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 :基地》是一本由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一):自己第一本科幻类读物
科幻类小说,【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机器人三定律” 早在1950年,人类还不知道机器人是什么的时候,阿西莫夫就在《我,机器人》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席卷全球,最终成为当代机器人学的基本法则。 刚忙完期末考试,作为一名文科生,有一种对宇宙的向往,时间比较紧,还没有全部读完,读完还会补打卡。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二):记
银河帝国建立后12000余年,正在走向灭亡。
心理史学家谢顿前往银河边缘,建立基地,编著全书,欲将三万年的衰落岁月缩短至千年。帝国飘摇,银河边缘自立为王,进入“银河中世纪”。 此间150余年,各个英雄人物登上舞台。谢顿留下了“谢顿危机”,哈代继承并发扬的“科学性宗教”,以及商业王侯马洛的进行的贸易外交“经济战”。以科幻表现政治的进程,对科技、人性、想象力的控制展现的淋漓尽致。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三):第二基地
将主观对话的艺术推到顶峰,简化了无趣的客观描述。到了故事后期,我甚至觉得已经可以通过对话完成全部的情节阅读,而其他的传统描述都显得多余。读完这三本书,又学到了新的故事叙事方式——对话。这也是阿西莫夫小说的特色之一了。
我有一个自己的想法:基地的发展历程,甚至可以看做是部分美国简史。脱离于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最后通过贸易全球化,完成了新的帝国的建立。
没有一个过多着墨的人物是无用的。
精彩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四):科幻又质朴的五一假期
看《银行帝国:基地》的时候,我正在甘孜州的大山里,感受着山坡上或星星点点或聚集成村寨的藏族民居。藏族民居红黄白黑的配色古朴而优雅,白墙反射着阳光,就好像藏族姑娘脸上的笑容,灿烂而迷人。走进民居,楼上大都是木地板,擦的纤尘不染,似有若无的诵经声令人心情平静。阳光从木质的窗户射进来,照在一长溜的沙发椅上,鲜艳的配饰让人感到的不是华丽,而是舒适与美好,带一抹异域风情。 《基地》勾画了可能是一两万年后的人类社会,高度的科学与社会发展令人难以亲近自然,这与甘孜州的大山和山民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科幻与质朴交织,令我这个五一假期特别的精彩。《基地》打动我的第一个点是“心理史学”对人类社会走向的预测,这本写于八十多年前的小说,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困境如此致命又雄辩,让人肃然起敬。虽然我不认为有任何科学能够预测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也觉得之后的解决方式未免太戏剧性。但这不失为一本好的科幻小说,特别是前半部分。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五):决定论支配的文明
优秀的科幻小说写的往往不是未来,而是历史。
小说一开始蹦出来心理史学(还有什么超空间跃迁)的时候,我只想说,你说怎样就怎样吧。只是没想到大师也会用“预言家”这种廉价的爽文技巧。
越读到后来,我越确信这是一篇高端爽文。千篇一律的人物性格,糟糕的文笔,开金手指的主人公,还有我真的读得很爽。
从科技征服,到宗教统治,再到贸易渗透,文章完美解释了一个“弱小”的文明如何不通过战争而控制其他文明。
读完第一部,我最想感叹的是阿西莫夫对于世界发展的自信心。即使他看见了帝国的覆灭,但他仍相信人类可以被动地度过每一次危机。作品里面的人物很“幸运”,因为他们得以相信某种“决定论”,因为心理史学早已预见到他们能够顺利地传承文明。
可现实世界呢?
我忍不住想象这一场景——在一片废墟之中,谢顿的影像闪烁着出现,慢慢清晰。他合上手中的书,微笑说“相信你们又一次度过了危机”,而这次再也没有观众出席。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六):政治科幻
先说说我的感想,作为银河帝国系列第一册,从哈里谢顿建立基地开始至三次谢顿危机的落幕。出现的人物多如牛毛,三次危机串起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阅读中发现,阿西莫夫对整个宇宙的宏观描写并不丰富,更多的从个人的角度口吻去描述,描述帝国的历史、科技水平、政治现状等等。因此,我觉得与其说科幻,这更像是披着科幻的社会小说,于我而言,略有遗憾。
相较于刘慈欣的《三体》,更喜欢这类的硬科幻,拥有宏大的背景,更贴近、符合物理规则及科学设想。这就不得不说基地中的科技水平了,统治着整个银河,依靠原子能是不可能实现恒星级的跨越的,因此书中的人们也实现了空间跃迁(虽然没有明确描述跃迁的原理是什么,而是含糊其辞的以进入超空间来超越光速 一带而过),可见人们已经掌握了超维空间以及弦理论的应用,但是书中的帝国及帝国外缘却仍脱离不了核能,甚至有些地区还处于化学燃料的使用中。这明显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当然,这也许是阿西莫夫所处时代的科学理论所局限的。
期待之后两部的表现吧。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七):自由意志与历史必然性
只是我们此刻的文明让我们蒙昧有知而已。这也是我们认为好的时代,纵然它仍然有种种不好。因为此刻的有知,再去看历史长河中愚昧无知的时刻,就真的很难理解。这语气你以为它只是科幻作品,但是纵观历史,“闭关锁国”不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事情嘛?这几章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在读科幻作品,就是人类史拖了个星系外壳,太现实了,不好不好[皱眉]
前几章提出一个命题:如果人类文明的发展真的是一个必然结论,那么中间偶然究竟能不能对必然结果造成影响呢?如果心理学或者计算科学的发展真的达到非常厉害的程度可以非常准确地推演整个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湮灭,那么个体的自由意志和短暂的代际更替还有什么意义呢?所谓自由意志某种程度上根本就没得自由。就像雄螳螂的结果在我们看来是必然的,可能在它自己看来它认为它是有自由意志的,是自由选择的。
这又想起《信条》,如果最终是有人活下来建立了信条组织,那么回到过去还有没有必要?因为结果就是人类没有毁灭,不回到过去阻止爆炸可能也没什么大不了。虽然知乎大神解读诺兰说是影片里不要考虑自由意志这会儿事儿。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八):初入基地,有点懵
一开场的紧凑情节,让我一下进入了,基地的建设,一开始让我有些懵,随剧情慢慢推进,塞佛.哈定秉承着“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利用宗教度过了第一次危机,危机之后,穹顶开启,哈里.谢顿出现了,预言了这次危机,三十年后,当塞佛.哈定利用武力度过第二次危机时,穹顶再次开启,每当穹顶开启,放佛就像揭开一个谜底,让人兴奋又好奇,期待着下一次谜底,而每一次哈里.谢顿都会提醒着人们,绝对不能忘记,八十年前,在银河的另一端,还建立着另一个基地,是的,整本书里唯一两次提到的另一个基地,就是当穹顶开启之时,但却吊足了好奇,另一个基本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今发展成什么样,也像基地这样会有穹顶画像吗?
文末以侯伯.马洛解决第三次危机结束,这其中他也揭示了银河帝国的冰山一角,也许连一角都没有,却让我们知道,银河帝国的存在。全文其实政治元素太多,不免有些枯燥,想看看下去的原因,大抵是下一次穹顶开启之时,哈里.谢顿的诱惑,群星尽头,另一个基地的面纱,以及银河帝国的故事……这一系列坑,不多说我去看第二部了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九):初入基地的坑
跟着盖尔的步伐,我们了解了川陀的现状和帝国的概况,并走近了谢顿这位老人及其神秘的心理史学。他推算出帝国的灭亡,此时利用盖尔的到来,制造了一场公开审理,取得胜利,在端点星建立第一基地。
核能:端点星的第一批学者以编撰银河百科全书为己任,在搜集人类知识的同时,固守成规未曾去创新。就这样过了50年,帝国败落各藩国为利益导致战争四起,在银河外缘,端点星遭遇危机,被其他星球觊觎。哈定猜测核能是解决之道,利用“势力均衡”来防止敌人入侵,在穹窿里的谢顿也预测到了这次危机。
宗教:哈定将核能包裹在宗教中,传到四王国,并取得平衡。一方面,安娜克里昂想要攻打第一基地以全盘掌握核能;另一方面,基地里瑟麦克等人欲推翻哈定的市政府。基地80年,亦是内忧外患之际,哈定预测到了第二次危机,并用“形而上的力量”击败了“形而下的力量”。
贸易:行商发展起来,马洛利用小商品在科瑞尔王国进行贸易,控制了小民的生活,即使后来科瑞尔发起战争,马洛依靠经济的力量,逐渐建立起财阀政治,解决了这次危机。
谢顿的心理史学预测、第一基地的发展、第二基地的神秘,让我继续追下去。
《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十):带政治色彩的科幻小说
剧情的推进都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对未来的预测之中,总觉得这种设定有些玄学的感觉,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论上是也许可以做到的,但要考虑无限多的因素,它的计算量将是巨大的。
三次化解危机之法:势力均衡、科学化宗教的统治、自由贸易的“糖衣炮弹”。特别是最后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令我思考良久,结合看的上一本书——《无政府时代的到来》,经济贸易的能力有时或许比权力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强大的商贸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在政治领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堪比一个国家。
书中人物的政治角逐都让我影响深刻。基地立身于一个小小的行星,其力量与四大王国、银河边缘的其他势力以及其背后尚未灭亡的银河帝国相比,是微弱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但基地的历代领袖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了危机。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足够吸引我再读一遍。
书中基地的敌人都是笃信军事力量强权人物,我觉得他们与基地领导人相比,都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对手略弱,读下来感觉化解谢顿危机没有“力挽狂澜”之感。
但它仍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不该贬低它,也不该神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