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决策的智慧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5-14 01:0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决策的智慧经典读后感有感

  《决策的智慧》是一本由大卫 R.亨德森 (David R.Henderson) / 查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一):叫决策的方法更合适,谈不上智慧

  1. 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决策的质量。

  2. 做决策的依据,不应该是理由而是结果。

  3. 行动的理由往往是一个人为自己的行为找的合理化借口。

  4. 做决策时要注意不能忽略了机会成本,也不能总惦记着沉没成本。

  5. 在决策中要根据16倍法则来判断不同决策的重要性差别,要对影响大的决策花更多的精力,而不是在所有的决策上花一样的时间。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二):大杂烩,至少比没营养强

  看完这本书,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实际上可以养活几个畅销励志书作家,顺便养活几打简书作者,里面的很多经济学原理,在很多书里面似曾相识,但是在这本书里面至少还是说得更加清楚易懂的。

  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内容很详实,很多原理在生活中似乎都很适用,可以解释很多问题和事情。

  这本书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结构的松散,读某些章节的时候觉得还是有所收获的,但是读到后面已经忘记了前面的内容。

  但是,至少大杂烩好比没营养强吧。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三):笔记

  1.区别决策的质量来自于思考问题的视角。 2.具备做决策的基本知识。有两点是我们欠缺的:a.结果比理由重要。b.价值是关键。 3.两个陷阱:a.不计算机会成本。b.计算了沉默成本。 4.掌握做一个好决策的思考方法: a.第三条路。我们总是过早地停止寻找那些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列出现有的解决方案并主动积极寻找新的可能的解决方案。 b.16倍法则。好决策与坏决策获取的收益可能相差16倍。所以在好决策上要有更多的投入。 c.临界值法。计算各个决策需要付出的代价。 5.留心做决策的注意事项。比如决策和道德的关系。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四):选择正确的难受

  1.难受的选项往往是正确的选项,舒服的选项往往是错误的选项。人的大脑会倾向于选择舒服的选项,并为它找到所谓“合理”的理由。 2.基于以上事实,得出结论——结果比理由更重要,是一个个正确的结果改变你的人生。那么,选择正确的结果,哪怕难受。 3.如果两个选项各有优劣,难以抉择。不妨试试把选项量化,量化成具体的分数或金钱或其他什么,也许会更好。 4.这么一单位时间,做了这件事就放弃了做另外一件事。所有你放弃的事情中最有价值的那件事,就是你做现在这件事的成本。 5.换句话说,每一单位时间里,你做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你做事情的成本是你放弃的最大价值。 6.已经付出的不是你的成本,无须考虑。 7.一个好的决策,标准是——最小成本最大收益。 8.事情要分轻重缓急,重要的事情多花精力,不重要的事情少花精力。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五):决策极简线条

  在得到听完的书。 主要内容浓缩为:决策两个要素,两个成本。决策借助有,第三选择,临界点,16倍法则。 决策两要素:不理由,要结果。量化对比。

  决策时不要以理由为先导,比如报仇杀人有理,但以此去做,违反法律,天天坐牢,得不偿失。以及,理由不可靠有时候人做了某个不合理的决定,会下意识给自己找充分的理由。比如父母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要孩子拼命读书,但是会给孩子找“为你好”的理由,然后用这个理由逼着孩子去做,还自觉正义。 决策用结果,付出和得到性价比来衡量。可以量化简化。比如一个小时工作和一个小时做家务赚到的钱是不是一样,同时考虑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人能好不在意脏乱差的环境,那做家务价值很低,但是对不能忍受的人来说,做家务是有价值的。

  两成本 决策时不能忽视机会成本和沉默成本。机会成本指你选择做家务的一个小时用来创造了50元价值,而这个小时本来可以用来工作赚100元,100元就是机会成本。沉默成本是你遇到一个渣男渣女,发现对方本质后,惋惜先前投入的,及时止损,前头的所花的就是沉默成本。

  所以做决策时,要左右衡量,前后衡量,不要眼里只有一个目标,一个选项。

  决策时三借助。

  决策时要注意不是非A就B,有第三个选择。 例子:去一个酒店,枕头很不舒服,入睡困难,换酒店要加200元钱。第三个选择是自己去买个20元枕头。

  16倍法则。 所有事情有28比,百分之80的钱被百分之20的人掌控,百分之20的人决定百分之80人的权利。所以,做决策时,要分轻重缓急,优先倾斜给百分之20的头部,这样才能换来16倍的收益。

  临界点。 面对A和B两个选项,选一个临界点折算价值比对一下。例子:做艾滋病药开发的一个公司,在犹豫把药交给大销售公司发售,还是自己发售。顾问给他们算了一笔账,假如给大公司销售,5年要销售多少,才能让艾滋病制药公司扣除付出大公司的费用和各种成本获利,结果是艾滋病公司自己销售的5倍,这不现实,因为艾滋病人市场有限,卖不到那么多的病人。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六):如何拿主意

  来自经济学的大卫R亨德森以经济角度对日常行为和一些公司管理行为进行效益分析,给读者呈现了关于决策的缘由和相关建议。看待问题的立场取决于你希望得到的结果。充足的理由,有时并不是展开行动的理由。这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判断一笔交易好坏的唯一标准就在于他给你带来的价值和所付出成本之间的差额,而不是该商品与平常卖价相比的优惠幅度。运用辨析力是一种大幅度提升思维清晰度的简便方式,可以拨开迷雾,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正是人们的需求、利用、喜好以及流行风尚决定了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值,而这一点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大多情况下,经济学的教授会告诉你沉没成本和理性行为并不相关,但却很少会去区分令沉没成本相关的两种明显错误的方法。花费在各个项目上的时间无法成倍增长,但是工作效率却可以呈非线性实现惊人的增长(注意80/20法则和16倍数)。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目标,以确定付出多少思考和分析才是适当的。我们能够而且也应该计算出信息的价值,因为信息的主要价值在于其改变我们行为的能力。数据陷阱源自人们对容易获取的数据过度依赖。不是所有能计算的都有价值,并且,不是所有有价值的都能计算。关键是要着眼于大局,看看是否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在做出选择之前了解自己目标的另外一种方法。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需要确定哪个是你的目标,哪个是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将目标最大化,但是不要用手段去代替目标。不要因过度关注实现手段,而忽视了目标结果(福特的利润最大化和价格与销售管理为例)。偏见的产生通常是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视角不完整,往往会影响我们的感知,从而影响对这个世界形成的种种思维模式。针对问题付出的努力要与问题的重要性成正比。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如果关注次要的事情,那么花在最重要事情上的精力就必须会减少。虽然想要结果,但能控制的是你的投入。做决策时,所承担的责任之事不可挽回的那部分,并非全部。概率本身就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期,而随着信息量的提高,概率逐渐从主观转向客观。制定决策时不要寄望于运气,应该选择按照逻辑最有可能带来好结果的方案。可以绘制决策树形图,对各种结果的价值及其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当我们面前有两条道路可选时,临界值告诉我们达成相同的结果所需满足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好的决策是在相同信息条件下,下次仍会反复做出的决策,而不是恰巧在某一时刻带来好的结果的决策。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七):是本不错的书,更适合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读者

  首先想说,书,真的是非借不能读也。上周从姐姐家拿回《思考的艺术》和这本书,一个星期,两本书都读完了,而我自己书柜里的书很有很多都没拆封呢。

  转回头来谈一下这本书,很多内容都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作为专业就是经济学的我来说,乍看上去觉得不过如此,但是继续深入读下去,有了更多的感想。是的,我的专业是经济学,他说的我都懂,可是我是否曾经把经济学的这些基本常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呢?我是否非常慎重地做每一个对人生至关重要的选择和决定呢?显然没有。实际的情况是,越是不重要的选择,越花了大量的时间,比如网购,为了凑单、为了同一件东西在哪个网上买,我能整整折腾一上午。我对于自身重要的决定,心里总是觉得害怕,或许是对未知的恐惧,然后就是逃避,根本不做决定,任由事情自由发展,又或者草草作出一个决定,再为自己找出很多证明“合理”的理由。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明显是不适的,因为我看到了很多很多自己的不足。比如,我根据这本书中思考了自己最近面临的一个难题,发现解决它的价值是15万!而我已经逃避了好几个星期了,即便是现在,我知道事情如此重要,还是很不安,不知所措。所以,与思维想搭配的不仅有智慧,还有勇气。

  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与同一系列的几本书是相延续的,比如说,第六章偏见与《清醒思考的艺术》有着同样的角度和思维;第八章创造更好的方案与《思考的艺术》中的内容也有很多契合点。个人最喜欢第十二章,觉得很有启发。我一直在实践断舍离,物质上的断舍离固然重要,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启发:思想上的断舍离和信息的断舍离也十分重要。每天在浩瀚的信息中有种溺水的感觉,而本书给出了信息的标准。

  阅读这本书,关于时间的思维让我充满信心,关于数据和计算的思维让我更能明智地作出选择或者至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阅读仅仅是开始,行动对我而言,更加重要,也更加艰难。给我勇气!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八):做决策的核心公式

  抱着“怎么做决策”的问题来看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就变得十分简单粗暴。

  我承认大多数时候我们做决策会仅仅考虑他是不是我【想要的】而忽略他背后的成本,也有许多人注重逻辑的【前后一致】而做决策,譬如一个有趣的例子“如果那个女生真的喜欢跟我玩,就不会作出因为明天约了人而作出放弃今晚跟我约会的决策”,这个生活中我也碰到过,并且也有跟这个男生一样的想法…暂且不讨论这里的原因是男生想太多或这个女孩不懂决策做出错误决策。我们注重的是如何做出好的决策。

  由上可得,作决策的衡量标准是“收益-成本”,嗯…这个跟我们商业里的利润=收益-成本是一样的,用这个角度来分析也是很有意思。

  问题在于怎么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这个问题在看书前我的答案是内心价值观对其估价,书中给出的建议亦是如此,不多讨论。

  接下来书里给了两个建议,恰好我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略懂皮毛,所以明白做决策需要注意勿忘机会成本和忘记沉没成本。

  对于机会成本,我们一般认为机会成本越大的事情越不值得去做,相反越小越值得去做,因为机会成本是你所放弃的选择的最大收益。而此处考虑机会成本是计入成本的,意味着做决策时如果一个决策的机会成本(所放弃的选择的最大收益)越大,对该选项的成本估计也相应越大。

  对于沉没成本,这个工具是真的好用,学会这个工具可以让头脑清晰很多。简单来说就是,已经盈亏的事情都过去了,不应该作为你当下决策的依据,好比如哪怕我浪费再多钱再多时间买下这个课程,但现在我就是有一个更好的选择去进修自己了,那我就应该毅然放弃这个课程。就这么简单,学会沉没成本在生活中会让脑子清晰。

  最后是本书提出的三个方法,个人觉得比较废话,简单概括一下就好。

  方法一:寻找第三条路。即在决策前思考一下,是否摆在眼前的选项就是所有选项。

  方法二:十六倍法则。这个十六倍不大重要,论证也比较扯,实际生活中也未必是十六倍,他的意思就是在重要的选择面前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带来的影响往往深远,这个深远如果用利益来衡量可能是错误决策的十六倍,比较扯,不多论证。

  方法三:逆向思维,由目标倒推自己需要的选项。

  以上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三个方法是思考工具,做决策前要多想,两个成本概念是理清头脑的成本计算工具,一个核心公式,最重要!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九):让决策充满智慧

  当人们驾驶前进的巨轮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前进时,“动力”只能保证前进,而方向的判断则需要高瞻远瞩的决策。无论是闲暇的生活中还是繁忙的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需要决策的情况。那么,如何在各种情况下更好地做决策呢?

  本书作者David R. Henderson 与Charles L. Hooper,将为你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法,使你以更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为你清晰的思想锦上添花。 《决策的智慧》是一本较为独特的经管类著作,书中的故事包罗万象,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常用的经济学知识,如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沉没成本等,并具体引用了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丰富实例,上至价值万亿美元的商业决策、下至作者(David)在攻读博士期间犹豫“该不该为博士学位”等问题,作者用鞭辟入里的分析,教授人们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做出英明的决策。个人认为,本书中的理性的分析比普通的“心灵鸡汤”更有说服力,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第8章“关注你能控制的投入”一小节,提到了一句话,“用经济学的话说,虽然你想要结果,但你能控制的是你的投入”,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专注过程,而非一心想着结果。我们选择的是事情,但不一定能实现想要的结果,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能掌控的投入之上,一个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毕竟有限,专注结果会只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导致结果变得糟糕。

  第11章“帕累托定律和16倍数”讲述了广为人知的“二八定律”,即20%的投入会得到80%的产出,或者说20%的人创造并享受80%的总收入。这个定律表明生活中的很多关系都是非线性的,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1998年,美国1%的富裕家庭拥有总财富的38%。非线性的生活告诉我们,必须要从事情的重要方面着手,以此减少支付,增加收入。

  最后提一下本书的一个小错误,P146,最后一段,“做决策时,我们…”该段落首行缩进了“3字符”,而非“2字符”。

  《决策的智慧》读后感(十):不错的书,从经济学角度入手讲决策思维

  

许多关于“策略”、“决策”的书,到头来还是讲心理学、博弈论,完全不是我喜欢的书。这本书是从经济学切入讲如何决策,还是挺不错的。

两位作者都来头不小,内容也不错,就是知识点归纳得有点乱。

1. 决策表,引进概率与分值

2. 风险与收益

2.1大胆接受小风险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规避大的风险。但对于小的风险,我们应该大胆的接受挑战。机遇通常都是以风险的样子出现的,一味回避所有的风险,我们将失去了成长和获益的机会。

对于风险很小却意义重大的情况,我们建议你勇敢的选择风险。

2.2同样的事情,不同人做承担的风险不一样。

毒品交易是高风险高利润行业。假设两个人同样面临被没收财产的可能后果,一名20岁左右,总资产只有1000美元的年轻人可能乐意冒这个风险,去赚取2万美元;而另一名40岁左右,总资产达20万美元的中年人则会寻找更安全的方式去赚钱。

他们自身情况不同,对风险的理解也不同。年轻人认为,虽然他有可能损失1000美元(这种概率很小),但这是赚取2万美元的大好机会。而对于中年人而言,机遇相同,但可能遭受的损失却比年轻人高出了200倍。他们面临相同的概率,但可能发生的结果大不相同。换言之,越富有的人从事贩毒的风险就越高。

3. 可行性

理想是美好的,但要考虑可行性。

4. 收益与成本;价值与成本

4.1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

如果一件物品会耗费100美元的成本,但它对我们而言却有200美元的价值,我们就应该买下它。

4.2边际量

让我们考虑第一种情况:你愿意离开水生活一年,还是离开钻石生活一年?再考虑第二种情况:如果你赢得了一场比赛,奖品有两种,一袋钻石或是50加仑水,你选哪种?

在第一种情况下,选择钻石就意味着你被完全剥夺水,水的边际效益大于钻石。而第二种情况下,选择钻石,你增加了财富,完全可以买到水,钻石的边际效益大于水。

4.3不要小看那些一点点的努力,你做了不是比没有做更好吗?

4.4决策分析要向前看

决策分析要向前看,关注的是边际量(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而不是回头看沉没成本。

4.5判断一笔交易的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它给你带来的价值和你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差额。

而不是该产品比平时卖价相比的优惠幅度。除非你想进行套利交易,进行低买高卖。

5. 是开销还是投资?

如果你把所有的支出都换看成开销,自然会努力减少支出;但是如果你把他们都当做投资,自然会想到他们的价值。

着眼于大局,明确你的目标是在现金流约束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你就会意识到你必须投资才能有所回报,而且会巧妙的在短期的现金流和长期的利润间寻求平衡。

投资通常不会立即受到回报。

6.有轻有重

6.1真正必须做的事

许多人思维不清晰的一个原因是,生活中有太多人为制造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早上起床时,头脑中就有一大堆“必须去做”的事,每日不堪重负。

但其实,世界上我们真正必须要做的事情少之又少。

6.2“16倍数”

根据二八法则,20%群体中的人要比80%群体中的人重要16倍。

玛丽有10个朋友,每一个她都很喜欢。所以她试着把她的时间平均分给朋友们。对玛丽来说,这是最好的方法吗?根据80/20法则,玛丽可能仅从两个朋友那里就得到80%的友情和欢乐。玛丽试着平均分配和所有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是不明智的,她应该有意识地将她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价值最大化。她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与那两个朋友待在一起,与其他8个朋友相处的时间则可以少一些。如果她那两个最好的朋友同样也最喜欢与玛丽待在一起,那么,玛丽就是在帮助她最喜欢的人。

6.3关注程度应与重要程度相当

最高效的利用时间,将你的努力投入到价值最高的工作上。

如果产品A预期每年将创收10亿美元,产品B预期最多只能创收300万美元,那么就不应该在讨论这两个产品时都花费了相同的时间。也就是说,只需投入5~10分钟对产品B进行讨论,而投入在产品上的讨论时间则至少要超过一小时。

7. 临界值

离成功还需要多少量?

8. 备用伞

如果主降落伞失灵,备用伞的成本和它的价值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9. 套利

套利几乎不考虑商品,对于我们自身的价值,主要着眼于他对于另外两个人或两群人的价值。

比如A是否比B更看重这件物件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应该尝试从B手中买进,再将它转卖给A。

寻找市场估值过低的资源,以低价雇佣他们,然后利用这些资源来获取更高价值。在派克的意思中,他只需要知道龙骨作为铅出售比其自身价值更高。弗里德曼雇用一个黑人妇女作他的秘书。其实他并不在意秘书是黑人还是白人,他只希望按照给定的时薪找到最好的秘书。而由于他人偏见,黑人妇女在就业市场上的薪酬比较低。

10. 受限资源

生活中我们总是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限制你的资源就是你最重要的资源。

假如你有10种投入,但只有一个是受限资源,虽然你提高其他9个,但完全看不到任何收益,想要提高产出就必须提高受限资源,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11. 短暂稀缺与真正稀缺

当需求量远超供给量,买家们竞相抬价,商品价格上升。

短暂稀缺:搔痒娃娃的稀缺是人为造成的,只要给予时间,制造商就能够制造出足够多的相同的娃娃,无论需求量多大。其价格注定会下降。

真正稀缺:真正有意义的收藏品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值,因为它的供给真的有限。比如一些绝版经典跑车、一些绝版画作。

12. 问题的原因通常出在变量上

你所观察到的变化一定是有原因的。解决问题的诀窍就是探究变量,而不是那些没有改变的因素。

13.关于商业

13.1主观价值论

产品获得价值不是因为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量,而是因为它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

13.2竞争优势

企业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达到销量目标或占领市场份额,而是要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这样收益和市场份额就会随之而来。

既然市场份额通常情况下只是手段,它本身不是目标,那么争夺市场份额可能会最终妨碍公司的成功。

13.3为客户带去福音

为客户带去福音,那么盈利就会接踵而来。

14. 不跟随传统

我们都默认并遵循传统,但事实上我们应该有意识的选择最佳、最适合自己情况的做法,而不是盲目的沿袭前人的经验。

妻子正在烹饪火腿,她先是切掉火腿的两端,然后再将火腿放入锅中。丈夫很好奇,问妻子为何要切掉火腿的两端。“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妈妈总是这样做。我过会儿打电话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她打电话问妈妈,妈妈给出了几乎相同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但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后来,她又联系到祖母,祖母告诉了她自己之所以这样做的确切原因:“我家的锅太小了。”

15. 清楚自己的目的,再做选择

当你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断时,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

16. 不择手段者孤

自私的人认为可以用目的解释手段,对目的的强烈关注使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为实现预期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有道德的人认为即使目的是正当的,也绝不可以不择手段。如果我们折磨并伤害100个无辜的孩子在他们身上进行试验,我们就可以永远的治愈癌症,我们是否就能够这样做呢?

想知道一个人的真面目,就观察一下他如何对待地位低下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会尊重每个人,一个虚伪的人只会认真对待那些他认为重要的人。

没有人放心跟不道德、不诚信的人有业务往来。看到他欺骗别人,你自然会担心他这样对待你。

与其说行骗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不如说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它是愚蠢的。

在某些情况下不诚实是可以被接受的,例如说你虽然不是句句属实,但你遵循了道德的实质精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决策的智慧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