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两地书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03 0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两地书的读后感大全

  《两地书》是一本由鲁迅 / 许广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地书》精选点评:

  ●第229页鲁迅把某些学生说成“挂新招牌的利己主义者”,不知道钱理群先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是否导源于此。

  ●小莲蓬小刺猬。你的小白象。哈哈哈,家书写成这样是太无聊咯,上来就批斗别人。

  ●其实我觉得挺难看的

  ●大先生是那么可爱、调皮、捣乱、深刻、好玩儿、好老公,好多句子,好心动。这是本情书!

  ●完全不一样的鲁迅。一篇一篇读下来,能感觉到两个人之间细微的情感呼应。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面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交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自勉吧

  ●看考研的书累,就翻翻这本。

  ●读罢这热信,连带着许的回忆文字,及夫妇间的后来种种……稍作考虑,更觉人事难测、人世悲凉。一,偏爱初起时许的勇;再,师生恋中的情感关系终究不在我看好之列;末,鲁迅当然是大先生。

  ●小学生许广平与鲁迅,小鬼许广平与鲁迅,小鬼许广平与迅,你的H.M.与迅,小白象与小刺猬。

  ●琐琐碎碎中,“俯拾即是的聪明”。鲁迅真的不止是小初高课本上的鲁迅。

  《两地书》读后感(一):伟人与小三

  教授们喜欢年轻的女学生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当年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可说是空前绝后,至于他巧妙地让自己的学生上了自己的床,又当了自己的二奶,始终不能面对自己的家人,一直蜗居在上海英租界的不光彩经历,被人们以“伟大的爱情”来歌颂,甚至就连这毫无价值的婆婆妈妈的“两地书”也被奉为经典之作。

  《两地书》读后感(二):《两地书》:恋爱中的鲁迅

  1930年鲁迅、许广平和一岁的儿子周海婴

  《两地书》读后感(三):简略抒见

  [cp]十八岁的时候初读鲁迅先生和许广平的书信,惊异于闲侃日常生活(大约有些无聊的琐事)竟于文学大家也是有的 虽然一向知悉先生语言文字的犀利 但是自认为先生的似于常人的柔情才更为难得,也更让人动容。 [/cp]

  字里行间认真仔细的口吻不禁让我联想到自身似乎也有过同样的行为,但是就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我不知道现在以手机短信的方式传达的究竟是不是爱情?

  就个人而言,大约会觉得以前以书信的方式传达的可能更浪漫,寄托思念的方式也可能会更长情。 纸短情长,缘深想念情长。

  《两地书》读后感(四):两地书

  遇见一本书,和遇上某个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心情使然。这一套06年12月份出版的鲁迅全集,在楼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部静静躺了整月,才被我窥见。

  也算是一种缘分。

  书是平装,书脊上刷了深色的天蓝,标题是小小楷书写就,有些怀旧的风气。封面是素纸,泛黄,也像是为一叠信临时订上的皮子,于内容来说倒也合情合理。略略翻过一遍,并没有时下出书时流行的扉页照片,以及所谓的“名家推荐”、“导读”一类,短短的一篇自序然后便是正文。只以文字取胜,不知这样的气魄当今还有几人能有?

  这本书所讲的,只是两个真诚而热情的人,在那个黑暗年月里面的对话。而这两个人,就是鲁迅和许广平。

  鲁迅的文字和为人已让他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符号。关于鲁迅的作品太多,却没有哪一部可以达到鲁迅自己文字的高度。也许正因为如此,这个符号被多多少少地误解了。评论走向两个极端,一派将这个符号神化;而另外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觉得鲁迅像他隐晦的杂文一样,是不可理解的。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如此,听到鲁迅二字便要皱眉。从前,我会推荐他们看一看《彷徨》。如今我觉得,看一看《两地书》,他们对鲁迅的认识,也定和从前会大有不同。

  鲁迅和许广平本是师生。师生之间,便有一份天然的信任和亲近。哪个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没有满心的疑惑而无处解答,又更何况在那个“被黑色油漆涂满的时代”?一问一答之间,相互的心灵,都得到了些些的慰藉罢。从“口不对心”到“相濡以沫”,这些文字在穿越时空之后,还是一样让今天的人不时莞尔。

  内容便不多写了。真正想说的内容,其实都在书内了。

  《两地书》读后感(五):两地

  从十一印度回来开始拿到手上一点点的翻,计划每天50p,止于今晚10.31,随记。

  很少读这类书,一是因为要静下心,二是琐事乏味,发现这本书,是在知乎一个为人处事话题的评论下面看到的,十一回来后学礼仪,找自律,抓知识体系,静冥想,瞎玩,从否定自己到重新规划,在挣扎中找到了这本书,两地书,开始了憧憬和耐心。

  说不出的是羡慕,酝酿信的内容,一边是广平兄、小鬼、害马HM、小刺猬、小莲蓬、乖姑,一边又是鲁迅师、dear teacher、小白象、哥,单看称谓的转变似乎感情部分已经溢出,很甜,从师生到爱人的身份变化,答疑解惑之间碰撞出心灵火花,两个有思想有原则的人对话,学生热情提问,老师慢热,而慢热的他却给她起了这么多绰号,字里行间,两地的距离,内心的信,各自的事,一段美好的感情。

  书信的来往,有寄信时的路途坎坷,也有等信时的期盼,以及收信后的迫不及待,不同日期的信交织下的未知空间,不期而至的惊喜,在延迟的世界学会独白,一切都慢下来了,在一笔一画之间传递思想,倾诉琐事,关怀慰问,等待从来不会漫长。

  想到今天的手机“好快”,用心将带着温度的手触碰在冰冷的屏幕上,按下,一排文字出去,撤回。

  信中内容上开始我是难读懂的,特别是许广平信中带有很多文言文表述,但不影响理解,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宣泄,对当时某些人所作所为的愤怒,军阀时代的混乱,人心的动荡;佩服当时语言文字的力量,情感传达很深切,骂人和情书都可以写的这么有文化,有趣的是他们各自回信写信的结构,都很有逻辑,来信的问回信的答先后顺序一致,比重上不同,让整本书信集有了节奏,也是他们相爱的轨迹,用文笔去打趣,去发牢骚。

  两地书,不期而遇,不言而喻,不药而愈三个很好的状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两地书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