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本由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93图书,本书定价:1.55元,页数:1988年4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精选点评:
●居然自认为看懂了。。。
●言简意赅,意味深远。
●強調自由與責任。
●A:为什么您现在的想法和当初不一样了呢? B:…… 再伟大、轰动、被引为创见的哲学所适用的时间仍然是有限的
●论文用
●人只是他企图成为的那样,他只是在实现自己意图上方才存在,所以他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都不是。一个人投入生活,给自己画了像,除了这个画像外,什么都没有。一个人成为懦夫是根据他做的事情决定的,而不是他的气质。——拿出勇气来!
●第一篇说的不错,起码合我的想法。第二篇提问的人语气与其说是尖锐,不如说咄咄逼人加自我卖弄,给人感觉太贱。
●存在先于本质。所以,要紧的是自己作出选择,然后行动,并且为此担负起不推诿的全数责任。在行动中回应选择,在行动中确认存在。这是人存在的自由。然而这责任是沉重的,因为它不仅是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全人类负责。 萨特的存在主义否定上帝和神,主张人回到人本身,掌握对生的自主权。人不是被塑造的,人必须自己塑造自己。人一旦开始存在就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人始终处于不断超越自我的行动状态中。萨特承认人的最终失败,因为没有人能不朽,却也肯定人的行动具有积极意义。无数次失败中哪怕有些许成功微粒震荡,也会慢慢累积演进,最终影响未来。这是萨特指称的人道主义,也是他的学说令我感动的地方。上帝到底存不存在并不是关键问题,关键在于人应该去重新找到自己。他有同理心。
●越看越糊涂
●存在先于本质的初级进阶书。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一):事情是由人们决定要怎样就怎样的
只读了一遍,理解的还不甚透彻,暂记一二。
1.不论是存在主义还是人道主义,都是十分宏大的命题,都是不可穷尽的。
首先是想说,读完之后仍不清楚何为存在主义、何为人道主义。尽管我知道了“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不能代表我理解了存在主义。就算我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内涵,不能代表我理解了存在主义:因为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不以行动为证的理解又算得上什么理解呢?可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行动着的人,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行动为自己下定义,——尽管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那么岂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存在主义者?所以我们理解存在主义的意义在何?在于坚定自己对于行动的信念?
至于人道主义,则是我不太能理解的。人不成为最高价值,因为人仍在形成中,那么人有完全的形态吗?是说有其他之外的东西可以是最高价值的么?这么这件东西必然既有完全形态、也同时被完全认识了。存在这样的东西么?存在最高价值么?
2.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定义自己,那么指导行动的又是何?
其实我也并不好奇指导行动的究竟是何。我真正想知道的是,怎么就确定了由它来指导行动呢?换句话说,那个“自由意志”,到底自由在何处?
就比如,我现在陷入抉择的困顿,我知道自己有自由意志,也知道自己可以做出任何选择,也相信自己会为不论什么选择负责到底。可是我究竟该做出何种选择?我对哪种自由的渴求可以让我做出何种选择呢?——所以才说自由也是被逼迫的自由,对吧?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二):书摘
存在主义,行动的学说
--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
--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的时候才取得存在。可并不是他想要成为的那样。
--如果存在先于本质,人就要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
--不仅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所有人负责。我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
-所以人是痛苦的: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负责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做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做出抉择的立法者。【当一个人做出选择时,他必须为这种选择后果负责】
--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没有人能够提供价值或命令,使我们的行为合法化。人是被逼自由的,从他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情感是由人的行为形成的,所以我不能参照我的情感来指导行动。【在行动中感受自己感情的真实性,用行动证明自己感情---但这不可靠】我可以说我爱我的朋友爱到了可以为他牺牲,但除非我这样做了,我是无法证明我爱他到这样的程度的。
--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的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我们应当不怀希望去行动。凡是我力所能及的,我都去做,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把握。
--人只是他企图成为的那样,他只是在实现自己意图上方才存在,所以他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都不是;除掉他的生命之外,什么都不是。没有人是天生的懦夫和英雄,他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成为懦夫英雄的,是根据他做的事情决定的。
--出发点是个人的主观性,我思故我在。我们从我思中发现不仅仅是自己,也发现别人。发现别人是自己存在的条件,除非通过另一个人的介入,我是无法获得关于自己的任何真实情况的,为我或反对我。
--人在宇宙中基本处境的一切限制
--任何意图,不管多么个别的,都具有普遍价值【人类的共性】
--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人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造就自己,而且他不能不作出一种道德选择,这就是环境对他的压力。【绝对的自我选择,并为此承担责任,个人主义?】
--针对“你们不能够判断别人”的回答:对的部分,不能对他人的具体行为选择进行判断以及有时候的选择只是针对形势作的选择而非真的是进步的善的;错的部分,人是参照别人进行选择,在参照别人时选择自己。比如自我欺骗的人,是一种错误,以及追求自由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的行动最终极的意义(不仅是自己的自由还有别人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对那些无视自身存在自动性和自由的人做出判断。道德的内容是变动的,但这种道德的某一种形式却是普遍的。
--一个人对全人类进行估价也是不允许的,一个存在主义者永远不会把人当作目的,因为人仍旧在形成中
--人道主义:人处在自身之外,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使人存在,同时,人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既然人是这样超越自己的,而且只在超越自己这方面掌握课题,他本身就是他的陈超越的中心。除掉人的宇宙外,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这种构成人的超越性和主观性的关系,就叫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人除了他自己外,别无他立法者,由于听人他怎么做,他就必须自己做出决定;还有人不能反求诸己,而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想)的目标,人才能体现自己是真正的人。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读后感(三):关于“存在主义”的一些整理与思考
这本书分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及《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力荐的,完全值得五星的赞誉;第二部分占了大部分篇幅,前半部分还可以,后半部分论及宗教、政治,没有清晰的主线,感觉萨特的回答像是在“填坑”,被莱维牵着走了,所以访谈并不算精彩。
可第一部分短短三十页纸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理解“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这个概念是伴随着“存在先于本质”这个观点的。首先,萨特举了一个裁纸刀的例子,试说明“本质先于存在”是怎样的。在裁纸刀造出之前,工匠脑海中是先有一个概念的,他知道要造什么,知道裁纸刀的制作工艺如何。那么,“裁纸刀的本质,也就是使它的制作和定义成为可能的许多公式和质地的总和,先于它的存在。”
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他认为,没有一个上帝或神来给人定义其属性,所以“存在先于本质”:
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在他说来,先是有人,然后通过人的自由选择的行动,人才成为他那样的好人或者恶人。英雄或懦夫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的主动选择使他成为英雄或者懦夫。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论点。当然善与恶的区分是复杂的,主观能动性与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交叉的,但萨特这一观点无疑对“性善论”、“性恶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没有天生的善与恶,是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先有了“人”这一存在,然后通过选择,人确定了自己的本质。这是我对“存在先于本质”的理解。 那么,这一观点引申出来的道德意义在于,“如果存在真的先于本质的话,人就要对自己是怎样的人负责。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
但是存在主义者并不到此为止,它还进一步说,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换言之,人在自由行动时,他就是为所有的人作出示范。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则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人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中,他没法避免选择,他不选择也等于作出选择。所以它是一种行动的哲学,是入世哲学;即使不能有力地树立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观,至少可以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以上说法无疑加重了行动者的责任,关于客观规律的辨析书中没有提及太多。萨特承认,“生存在世界上有所少不了的限制”,如劳动,而人的意图就是超过或扩大这些限制,不然就否定或适应这些限制。所谓限制,就包含有客观规律在内。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主观主义一方面指个人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指人越不出人的主观性。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前期人(pre-man)”。不管人现在看上去是什么样子,他总有个未来要形成。“我们都不是完整的人。我们都是在努力斗争以期达到人的关系和人的定义的存在(beings)。”引申出来它是用行动说明人的性质的,是一种行动和自我承担责任的伦理学。在萨特看来,这是一种乐观主义,因为他把人类的命运交给自己手里,希望存在于行动的性质本身之中。
关于“爱”与“情感”,萨特认同纪德的观点,“一种伪装的情感,一种真挚的情感,两者是很难区别的。我要估量这种感情的深浅,只有付诸行动,以行动来说明和肯定我的情感的深浅。”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离开爱的行动是没有爱的;离开了爱的那些表现,是没有爱的潜力的;天才,除掉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之外,是没有的。普鲁斯特的天才就表现在他的全部作品中;拉辛的天才就表现在他的一系列悲剧中。为什么我们要说拉辛有能力再写一部悲剧,而这部悲剧恰恰是他没有写的呢?一个人投入生活,给自己画了像,除了这个画像外,什么都没有。 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径;他是构成这些行径的总和、组织和一套关系。最后,萨特论证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认为,“人必须有一个绝对真理,而这种简单的、容易找到的、人人都能抓住的真理是有的,它就是人能够直接感到自己。其次是这个理论配得上人类的尊严,它是唯一不使人成为物的理论。我们的目的恰恰是建立一个价值模式的人的王国,有别于物质的世界。我们从我思中发现的并不仅仅是我自己,也发现了别人。”
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人们可以把人道主义理解为一种学说,主张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是最高价值。 等到人真实地、完全地存在的时候,那么他和同时代人的关系以及他独立存在的方式,就可能是我们可以称作人道主义的目的了,就是说,那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他和他的邻居的关系以及他自身的存在方式。 人道主义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只有依靠人才能实现。而我们,正处于前一个时期,正朝着那个我们及我们的后代应该或者将来应该成为的人的方向前进,我们只是把人道主义视作我们身上优秀品质的经验,视作跳出我们自身而进入人——从我们的善良的行动可以想见这样的人——的圈子的一种努力来实现。不得不承认萨特理论中的乐观。在他生前最后一次访谈中,他还提出了“兄弟关系”这一概念。萨特认为,人与人之间最深厚的关系是在生产关系之外把人们联结起来的东西。有人性也有能力。
在某方面来说,两个交谈的人就有同一个母亲。显然不是我们根据经验说的那一个母亲。她没有眼睛,也没有面孔;它是某种观念,但却是我们俩互相共有而且和其他人共有的一种观念,属于同一族类就是在某种意义上拥有同一的父母。在这方面我们都是兄弟。萨特反对孔德的那种以人类为崇拜对象的人道主义,认为最后会导致法西斯主义。“存在主义者从不把人当作目的,因为人仍旧在形成中。”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萨特理想主义的一面,同时他在最后的访谈给人一种平和谦逊的形象,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尚不能自圆其说,但他提出来的“人的超越性”确实挺鼓舞人的:“我在创造一种我希望人人都如此的人的形象,在模铸自己时,我模铸了人。”如果人人在成为自己时,都有些责任感,心中有道德律,这个世界应该会和平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