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6-03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的读后感10篇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是一本由[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0元,页数:28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一):我读完了基地系列七本,嗯,我很好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

  听过了太多的赞誉,见过了太多的崇拜,以探寻真相想法,翻开了银河帝国,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就在昨晚,我读完了基地系列的七本,满脑子都是对阿西莫夫惊为天人脑洞的佩服。

  《银河帝国》算是软科幻,和《三体》的硬科幻不同,相较之下我觉得前者更偏重于对于人文方面描写,借未讽今,对于社会整体历史发展趋势的掌握令人折服。七本之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是前三本,从基地的建立,到逐渐发展直至成为一股影响整个银河星系的力量,有一种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的感觉。一个弱小国家先以合纵连横之术在群狼环伺的情况下生存发展,之后输出宗教文化控制周围的势力,不断的发展中开始和远郊开展贸易,以贸易战控制更多的星区,直至面对最终boss,没落的银河第一帝国,利用我们从历史中见过无数次的脆弱的行走在钢丝上的君臣关系,让帝国自毁长城,读起来酣畅淋漓痛快志哉!

  第三本《第二帝国》是我觉得整个基地系列中最叹为观止的一本,情节紧凑伏笔丛生,揭晓最终答案过程就像是打开俄罗斯套娃,一次又一次地冲击你的想象力

  后续几本与前三本不是同一时期完成的,可以读出来,内容的侧重方向有所不同了,精彩程度也有所下降,更多的是对于人类整体发展的论述与思索个人自由与整体的规则之间矛盾该如何解决?是一个以武力作为保卫的所谓自由意志;或是以心理史学为主导,以精神力量调整修改,走在一条已经规划好的路上;再或是最终作者为银河所选择的盖娅体系世界一体,以共同利益主体意识共享的一种境界。我完全跪服,也无法想象后两种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或者根本没想过还可以有这样的操作,但它们确实看起来如此真实

  最后,阿西莫夫在书中提到了太多当时不存在,现在已经拥有甚至可能未来才会存在的东西,我只能以可怕来形容了。尤其是心理史学,以一个庞大的函数来预测社会整体的发展趋向,并根据需要改变;还有影响了后世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机器人三大法则实际上书中还有提到第零法则,让这个法则变得更加迷醉),崇拜!

  总之,这是一本巨著,前无古人,或许还可以说后无来者,尽管稍有瑕疵,比如第一本中第一帝国崩塌之后群星科技坠堕程度太过于不可思议,以及其他一些情节细微之处的过于生硬,还有就是后期情节稍有拖沓,不过依然无法影响它的伟大

  读完了基地系列,还有机器人和帝国系列等着我,不过有点审美疲劳了,打算先换一本书看,之后继续拜读这部巨著,感受阿西莫夫的伟大。

  ——7月24日,于前往贵阳的火车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二):一部辉煌史诗,一组绚丽故事

  这套书差不多在我身边一年了。一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将这一套书看完,看的兴起,熬夜看,但每次总有着各种事情阻止我一口气将它读完。或许是身体疲惫,或许是心中的无聊,再或者是不可抗力。总之,很多因素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停顿了很多次,停顿了很多时间。在这期间也阅读了很多其他的书籍和故事。但关于《银河帝国》的故事却印在了脑海中的最深处,无论我何时拿起书,总能想起上次阅读到了哪,也还记得之前故事的所有细节

  这套书中有着太多我们在现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的影子。毕竟这是很老的科幻小说了,甚至可以说是古老的化石,里面很多的设定出现在科幻电影,科幻作品中。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让我对这套书如此感兴趣原因是因为小时候,也许是小学也许是初中,我读过的一个断断续续的故事,那是“基地”系列的第一本。我一直记得那个数学家开辟了心理史学这么学问的故事,直到我一时冲动买下“基地”七部曲,我才发现时候读的故事便是《银河帝国》,就这样,算是一份不大不小缘分吧。

  不久之前,我和我弟弟聊起了这部作品,他也一下反应了过来,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多少年前的几个晚上,我和弟弟挤在后房的床上,我翻阅着他买的《银河帝国》,贪婪的阅读着我还不曾见过的科幻巨作,昏黄的灯光下,读的飞快的我甚至不曾记得书的名字,也不曾记得作者,甚至连在哪读的都忘记了。还好,多少年之后,我记起来了。

  之前我自己也自嘲过,我的读后感写的着实没有什么力道,评论不多,也没有什么专业分析,更多的是读书时的想法与感受,还有自己与这部作品的故事。我是这么觉得的,一部作品要成为你的一部作品,应该是有着和你独一无二的故事的,你对他的看法自然是好的,但人与亦云的看法没什么需要阐述的,若是你的看法中连偏见都不曾有,那又如何成为你的看法。

  这部作品,不像我当年读武侠时那么的有趣与拼命。也许我对于科幻作品并不是如何偏爱。所以很多时候,在大量阅读之后我会觉得疲惫,想放下来停一停。作为小说阅读,这对我而言是很难得的。我阅读书籍不慢,也啃得下大部头,所以对于小说,更是阅读的飞快,也不至于阅后即忘。小说的阅读相对而言是比较轻松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七部曲并不像《哈利波特》那样是连续写作出来的,期间有着巨大的时间跨度,还有写作策略的调整,从连载的短篇到作为书籍而写的长篇。故事与世界观的构建自然是较为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挑不出毛病的,作者对于一个建立在历史和政治上的大的框架还是很有把握与熟稔的。但显而易见的是,作品的后期,也就是最后的故事则让人有着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靠着一些类似的新的场景补足剧情悬念不足,最后的结局虽然留下了一个新的悬念留给后人思考,但终究是一种可期的结果。远没有前面的故事精彩纷呈,悬念迭起。不过这也是能够理解与体谅的,瑕不掩瑜,这终究是一部伟大而有趣的作品。

  将这部作品放在我的家中,将来,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我的后人也将阅读这个系列。直到若干年后,我们的时间说不定真的如同那《银河帝国》一样,伟大而沉沦。

  这是一部辉煌的史诗,一组绚丽的故事。将来,说不定真的如同一部先知书,更久的将来,将和真正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成为历史的迷雾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三):随便写写

  算是我读过的第二套科幻小说了,第一套是三体系列。这套书读下来托了有半年多,情节很引人入胜,每本书相互关联却又能大部分独立成章,所以常常读完一本后很久才拿起另一本。 这套书的感受大概如下吧: 1,没有恢宏的场面描写,以对话为主。作为一本硬科幻,以情节取胜,环境的描写是越来越好的但是没有特别出彩。

  2,从宗教到行商,一一映射着我们的社会制度,仿佛看到了一个文明的发展史。

  3,感觉很多科幻小说都会夹杂着对于人性的思考,这本书仿佛更生胜,第67本开始思考新的社会架构。总觉得作者有共产主义的遗风。

  4,啊对,第7本才有了类似男女之事的描写,但是感觉进展好快,好吧,也许是为了故事节奏

  5,个人的情感一直在变化,从支持编书人到支持哈定,从支持第一基地到第二基地再到盖亚,最后当它说机器人缔造了盖亚时反而不愿意接受

  6,不是很喜欢最后的结局,融合后的丹尼尔岂不是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了么。

  7,最后的描写还是个坑啊,可惜没有机会再深挖好再填上了。

  8,很棒的小说,推荐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四):自由的边界

  入科幻的坑这么些年,杂七杂八的科幻作品没少涉猎,学生时代尝试过模仿着大咖们自己写点儿科幻小故事,但始终未得章法,从凡尔纳到克拉克,从刘慈欣到何夕,无论是远古大咖还是新生鲜肉,似乎都有着自身擅长的方向,难说优劣,却也形成了各自独特风格

  即便没有读过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的大名也早已入耳入心,至于“心理史学”“谢顿计划”这些只能博得忠实粉丝会心一笑的名词,多多少少也在其他科幻作品里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诸如《星球大战》《第五元素》之类的太空歌剧式的三脚猫电影,其背景设定基本上也无法脱离《银河帝国》扎下的藩篱。这也正是阿西莫夫狡猾地方——把地球无限放大到整个太空,这样的设定既有现实支撑,又有幻想空间,还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叙事形式,不得不说实在是高!

  心灵控制这类概念,最容易让80后理解的实际形象莫过于红警中的尤里,第一次读到“骡”的故事的时候,脑海中全都是尤里的秃头,游戏中的尤里不算强大,但是心灵控制的威力绝对能够另盟军胆寒,基于这种能力建立的第二基地,多少和苏俄的红色恐怖有几分相像,不同的是当所有人都有了心灵控制的能力,能够肆意阅读他人脑中的思想时,隐私的存在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自由主义存在的土壤是否会变得贫瘠不堪?这样的社会是否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由的边界在哪里?自由真的有边界么?

  崔维兹选择了盖亚,为什么选择盖亚,崔自己也没搞明白。盖亚是什么?拿宝绮思的话来说,便是“思想的整体”“人人是盖亚,盖亚是人人”,这种设定为卡梅隆所掳了去,为《阿凡达》中的那威人创造了拥有无数即插即用接口的庞大星球。但卡梅隆只取了表象,并未描述深意。在阿西莫夫的笔下,盖亚是不需要什么接口的,心灵完全是无线传输,虽然受到发射功率的限制,无线传输也有一定的距离,但星球整体已经成为了一种生命形态,其中的万物并非孤立个体,却又有着独立的能力。写到这里不少科幻迷一定想到了那部海飞丝广告大片《进化》,可以阿西莫夫和《进化》同一类型生命体做了两种极端的想象:阿氏将其视作了未来,《进》将其视作的洪水猛兽

  结合其写作年代,阿氏的理论其实很好理解:远古人各自为战——生产力进步,文明凝聚人类个体形成部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部落发展形成城邦、国家——比较优势导致国家结成联盟统一协作——科技进步致使联盟相互融合形成更大的联盟——科技进步到能够使人类脱离地球形成星际文明——星际文明中各个星球独自进化形成若干“盖亚”。如果老阿活得再久一点,其实可以更进一步,将宇宙融合成一个生命体。

  崔在整部作品中便是现实社会中自由主义者代表:强调个人,强调私权,强调自由,强调权利的边界。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自由主义确实是最符合当下生活习惯的思潮,但是在科技以摩尔指数不断翻新的今天,这样的思潮还能挺住多久呢?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五):遨游于阿西莫夫的银河

  从今年暑假到现在,我一直在读这部经典的科幻小说。在读完第七部之后,实在没有了读下去另外几部的兴趣,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精彩,只是相对于初读小说时的震撼惊喜已经渐渐减弱了,使得我在读七部时读的很累,第七部加入了少儿不宜的内容,不只一处,这是其遗憾之处。

  基地系列有一个宏伟的世界观,一个以谢顿计划为主导的线索,最负盛名的基地前三部曲也是整个系列中最精彩的,因为它出来就是高潮,是一个个危机与解除。各种人物登场,矛盾发生在我们神往的宇宙空间——银河中,直接导致了小说的高潮。

  不得不提得还有作者“设圈套”得能力,在作者的笔下,读者被完全引进一个圈套,当一个个谢顿危机被解除,你以为接下来又是一个危机被解除,然而结局是第一基地被征服,虽然第二基地出手解决了危机,这并不算完,盖娅和地球会在后面出现,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结尾,这也使得读者有了继续探索的兴趣,毕竟,像这种大部头的书,看起来总是令人很难把它读完。

  这部小说不仅是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而且是伟大之作。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挚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在他的众多科幻著作中,「机器人」与「基地」是最有名的两大系列。其中「机器人」系列是从短篇故事起家,逐渐演化成一部机器人未来史,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基地」系列则是先有一个庞大的架构,然后开始逐步经营──但想必连阿西莫夫也未曾想到,这部科幻史诗能够经营半个世纪(1941-1992)。 书中所描绘的未来世界着实令人向往,而“机器人学三定律”则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这是普通的科幻小说所不能做到的。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六):对基地小说几处疑问产生的思考

  我目前读了前面三部曲。

  有过一些疑问,有一些被自己囫囵地解决了,有些无视,有几个我想了又想,并且整理了下来。

  目前有两个都发在讨论区了,但暂时没人交流。

  第一是骡的故事中许多设定的遗憾和不足。

  第二是第二基地五十烈士隐藏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

  以下为正文:

  ————————————

  第一部第二部的疑惑(主要讲骡的故事中许多设定的不足)

  有人在第一部 基地 的页面,有提出疑问来:觉得逻辑上有些问题,一是为啥最高科技是核能,二是衰落的帝国(其实这个衰落对应的只是边缘地区失控),为什么退化到煤和铁时代。

  我当时看第一部其实是没怎么特别在意这个衰落的逻辑的,算是默认书里的逻辑没问题。但是看到第二部,就有了一些感觉不舒服的地方。

  所以梳理了下一部二部逻辑上的疑惑,我觉得第一部的逻辑是比第二部逻辑强的。因为有些东西可以认为是设定,譬如可以把心理史学真的默认为超级超级牛逼的,可以默认这个理论下的东西是那个世界的逻辑。譬如核能就是超级超级牛逼的,譬如社会环境一乱,就掉入煤铁时代。但是这个整体抽象框架下的故事细节都成立,就不算问题。第一危机时候,宗教和科技相互拥立,来达到渗透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目的。第二危机时,保证科技垄断,而消极战争达到解除战争危机的目的。细节上的问题,我只感觉最后市长只身带着投影仪去皇帝的叔叔的办公室那段有点过于冒失。

  而第二部,第一个帝国将军攻打基地的故事整体抽象框架还算明确,就是帝国已经不可能打赢基地,因为强势皇帝下的强势将军有能力攻打,但是强势皇帝不允许。但是故事细节就出问题了,将军和权臣都应该有更优选择,而不是如书中那样,突然就合作,突然就被废,里里外外都讲不清不楚。

  而骡的故事,框架散乱,只是说一个异变不在史学预测内就导致连预测的暂时失控。而这个线性故事(旅游兼战争兼解迷故事)太乱了,我只能想到故事里的三个设定思想还算不错,但都不完美,一是女主对骡的善意(另外女主是反叛领袖侄媳妇)使女主成为女主(爆头史学家,女主是旅行前半段几个人聚在一起的原因,后半段牵强),二是史学家的珍贵使史学家成为这趟旅行的游客(史学家是旅行后半段几个人聚在一起的原因,前半段和市长之间的关系比较牵强),三是有能力的人要被重用使情报中尉兼反叛者成为另一条旅行支线(这条在旅行末端的时候有点太牵强,就是去川陀路上两船相遇的方式有点不好)。但其他设计与整个故事糅合,这个颠沛流离的宇宙旅行故事里大量细节,都存在为什么要这么做?是怎么做到的?这么做真的好吗?等等逻辑问题。 譬如骡与女主最开始相遇,为什么要使场面那么激烈。二是情报中尉搜查了骡的早年信息,为什么对骡的相貌疏忽。三是在新川陀,被太子关押再弄死太子的情节那么显得突兀,以及这一段的存在必要性只在于川陀移都,而其他都有点多余了。四,前面也说到了,去川陀路上,两船相遇得莫名其妙。五是去川陀路上的危险性,书里显示几个人对于宇宙穿行不那么在行,有不少危险,那么骡没有更好的辅助办法吗?六是虽然一开始女主对骡善意(或者说女主关爱弱势者,女主走路如男人的特点)使骡对女主眷顾,但是后面相处,难道不会有很多情感变化(双方都是)吗?女主老公的角色莫名有点尴尬,骡对于爱情和理想,对爱情的定位(概括说就是维持女主对弱势者的关爱,不进也不退)莫名尬尴。等等等等比较多。

  个人意见,局限性特别大,请大家轻拍。

  ————————————

五十烈士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书里的第二基地五十烈士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第二基地制造的整个故事假象的最后逻辑就是五十烈士等同于第二基地,而第二基地在端点星上。这个逻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端点星上有五十个第二基地的人,第二是第二基地的人只有这五十人。

  这么看,很容易发现这个逻辑下面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端点星上真的能选出来五十个烈士吗?(关于让人相信不多不少是五十人的问题暂且忽略吧,其实相比于我纠结的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不解之谜。因为凭什么让人认为你第二基地不能隐藏哪怕一个,凭什么无视漏网之鱼的可能。)

  事实上,第二基地在川陀。

  第二基地的原则是让谢顿计划正常运行,所以在早期这几百年,他们以不干涉第一基地为准则(正确说法可能是除使帝国在有能力摧毁基地时不如此做之外不干涉任何银河星球的事物),是在骡的出现使谢顿计划异动时才干涉星球社会里的事情,他们是什么时候在端点星安插了这么多人,并且制造出这些人一直是端点星的人的表象的呢?这个疑问里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时间疑问,既然被认为是属于端点星的人,那你呆在端点星的时间要足够久。有这个时间吗?第二是超能力疑问,第二基地的人是有超常技能的人,需要训练,需要天赋,更需要隐秘,也就是表示需要很多时间,需要优秀师资(图书资料在基地小说中举足轻重),需要有天赋,人数不能多以致留下蛛丝马迹。而端点星上有五十位之多!!!实在是奇迹以及钢丝上跳舞般冒险。

  我能设想出来的隐藏故事是:第二基地在端点星与第一帝国发生战争后,由于星际间交通交流恢复,便派人来端点星了。并且维持了在端点星核心势力范围内的技艺培训,到骡时代,在这里的人数仅次于川托(这时候应该说第二基地分两份,一份川托和半份端点星,半份其他世界巡逻),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可能是偶然事件造成的。然后在骡的早期时代,第二基地就前瞻性地预测到在端点星培育足够数目的带有端点星属性的第二基地人是战略必要事件,所以有了五十人。然后第二基地与骡抗争以维持谢顿计划,骡死之后,第二基地策划了五十烈士的策略解决因骡而造成的谢顿计划的偏离。至于为什么是五十,可能端点星第二基地团体人数就是五十,五十烈士,表示团灭。这时候就真的是第二基地在川陀了。 而端点星上要不要再培育端点星属性的第二基地人员,与这个故事无关了。

  好吧,我实在觉得50有点多。特异功能不能这么廉价,保密事件不能这么托大。

  好像骡寻找第二基地那篇写过,达辛德星云里的罗珊星球上的长老是第二基地的人。不知道我记岔路没。

  忘大家指点,不足之处,请轻拍。。。。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七):故事从这里开始,但故事从未结束

  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议题,始终萦绕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当我把想象的边界拉到地球外,拉到太空中,触及的却是一片混沌。思绪总是被各种问题所困扰。外星人是什么样?是和人类相似,还是和人类相反?未来人类社会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阿西莫西的基地系列,叙述人类及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很多人盛赞是写得最好的一本关于人类未来的小说。阿西莫夫把人类放到数万年之后,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这个帝国曾经庞大而繁盛,人类文明在其中繁衍而生生不息。而一位伟大的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却以超人的洞察力,预见了帝国灭亡之后的长达三万年的黑暗期,为了挽救人类的命运,他与他的谢顿计划登上历史舞台,在偏远的银河系外围建立基地,孕育照亮黑暗的文明火种。故事从这里开始,但故事并未结束。

  《基地与地球》的最后,崔维兹痛心的忧虑和菲龙这个懂得转换能量、雌雄同体的异类那深不可测的眼神,将故事带到一个新的起点。

  人类的命运究竟走向何方,阿西莫非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瑰丽的想象。有人说,七部作品将人类的未来指向一个庄子迷梦般的未来:万物与我并生,而天地与我为一。多么令人向往的盖娅星系,万事万物不再有纷争,融为一体,分享智慧,分享感受。

  纵观基地系列,人类社会与个体的命运,交织在蔚为壮观的银河帝国景象中。很难想象阿西莫非是如何从古罗马帝国得知灵感,写成这样一个故事。谢顿的心理史学,包含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能够精准预测未来。虽然这门学科是一个想象,不免是一个绝对激动人心的想象。依据谢顿计划所建立的两个基地,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一个心灵足以牵制整个帝国。故事的前半段,基地从偏远的银河边缘,一路解决内忧外患,渐渐向银河中心的川陀进军。

  “骡”的出现,干扰了整个进程。但却带出了书中个体命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直到《基地与地球》,对个体独立性与社会整体发展的探讨,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境界

  阿西莫夫通过这七部作品,对人类社会规律如何运作给了他心中的答案,数万年后人类社会一如当今,同样有腐败,有自由与权力的斗争,有英雄人物推进社会历史进程,最终人类社会为了对抗来自银河系外的其他威胁,将发展成为一个超级生命体。

  是阿西莫夫让我明白,为什么人类一直以来的外星人形象为什么总是类似于人的样子?因为和谢顿计划一样,人们有时候容易忽略一个显而易见的前提,假定人类是唯一的智慧生命,但假如不是呢?人类的命运顷刻间扑朔迷离。

  银河帝国庞大的疆域,敌不过内部的分崩离析;基地先进的科学技术,敌不过突变种骡的心灵袭击;两个基地联合建立的第二帝国,敌不过行星级生命——盖娅。人类、机器人、盖娅,种种智慧形态上演出一幕幕预言式的戏剧。尽管如此,阿西莫夫依然赋予个体以意义,不管是以一己之力挽救骡危机的卡瑞尔,还是具有正确判断力的崔维兹。纵使整个基地系列,讲述的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变迁与发展,阿西莫夫却依然相信人类个体拥有难以言喻的巨大力量,这或许是美国这个追求自由的国家带给他的,或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天性所致。

  基地系列的影响可谓深远,即使是今天读,依然会感叹阿西莫夫想象的边界在哪里。他以一种有别于其他科幻的人类社会本身的宏观角度,去探索人类的未来。没有外星人,没有激烈的星际战争,它是一部纯粹的人类史诗。端点星、川陀、康普隆、盖娅、奥罗拉、索拉利、梅尔波美尼亚、新地球、未来的地球与月球,阿西莫夫提供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当看过众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之后,再来看基地系列,总能找到很多乐趣。《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能看到银河帝国的影子;《萤火虫》里船长带着船员不断漂泊辗转于不同的星球,仿佛就是崔维兹一行;《星际穿越》里表面全是海洋的米勒星与环绕阿尔法恒星旋转的新地球很像;新地球的居民想要发展成两栖类的愿望又与即将上映的大片《水形物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一群人展望未来,有一群人活在当下,又有一群人在回溯历史,人类历史总是如是。在这样一部想象未来的巨著里,同时讲述着三种人的故事,我们总能在新奇之余,找到共鸣之处,这大概是一种永不会过时的魅力。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八):对人物的塑造很出色

  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市长、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读后感(九):天才之作,高潮迭起。

  每当我以为我猜到阿西莫夫的套路时,他总是给了我新的惊喜,起初我被心理史学的设定所震惊,但当我看了前四次危机时,我以为,我已经猜到了第五次的危机是劳资矛盾,收入的重新分配和政治的民主化,不得不说,我猜对了,但是,骡的出现却出乎我的预料,他使整个剧情都出现了极大的变数,而第二基地与骡的斗法,第二基地令自身的隐退,与第二基地在川陀的真相,也是高潮迭起,十分刺激,此时,我对哈里谢顿的崇拜之情也到达了巅峰,但是,随后我看到了哈里谢顿的成长史,看到了他一个个朋友的离去,以及他逐步的在心理史学上所取得的成果,知道了,他也是凡人,心理史学也是在凡人的心血上获得的。此时,我对心理史学的观点已经慢慢冷却下来了,这个时候,我看到了盖娅的出现,第一基地的反叛,此时,我也觉得心理史学还是有些局限的,直到丹尼尔的出现,第三公设的设立以及它的完全合理,从头到尾,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