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教授与疯子》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27 03:0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教授与疯子》的读后感大全

  《教授与疯子》是一本由[英] 西蒙·温切斯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一):教授与疯子

  锡兰,葱茏繁茂的热带岛屿,像一滴泪珠挂在印度的南端——又像一只梨,一颗珍珠,有人还说像一只弗吉尼亚火腿。世界上戒律森严的传教士们,把它看作亚当和夏娃遭上帝驱逐后流亡的地方。它是负罪者的伊甸园,是经不起诱惑的人居住的地狱边缘。

  他的生活只是一场缓慢的悲剧。

  人们也许会怀有一种奇怪的感激之情,感谢他的待遇不算好,没有使他从工作上分心。他在精神病院可怕的夜里遭受痛苦,倒给了我们大家一种利益。他疯了,而我们反而有理由感到高兴。这真是一种残酷的讽刺,想来真令人难过。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二):每个单词狗都不能错过的OED故事

  提到OED,你或许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它的全称你一定不陌生——OED,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牛津英语词典》。作为每天打卡背单词的单词狗,你一定想把它供起来好好膜拜一番,毕竟,OED可是英语单词的至高标准,是其之后各种辞书乃至百科全书的鼻祖。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三):我们认为的无用之人,成就了无人所成之事

  根据阿兰·图灵自传改编的《模仿游戏》有一句话:“我们认为的无用之人,成就了无人所成之事”。这句话恰好也诠释了《教授与疯子》的主题思想,W·C·迈纳一个因精神失常而犯下过失杀人罪行而终生被困于疯人院的“疯子”,却和詹姆斯·默里联手为编制前无古人的巨著《牛津英语词典》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

  《模仿游戏》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四):英语词典发展史

  一部《牛津英语词典》编撰史,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年,主要记叙了大词典从构思到最终出版的坎坷过程。威廉·迈纳医生因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在伦敦兰贝斯地区枪杀了一位无辜的工人之后被收押在布罗德莫医院长达三十余年。他作为志愿者参与了OED的编撰,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主编詹姆斯·默里也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在漫长的监禁生涯中,逐步恶化的精神状态折磨着他的心智,而词典的编撰成为了他唯一的救赎。

  本书中最吸引我的,还是英国学者对于“词典”的概念。特伦奇主教曾说过,“词典是语言的详细目录,而绝不是正确使用语言的指南...词典应当记录下一切在标准语言中存在过一定时期的词语...这样一部词典的核心,应当是每一个词的生活史。” OED也遵循了这样的编撰理念,收集引语,记录每一个词汇的发展历史,从中我们甚至可以隐约看见一个帝国的发展历史。

  十分喜欢本书中的维多利亚气息,对于英语词典发展的历史介绍的也十分详尽,还有一些约翰逊博士的小趣事。但是人物塑造方面还是有点欠缺,不过毕竟不是小说,可以理解。题材非常非常吸引我,看过有读者将之与《查令十字街84号》相比,这两本书的气质确实很相似,但本书的内容还是厚重的多。千万不要被书名和封面欺骗了,确实是一本比较严谨流畅的非虚构类好书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五):求知路上,众生平等

  詹姆斯•默里和W•C•迈纳,一个是声誉卓著的教授,恢弘巨制《牛津英语词典》(OED)的主编;另一个则是精神失常,因犯下过失杀人罪行而被困于疯人院的“疯子”。两者之间似乎本无任何交集,然而正是OED编纂所造就的因缘际会,让这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两人走到了一起,成就一段佳话,一个辞典界的不朽传奇。而经由英国名记者西蒙•温切斯特的演绎,这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又穿过了百年时光,重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本书的写作体裁颇有意思。为写就本书,温切斯特其实也没少做考据功夫,不过鉴于这个故事本身便极富“传奇色彩”,口口相传之下难免有所失实,而一些场景事迹又未必有史料记载,难免需要以想象加以填补。因此这大概算不上一部传记,只能称为“建立在真实史料基础上的虚构故事”。真真假假,倒也平添了一份阅读的乐趣。且作者在叙述时也采取了一些别出心裁的手法,比如在每个章节的开始引用辞典词条格式,其还与章节内容有所呼应,彼此暗合。不过,书中也有大量篇幅谈及词典的历史来由,关于人们对词典作用认识的争议与改变等等“科普内容”。对于小说而言,这是有点拖慢整体叙述节奏的。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和默里教授或迈纳医生一样的“字痴”的话,大概对此是浑不在意的吧~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六):偏执与痴狂:牛津英语词典诞生记

  绝版多年的书突然出了新版,这对书与读者而言大概都属幸事。英国著名的非虚构作家西蒙·温彻斯特出版于1998年的成名作《教授与疯子》近日由新经典重装再版,令人颇感欣慰。然而意外的是,这本从内容到结构到文笔都极对我口味的讲述《牛津英语词典》两大奠基人传奇故事的作品,自2002年百花文艺社引进中国以来,短短14年时间,同一个译本版权居然已经三易其手,可见中文版的销量和认知度与其在英美的口碑及大卖差距明显,这也是我一直很疑惑的地方。

  我是在很多年前的一个旧书店里淘到这本书的美国版的,当时还不知道已经有了译本,所以读得很是囫囵,不过以我荒废多年的英语水平,在缺乏更多背景材料的情况下,还能接着往下读,足见作者文笔之流畅。后来世纪文景在2009年再版了此书,还同期推出了温彻斯特于2003年完成的续作《OED的故事》(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The Story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算是给《牛津英语词典》的诞生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不过或许是当年的文宣力度有限,两本书印量均不大(估计只能以千记),前者花了几年时间卖断后好像没再加印,后者则一直到现在还总是出现在电商的甩卖榜单上,令人叹息。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七):关于牛津词典的故事

  前两章读起来很有小说的感觉,但一直联系不起来。随后的几章,是背景的介绍,似乎有些无趣了。想起来曾经看到有人说,英国人的小说,你要耐得住前半段的冗长,后半段会带给你巨大的惊喜。这一次的,虽然有些无趣,但也不觉得枯燥,是这个作者节奏把握的好,也是这段经历确是特别。待两个主人公真正交织在一起,无不感慨,命运总是由那么多的巧合叠加,任何一个节点出现了变化,也许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故事就完全不一样了,也许也不是现在这一部《牛津词典》了。

  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的不光是耐心,还需要一定的工作技巧。能想到运用志愿者的“联合行动”,自然也需要号召志愿者们一起积极参与的能力。在那么一间缮写室里,那么多词条。光是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多名字,我在笔记里摘了一下,现在也复述不出来,但是脑子里总有一个画面,俯在案前,左边的一大摞纸慢慢减少,又在右边慢慢垒砌。这或许是我喜欢的样子,也是让我敬佩的样子。 故事里的再一个重点,自然就是战争。作者写这个故事,应该不是来批判战争的,但是读完战争的这个章节,心里默默的亦不是滋味。在战争面前,尤其是一个敏感而心思缜密的人,更加受不了自己亲手犯下的过错。这个可敬的人,一直到老都活在这样的一种痛苦里,嘿嘿,而且是说出来也不被人“理解”,可怜,可叹,可惜呀。

  作者西蒙温切斯特,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记者。所以这本书,和小说不同,它拥有大量的历史信息 ,是这位记者细心完成的报道;而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纪实文,读起来充满了小说的味道。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作者一定也是个极富耐心的人,在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以后,得通过多方获取最详细的资料,才能让我们读到这个故事。真实生活里的故事,得感谢这样的有心人,才得以代代相传。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八):编舟渡人亦渡己

  很多人看过电影《编舟记》,讲日本一群编辑,耗费十几年时间编纂一部辞典的故事。片子拍得温婉动人,充满文艺气息,片中松田龙平扮演的“认真君”孤僻、刻板,沉默地近乎木讷,说好听点是书呆子,其实就是常人眼中的“怪咖”——编字典,这该是多古怪的人才能干的事情。

  偏僻处亦有人行,“怪人”往往不走寻常路,当他们投身鲜有人为的领域,就可能做出令“常人”目瞪口呆的事来。

  被称为“英版编舟记”的《教授与疯子》,就是讲述编纂《牛津英语词典》的故事。主人公也是两个“怪人”,一位是严谨到有些偏执的教授,另一位干脆是个疯子,一个杀人犯,一个精神病患者。虽然全书主线心是牛津词典的诞生史,读起来却比编词典的过程有趣得多,书中着力描绘的两位主人公,尤其是“疯子”先生的曲折身世,为这个半纪实性的故事注入了异样的传奇色彩。

  威廉•迈纳,生于美国一流望族,品学皆优,信仰虔诚,成年后学医参军,成为一名年轻的军医,本该拥有的大好前程,却因为万恶的战争化为泡影。迈纳在战争中遭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摧残,患上了战后创伤后遗症,他在一次精神失控时开枪杀了人,被关进了疯人院。医生开出的诊断书是,迈纳患上了“偏执狂,即心中总想着某个单一事件的精神病”。从此以后,迈纳的整个后半生都伴随着孤独与禁锢,不仅如此,他还要长久与看不见的心魔苦苦缠斗,身心俱损,生命之火日渐暗淡,当所有人以为他撑不了太久的时候,迈纳的人生却迎来了一个意外的转折。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九):一本词典的往事

  对于词典,每一个英语专业的人可能都有一种复杂的感情。而说起词典每个人可能都有一箩筐的故事在那里。一本厚厚的词典几乎就是这个专业的标配。同样一本称心的词典亦能给学习助力颇多。即便是在数字化的今天,手持一本厚厚的词典仍能顿感牛气了不少。

  大学四年下来,用过的词典倒也不少,牛津高阶、朗文、麦克米伦、韦博斯特。各家词典各具特色。不过在这当中,似乎有点偏爱牛津高阶。这本每天都要翻阅的厚厚大书。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红红的封面,厚厚的体量,每每在翻阅的时候常常会臆想它的来由。不知封面背后尘封多少往事,也不晓得文字背后有些怎样的一段情。

  《教授与疯子》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让世人得以了解隐藏在牛津词典后面的故事。谜面的揭开或许会让人感到惊讶,没有什么学界的大鳄,有的只是如封面所言教授与疯子;同样编撰也没有什么诀窍,“编纂—本完全的词典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读遍—切文献,把成千上万页资料里出现的词编列出来”。第一本词典的诞生就是这么艰辛。

  世人更多的看到台上的风采,却很少看到幕后人的辛劳。庆功宴上的觥筹交错,更容易忽略那些缺席人员的未参与的真正原因,尤其是象迈纳医生这样始终没有走到台前的人。

  活着的时候住在精神病院,死了时候却被人遗忘,葬在了平民窟边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为最好的英语词典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亦不显赫去世后也默默无名。

  对于任何人来讲,词典从来没有像对迈纳医生那样重要过。因为对于迈纳医生来说,词典的编撰简直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只有在搜寻资料、编写词条,他的表现才看起来与寻常人无异,像个绅士。或许,词典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词典词条的编写可以让他保持专注,摆脱精神上的羁绊,忽略周围的事务。当词典的事情了却了之后,迈纳医生病更重了,其实主要是无事可做,严重点说就是一种“等死”的状态。迈纳成就了词典,就像词典成就了迈纳一样。

  我们习惯了的模式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但是在迈纳医生或者整个牛津词典的编撰者那里却不能明显感觉出来,这些编撰者只是一些普通的人,因缘际会的聚集在一起。这些普通的人创造了牛津词典的历史,开启了一个时代。

  《教授与疯子》读后感(十):历史和巧合才能构造一场幸运

  这本书开始阅读前前后后打开就是一年

  阅读的前部分略吃力

  读完还是很感动很震撼的

  合上书页

  有些难以想象那样一个时代

  那样一个身心俱创的老人

  曾经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知识财富

  《牛津词典》高阶是从高中就开始阅读和查询的工具书

  那个时候从来没想过一部词典的编撰会那么困难

  所以假如我们生活在一个伸手就能够到想要的东西的时代

  那么不可否认这有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时代

  不再需要像詹姆斯·默里那样去花费半生的岁月做一件自己执着的成果

  也不需要像WC迈纳医生一样守住三十年的精神病病房

  只为了能给外面的世界带去一点点自己的价值

  换到现在我们可能有更多治疗PTSD的方法

  也许迈纳医生不用那么痛苦地经受病痛的折磨

  但历史的巧合和幸运往往是共存的

  如果没有生病

  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思考自由的失去

  很难想象这部英语词典的编撰会变成什么样

  也许会更困难

  也许不会那么成功而有价值

  更愿意说这是一部简单意义上的交叉传记

  甚至所撰写的就是迈纳医生的个人传记

  前面部分过于纠缠

  但不代表这不是一个好故事

  阅读的快乐很多时候就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看一个世纪的改变

  这本书更多的看到了甚至几个世纪的改变

  这种感受还蛮惬意的

  学习和研究是需要沉潜和时间的

  而且永恒枯燥

  但成果的出现往往会令后世永恒受益

  这也许就是我们在科学的路上一直不停步的原因吧

  迈纳医生是一位了不起的研究者

  不论他的经历

  且看他做研究的方法就知道

  严谨

  精细

  缜密

  甚至不乏思考和探究

  实则再考量

  这样的思维一个精神病院又怎么能关的住呢

  还好那么多周围的影响力没有阻碍迈纳医生的思维自由

  我们有了OED

  感谢西蒙·温切斯特的讲述

  可以看一看上两个世纪的时候那一出还蛮精彩的故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教授与疯子》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