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决策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4-11 23: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决策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决策艺术》是一本由约翰 S.哈蒙德(John S. Hammond) / 拉尔夫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决策的艺术》精选点评

  ●2016-7-26

  ●感觉没有太有新意的书

  ●可以再读一下《斯坦福商业决策课》,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

  ●决策方法论,先定义正确的问题,澄清目标,找到备选方案预测方案结果,做出取舍。

  ●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按照这种模式,一步步扎实走下来虽然还是无法保证的决策就是100%最精明的,但最起码可以问心无愧,因为已经尽全力了!

  ●没啥用的老派西式方法论书, 速读掠过

  ●PrOACT是基础的时序过程方法。有两点还挺有意思:1.在评估备选方案时的“等价置换法”;2.在应对风险的决策树时,加入渴求程度量化标识的风险承受力进行概率外的,第二次加权计算

  ●对于选择困难症的帮助极大,毕竟正常人在面临不同的选择的时候总会摇摆不定乃至焦虑痛苦。每个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懂得如何决策,如何计算风险利益,所以这本书于我最大实用之处在于规范思考范式流程

  ●本书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决策框架,挺有意思的。 我们需要决策,巨大的决策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通过把决策压力分解为问题,目标,备选方案,结果,取舍,不确定因素,风险承受力等因素。

  ●很好读的小书,但是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读,而在于借鉴的思考的framework来真正思考自己的问题。突然间觉得咨询,尤其是这种不常见情况的咨询,哪怕是流程上的提点/问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给予总结和challenge,还是有其中价值的。

  《决策的艺术》读后感(一):好书

  初读proact方法,觉得非常好。

  再读全书觉得好厚,啰嗦

  再读各章的详解,觉得非常实用非常好。

  决策的精髓是扩充自己的备选项,不要只给自己留一个选项或者两个选项。每多一个备选项,也许就多一个转机

  这是一本小册子,但是值得仔细反复读很多遍。

  年纪小时觉得高考决定命运工作多年后回头看,才发想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次小考,以后还有无数次大考等着大。但是,却从没有谁教过我们如何做决策。proact方法,扩展视野,扩展了有多种可能的选择面,看起来简单,但是实用。

  《决策的艺术》读后感(二):批判性思维列文阅读

  最近系列性的阅读了批判性思维的很多书籍,确实让自己的提问能力提升了不少,对于事情看法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很多质疑的的问题,包括开始质疑这些事情的真实性合理性

  比如:

  1.在看外文书籍的时候,有些看不懂的地方,开始怀疑是不是翻译不好,然后我就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一遍(当然最好的是有一天自己可以看原版外文书籍)

  2.在看到各种各样的公众号文章,公众号推荐的时候,自己也在想,写这篇公众号的目的是什么?受众是谁?对于爆红的一些现象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但是这些见解远远不够,还需要在一些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之后,再次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决策的艺术》读后感(三):决策方法

  我们天天都要在生活、工作中做各种决断,有些鸡毛蒜皮,有些影响一生。决断先要断,判断,衡量,比较,预测;然后是决,选择。决策的水平直接决定我们的人生质量。年轻时我们往往习惯拖延,等待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有很多人喜欢别人替自己做决定。这些人不是领导者,没有自己的人生。

  这本不厚的书由美国哈法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个以教授和研究决策并为提供咨询服务的教授写成,提供一套名叫PrOACT的解决问题的系统流程和方法。

  这套方法简单说来,就是:

  roblems:先搞清楚要决策的问题是什么,清晰定义问题是解决任何问题的第一步。有问题,同时意味着有机遇。

  Objectives:有外部问题要解决,接下来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价值观是什么。这些是决策的标准和尺度。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自然容易主动出击,而不是等问题来找自己。

  Alternatives: 然后要看看自己有哪些选项。结合问题所在,跳出思维定式,不断创新,制订高标准独立思考同时多听取建议,寻找有哪些手段可以达到目标。绝不能懒惰思考;即使不着急做出的决定,早一点思考,潜意识也会帮助找到好的方案。越拖越不利。

  Consequences:仔细预测和评估上面列出的选项,各有什么后果和利弊?尽可能做到精确、全面。同样也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寻求量化,可以把利弊写到纸上有助于思考和衡量;有条件的话可以试试。法国人喜欢把消息先放出来(某种程度上是谣言),测试外界的反应,如果有利就继续施行,如果不利就辟谣、终止。

  Trade-off:这时候就要衡量和取舍,最后决策了。量化思维极其重要。很多人喜欢用量化后的蜘蛛网面积表来比较。

  此外,如何管理不确定性、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测可能随此决策引出的其他问题也分为三章来讲述。问题越复杂,概率、量化的作用越突出。可以通过与别人分担、对冲、多收集信息、分散、投保等方式管理风险。对与决策相关的其他方面要尽可能想的远一些、宽一些。

  这本书的作者还很应景,把我刚刚介绍过的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决策中容易产生的误区在第10章列了出来,包括稟赋效应、沉没成本、锚定效应、现状思维、出发点效应、过于自信、印象陷阱等等做了介绍。为做好各种决策,这些误区再多强调也不为过。

  本书翻译的还不错,例子很多,条理清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祝君万事如意!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决策的艺术》读后感(四):决策的艺术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24330/

  rOACT决策方法:

  问题(Problem):解决正确的问题

  目标(Objectives):阐明目标

  备选方案(Alternatives):列出所有备选方案

  结果(Consequences):列举决策的结果

  取舍(Tradeoffs):权衡各方面的利弊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澄清不确定性

  风险承受力(Risk Tolerance):认真考虑你的承受能力

  相关联的决策(Linked Decisions):考虑相关联的决策

1.问题

  定义决策问题

  1)问问是什么触发了这项决策,为什么要考虑它?

  2)质疑问题陈述中的限制条件

  3)辨别问题的关键要素

  4)了解有哪些其他决策与当前的决策相互影响

  5)确定足够的和可操作的问题定义范围

2.目标

  清晰的阐述了问题后,停下来,想想自己的目标,真正想要什么?

  目标的作用:

  1)目标帮助我们决定要寻找什么信息

  2)目标帮助我们向他人解释自己的选择

  3)目标决定了一项决策的重要性

  辨别目标的方法

  1)写下决策过程中希望关注的所有事项

  2)将关注转化为简洁的目标

  3)将目标与手段分离以确定根本目标

  4)澄清每个目标的意义

  5)测试目标

3.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代表为实现目标所拥有的可选范围。关于备选方案,要记得:你永远不可能选择一个从未想到的方案。不管拥有多少选择方案,你选定的那个,至多只是这些方案中最好的。很多糟糕的选择源于过分依赖“预定方案”,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有限的方案中。

  产生备选方案的关键

  1)利用目标-多问问在“怎么做”

  2)挑战局限

  3)确立高标准

  4)先进行独立思考

  5)从经验中学习

  6)征求他人意见

4.结果

  构建结果表

  要对结果做出尽量精确,但是又不过渡拘泥细节的描述,可以采用下面4步。

  1)想象未来的场景

  2)对每个方案进行自由的描述

  3)排除明显不利的备选方案

  4)把备选方案的描述做成一张结果表

  用结果表对比备选方案

  1)用同一标尺描述结果

  2)选择反应一定精度的标尺

  3)充分利用可用信息

  4)不要过分依赖硬数据

  5)正面应对重大的不确定性

5.取舍

  找出并排除劣势方案

  等价置换法

6.不确定因素

  利用风险预测简化与不确定因素有关的决策

7.风险承受力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炒股时有些人愿意堵上所有本金,有些人不愿意承担一丁点的损失。通过风险预测,能够将不同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并且容易地清除糟糕的备选方案。但是,即使做到了这些,仍然可能拿不定注意,这时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力。

  量化风险承受能力:

  对所有结局的渴求程度打分

  计算每种备选方案的总的渴求分值

  比较与每种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渴求分值,做出选择

8.相关联的决策

  分析相关联决策的步骤:

  弄清基本决策的问题

  辨别减少关键不确定因素

  识别与基本决策相联系的未来的决策

  弄清相关联的决策间的关系

  做出基本决策

  将以后的决策视作新的决策问题

  --------------------

影响做决策的思维陷阱

  过度信赖直接:思维定式陷阱

  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陷阱

  保护早先的选择:沉没成本陷阱

  看自己想要看的:结果式证明陷阱

  错误的提问方式:构造陷阱

  自以为是:过于自信的陷阱

  过于关注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记忆陷阱

  忽视相关信息:基础比率陷阱

  偏差估计值:谨慎陷阱

  试图找出并不存在的规律:随机猜测陷阱

  把巧合神秘化:惊奇陷阱

  《决策的艺术》读后感(五):《决策的艺术》4|这是你要的结果吗?

  精进学思行 王双

  “如果我知道我死在哪里,我就不去那个地方!”——查理芒格

  你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满意吗?你之前做出选择的时候,是否预料到会是这种结果?如果让你穿越回去,你还会这么选择吗?

  本文继续和你分享的是《决策的艺术》中决策流程的第四项——结果。

  为什么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果?原因显而易见,因为我们做决策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和目标相匹配的结果,如果我们能提前知道结果,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做出当下的选择。

  俗话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当初已经过去,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预知未来,选择当下”,我以前很认同要全全意活在当下,我现在有了不同的思考,我认为我们必须分一部分心到未来,虽然我们的肉身无法活在未来,但是我们的思考可以,这就像我们获得了时空穿梭能力,用这种思考来更好地活在现在,这不是就古人讲的“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吗?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结果”指的是上一步——“方案”的结果,当结果分析清楚了,有些决策就显而易见了,而如果方案的结果预测错了,最终导致选择了错误的方案,后果当然是南辕北辙。

  那么,为了更好决策,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分析不同方案的结果呢?我将《决策的艺术》中该部分的内容总结为如下几点:

  1、定义结果的3个特征;

  2、获得结果的2个途径;

  3、整合结果的1个工具;

  1、定义结果的3个特征

  我们如何衡量我们对结果的评估是合理的?书中提到三个重要的方面:完整、准确、正确。

  什么是完整?也就是说考虑结果的时候要全面,比如你要职业选择,有3份工作让你选择,你要评估选择的后果,不仅要考虑当下的薪资、至少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对家人的影响等(可以参考你要离职?请出示数据中,我的职业选择模型)。

  除此之外,书中虽然没提及,但是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要考虑“多阶结果”,这个观念我最早是在雷达里奥《原则》中看到的,雷达里奥提到我们在考虑结果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直接结果,还要考虑简介及后续结果,他以锻炼身体为例,如果你去锻炼,直接结果可能是花费时间,出汗,而且开始有些痛苦,但是它的间接结果却是更好的精力和身材。

  怎么保证我们考虑结果的完整性?可以参考我在金字塔原理:结构思考,清晰表达MECE法则。但是书中强调,我们关注的全面性最好是和我们目标相关的,否则容易跑偏。

  定义结果的第二个特征是:准确。我常用的例子是陪老婆逛街选衣服,“这件好不好看?”,这是一个很难的话题,但是我找到了一个相对靠谱的方法——“恩,这件衣服可以打7.5分,刚才那件只能打6分,那1.5分的差距是因为款式和调性略差”,这样她就不会再纠结了,特别是在多件衣服进行对比时,当她犹豫不决的时候,你不能总是和稀泥地说“都好看,只要穿你身上”。

  这个案例想说的是,如果能够定量化就定量化,无论是通过主观的手段还是客观的手段。当然,这里也要强调,不要陷入另外一个误区——不能/易量化的就不重要,比如你在工作中是否开心,虽然很难量化,但是对你的效率影响很大,而这也影响新生代职业选择(95后)的重要维度。

  正确很好理解,就是结果是靠谱的,书中举一个例,如果你选择一个周么和伴侣吃完饭去看电影,电影时间已经订好,预留了10分钟路程,你需要在不同的餐厅间选择,A餐厅预估等待的时间是5分钟,B餐厅预估是10分钟,但是实际A餐厅要等半小时,这种错误的结果(A、B方案的时间)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当我们知道了定义结果需要考虑三个特征:完整、准确、精确。那我们该如何预测和分析不同的结果呢?

  2、获得结果的2个途径

  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有人碰到过和没人碰到过。

  我一直认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碰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前人都碰到过,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收集信息,看别人当时选择了某个方案,结果是什么,对于现实复杂的世界,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可以尝试用概率去评估不同可能性的结果。还有一个快捷方式是和专家请教,至少是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收集信息,并进行基本分析,而不是当一个完全的伸手党。

  对于没人碰到过,或者不完全一样的情形,我想到的方法是:推演和模拟。也就是基于原理进行逻辑推演,或者是建立模型,用计算机记性预测,如工程中经常用到的CAE分析(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或者是系统思考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3、整合结果的1个工具

  通过前面的两步,我们知道应该获取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如何获取,那么该如何对不同的方案的结果进行比较呢?书中提到了一个很好,但是你肯定也知道的工具——表!

  越是简单的工具,越是有效,表格就是如此。表格通常包括两个维度,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需要需要考虑的维度(结果的完整性)作为一个维度(我通常喜欢用纵列),用另一个维度表示不同的方案(我喜欢用横向),然后将前面的结果(最好是量化的)放入表中,通过这种方式至少有3个好处:①结构清晰;②对比方便;③查漏补缺。

  总结

  本文和你分享了决策的第4步——结果,我将书中的观点整合为123:

  1、1个工具:通过表将不同的方案的不同维度结果整合到一起,便于比较分析和下一步决策;

  2、2个途径:为了获得不同方案的结果,对于有人干过的事,收集以前的以结果或者请教专业人士;对于此前没人干过的,通过逻辑推理或者模拟的方式得到结果;

  3、3个特征:为了保证后续决策的正确性,我们要从完整、准确、正确三个方面对结果进行评估。

  以上就是今天想和你分享的,欢迎来信交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决策的艺术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