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2016-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精选点评:
●故事描述地很不错,平淡的叙事中带着转折,让人想看下去。最后一段有点节奏不太对。蛮有深度的一个故事,没有对错,体现各种不同的人性。但是仔细想想,现实世界会发生这种事情么?不知道啊。
●不知所云。好无聊的内容。这也值得称为名著?
●这个故事充满着偏激和扭曲和我所不能理解的莫名,大概还不到能读懂的年纪吧
●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是捡地上的便士还是抬头看看月光?诚然是杰作,毛姆的局限也暴露的一览无余
●这本书的封面不是很喜欢,排版一般般看的有点累。
●每个人的诞生地并不就是他最好的生活之地,机缘把他们随便抛到一个地方,他们却总在思念着自己也不知位于何方的家乡,就算在出生地,他们也像是过客。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密布的小巷,与小伙伴游戏其间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站。置身于亲友中,他们可能终生落落寡合;置身于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是孑然一身。也许正是迫于本乡本土的熟悉感,他们才远走异乡,想要寻找一处安身的永恒寓所。在彷徨之人的内心深处,说不定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让他们再回到祖先远古以前就已经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来到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知到,这正是他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从未见识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了的一样。
●只追求自己的梦想,忽视或者蔑视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和麻烦。这真的好吗?多少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试问,你爸就这么抛家弃子,去追求自己的月亮,你也会高声呼喊赞同吗?不求人人大善,但求不那么自私自利。
●如果哪天 你脑子突然短路 想要放弃拥有的一切 那千万不要犹豫
●高中阅读既视感,大概翻译也有关,思想层次太高我好像达不到,很多人生哲理隐含其中读起来有点累
●买好书也需要好出版社翻译的才有味道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我可能会选做个捞月的猴子吧
对于图书其实想给满星,但是介于在图书馆借的这个版本的翻译把默认名思特里克兰德翻译成斯特里兰,所以扣一星,毕竟确实也不太想在未来和谁聊起这本书的时候名字都对不上,怀疑自己看了本假书哈哈哈。
读完搜了些资料才知道思特里克兰德是以高更为原型,对这种可以不顾一切的甩掉“前生俗事”只听从自己内心最本真的冲动的做法真是既感无耻,又感钦佩。站在女性的角度对这种“渣男”做法会感觉不适应该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除开眼前与苟且,总在某个时刻还是会向往远方,这也是我对思特里克兰德钦佩的地方。毕竟远方再向往也只敢作为灯塔,而不是走去远方。能做到不顾任何人,甚至是自己,而去完全彻底的忠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欲望”也非常人能做到。
很多人会自以为活得洒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毛姆先生对这类人的理解也颇有大快人心之感——“那些告诉我毫不在乎他人看法的人,我是绝对不相信的。那不过是一种无知的虚张声势。他们的意思是:相信大家根本发现不了他们的瑕疵,更不用害怕大家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
大概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像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更让人产生某种层面的崇敬。毕竟大多数人想达到的状态更接近是“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样的圆满而不是摒弃世俗层面的“人性”让自己化身为“纯洁”的罗刹,只为了守护追寻灵魂最深处的信仰和纯粹的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在书中,塔希提是思特里克兰德寻找已久的灵魂归宁之地。他在那里灵感泉涌,创作出了很多充满肉欲和力量,粗犷而又神秘的画作。同样,高更也在塔希提岛上做了很多创作。让我也不禁有些向往这个陌生又神秘到底是怎样的地方,百度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塔希提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台版叫法“大溪地”......(虽然我也没去过,对我来说还是陌生又神秘......)
看完这书感觉毛姆先生很有意思,说话刻薄又一针见血,也是可以归类进《大师教做人》系列了。即使是赞美也有着“虽然我不。。。但也不得不承认。。。”的小傲娇劲儿。
月亮还是六便士,真的很难选择。最后摘一段本人很喜欢的话作为这篇粗糙的书评的结尾好了。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却无人不孤独。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通用价值。因为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用心良苦,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传送给他人,可人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而行,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相信。既不了解他人也不能为他人所了解。”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也许,我们应该再抬头看看月亮。
虽然早就买了这本书,一直放书架上招灰,最近一口气读完。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感觉是压抑的,不管是对主人公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描写,还是他的无情自私导致朋友妻子自杀,灰色又暗淡。我看到一个残酷冷漠刻薄傲慢的画家形象,直到后半部分他来到小岛娶妻生子,生命最后时刻在墙上画出惊世之作,后来又叮嘱妻子一把火烧了,我心里只觉得很带劲,那些灰色而暗淡的描写,仿佛都有了五彩斑斓的色彩。 生活给我们设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围城中的我们被禁锢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曾经我本应该早就参悟了,随着琐碎的生活越来越多,忘了来时的路,年轻的时候凡事我总要问为什么,充满了阳光和能量。当我们必须成熟的时候,稚嫩的思想全被伪装收起来,渐渐的忘了自己真实的模样,再不问为什么,只寻求快速找到解决方法,把自己融入这个社会中,生怕自己被别人看出有什么不一样,而那伪装起来的恰恰是最宝贵的东西,装裱的外观一文不值。
小时候,第一次抬头看月亮,是夏天在奶奶院子里纳凉,她说月亮里住着嫦娥,不能拿手指月亮,会被割耳朵。那时候我只觉得月亮很美很远,又有些害怕,不敢总看,真以为有嫦娥会被割耳朵。第二次看月亮,是高三的时候,有个同学出了车祸,我已经忘记她的名字了,那天跟着班主任一起去看她,我还记得她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样子,脸上还挂着伤,那年她错过了高考。从医院出来,空气还有点清冷,抬头看了眼月亮,少年的我忽然有点忧郁,感慨起命运无常,我想她是幸运的,听说车轮在她脑袋旁边压过去,我们身边的人也许哪天就消失不见了,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过自己的生活。从此以后就喜欢看月亮,下了晚自习总要抬头看看,半夜加完班下班也要看看,有时候月亮是弯弯的芽儿,有时候又是明亮的圆盘,不管哪种,总觉得是照在心上,温柔的感觉。
而现在,我已经很久没看过月亮了,那些埋藏在记忆里的月光,依然遥远皎洁温柔,它从尘封的记忆中变得更加清晰,又一次照在我的心上。或许,我真的很久没有看月亮了,生活不能麻木,选择不能逃避,是时候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今天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看起来这本书是我自己少数能跟上节奏的翻译的小说了,上一本是《老人与海》,《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关系没有那么复杂,差不多只有老人和小孩两个人,所以结构就简单了。
一般来说西方小说中的人物名字都会很长,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 斯特里克兰德,不过好在这本书里叫得上名字的人不多。之所以要谢谢读后感,是我认为输入了一些信息之后,就需要输出一些东西,其中应该有改变我自己的一些东西,尽管不一定对,但是聊胜于无嘛。我觉得聊胜于无很好啊,因为我自己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做到最好,但是好过没有就很欣慰了。
这本书写了得很奇妙,我看过上一本这样奇妙的书是《海边的卡夫卡》,但是《海边的卡夫卡》的问题是加如了神鬼传说,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不过也不影响它是一本影响我的书。
关于《月亮与六便士》,最大的冲击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的追求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思考过,而且都没有确定的答案,要不然作者就不会在描述追寻的目的的时候,好像老虎吃苍蝇——无从下口。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知道自己人生的追求是什么?毫无疑问书中描述了好多放弃了金钱、权力、前程;而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斯特里克兰德浑浑噩噩的到了塔西提岛,最后他觉得他找到了他自己想要的东西,穷极一生画出了摄人心魄的画,不过最后被付之一炬。不过这也是小说需要面对的情况,这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最后都会以种种方式从世间消失。比如,《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最后就消失了。
我有点想去塔西提岛了,一方面是塔西提岛在南太平洋,哪里是一个风景秀美的海岛,我能想象,夜晚来临的时候,甜甜的海风吹来,海浪拍打在沙滩上,海鸥从身边飞过,一颗椰子从树上掉了下来,在地上砸出了一个不深的坑。我抬起头看着南十字慢慢地转动着,银河从东方升起。
下面摘抄几段书中我觉得有意思的句子:
我觉得你像那种永不停歇的香客,走向一座也许根本不存在的神坛,我不知道你瞄准的是什么样莫测高深的涅槃。她说:一个女人能原谅男人给他造成的伤害,但是不能原谅他为她的缘故而做出的牺牲。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塔西提岛;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由魔入圣——《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心里翻江倒海,不能平静,想说什么却无从道来。 毛姆塑造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中国人的噩梦。中国人骨子里都是儒家,从小心里都是是非,善恶。都希望自己成为奋发有为,内心纯良的人。但是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离经叛道,是中国儒家文化唾弃的反骨仔。 坦白说要不是有高更,谁也不会相信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是文学、艺术、哲学、人性织就的美丽华章。 毛姆绝顶聪明,思特里克兰德在小说的一开头就像透明人一样若隐若现,直到小说结束,毛姆也没有正面描写过一次男主。这种手法是非常惊人的。就像是雕塑,先只有几根铅丝绑定的骨架,然后每人手上有一团泥,经过很多人反复的涂抹,雕塑,思特里克兰德慢慢成型,最后骨血分明,个性昭彰的现在我们面前,对我们冷笑。 毛姆稳重冷静,不动声色,表面上不置褒贬的向我们讲述了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是非常高明的小说家的技巧。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结发妻子,和一双儿女。一次一次的剥开了自己的灵魂。坚决而果敢。从伦敦到巴黎,从巴黎到马赛,最后到达了梦中的理想家园塔西提岛。 为了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为了攀登艺术的高峰,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尘世,惊世骇俗。高晓松说,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而思特里克兰德为了理想,根本不要眼前的苟且。 在思特里克兰德这里我看到了看到了弘一法师,看到了释迦摩尼。为了宗教理想,弘一法师放弃红尘中的一切,毅然出家。不同的是弘一法师修持律宗,摄心慎行,道心坚固,最后终成沙门一代高僧。 我们再来看看思特里克兰德,脾气暴躁,尖酸刻薄,忘恩负义,放浪形骸,嗜酒纵欲,仿佛常人所应该具备的美德他通通没有。他行为粗鲁,性情乖张,容貌丑陋,喜怒无常,渣男一个。 而在粗糙皮囊的深处有着一个对美向往,对绘画艺术有执着追求的灵魂坚如磐石,风雨不催。这一点与往圣先贤别无二致。他对物质生活弃如敝履,对金钱名利不屑一顾。虽历经坎坷,贫病交加,仍初心不改。 思特里克兰德是幸运的,毛姆是仁慈的,所以男主最后终于到达了他心灵的理想之所塔西提岛(大溪地),这里面远离文明,自由宁静,朝大海春暖花开令人神往。在这里男主开始了一生中对艺术的探索和创作,最后达到了巅峰。 毛姆陛下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不为世俗理解,是现代文明伦理唾弃的魔鬼。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也不回避自己原始的欲望。可以这么说,毛姆颠覆了所有世俗的价值观,上演了一出由魔入圣的大戏。在思特里克兰德最后的日字,完成了他最天才的画作,每一个见过的人都为之神鬼颠倒。男主的眼睛最后因为患麻风病而失明,他守护在自己的作品前,最后肉身腐朽成一推骸骨。在画作付之一炬的火焰中,思特里克兰德终于功德圆满,完成了自我。 思特里克兰德的创作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非常有讽刺意味的是,高更在世时,他的画作一文不值。他去世一百年后,这些画作成为了伟大的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出了3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品。 在一百年前,现实和理想是这样的对立的。一百年后我们发现理想和现实其实可以不那么对立。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凡人,注定成不了大师。希望读过了这本书的人,在弯腰捡够了六便士之后,抽空抬头看一看天上的月亮。愿皎洁的月光能照亮我们每个的人生之路。
安安 2020.10.21
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