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界最美的家》是一本由[日]中村好文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一):住在建筑师们设计的房子里是怎样的感受呢?
书中记录了中村好文拜访的8栋20世纪建筑史上的住宅杰作,8个所谓世界最美的家。当然这是作家的一厢情愿,也是从他建筑师的角度去看待和评判的,有些房子的设计简直是另住户苦不堪言,“冬寒夏热”,比如说书中第一章介绍的安腾忠雄设计的住吉长屋,不过那对日本夫妇却逐渐适应下来,安之若素,福气!……适合闲暇时拿起翻阅的一本建筑艺术类书籍。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二):浪漫又固执的老男人,才能养出“世界最美的家”——编后记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已是我责编的第三部中村好文的作品,前面两部分别是《走进建筑师的家》、《去山里盖座小屋吧》。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三):房子只讨好住在里面的人
光看书里的案例,不能说设计的非常的漂亮,有的甚至外观丑陋的无法接受,必须水泥盒子长屋。好就好在每一栋房子都与主人的生活完美切合,满足主人的一切需求,似乎房子的设计只为了主人的生活量身定制,而不考虑任何其他人的感受。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房子要只是为了讨好主人,不讨好任何其他外人。功能设计也好,室内装饰也好,都要能成为房屋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似乎只有一个人住在这里才行,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住的酒店式装配。有点后悔没有在装修之前看,导致自己装修的太过大众化,没有个性。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四):这对日本夫妇用25年的时间告诉你,房子还能这样住?
有生之年能住在那些建筑大师设计的房子里,虽说听起来让人无比羡慕嫉妒恨,但是,很多绝不是一栋不做好心理准备就可以安居的房子。对住在里面的人来说,既有无上的愉悦,又有难以想象的困难。比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精心设计的住吉长屋!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五):理想之家当如此
自看过作家上一本书——《去山里盖一座房子吧》,才开始关注既是知名建筑师,又是作家的中村好文;感觉此人和松浦弥太郎一样,都属于那种生活比较看重内在品质的人。作家的人文情怀,再加上建筑家的专业眼光,以及美轮美奂的实拍图景和一些信手画来的素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很愉快!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六):据说作者是全日本最会享受工作的人
起初知道中村好文其人,是听说它是“全日本最会享受工作的人”。然后翻来的作品看看,确实别有情趣。先是《去山里盖座小屋吧》,然后是《走进建筑师的家》,到现在正在翻阅的这本赏心悦目的《走进世界最美的家》。中村君的文字,有一定的文学气息,毕竟他建筑师之外的另一重身份是作家。书中配图也很精美,能很好展现家的温馨。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七):最美的家,就是能在那里自然醒来,倾听海浪,沐浴阳光!
据说,感受伟大建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那里睡去,醒来。所以这一次,日本一位名叫中村好文的建筑师兼旅行家踏上了旅途,带领我们走进世界上最美的家,在那里倾听海浪,沐浴月光,沉入梦乡。
他的第一站选择了世界级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住吉长屋”,那里有什么独特的魅力?住在安藤忠雄设计的房子里,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安藤忠雄。1979 年以住吉的长屋荣获日本建筑学会奖,又接连荣获阿尔瓦· 阿尔托奖、吉田五十八奖、普利兹克奖等建筑界重要奖项。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八):我喜欢的美
最近在台州参加一个不长不短的培训,昨晚上无所事事在学校的活动室看到有一些图书馆的藏书,顺手捎了几本会宿舍,其中一本就是《走进世界最美的家》。
白天正好拉肚子,就请了假窝在宿舍翻完了。介绍的几个建筑都很不错,我最喜欢的是路易斯·巴拉干在墨西哥城的自宅。其他几个给我的感觉都太程式化了,设计师味太浓。就像上周末回杭州去了艮山西路的创意设计中心,里面的建筑一看就是设计园区里的,后现代的风格和设计师元素堆叠太多了,虽然新奇又巧妙,但见多了总觉疲劳反而失去了趣味。(书中的原话直接点出了这些元素:“现代建筑先驱的种种创意和点子/挑战新的结构和工艺/采用全新的原材料和建筑方式/户型具有图画式的美感/富于动感的空间结构”)
巴拉干自宅的美就在于,在精巧设计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活和自然的部分。这就好比其他设计住宅的进阶版,进阶之处就在于做了减法,褪去了因为过度和重复而失去了应有本质的设计感。这和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书中特别介绍了他儿时家中经营大片牧场和农田,养成了对自然的“浓厚爱意和大气风范”,对自然的亲近和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宗教情怀)让巴拉干的作品得以完全脱开设计本身的束缚而达到一种历经设计的淳朴。
这是我喜欢的美。
还有就是,每个分隔的空间都具有不同的风格而没有追求统一性(这只能在大空间实现,都市的公寓若是如此会很怪异),击中了我偏好变化的趣味。
好久没有写东西了。想了想,主要原因大概是念书的时候身边各种好玩的人和异质的事,很少觉得无聊,像个小狗一样四处跑。工作了还不到一年,生活的环境却开始同质化,渐渐开始恐慌......没有了朋友们近在咫尺的支持和有意思的环境,多多靠自己了。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九):美和烟火气
中村好文说看建筑有两种视角,设计师的视角和居住者的视角,也就是从建筑本身和身处其中的生活状态来定义建筑的功能性、美感,与舒适感。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是中村好文参观世界各地名宅后的感悟札记,他会用心体会建筑师本人的性格特质和当初设计的用意、会细心观察屋内人的生活方式、会设想自己住在里面的样子,因此他的作品除了有身为建筑师的专业解读,还有许多作为普通人的真切感受。他笔下的建筑有着令人向往的美,也不乏生活的烟火气。
巴拉干自宅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外部柔和的光线与内部浓郁的色彩形成难以描摹的美感和仿佛能洗涤人灵魂的力量,每间房子的陈设都有一股神圣的宗教氛围,各种正方形的物件充满几何意义的美。最让人觉得与众不同的是,它没有一般建筑的“统一感”,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房间的样貌与风格。它仿佛在向传统的建筑审美挑战,但是它用静谧和专注告诉我们一个人需要有面对孤独的空间。
如果说巴拉干自宅让我了解建筑的美是没有定式的,本身可以有强烈的个性,那么汉娜女士在哥本哈根的家所呈现的建筑美感则更多了生活的暖意。我特别喜欢与周边环境融于一体的建筑,巴拉干自宅低调的外观融于公路的街景,克耶霍尔姆宅邸则建在海边的小山丘上,水平屋顶架让房子完美地融合于背后的树影中,屋主也并未特地修建房屋前的杂草,反而在杂草掩印下有一条小道,可拾级而下来到海边。
克耶霍尔姆宅邸并不遵循严密的对称结构,但踏进屋内就可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焦糖色的木板墙营造出室内温馨的气氛,白砖墙特意留出一块长方形空间用作壁炉,两边相对的同样是焦糖色的沙发椅让人忍不住联想到一家人热热闹闹坐在一起的温暖场景。这个建筑本身并不会让人觉得特立独行,而是在其中的家具、摆设、装饰点缀了它,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筑确实是生活的容器,它服务于生活。
再读中村好文的住宅巡礼书,感觉非常亲切,我不仅在脑海中重构建筑的美,还畅想着在里面生活会是怎样一番滋味!
《走进世界最美的家》读后感(十):那些应被成为艺术品的建筑
这已经是我所阅读的第三本中村先生的书了,依然带给了像我这样的读者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本书与中村好文先生的《走进建筑师的家》同属于其“住宅巡礼”系列,可以说两本书相辅相成,共同描述了作者环游世界寻求伟大的建筑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那些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品的精美住宅。
由于中村先生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所以本书不单配有了每个建筑的摄影,甚至作者将每一栋建筑进行手绘,而在这些手绘平面图上,作者甚至加入了其认为这栋建筑非常优秀的设计之处。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满是标注的平面草图。而对于这些平面草图,显然更让读者大呼过瘾,你不单能从空间上对于每栋建筑有了更形象的把握。你甚至可以从中吸取灵感,在你自己的居家设计中加入一些大师的小技巧。
位于大阪市的佐二郎夫妇居住的长屋,外表上看来就是一个混凝土盒子,这样的外表跟所谓的最美的家,显然相差甚远,但当你走进去的时候,却被里面的别有洞天所吸引,无论是是房间格局的合理利用,还是玄关、中庭甚至是门边的设计,都透露着设计师的一些小心思,可以说任何细节都体现了所谓的恰到好处。这正是这栋住宅吸引眼球的地方,他代表了正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居所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富有个性的设计感,就像带着脚链跳舞一样,这才是体现建筑师底蕴的设计。
路易斯巴尔干在墨西哥的自宅充满了中美洲风情,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仿佛有一种神圣庄严的自然光笼罩在所有拜访者身上,冲击着他的视线,使他心中荡起感动的涟漪。巴尔干设计师被称之为“抚摸色彩的人”,这里说的色彩不单只颜色也包括光线,这座建筑正是这个称号的最佳诠释。
玻璃之家是设计师飞利浦约翰逊的别墅,这位从小就衣食无忧的设计师,把自己后半生的所有建筑灵感都依附于这座建筑,所以你会看到在这硕大的别墅区里面,充斥着设计师的奇思怪想:作者将绘画廊、雕塑廊全部修建在这片区域,每一栋单体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外观主题,甚至这栋别墅里面还包括了一间名为鬼屋的小型建筑,当你看到书中所展示的照片的时候,你就明白为什么它会有这个称呼了。
本书是中村先生的历经数年的拜访经验所得,可以说作者将非常大的心血都花在了如何向世人展示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精美建筑,而对于建筑师来说,这些建筑也代表着他的一种倾诉,这种可视化的情感表达,更能让人了解他的性格、他的故事。建筑架起了参观者与设计师之间的一座桥梁,而本书则将这座桥梁再往我们这些读者身上延伸,让我们即使没有机会去世界各地走访,也依然能感受到这些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