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种地书》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28 03:2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种地书》的读后感大全

  《种地书》是一本由蔡珠儿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种地书》读后感(一):忽而归于尘土

  2020年第一本书,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读。一直读工具书,经济书,也挺无趣的。年纪大了,也非常不爱看小说。只剩下观点书,工具书,还有散文可读。喜欢读有关香港文化,欧洲文化的部分。虽然本人不喜欢制作美食,但是喜欢观看,喜欢品尝。土地对于城里人来说真的是遥不可及。记得小时候,读着课本里面那些古老的文章,很羡慕那些旧年代,有山可爬,有溪水可嬉戏,有小虫小鸟可戏耍,有果树可以攀爬的故事。所以小时候,非常向往美国欧洲的儿童生活。因为又现代,又有地,不像城市,只有水泥楼房。树屋,后山,小木屋都是我向往国外的理由。原来我羡慕的,不是国外的月亮,是那不可及和土地的亲近。

  《种地书》读后感(二):《种地书》:种自在之地,搔生活之痒

  时至今日,“回归自然”对于现代人而言,早已不只是一句“标榜情志”的口号。随着各式各样的“生态农场”、“环保庄园”的开发,人们有条件在合适的时机回到自然之中。更重要的是这种条件对应的需求,同样普遍而迫切。当“城市”越发拥挤而浮躁,“自然”即便不是人们下一站的终点,也可以成为暂时“避难”的港湾。

  《种地书》是台湾女作家蔡珠儿的一本散文集,以“种地”为名,但她其实仅写了一部分有关“种地”的事。全书共有四个部分,起首部分“傻婆荷兰豆”写的正是自己种地的经历;而在“暖红色玛利亚”、“马场维修记”、“叮叮见闻”这三部分,则分别对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游历、在香港的市井生活和电车上的见闻进行了速写和交代。这是作者的第六本散文集,也是第一本“不事主题”的杂文集——缘何“用情不专,拉杂成章”呢?用作者自己的来说,“舍精求杂,自曝浅短,下场如何不可知,但自己高兴就是。”

  选材随意,行文中,作者也恣意而随性。尽管写自己在田间劳作耕种,但却并不见故作的空灵与清亮——友人来访,“厨娘”原本胸有成竹,很快却又陷入手忙脚乱的狼狈之中;选择种植的果树品种,最后也是“幸甚至哉”,才得尝美味;晚春时的“人虫大战”,突然浮上心间的“慈悲为怀”,却也只是灵光一现,“只有遇到美丽的东西,我的良心才会出现。”字里行间,并不见“虚怀若谷”,田间生活依旧不乏纷繁困扰,却会给人扑面而来的亲切之感。

  蔡珠儿的散文读来轻快,令人惬意,其中的秘密或许在于,她可以将行文与自己的经验本身,以及读者之间的距离感拿捏得恰到好处。这使得文章读来既不会令人有“曲高和寡”的困惑,也不会因“土腥气”过重而倒了胃口。她说写的生活,其实也是你我所能理解的生活。会为一道偶得的美食窃喜,也会因家中失窃惊恐愤懑。“叮叮当当”的电车坐来,一天的疲惫与霓虹映照的街景融到一处。可到头来,生活还要照常过。倘若有了闲暇,腰包也还宽裕,便可让自己的心神放纵于山间田野,释放心中的瘴气,搔一搔“身心之痒”。

  世人总在向往空灵,晴耕雨读、自给自足,以至于“终南山隐士”一时都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令人哑然。事实上,想要全然不食人间烟火,于人而言毕竟是不易做到的事。过犹不及,但倘若能有一处清净之所供人躲避,在喧嚣与沉静之间自由穿行,大概是更为理想生存状态吧。

  生活之道,其中的智慧自然有很多,有一条大概可以用搔痒作比:倘若搔得到痒,便搔一搔即可;抓得多了以至于抓破,甚至全然无法得知“痒”之所在,才是生活最困顿的时刻。

  《种地书》读后感(三):蔡珠儿的菜园谐趣与文化随想

  虽已出版了6本与美食有关的散文集,可蔡珠儿并不认为自己是作家,她将自己定义成一个生活者,她说“写作只是生活的一种可能,就像做菜、种地一样。”

  1997年,台湾人蔡珠儿在位于香港大屿岛上的自家菜园开启了她的耕种生涯,丈夫时常出差,她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打理园子,白天土耕,入夜笔耕,将种地之事诉诸笔端,《种地书》就是集结了那段时间写成的一些杂文,内容关乎耕种、美食,也关于旅行、文化。

  《种地书》的第一辑更像是一个握锄主妇的耕种日记,满是碎碎念的自嘲,有些许小家子气,却又充满机智诙谐。蔡珠儿的农田本是一块建筑废料堆填而成的土地,首先就被整地的工程折腾得焦头烂额,贫瘠的土地还要面临着松土、施肥等挑战,作物抽枝结果后要杀虫,又要防小咬、除杂草,这让刚入行的她频频抱怨吃不消。虽说对园中蔬菜顾此失彼,照顾不周,惨失豆苗、莴笋,可竟也收获了鲜嫩可人的红凤菜、沁碧清芬的薄荷,还有怎么吃也吃不完的香菜和莳萝。种地这事儿和爱情差不多,付出未必有回报,可又时常会有惊喜。而蔡珠儿的结论是:“自食其果滋味好,不劳而获的滋味,更好啊。”这来自意外收获了“汤米爱特金”芒果和瓠瓜后的雀跃,视如珍宝,却也舍得馈赠亲友,人情味比食味更醇厚。

  有时我们吃到美味的食物,唇齿间可品其绝妙滋味,可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偏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在蔡珠儿这里完全不是问题,她描摹食材的文字自成一格,读起来仿佛在欣赏一件精心雕琢的玉器,精俏可人,同时又不失温润的天然本色,隽永清新。这种功力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她在将近30岁的时候去英国伯明翰大学修读文化研究硕士,既开阔了视野,又学会以包容的心态来欣赏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除了以地域、色、香、味、状几方面介绍或分析一种食物外,蔡珠儿还可引申到它们的流变过程、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民俗人情等等,现代与传统结合、东方与西方辉映,让读者全方位的感受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桂花的那篇《许多香》中写道的“桂花是华人的东西,除了香,还让人想到月亮、江南、甜品、秋天和别的什么,牵动了意识底层的幽微情感,心间骤然宁谧下来,泛起一阵温柔。”

  香港是美食家的天堂,港人泊来世界各地的食材,包罗万象,琳琅满目。蔡珠儿心中就有自己的“香港市场版图”:上环的海味干货,北角的嫩豆腐……连每天去治疗乳癌要走的那段路,都被她写得异常迷人,坐叮叮120的经历更是变为朝圣之旅。饱经岁月浸染的叮叮车承载了市井众生,却在她笔下变得柔情万种。她也将市场版图扩张到了国外,伦敦的卡巴、伯明翰的斗牛场、突尼斯的阿拉伯市场都榜上有名。照她的话说就是:“市场与坟场中有更多原汁原味的真相。”

  蔡珠儿不停走着、体验着、吸收着,就在那些真相中,她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引发对于以往经历的各种回忆与随想,她将之记下,细碎而优雅,真切又迷醉,那味道很像自己小时候妈妈做的桃子酱,又像忧伤苦闷的番石榴,从记忆源头不断涌出,每次的气味都不尽相同,“干湿鲜陈,厚薄浓淡,就在各种况味里,人生缓缓酿成。”

  《种地书》读后感(四):蔡珠儿:我是厨娘、农妇兼作家

  文/

  少年时读诗,读到采花,便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里羡慕陶渊明的还乡生活,好惬意哦。读到种地,便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由感叹农民劳作真辛苦啊,想想都觉得这样的日常生活无法承受。

  可偏偏有个现代都市女子爱种地,不是雇工请人代为种地,而是亲力亲为地“挑灯夜耕”!这位强悍女子就是台湾作家蔡珠儿。她从台湾跑去英国读书,又嫁了位上海人成了大陆媳妇儿。可她依然寻人生空隙在香港大屿山找了块地,实践起了自己的“农妇”夙愿。并以此为契机,写了《种地书》。

  蔡珠儿本来是以“厨艺”见长,写出来的书不是《红焖厨娘》,就是《饕餮书》,大咧咧一副“我是吃货我怕谁”的样儿!可若论及性格,我觉得本书第一章“傻婆荷兰豆”,才真正展示了蔡珠儿“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悍妇形象。

  城市里种地,主要包括种瓜种菜种花。这是份苦差事,不自寻其乐可不行。字里行间,我们发现蔡珠儿无数次地望地而乐。差点把草坪改成稻田,“愈想愈乐”; 看见菜畦歪歪扭扭,“自己叉腰笑了一顿”。可倘若想把地种好,光有乐观主义精神是不够的,还得发狠。

  就像在《舞娘杀手》里,面对夏天地里的瓜蛆果蝇,她放出狠话:“有杀错,没放过”。而在《傻婆荷兰豆》里,初次种地因收成不好而败下阵来的这位作家农妇,指天发誓说:“成绩烂怕什么?这事是终身学习,永远没法毕业啊。”这般豪情,与《木兰诗》里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多相衬。种地不易,坚持就是胜利。

  但是,在种地的过程中,蔡珠儿体会到了一种颐养身心的美感。这是一个接触地、撩拨菜、侍弄花和欣赏鸟的过程。她在《红耳鹎度小月》中写到了鸟:“喜鹊、八哥、柳莺、鹊鸲,都园中常客,我最爱的是白鹡鸰、轻灵翩跹”。可当这些鸟吃掉她辛苦种的菜时,她却好脾气地说:“那么种菜给鸟吃,就算替天行道了吧”。

  我们看到一个在坚硬与柔软之间徘徊的蔡珠儿,她把分寸掌握得很好。她知道每个人抵达人间的使命。天上可没有掉下来的甜,甜始终是靠苦换来的。多承受点苦,反倒坦然。

  人生的苦好像是没有尽头的。人至中年,蔡珠儿身患乳癌。“马场维修记”那章里连续几篇写她住院手术治疗,她竟然还能调侃自己比“华尔街还正常”。她的“种菜精神”就是这种旺盛的生命力的汲养。生命久长,恐怕就是依靠“明年重头来”的朴素心境吧。

  蔡珠儿爱种菜也爱漫游,你想不到一个台湾姑娘怎么那么爱香港。“叮叮见闻”里写满了她对香港的日常居行的爱,甚至连香港的“叮叮120”的老电车都是她挥之不去的心头好。难怪去日本居游,还不忘赞一下梅艳芳翻唱的“曼珠沙华”。她到底属于台湾、香港还大陆,好似不太重要了。而她在“时间的逃犯”那章里所述的花香、美食、人间冷暖才是她的真正归宿。

  唐代诗人王建在《雨过山村》里有云:“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仔细琢磨一下诗中的美好乡村即景,再想想蔡珠儿在书中的所做所感,做一回农妇,当然是人生的正确选择。何况,她是厨娘、农妇兼作家,更是人生最高境界吧!

  《种地书》读后感(五):耕种时光 烹文煮字【转】

  胡艳丽/文

  消费时代,人心都慌了,若不是为了生计,谁还有心侍弄一块堆填地?可在香港一隅,偏有锦心绣口的女子,愿一边在菜园里胼手胝足,做个农妇;一边又在厨房里烹煮美味,调素淡羹汤,浑然妙手厨娘;华灯初上,她又转为文字耕女,将田园农事织为锦绣文章。

  她就是以写生活美食见长,能将青芽紫梗、绿叶白花这些平凡零丁小物烹煮成满纸芬芳的台湾作家蔡珠儿,她的文章,读来恍若有田园绿意,自然的韵律汩汩而出。《种地书》是其迁居香港期间写下的一部随笔文集,书中文章半为农耕,半为世情。在蔡珠儿笔下,那些与一众蚊虫、野草、菜苗亲密接触的日子,累则累矣,可生活的乐趣恰也在这挥汗如雨,屡战屡败,越挫越勇中一层一层浮现。

  菜园除草在蔡珠儿笔下是一出好戏,菜地里酢浆草、天胡荽、水蜈蚣风光灿烂,可惜它们不是作者的地头宝,而是擅闯者。于是这菜园里,人草之间恍若一场混战,”可恨这丛黄花酢浆,一路彳亍蜿蜒,上有饱熟之蒴果,下有匍匐之茎条,两头开枝散叶,祸患绵长不绝”,这哪里是写植物,分明是敌军纵队已经挺进战略腹地,而作者亦不含糊 “须得顺藤摸瓜,连根拔起,一举歼灭”,这斗智斗勇的功夫,真可谓用心良苦。

  她在菜园里挥锄,亦不是空劳筋骨的苦修,而是口中振振有词,一会儿警告虫子快滚,一会儿跟蚯蚓道歉,一会儿咒骂水蜈蚣横行霸道。她信万物有灵,人可以和草木鸟兽沟通,有时 “迷信”也是一种美。只可惜佳人只顾着园中战虫斗草,而误了梳装打扮,在好友宴会上遭人嫌弃。

  晚春里的一场人虫大战,到了她的笔下也化成了跌宕起伏的情景剧兼抒情散文。起初是一场斗志斗勇的酣战,作者先是赤手上阵,见一虫杀一虫,后是自制杀虫剂,大蒜辣椒水大面积喷扫,请虫子吃”川菜”,可待知晓那园中罪魁原是一众蝶蛾幼虫,更有将来会蜕化成阔袖窄裳、黑纹红花的凤蝶舞娘,作者忽然猛醒,对付这手无寸铁、身无片骨的软件小物,犯得着这么凶残吗?这杀心恨意,究竟从何而来?犯得着和虫子抢一口吃食吗?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无名的戾气,遇心烦之事难免怒火中烧,而若静心细思,那戾气确是起之无名,遇强时那是莽撞冲动,遇弱时又变成了不讲道理的恃强凌弱。作者说 “这中庭小院对我的教养,可能远胜任何学分”。我想这恰也是作者不惜以文弱之躯耕田,以蔬果及文字养心的初衷吧。

  作者心思细腻,在菜场见了偷情的中年男女,被那不端不美的姿态触动了神经,凭空联想到自己见菜生情,与厨房相亲,竟觉自己也是精神出轨,直让人慨叹这样的女子怎生得这七窍玲珑心。假若对某一事物的痴爱都归为精神出轨,这天下哪里还有不出轨的人?而对某事某物的执着偏爱,又是何其曼妙的 “精神出轨”、人生境界?好在作者笔锋一转,遁入厨房,立即生龙活虎起来,方才的一点忧伤自怜化为了掂量新菜式的沉醉心流,哪还管人间岁月今夕何夕,所有的人间情事也化为了案上的葱白韭绿。

  如此,若能将外物全抛,做个农妇,耕种时光,烹文煮字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唯愿癌症病痛,能在瓜果时光中悄然隐退,而心中情愫,能在自然抒怀中,真正 “引水通泉”,百般烦扰皆荡涤净尽。

  《种地书》读后感(六):灵气十足、摇曳多姿的生活之书

  曾与友人玩笑,在城市生活太累太烦,不如找个清净地方闲散度日。友人笑说,那应该看看蔡珠儿的《种地书》,在城市里开辟出一块田地来,虽身在都市却将生活打理得灵气有趣,简直是让人惊奇又羡慕。

  其实,这本书虽然冠“种地”之名,书中的故事却不只是讲都市耕田种植之乐,而是融汇了作者多年来的人生感想和生活足迹,更包括了自己对美食的感受以及与美食有关的历史掌故。在这本十万余字的散文集中,文字风格也是气象万千,时而犀利深刻,时而童趣盎然,时而声色满堂,时而平淡柔静。在蔡珠儿的手中,扁平的文字化作了一个个飞舞的精灵,它们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姿态,或是面带微笑,或是身段灵巧,虽然这些面孔和姿态很陌生,可接触起来却是极其亲切的,——这样的文字,才是好文字。

  举凡是看病治疗、买菜做饭、过节会友,抑或各色吃食、花落花开等等生活中的小事情,只要入了作者的眼,她写出来的文字便能入得了读者的心。为何?好的文章总是真性情的体现,说文字有灵气,首先是因为作者有一颗灵心。同样的事情,在他人看来是平平常常不起眼,一到了作者那里便成为了借事物以言情志的锦绣文章。

  就比如赏花,寻常人总不过是留恋在视觉嗅觉上,可蔡珠儿竟从那绝美极至、夭夭灼灼的桃花身上看到了“生死茫茫,由盛而衰”。别人看到落英缤纷、乱红如雨的场面,想到的可能是花朵之绚丽、场面之惊心,然而在蔡珠儿眼里却分明看到了一场“生命真相”。

  再比如作者写起她从小就用来解馋的番石榴,若是让别人去写,很可能把着眼点放在对故土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等等上。但蔡珠儿锦心妙笔,写那外型娇俏玲珑的“胭脂红”(即番石榴)不仅把乡土情怀写得颇有童趣,而且还对番石榴的历史进行了一番考证。蔡珠儿的文章里,引经据典的内容不在少数,往往既能让读者品尝到至情至性、灵气万状的文字,又能了解到许多文化历史知识。当然,透过这些故事和文字,我们还能看到一位身在香港这个繁华都市却怀揣着田园农耕梦的女性生活家,她对生活那坚贞不渝的爱。

  蔡珠儿的文字还有一个特色,便是毫不矫揉造作,即便是列举典籍掌故、引述文史资料,也绝不会给人卖弄学问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在抒发情感和思想时的方式就是简单粗暴的。细细读来,蔡珠儿的文字里绝少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有叽叽歪歪的小家子气。通常是整篇文章给人一种扎实且欢脱的感觉:你看种地这种事情,多么劳心费神,又是忍着汗流浃背,又是挨着蚊叮虫咬,双腿裹上泥巴算什么,手掌上磨出了茧子也不在话下,反正,你想要收获快乐,就要咬牙先付出忍受,再说,只要是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过自己一直向往的生活,又何来忍受之说呢?

  写完了种地的趣事和糗事,再来谈谈日常生活里的其他快乐事或烦心事,也是不错的,毕竟,生活并不总是以一种面貌呈现,而一个真诚的作者也乐于分享她眼中认为的有趣有料有价值的故事。于是,在《市场癫婆》里,一对中年人的偷情艳事便成了作者笔下的故事。“市场也是欲望的基地,满布人性,直接而原始。”从偷情男女的艳事聊到市场购物趣事,最后直接上升到人性高度,这简直就是一场关于生活中琐碎破烂事的升华。蔡珠儿嘻嘻哈哈地一路写来,读者们也乐得看她故事里那一派乐观欢实的画风。

  在出版《种地书》之前,蔡珠儿还出版过一些关于美食的散文集,许是因为对美食风物爱得太彻底、太浓烈,以至于在这本她所谓的“第一本杂文集”中收录的美食类文章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文章清新俊朗,仿若十八九岁少年人的面孔,干净明澈,不油不腻。

  比如那篇《一顿喝三碗》,作者说自己最喜喝粥,但并没有把思维局限在这种独特的饮食爱好中。洋洋洒洒一篇文章,不仅谈到饮食趣味,还讲到了“粥文化”,举凡是与粥文化相关的资料典故,无分古今中外,竟一起在这文章中次第舒展开来。端的是用身边小事点燃万千思绪,于是,笔随心走,写到妙处,便给人一种“别有洞天”之感。

  作为一个不靠着种庄稼过活的人来说,种地是为了什么?蔡珠儿理直气壮地告诉你:人啊,还是多亲近亲近土地和自然吧,办公室里坐久了,整个身体说不定都僵硬酸麻,还是走进自然中,亲身做一些农活,哪怕只是除草除虫、看护农作物,都能够让身体的经络再次疏通,让整个人都充满了精气神。

  蔡珠儿的本事还在于,她在文章里坦荡地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本色。一边挖土掘地,一边因为土质不好而骂骂咧咧的形象总好过那些不苟言笑、拼命说教的嘴脸。土地、空气、阳光、雨露,这些给我们提供生命养料、维持生命运转的自然力量无疑是伟大的,却也是平凡的。蔡珠儿的文字,便有着这样的力量,你看不出来这些文字有什么稀罕之处,但读来就是觉得舒服。这种舒服,就好比刚刚喝下了一碗清粥,不仅唇齿留香,更是滋润了心头的那块田地。

  【本文首发于 今日头条】

  《种地书》读后感(七):物情惟有醉中真

  ——为什么用尽了全力,却只过了这平凡的一生 辅导中碰到一个小男生,很喜欢他。不是因为他成绩,而是因为他长的帅。有种温文尔雅的气质。人也带着洒脱。 最近频繁熬夜。以至于白日里昏昏欲睡。今天下午没有午休,所以脑袋疼。揉了好几次太阳穴。 心里可能有气,可能也有压力,其实也没有。有时情绪过于虚假。 说实在,我不是很在乎他们的成绩。因为,对于我来说,好不是我的功,坏不是我的错,既然如此。我有什么可怨的呢。只是某种程度上我需要表现出一个在意的成绩罢了。这是一种虚无。 如同当日得知挂科,我其实并不在乎。但是周遭的环境却暗示我:你怎么可以不在乎呢?你怎么可能不在乎呢?你说你不在乎,只是骗你自己而已。哈哈。 这情形很像《顽主》里面,那个虚头巴脑的诗人对于观他们说:你们怎么能不痛苦呢?你们应该痛苦。 于观他们很无赖:我们不痛苦。并且茫然地摇了摇头。 于我今日,也是如此。其实对于工作容纳的底线是一再降低的。 去年,不就是因为觉得时间冗长而无法接受,最后选择提桶跑路,并觉得那一切是土鸡瓦犬吗。为什么今年就可以朝三暮四,摇摇欲坠了?实在令人费解。 大概是因为。出身社会,包括自由与独立。都需要费钱吧。现在独自在房间里写文,每日回来插上热水器,计划夜宵吃什么。煮冰冻云吞,切苹果,削梨子,做酸奶捞,或者吃凤梨酥配铁观音…… 柴米油盐酱醋茶,林林总总都是费钱的,想起大学时候生活费在1500—1800之间,偶尔有个2000,已经觉得生活这样丰富而滋润——那时还可以到处游玩,每周下馆子;为什么到了如今有近3000的工资,还是觉得捉襟见肘,令人觉得欠奉呢。 因为生活的一切不在四处悠游之中,小到一把坐的椅子,大到一台洗衣机,一个冰箱;从烧水的壶,考虑到电费水费;从通下水道到绑晾衣服的绳子…… 只要想做,就永远做不完。做的越多,越觉得不够完善。细微的东西,算起来也是繁杂的工作了。感觉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但是像被大风刮走的。 不过,能够增长经验。多做,多学。到底是一件好事。知道物性如何,知道如何处理琐碎。知道生活的起承转合与太仓稊米。也许是一种准备。 所以即使平凡的一生,也需要很努力,也需要不断的计划,思索,思考,思量……处理在社会中所碰到的人伦物理,土龙沐猴。 我翻阅从前,我发现我之前总是感觉自己没有准备好,就已经开始周旋于世。但如今我明白了,不要等,要在事情中学会面对的方法。在行动中消解痛苦。 不要等待,而应该在我们的行动中找出答案。如果第一次不懂,再做一次。甚至于很多事情没必要做。把时间省出来,躺着发呆,或者只是喝喝茶,也是好的。 难怪豆瓣糊弄学那么多大师。人生不易,且糊且珍惜。 看见大连理工那条新闻。不得不说,快乐太难了。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快乐的阈值太高了。他什么也没有做错,只是觉得人世无聊而已。 比比说:只要人生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足够多,那么不管你遭受了多大的打击,你总能从犄角旮旯里找到点儿乐子,是不是? 希望大家都有这个犄角旮旯。而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KPI,为了荣耀,为了胜利,为了自己也不知道为了什么的一切。那样才是白活啊。 逝者已经远去,生者仍然踽踽独行,在苍茫的大地上,生命积淀着岁月的荣光。 而我,拿起笔,成为自己的神;放下笔,也只是一粒红尘。 假如我不曾写作,更将视尘寰于颠倒;假如我不事阅读,那么所见越发混沌。 空者亦空,月明星稀。 远方亦远,惟风声不息。昨日如同今日,可今日又非昨日。 看《妙先生》,我明白了,一人即是苍生,苍生也只是一人而已。 白驹过隙,倏忽又是周五。而周六日可想而知是飞快而过的。但是仍然期待它的到来。 独木舟的书也快到来了。入手《世事如烟》,余华的笔调冷峻而残酷,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荒谬。这也正是他的迷人之处。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步,但是没有关系,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晚流几年也可以。 很大的愿望是:住在乡下,种地种田,四时而作——其实不是,是想要田园的诗意与及山野的朴实,更想要不劳而获。 然而,一切的随波逐流告诉我:揾食险阻,必须以工作之辛苦换取自由之果实。如同天平的两端,阴阳相和,不可或缺。 早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给人上课。又好像不是。有人在找我,而我在躲避。具体也不清楚。 有时很困,一旦开始写文,马上变得清醒起来。此魔力如同咖啡,不过还是早些休息。毕竟,还是需要去工作。One day day,have nothing to do。It doesn't matter good or bad.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种地书7.9蔡珠儿 / 2016 /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种地书》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