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是一本由夸美纽斯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教学论》精选点评:
●经典之作,但很难不用现在的视角去看待其中一些观点,部分地方难以认同。
●1.原来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写的文章,他极力动员大家要有:知识、德行和虔诚,宗教算是西方教育起源的原因之一; 2.这本书一点都没过时:虽然已过百年,但书中的观点仍然让人赞叹;虽然已过百年,但书中的有些问题一直都存在;不知道是夸美纽斯预言太准还是教育停滞不前! 3.在最早的时候,还没有理论,教育家讲教育只能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出发,无论是动物的植物的,总之要依循自然的规律!
●如果把这本书仅仅视为早期教育学的经典,我想可能还看低了夸美纽斯在近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大教学论》生动地表达出17、18世纪之交思想的冲突与交融。既存有十七世纪的神学信仰以及理性风潮,又鲜明印刻着启蒙时代对于感官的推崇。从这点上说,夸美纽斯与后面的康德、洪堡、斯宾诺莎等人是一个思路,都试图平衡两个世纪里看似冲突的主流文化:感性的、感觉的与理性的、演绎的。在具体谈论教学的进展以及学习过程的进路时,对于秩序、顺序、从小到大的方法论的推崇,有着很鲜明的笛卡尔《谈谈方法》里的思路,而在谈论感觉(尤其是眼官)和整体论时,又与洛克的方法殊途同归,指向了启蒙时代的根本诉求。这两者并行不悖地出现在《大教学论》中,一如但丁站在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过门槛上。译本年代较早,很多译名没有跟现代的习惯统一。
●感慨于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以及对于教学过程的主张。在他的价值观里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比想象中好读,有些观点有实操性,有些比较理想化,总体颇有启发。最后一章很动人,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造就了改良教育的热情:学问、德行、虔信。文风类似荀子,很喜欢类比。
●进入大学后读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对书中的阐述深有同感!
●“习俗就是这样把一切新鲜事物看成神奇和不可置信的……一个时代的困惑就这样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的笑谈。”
●浏览第一遍
●教学论的老师推荐阅读的。教育是一门艺术。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其实不是,它叙述了很多今天看来也很实用的教育论断。1.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认为人有内在发展的需要,而环境也很重要,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2.对教育方法的重视。3.对于教学过程的主张。自觉,他认为不能逼迫孩子去学习,因为凡事自然的事就不需要去强迫;直观,一切知识生于感觉,反对学生死背课本,尽量利用感官去施教,而视觉又是感官中最主要的一个;注意,有趣、与旧课关系、注视全班学生、使用直观教具、边讲边提问、及时表扬;理解,要独立思考;应用,培养技能。
《大教学论》读后感(一):先验与后验
【先验】
掌握事物的规律
经历什么样的路径 有哪些关键点联动点
一步一步推演
未做已经知道结果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后验】俗话说的事后诸葛亮
无论国籍宗教 教育的共性是相同的
普遍性的规律 经得起岁月考验 经久不衰
了解自己 发挥天性
在明理 用理 信念三方面去培养人
通过环境 人自身 榜样去创造生态
塑造一个有使命感 信念坚定
心性柔和谦卑 对人待物恭敬谨慎的人
这样的综合用出去就是一个人的吸引力
读书改变器质
教化塑造气质
在这个过程中
①好的老师至关重要
②教学相长—
会教人才能使所学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③好书需要反复读
《大教学论》读后感(二):种子与生长
“因为在一切事情前面,种子先得撒下,然后才能逐渐生长”,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序言中写道。看完这部书后,除了夸美纽斯那些影响至今的班级授课制等具体教育理念与方法,这句包涵哲理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百年前夸美纽斯的教育理念,或许初衷是为祖国复兴的现实追求,在当时虽然没有人们重视也没有挽救捷克当时飘零的命运。但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以后,他的理念在教育界得以大放光芒,现阶段的学制和教学方法基本按此运行。可以说,夸美纽斯的眼光非常深远。
在阅读中,有一章让我很感兴趣,就是《拉丁语学校的素描》。这一章可以溯源到《论学校根据年龄与学力的四重区分》,在这一章中夸美纽斯对学生的年龄分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四个时期,四个时期对应四类不同的学校,学校的数量婴儿对应的母育学校最多,青年对应的大学最少。这种单轨制的学制十分连贯,除了表达他“教育适应自然”的理念,更为重要的可以帮助年龄学力根据不同需求去接受教育。我国目前实行的单轨学制部分和此非常相似。在夸美纽斯看来,6到12岁的儿童需要上国语学校,为初等教育,而拉丁语学校则是面向12岁至24岁的中等教育,强调的是分班分科以及对于艺术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这也是面向全体青年男女的公立学校。上一章有关国语学校的描述他认为要先学习本国语言,以及本章中有关学习各类具体科目进行分班,并且强调无论学习任何一班都要学习相关历史的理念让我十分赞同。
除此之外,他认为教材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编写(紫罗兰的花坛等教材的名称让我觉得很有趣),我觉得这也对未来教材改革等具有借鉴意义。在学习与课程安排上,夸美纽斯给出了具体的方案,例如上午要背诵与用来学习新的知识,下午强调复习与手的运用;上午学习特殊学科的知识,下午要学习一个小时的历史,一个小时特殊学科手的练习。这些具体的提议现在可以有所选择的加以运用,即在学习过新的知识后一定要及时进行复习与巩固,学习知识尽量也要集中时间。而夸美纽斯有关拉丁学校分科分班的做法,在未来高考的“3+1+ N”的模式下,很大程度可以拿来参考。
确实夸美纽斯的想法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他的理念在当时被提出,在现代仍然可以给人们带来启发,这得益于他本人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实际情况思考的深度。当时被提出的理念是就像是一颗种子,在合适的时间与环境下总会茁长成长。
《大教学论》读后感(三):《大教学论》书评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论著是《学记》,而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大教学论》,其作者是夸美纽斯,是三百多年前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其中提出的教育原则,对当今社会教育原则的确立具有重大影响。 夸美纽斯因从事过牧师,因此,在书中的一些观点会涉及到上帝的色彩,但我们无法否定其教育中的精华对当时以及后世教育的影响。 一.提出了教育平等的思想。“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不论贫富均应接受教育,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存在有贵族与贫民,夸美纽斯也提到穷人根本没有钱提供给子女进入学校;另一方面,认为女性也应该有追求接受知识的自由,因为“他们具有同等敏锐的悟性和求知的能力,他们能够取得更高的地位,因为他们常被亲自叫去统治过国家,对国王与君主提过有益的建议,研究过医药与别种有益于人类的事。”但是作者同时又提出对女性接受的教育应受限制,她们“只限于那些使人充分观察上帝及其作品之后 就可以学得真实的德行与真实的虔信的书籍”。 二.提出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但同时也提出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学校的措施。因为学校教育可以“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在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在培养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的不是顺从的羔羊,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二是,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失败。比如说,提出了“只要一年工夫就可能精通的事情,它们却把心智用在那上面长达五年、十年,甚至十年以上之久。本来可以温和地输入智性中的东西,却粗暴地印上去,不,简直是塞进去,打进去。本来可以明白地和明亮地放在心智跟前的事情,却去晦涩地、迷惑地、错杂地看待,好像它是一个复杂的谜语似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学校是可能的。 三.提出了秩序、纪律的重要性。秩序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是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提出秩序对学校的重要性,并过渡到它延长生命的基础,提出了延长生命的三个原则: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并且利用自然所供给的休息机会。纪律只要是学校纪律,提出了一些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纪律的一些方法,如:“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因为做了的事不能变成没有做),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去犯。”“事实上,施用任何强力的结果,我们反而只能使人厌恶学问,不能使人爱好学问。所以,我们每逢看见有人心灵受了病,不爱用功,我们就当用温和的疗法去除掉它的毛病,绝对不可采用粗爆的方法。我们要把爱好学问之心灌输到学生心灵中,应当采取这种熟练与同情的方法,其他别的做法都只能使他们的惰性变成嫌恶,兴趣索然变成全然愚笨而已。教师应当模仿的方法,使学生跟上他们的工作:1.应当把自己当成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并给予他们;2.把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无误地表明你的动作的根据是父亲般的慈爱,为的是要建立学生的品性,不是要去压制他们;3.假如某些人没有受到温和方法的影响,就必须求助于比较粗暴的方法,要到用尽一切方法之后,才能宣布一个学生不堪造就。...... 极端的方法不可用的太随便、太热心,因为倘若我们滥用了,那么责打应当对付的不服从的极端情形还没有发生,我们早已智穷力竭了。”“用良好的榜样,用温和的言辞,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突发的愤怒只能用例外的情境上面,应当存心使结果能恢复良好的感情。凡是想把青年人捞入德行的网里的人,他就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办法使之畏惧和恭顺,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办法去抬高他们。凡是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教师就是幸福的教师!凡是能够得到这种教师的孩子就是幸福的孩子!” 四.提出了教育教学的方法与原则。作者分别论述了不同科目的不同教学法,提出了直观性、彻底性、自觉积极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和量力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大教学论》读后感(四):穿越长河的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生于1592年,死于1670年,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夸美纽斯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数十年被迫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夸美纽斯的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跨越数百年的历史长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得许多理念仍然熠熠生辉,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许多启示,为年轻老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许多受益无穷的源泉,值得我们细细咂摸,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效、更加富有温度与活力。下面我摘录了《大教学论》中一些富有启发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教师在把知识呈放在学生面前之前,同样也需要使他的学生渴求知识。”这句话的涵义很容易理解,然而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却非常忽视,在很多老师的潜意识里,学生有没有学生的兴趣与愿望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多写多记,考试有了好成绩就可以了,学生的心理没有得到关注。
(2)“如果每一件事都能轻易地理解,人们既不会强烈地追求智慧,在找到智慧时也不会狂喜。”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害怕学生理解不了的情况,所以为了学生尽快理解教师的概念,有的老师过度降低难度,而失去了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机会。
(3)“渴望学习的人也就会成为有学问的人。”这句话说明了动机的重要性。老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动机。
(4)“如果教师温和,循循善诱,不用粗鲁的态度疏远他们,而是用慈父般的感情和言辞吸引他们;如果他们不时表扬勤奋的学生……如果他们偶尔要孩子给父母带个口信;总之,如果他们亲切地对待学生:就容易赢得学生的感情,从而使他宁愿上学而不愿待在家里。”学习怎样才能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呢?实际上很多时候却成为了一件痛苦的事情。根源在于教师缺少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缺少了温暖与成就。
(5)“如果教师在教给学生某种事物时,同事把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实际应用给学生指明,学生的功课就会容易得多。”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距离有几万里,所以我们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会发现很多学过的知识都忘了,没有什么作用。
(6)“人必须尽可能收到教导,通过学习天空、大地、橡树和山毛榉而不是通过学习课本变得聪明,即是说,他们必须学生认识和研究事物本身,而不是学习别人对事物的观察。”简单来说就是教学应当调动学生真是的感官,实际呢?没有人这么做,大家觉得麻烦。其实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具有真是认知。
(7)‘“德行靠行为练习而不靠语言……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学会工作,正如我们在行动中学会怎样行动。”空洞的说教已经流行很久了。
(8)“事实上,活生生的榜样更重要,因为它们给人的印象更强烈……纪律应回避个人的因素,如发怒或不喜欢。执行纪律应抱有坦然和真诚的目的,使得甚至学生也能感受到采取的行为是为了他的好处,监督他们的只是执行父亲的权威。他们由此就会把惩罚看做如同医生给他们开的苦药。”处罚也应该具有温度。
(9)“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使心理快乐和使它激动的事物都有助于记忆。”“凡是所教的内容都应当用令人喜爱的多样性加以调节……人性特别喜爱游戏和娱乐。”很多老师上课很怕学生激动,自己控制不住怎么办?怕孩子摔倒就不走路了吗?
(10)“考虑到目的,你就会摒弃多余的东西。”作为新老师感触颇深,做事情永远要想到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11)“凡是简短的、井然有序的和清楚的东西就使我们高兴……一切教学都应当计划好。”忘不了大学的唯一深深吸引我的一位老师的课,课堂波澜不惊,但非常简洁。
夸美纽斯的这些理论闪耀着无比的智慧,在近现代的心理学等科学研究之中得到了证实。夸美纽斯的智慧并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他不断求索、积极实践、总结提升得到的“珍珠”。向夸美纽斯学习。
《大教学论》读后感(五):教育的艺术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夸美纽斯是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由于杰出的功绩,他被人们誉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 在遥远的17世纪,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经历着文艺复兴的洗礼,夸美纽斯将自己对人本身的理解,对改良学校的憧憬,对理想教育方法的追求,都融入到《大教学论》这本书中。可以说,这本书共有三十三章。拜读文章,我不禁肃然起敬,钦佩大家的前瞻意识,赞叹作者先进的教育理念。 正如作者写到的那样“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他认为人心就好比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这些话不仅是对人本身的直接肯定,更表现出夸美纽斯对教育的信心。教育是做什么?在我打开这本书之前,曾经多次问过自己。现在我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教育对老师而言,是积极地等待,等待经过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体内“学问、德行和虔信的种子”终有一天破土而出! 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第六章的题目便是“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这句话掷地有声。然而在教育制度相对完善的当代社会,“读书无用论”的言论竟仍然存在,不禁发出叹息。如何让民众真正了解教育的力量,如何让大家真正感受学习的乐趣,正是教育工作者们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作者说道“白纸上什么也没有,但是什么都能写上”,言近旨远——少年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阳光下成长、学习,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而前提则是相信教育,只有相信教育才能办好教育。 夸美纽斯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表现在对于旧时学校的体会,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他坚信,人是一种“可教的动物”,决心写出《大教学论》来“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 作者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它所要阐述的教育理念娓娓道来。在书的第十二章“改良学校是可能的”中,作者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教育体系,“主张把养料、照顾和运用谨慎地供给心智,把它自然而然地导向智慧,德行与虔信”。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作者采用了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一类是“那些伶俐的、渴于求知的、容易受影响的人”,作者认为他们会自行成长起来。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一方面,尽管才华出众的孩童,如果不加以管束,任其自由生长,很有可能会走向歧途。假如在他小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没有对他的陋习进行纠正,很难想象,他长大后能否为社会承担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对于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即使是神童,没有教育的滋养,必将走向平庸。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将成为社会的遗憾! 针对第二类“伶俐但倾向迟钝懒惰的人”,作者说“应该加以督促,使其前进”。简单的话语表现出夸美纽斯对教育的坚定信念。“加以督促”,并非死死盯住,给聪明的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远比一次次的唠叨有用的多。想到中学的时候,在数学课上,老师会给一些思维敏捷但是不够勤快的同学更多的关注。有时在课上,老师分析例题,常会抛出额外的难题给他们思考。如果没有给他们增加思维训练的时间,恐怕他们将没有未来的小小辉煌。督促并非看死,而是给他们留出较多的发展空间。 如果第三类“伶俐而且渴于求知,但同时又很倔强不易驾驭的人”,作者表示应该“正确地对待他们”。诚哉斯言!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桀骜不驯”的孩子,他们渴望知识,却又有些小叛逆,学习只想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此时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加以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我认为老师可以在课下多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与他们进行合理沟通,使其在课堂上找到归属感。 对于第四种“温柔、渴于求知,但又迂缓迟钝的人”,作者认为“教员应当估计到他们的短处,不应该使他们负担过重,不向他们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应当有耐心,应当帮助他们,给他们以力量,应当使他们走上正轨,以免灰心丧气”。在当代的课堂中,这第四类人被称为“中等生”。对此,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他们的身上。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常常会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优等生和所谓的“差生”,作为主体的中等生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但是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这种学生虽然成熟较迟,但是他们也许更能持久,如同成熟较晚的果实一样”。想起高中的时候,我们的任课老师总能够照顾到中等生。数学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经常会找中等生回答问题。当我看到老师眼神中透露出的殷殷期盼和内心的急切时,内心总会有所触动。课间,在老师的办公室中,总能发现老师辅导他们课业的身影。在那件办公室,我找到了我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如果我们将目光多多投向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开出鲜艳的花朵! 第五种是心智低弱,同时又很怠情的人”,作者认为这类人“只要不顽梗,也是可以得到很大进展的。不过需要巨大的技巧和耐心而已”,这体现出了作者的期盼。我认为,对于这类学生,应该奉献出自己的耐心,说不定在我们的引导之下,他们将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最后,一类是“智性低,同时性情又很倔强恶劣的人”,作者对这类学生采取了放弃的做法。讲眼光放到现在,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呢?我想答案是应该,而且还得是必须。假如我们放弃了对其教育,那么他们最终一定是一个无用之才。如果他们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也可以将他们送入特殊教育机构进行引导和培养。我想这样会比放弃他们好太多。 对这五种特点学生的分析,我深刻了解了何为教育的艺术。所谓艺术,就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的个性化拓展吧! 《大教学论》洋洋洒洒三十余章的内容,倾注的是夸美纽斯的教育心血与无限的热情。通过此次学习,我对教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