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是一本由蒋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一):一页哲学
#2017年 第7本书#蒋勋艺术美学系列《破解米开朗基罗》 23岁的米开朗基罗创作了《哀悼基督》,年过70的米开朗基罗创作了《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使雕刻不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时间的延续。多少个时代的人们把他的作品贴上“未完成”的标签,这些“未完成”的作品却是一个伟大思考者最完美的句点。他并不在意作品的完成,他在意的是生命的完成。米开朗基罗,性情暴戾,才华四溢,孤傲思索,在他的生命中经过的达芬奇和拉斐尔走后,这位孤独的国王,痛苦的站在生死真空的顶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是一页哲学。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二):关注人的解放
米开朗基罗,无论从美术史还是人文史,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吃石匠家的奶长大”,以雕刻的观念涉入绘画,改写了绘画的历史。他关注人自身的诉求,以饱满健硕的肉体为载体,展现人类理性与欲望的冲突。凹凸有致的肌理,张弛有度的力量,肉体与精神,捆绑者与被捆绑者,米氏赋予每幅作品以极强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隔着千年,依然能感受到挣扎与呐喊。
讽刺的是,在信仰中成长,却将视角定格于人,主题是人的精神,形式是人的肉体。米氏眼中,人不再是神的宠物。人的痛苦,人的快乐,生命的激昂与抗争,无不是人自身价值的探索与证明。从这一刻起,人可以娇傲地面对神,在神面前昂首站立。
蒋勋的破解系列,是相关艺术家的美学普及读本,零基础或感兴趣的,不妨一读。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三):苦难中的智者。
“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将他释放。”
——米开朗基罗
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中取得辉煌成就,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只有米开朗基罗一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
美是一种呼吸。继破解达芬奇、破解梵高之后,美学大师蒋勋再现文艺复兴巨匠,雕刻人性的狂喜与剧痛。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神圣而痛苦。如果没有这些痛苦、挣扎、波折、困顿,便不会有《哀悼基督》《大卫》《垂死的奴隶》……这些令人敬畏的雕像。米开朗基罗从石头中解放了人体,却把自己献祭给了雕刻。
人物雕塑曲张的健硕有力量。好吧,没什么形容词来说,震撼的不只是心那么大点地儿,还有被戳到的眼!!但还得看。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四):了解艺术天才
蒋勋的艺术系列书籍适合我这样的小白读者。
米开朗基罗是从小知道名字的文艺复兴三杰,知道大卫和西斯廷壁画,也就仅此而已了。
在蒋勋的讲解里,我看到了一个从小就禀赋过人、恃才傲物的天才,他谁也不放在眼里,而他有这个资本。看到大卫,看到西斯廷天顶壁画,谁能够不爱他呢。
米开朗基罗一生共有四部哀悼基督作品,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感悟。我权且当自己还年轻吧,虽然我能够理解,也能够欣赏,但我还是更爱他二十几岁刻画的第一部惊艳世界的作品,圣洁平静的母亲和安详沉睡如婴儿的基督。
米开朗基罗还是个建筑设计天才,可惜没有更多建筑作品全部完成和流传。
感慨文艺复兴这段美妙的历史时期,所有热爱文艺的人都身在天堂。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五):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记
对米开朗基罗的了解只停留在他二十五岁是雕刻的“大卫”,读了蒋勋先生的书后,却对米氏凝于作品中的哲学的思想更为佩服(但对米氏的为人却不置可否,特别是他与他一生唯一的对手达芬奇的几次交手情况中的表现)。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美第奇家族朱利安诺和劳伦佐的日与夜、黎明与黄昏的墓的雕刻设计,米开朗基罗让日与夜、黎明与黄昏幻化做人的形象,分居在棺材上的两边,象征从生到死,之后又分别安排了代表“思考”的劳伦佐和代表“行动”(身披战袍,脚微微抬起)的朱利安诺,而在他看来,黎明与黄昏适合思考,日与夜则负责行动,所以墓碑边变安排了不同的形象……这些设计中的用心与思考,实在让人眼前一惊。而米氏从早期专注于细致刻画人物,以致如水的外衣、暴露的青筋在他一刀一刀的雕刻中都显得那么的真实……到后期,米氏提出“最好的雕刻就是将一块石头从山顶扔下,不断地翻滚,会留下最好的部分”……所以米氏雕出的“囚”等作品,在别人解读为未完成时,蒋勋认为那些作品却是完整的,是一种突破。
细看米氏雕塑作品的时间,就会发现他的作品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像大卫是四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统计的时间积累,如此看来,成功往往都需要极具耐心的“精雕细琢”。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六):“创作年龄”是理解作品的一个角度
了解作者的成长环境、朋友圈和创作作品时的年龄,能让我们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创作年龄。根据作者创作时的年龄去揣摩作品背后的故事,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同样,在不同年龄去观察同一个作品,我们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所以欣赏艺术品,要多一个时间的观察角度。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主角总是和自己的年龄相仿,25岁创作年轻的大卫,37岁完成的《创世记》,75岁创造的哀悼基督。作品是个人的写照,而雕塑更是可以超越时间。看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也可以反照出人的经历。 ”哀悼基督“是基督教符号学的专有名词,许许多多的作品都在展现这个题材。米开朗基罗在不同的阶段都完成过这个主题。年轻时的创作,米开朗基罗把自己幻化为年轻圣母怀里的基督。而年老的米开朗基罗,把自己变为站在后面的老者。
成长环境和朋友圈。米开朗基罗和美第奇家族的精英一起成长,同学里就有两任教皇,而正是这些同学的帮衬,让米开朗基罗年纪轻轻就可以在许多重要的场合展现才华。而也是因为同处朋友圈,米开朗基罗可以有机会观摩更多的优秀作品,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用这样的方式去观察文学作品、建筑,也许也会有许多奇特的发现吧。如果有这样一个APP,可以自动根据读者的年龄推荐大师在与读者相同年龄时创作的作品,这种精准推送会带来很多惊喜吧。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七):我读《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系列一
周末两天的时间,一字不差的看完了《蒋勋 破解米开朗基罗》,整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蒋勋现场分11章记录了30多年前年轻时的蒋勋在现场被米氏的11个主题作品,包括绘画、雕塑所感动、流泪。第二部分,是30年后的蒋勋,以时间为轴线,对米氏从1475年出生到89岁去世这一生所创造的主要绘画、雕塑、建筑大约30个作品所做的全面介绍。 阅读的过程中,我被米氏作品技艺精湛折服的同时,更被米氏在人生不同时期所赋予作品的不同表现主题所着迷,被其所有通过裸露的男子身躯表达人本主义的哲学思考所触动。 我被蒋勋充满形容词、抒情的文字打动,也被蒋勋文字背后,米氏的每一段人生经历、每一件作品的一切所牵动。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深沉伟大好像从天而降的米氏,让我忽略了儿子的啼哭,巧夺天工的仿若浑然天成的作品,让我忘记了咖啡的味道。 在阅读与感悟犹如神一样存在的米氏创作生涯的同时,我在思索一个现代社会的平常人,在自己的职业的、热爱的领域的无限可能性,我在思索米氏用铁的凿刀在一块块洁白坚硬的大理石上一凿凿雕出贲张纠结的肌肉、青筋暴出的皮肤的过程中,用灰泥、颜料踩在六层楼高的梯子上,在犹如篮球场一样巨大的西斯廷教堂天蓬上绘作《创世纪》的4年时间里,是怎样的孤独和忍耐,也许米氏只是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快乐的“玩耍”——以一种近乎挑战人类极限的忍耐力、创作力和号召力,不断试探着自己的极限。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作品《大卫》。 1501年,米氏的家乡佛罗伦萨在饱受战争、水灾、饥荒、黑死病蹂躏之后,需要一个新的凝聚市民力量的象征,新任执政官想到了基督教旧约里的大卫,并选定26岁的米氏来雕刻大卫。 大卫,在旧约圣经中是一名少年,他不顾个人安危在族人遭受强大巨人哥利亚侵袭时,挺身而出以弱胜强,战胜了哥利亚,并用利剑切下了他的头。 在大卫之前,也有雕刻家创作过大卫,他创作的大卫手持利剑,脚下踩着哥利亚的头,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胜利”只是打败别人吗? 他不要大卫摆出肤浅嚣张的胜利者姿态,他要大卫成为自信而沉稳、永远的挑战者。 米氏认为胜利的意义在于“赢”之前,“赢”之前才是生命的最好状态,战斗中的大卫没有惊涛骇浪,只有宁静与专注。 米氏用了4年的时间让大卫破土而出。通过了由几乎包括了当时意大利最大咖的一批牛人像是利比、波提切利、拉斐尔的老师、达芬奇组成的29人豪华评审团的竣工验收,成为了举世赞誉的杰作。当他竖立在了佛罗伦萨的领主广场,他凝视着远方、凝视着敌人、他沉着冷静、全神贯注…… 数百年来他成为鼓舞所有年轻的生命,面对自我、挑战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大卫站在那里,仿佛标志着新的生命价值与城邦精神。 世人惊叹之余问米开朗基罗,如此完美无瑕的大卫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他说:大卫已经在里面了,我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好了。 ………………(未完待续)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八):我认识了大卫
近期为了弥补自己对西方艺术了解的不足,充实自己的知识链条,决定开始研习西方艺术及艺术史,从而锁定了一系列的书籍,但为了从基础入手,选择从蒋勋先生这套《西方艺术美学系列》开始。去年在荔枝电台收听了蒋勋先生的《蒋勋说红楼梦》系列,蒋勋先生的声音很轻柔,不似播音员那般浑厚深沉,就像一位长者同你聊天一样,将他所理解的《红楼梦》向你娓娓道来,他的讲解中满含着慈悲与包容。从那时开始,我记住了蒋勋,也开始一一阅读他的书籍。
这套《西方艺术美学系列》我最喜欢的便是这本《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之前对米开朗基罗的仅限于“大卫”这尊雕塑,知道他是这位大师的作品,但大师如何,作品又好在哪里则完全不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觉得自己深深的爱上了这位“米大师”,更是对他的几个重要作品如创世纪、酒神、哀悼基督、美第奇图书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种一定要亲自到作品前仔细欣赏的冲动。
米开朗基罗真的是位天才,在23岁时创作了“哀悼基督”这尊雕塑(现藏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这件作品讲的是耶稣死后,母亲把他轻揽于怀中,哀悼自己儿子的死亡。“米大师”把这尊石雕处理的非常的细腻唯美,年轻的耶稣静静的躺在圣母的怀中,像婴儿般沉睡过去,仿佛使死亡重回婴儿的纯净安宁,他的母亲又是如此年轻、美丽、优雅,两个身体彼此依靠,倒像是亲密的恋人。“圣母的脸孔平静的让人惊讶,平静的似乎看不出悲哀,平静,像一种令人不敢呼吸的窒息的苦闷。艺术家使最大的悲痛凝炼成无声的沉默。”米开朗基罗一生中共创作了三幅“哀悼基督”雕塑,后两个作品中,体现了大师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人生新的体悟,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他23岁时的这个作品。
“大卫”也是米开朗基罗年轻时的作品(26岁),当时,弗洛伦萨要在市政厅广场放置一件雕像,要它来代表城市的青春、自由、正义与完美的追求。大卫在旧约圣经中的描述,是一名少年,因族人遭到巨人歌利亚的欺凌,他奋不顾身勇敢的站在歌利亚面前,以甩石器击中巨人的头部,并以利刃割下歌利亚的头颅。在米开朗基罗之前的大卫作品中,多是以大卫手提歌利亚头颅为造型,宣扬胜利。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不再是那种摆出肤浅嚣张的胜利者的姿态雕像,他的大卫是自信而沉稳,永远的挑战者。
蒋勋先生解释道:“大卫一转头,似乎看到巨大的对手迎面而来,他全身肌肉紧张警戒起来,他准备一次生死搏斗,在战斗之前,一切还没有决定,不知道输赢的刹那,很快要分出输赢的刹那,生命在那一刹那,卯足全力,在此一击。米开朗基罗把生命“胜利”的意义放置在“赢”之爱情呢,而不是“赢”之后。“赢”之前,才是生命的全部备战状态,是自己潜能极限的准备,他不在意结果,结果的“输”“赢”对他意义不大。大卫不是一座雕像,大卫改写了生命的价值观点。”
这本书真的是让人爱不释手,爱米开朗基罗的才华,爱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更爱蒋勋先生的文字,他的文字清晰流畅,简单易懂,对于作品的品评聊聊数笔,却字字切中要害,让人回味无穷。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九):一座后世难以抵达的神。
创世纪以来唯一的米开朗基罗,融合希腊健康美与基督教圣洁平和之矛盾冲突,用雕刻与绘画对人性进行深沉的哲学思考,用非凡瞬间的肌肉与情绪讲述深远时空的故事,一座后世难以抵达的神。
《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二十三岁时的作品,陈列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米氏一辈子雕了四座同主题的像,围绕信仰与死亡的主题。23岁时这座作品充满了对青春美丽的留念,光滑流畅细腻的衣纹处理,圣母面部纯净安宁,耶稣的死亡美丽如诗句。最后一件《哀悼基督》现存米兰史佛萨古堡,耶稣和母亲紧紧依靠在一起,摒弃了一切细节的精雕细琢和精美抛光,只留下粗粗雕过的刀斧痕迹,没有任何世俗的美丽可言,充满了压抑含蓄的悲剧力量。简单的构型,沉重与飞升,死亡与救赎,肉体与灵魂,在这件“未完成”的作品中达到惊人的一致。
25岁时创作雕像《大卫》,一座曾伫立在佛罗伦萨市政大楼前数百年之久的杰作,标志了这个城市挑战生命难度的伟大历史。大部分人只懂欣赏大卫那完美比例的五官和身材,却没懂米氏以大卫面对挑战欲动未动之际惊涛骇浪般的激动力量,展示了他看待“赢”的价值观。生命“胜利”的意义在“赢”之前,而不是“赢”之后。
中年时期作品两件《囚》,现存放于法国卢浮宫。米氏似乎在思考复杂的哲学命题:死亡会不会是释放自由的过程?没有死亡在前面,生命是不懂得爱自己的肉身的。人,不是结果,还没有结果,只是不断成形的过程。“心灵还穿着肉体的服装”。
中年以后的米氏逐渐以雕刻表现哲学里的抽象理念,他此后的人体雕刻便不再只是造型上的意义,而承载了更丰富的象征意涵。
劳伦佐之墓,劳伦佐坐在龛中,低头沉思。石像前方左侧是“黎明”,一尊侧卧的女体,仿佛正从长久的睡眠中苏醒。右侧是“黄昏”,低头沉思的男子,面容朦胧,已是黄昏,暧昧不明。生与死,黎明与黄昏。借由米氏的设计,贵族夸耀财富权力的陵墓,转换成对“生”与“死”的沉重思考。
朱利安诺之墓,朱利安诺脚跟离地,准备站起来,代表“行动”,他前面两侧分别是“夜”与“日”。借由劳伦佐和朱利安诺两人的陵墓设计,米氏诠释了两种生命典型:动与静,实践与思考。
四件雕刻《囚》,是米氏过了50岁以后的作品,一直陪帮他终老。对人体的思考有了更深沉的变化。在粗狂略具人形的岩石上看到斧、凿的痕迹,斑斑驳驳,仿佛看到生命在形成过程中伤痕累累的记忆。人性的狂喜与剧痛,在跃动的肌肉,破石而出。“不,它原本就在那,我只不过把他释放出来了。”
米氏一生都在希腊与基督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中冲突着。他肉体上追求最大的欲望解放,心灵上又乞求圣洁与平和。这两种力量,促使他在思想层次有更深刻的追求 。
高手相逢。米氏似乎在对抗达芬奇极阴柔幽美的女性美学,他一生主题里赋予了阳刚健朗的男性美学特质。在类似主题的圣母圣婴图中,达芬奇的背景是中国宋代水墨般幽怨的山水,米氏的背景却选择了与主题毫不相干的五名裸体男性,展示着他们自由健康的身体,非常希腊精神的炫耀。在对战役的描绘中,米氏的《卡西纳战役》借裸体士兵的身体,表现战争前的极度紧张焦虑。而达芬奇的《昂加里战役》则直接表现战场中人仰马翻的激烈厮杀场面。达芬奇创作的战役是高潮本身,米氏抓住的是高潮来临前刹那准备迎接挑战的激动时刻。许多人认为,米氏创造的战争前片刻更震撼人心。
《创世纪》的介绍与解读很精彩:“它宣示了人的觉醒,而不是神的权威”。该巨幅画作结束于“诺亚醉酒”。人性的价值如此艰难,米氏或许不愿意以肤浅的喜剧结束,宁愿使人类在生命的虚无、沉沦、沮丧中深沉思考存在的意义吧。
《最后的审判》中,米氏将自己的五官刻在一张剥下来的人皮上,这是历史上创作者最伟大的签名方式,他留在画面上的不是虚浮的荣耀与自豪,却是令人窒息的苦闷与沉默。
还有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设计,卡比托利欧广场的设计,都霸气侧漏着他的才华。创世纪以来,只有一个米开朗基罗。
《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读后感(十):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美术三杰。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琪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1564年2月18日去世。 米开朗基罗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 米开朗基罗13岁就进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触终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后来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给了他极大影响。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米开朗基罗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其事迹见《米开朗琪罗传》。 23岁的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 《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26岁的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便立即从事《大卫》云石雕像的制作,三年后完成,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1505年应教皇朱理二世邀请,米开朗基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雕刻家历经艰辛磨难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隶》等雕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雕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41岁的大师重又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罗伦佐陵墓制作雕像,著名的《昼》《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已经61岁的雕刻家又被教皇召到罗马,在25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绘制《末日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米开朗琪罗作品特点: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量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不同于充满深遂智慧之美的达·芬奇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或许,他是一位最接近贝多芬境界的美术家。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仿佛是神话中的阿玛宗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