枢出逃带来的西太后与大臣结交的机会。

  咸丰帝出逃,因为当时没有可以取代清朝的势力。

  当时西方军队最多深入海岸两百公里,不然补给会有较大问题。

  在科场案和钞票案两大疑案中肃顺得罪了大多数的官员。

  政变与抓捕四人帮过程颇为相似。

  曾国藩等身处末世所感的谨小慎微,与西太后想延长清朝寿命的倾向相匹配。

  164 洋务运动与开发独裁。当时的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些所谓开发独裁的国家中,处于政权中心的家族和财界人士相互勾结,一方面行贿受贿和腐败逐渐日常化,另一方面抑制下层民主主义需求。

  清流派只是起到被利用的作用。

  《西太后》读后感(五):她是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密码

  1.很多史料直接援引于《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一书,并直接把其当作史实; 2.对西太后用韦伯的传统型、法理型和魅力型进行,这三种“型”都为老佛爷在不同历史时期主动地使用; 3.老佛爷想要的只不过是作为母后享受万民仰慕、奢华无忧、儿孙孝顺的生活,想安安稳稳的过五十、六十和七十大寿(每次大寿前都会遇到战争),“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她真的有那么大的权力欲吗?理想中的生活和现实中的残酷真相之间形成的张力让她不断地做出新的决断,逼着她不断地往前走,是不是已经忘掉了初心?不得而知; 4.至少在成为老佛爷、亲爸爸之前,她统治的女性特征还是挺强的,以女人特有的感性、歇斯底里、不连贯、爱用直接而非迂回的方式处事,而后期的处理政事的方式明显老道、娴熟很多,其处事方式愈来愈体现政治的技术性,明显掌握了“政治的技艺”,从而冲淡了其统治的性别特征; 5.期间,她及光绪,对待现代化、改革或现代性,也存在三次浪潮,光绪肯定(慈禧冷眼旁观)、慈禧否定、慈禧肯定; 6.袁世凯等成年人考虑的是利弊,而非善恶; 7.在她统治时期,很多近代中国政治反复出现的现象之雏形、现象之原因都显现,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

  《西太后》读后感(六):“解毒”被影视剧妖魔化的西太后

  文/王绍贝 自由撰稿人,汕头

  小时候最早知道西太后慈禧这个历史人物,是从讲述慈禧生平的“小人书”而来,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阴险、残忍,后来看到香港拍的清宫剧,慈禧是个与恭亲王有私情的,擅长宫斗的“坏女人”,在教科书和大部分关于清史的书中,她都被列为“人民的敌人”、坏人中的A级。后来我还看到一部以慈禧为题材的老电影《垂帘听政》(1983年出品),这部电影在场景制作、服饰考证等方面,是比较严肃的,接近历史的,但对于慈禧这个历史人物则是刻画成了一个大妖婆,刘晓庆扮演的这个慈禧简直集古代“坏女人”的形象于一身,妒忌、残忍、阴险……电影结尾,慈禧痛恨的丽嫔被她斩断手足成为“活的不倒翁”,看到这一幕真是“吓死宝宝了”!但根据加藤徹先生的考证,历史上真实的丽嫔为咸丰帝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而且在后宫安静度过了余生,在五十四岁时寿终正寝。电影的编剧为了妖魔化慈禧,不惜虚构出这样一幕,应该是把历史上吕后斩断戚夫人手足做成“人彘”的故事“栽赃”到慈禧身上了。

  《西太后》读后感(七):最后的潜规则:忍

  日本人写西太后,更愿意从女性的角度去原谅她;中国人写西太后,多数从统治者的角度去要求她。所以,前者的初心是做一个“崇庆太后”式的贵妇,却被时代和权力逼上了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后者直接就是一个武则天式的权力女人,是“紫禁城唯一的男人”。

  西太后的政治到底是怎样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有趣的思路:在一个陷入统治危机的社会里,“东条效果”反而会让政局更加稳定。这种政治上的悖论之处就在于人人都有机会做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没有人愿意做那根稻草。反对派基于“换人也不一定有更佳的人选,反而失去一个注定可以负责任的人”的心态,与对手基于寄生模式而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达成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统治者的腐败行为都不能做直线型的理解。因为他所攫取的利益要通过某种管道不断输送到利益链末端。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没有一个庞大的寄生群体,统治者是绝不可能形成有效统治的。

  西太后时代的中国政局,是一个以西太后、后党、反对派三方形成的权力平衡过程。事实上这种平衡接近于完成,但年轻的光绪帝与猥琐的康有为一同“轻率”地想打破这种平衡,结果打散了自己的团体,打乱了中国的政局。

  政治的第一要义是“忍”。西太后也是靠屡次的“忍”才最终登上权力的宝座。历史容不得假设,光绪帝能否成为明治天皇般的人物已经不重要。但西太后时代中国的影子直到现在还是若隐若现。

  《西太后》读后感(八):从慈禧看清末中国

  答辩结束后买了鲤译丛里的《西太后: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作者加藤徹没有脸谱式的描写慈禧,而是把她的生平置入中国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虽然是日本人写的整体来说也比较客观。

  我在高中时代时常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扼腕叹息,十分不理解李鸿章为何要在国家危亡之际“避战保船”。这本书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与明治维新“和魂洋才”之辨的角度给了我答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没有明确的现代国家构想,洋务运动的主导者与支持者们各自心怀鬼胎——曾国藩们认为清朝大厦将倾,希望把实力保存到新的时代;慈禧太后则希望用洋务派给大清续命,同时压制宗室大臣。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大员们在主导政区内洋务运动时培植个人势力,蜕变为军阀,而军阀的军队就是话语权,为了政治权力军阀不会全力抗御外辱保护国家;而慈禧太后也不可能全力支持洋务派,因为这样会打破朝局势力平衡。在制衡的情况下,洋务运动步子太大就会被泼上“卖国”的脏水,只能“中体西用”举步维艰,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就停滞不前了。而明治维新“和魂洋才”则是有明确的建立现代立宪国家的构想,能够全方位改革而不会被诬为卖国,在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同时,明治政府以血的代价废藩置县完成了中央集权,建立了为国家利益而非个人政治权力战斗的现代军队。当一个军阀的军队遇上一个国家的军队,结果可想而知。

  尽管慈禧没有逃脱封建统治者的局限性,但她仍然是一个出色的政治玩家,一个优秀的“平衡者”,一个称职的大清续命师。在中共诞生前,没有一个政党能够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慈禧能做的也只有平衡各方势力不让清王朝崩盘。慈禧有中兴大清的野望,但是无法接受新的时代没有她的事实,所以她在催生了中国现代化的萌芽后又不让它长大,最后这点萌芽也被甲午和庚子的战火烧尽了。在生命的最后,慈禧痛定思痛后也有过建立立宪国家的构想,但是已经太迟了——在她死后,清朝已经没有可以平衡各利益团体的政治家了。她死后三年,清王朝土崩瓦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慈禧的确是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

  《西太后》读后感(九):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西太后: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的前言中写道:“一个时代常常只通过数人的面孔来表现。”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法避免要面对的一张历史面孔便是西太后,大多数中国人更习惯称呼她为慈禧太后,并且在谈及她和她所代表的那段历史时,总是嗤之以鼻,又痛心疾首。

  正如《西太后:大清帝国最后的光芒》中一书所说的:“西太后的时代造成了让鲜血倒流般精神上的外伤。”西太后以及她所处的时代,是让近现代中国人感到痛苦而不堪回首的一段历史。西太后她走上政治舞台之后的一举一动,她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深深影响着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发展、文化生活,乃至价值判断。西太后其人,一直承受着主流历史批判的骂名,但在批判之余,公正客观地看待这个人物和那段历史,确有其必要。

  西太后之于这个气数将近的大清王朝,孰是孰非,复杂难定。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种历史命运的走向,既有必然性,亦有偶然性。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砝码,都主要集中在了西太后一个人的身上。本书认为,西太后的人生理想不是成为武则天这样的政治人物,而是成为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后这样安享晚年荣华富贵的女性。由此她所作出的决策,她把持最高权力的终极目的,是延续大清王朝的气数以满足自己享受帝王家极乐待遇,而不是为了大清江山社稷的前途。这是她的自身局限性,也是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造成的。

  作者加藤彻从西太后的家世背景谈开,洞悉西太后人生经历的大事小情,以及这些是是非非给西太后带来的影响。本书对于野史保持了严肃认真的辩证态度,作者以论证的方式,让一个个道听途说数百年的野史段子不攻自破。

  作者强调自己写成此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讲述西太后其人其事,而是要借分析作为历史现象的“西太后“,试图向日本人介绍中国社会的历史特征。他还时常用中日两国的社情历史来作为对比,借用处在相同境遇的人物说明,这既能帮助日本读者理解彼时的中国历史,对于中国读者理解历史也有很大帮助。借由日本学者之眼,观察中国历史与社会,也给我们的求知视野打开了新的窗口。

  《西太后》读后感(十):客观评价很重要,但一定要客观。

  本着对甲骨文的信任阅读了本书,可惜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不会特别高。 基本观点是:本书中规中矩,后半部分洗地嫌疑太重。 我不知道反传统,反认知是现在的潮流吗?从易中天品三国以来,这种反传统认知一直受到鼓励,尤其是一些学者在阅读理解书写历史时,天然的选择了站在传统理解的对立面,有为了标新立异而创作的嫌疑。我并不反对反传统认知,质疑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优秀基因。但这种质疑要有根有据,同时要把握住一种度,不然这种质疑就会变成抬杠。也即纵然跳出既有的评价圈,客观公正地看待一个人很重要,西太后在历史上的评价确实是不能简单的单一来看,在认知上还是需要批判的对待,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从主要否定就一定要倒向主要肯定。

  回到这本书,加藤徹的这本书在描写西太后前期的时代背景时,能看出来作为一名日本学者,他下了一定的功夫,很多地方写的思路和视角也很好,尤其是在对比日本的近代化时。但是,当书本的脉络进入到西太后掌权部分时,对他的错误过于宽容,缺少对当时时局的反思,营造出一种其本人有心却无力的氛围。我认为这样的描写是不成熟的,相较于本书对西太后的描写,我更倾向于苍穹之卯中田中裕子的表现,他的表演刻画出了一个政治家,一位女人,一位长辈,一位准母亲的不同角色积聚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效应。

  再回到如何看待西太后上,西太后的“成功”基源于体制机制与个人能力,以及历史机遇的竞合。我们惊叹于他的政治魄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因为她的局限和私利,给民族国家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样的深远影响比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更为重要。现在很多人的观点是,正是因为西太后的英明举措,中国才没有步印度等其他国家完全殖民化,亦或是分崩离析多国化的后尘,此种观点逻辑性就有问题,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时间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决定了推行殖民举措的复杂性,我们现在知道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治理体系,放到殖民上来也是这样的道理。如何对待19世纪的中国,与如何奥斯曼土耳其等等完全不同,中国巨大的传统力量在十年浩劫中,都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更别说通过他国力量进行颠覆。放到现在,如何处理利比亚的问题,如何处理伊朗的问题,如何处理阿富汗的问题,如何处理巴勒斯坦的问题,我们能用一个方法吗?处理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不同的方法。也正因为此,我认为中国没有步其他国家的后尘,有西太后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特点,5000年岁月的积淀下乡土中国带来的差序格局,士绅治理体系与中央的分权,科举致仕的影响……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判断,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有综合连贯宽广的视角,要有客观公正平和的心态,这样可能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还原历史。

  最后我再提一点我自己的想法:我们读史学人,不能功利地从自身喜好的角度去看去想,而应该把他的举措放到民族社会国家的视角下来看待,这样对于我们把握住一个基本原则,也即“有益”更有帮助。抛弃了他对历史对时局的错误影响,因为他政治上的魄力与手段,而单纯的来称赞他,实属不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太后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