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十品》是一本由[日]髙桥拓儿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食十品》读后感(一):美味名片
文:薇薇爱阅读
《和食十品》读后感(二):和食中的匠人精神
中国人爱吃,基本上在大城市中,世界各国美食都可以找到还算地道的。而日本料理,在接受度和普及度上,都可谓是遥遥领先。但是真正的传统日本料理到底是什么样子?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从这本书开始。
《和食十品》读后感(三):文化、专业加科普,带你了解日本料理
这几天看关于日本美食的闲书,说几句边咽口水边看完的《和食十品》,作者是日本知名料理店主,用近乎科普的通俗言语专业仔细地讲了八寸(下酒菜)、造身(生鱼片)、御椀(汤品)、烧物(烧烤)、扬物(油炸)、焚合(炖菜)、醋物(凉拌)、蒸物(蒸食)、饭与汤及香物(腌菜),外加便当这十种料理的知识。
《和食十品》读后感(四):品日本料理,读日本文化
作者高桥拓儿,一九六八年出生于京都,是享有七十八年历史的京都知名料亭木乃妇第三代店主。曾担任NHK“今日料理”节目讲师,拥有高级侍酒师证照,将法国料理及分子化学理论等最新的调理技法与食材调和,在继承传统风味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是京都料理界备受瞩目的新一代料理人。对于料理行业,他可以说是继承了家族产业,并且继承了老一辈娴熟的技术。
《和食十品》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各自独立却又一脉相承的日本和食。
美食向来都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当你想要去一个城市旅行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的去问“有什么好吃的”?“哪里比较好玩”?而对于和食,我印象最深的是从去年开始莫名其妙爆红的《小森林》和《深夜食堂》。我喜欢各种有生活气息有温度有情怀的东西,包括文字和书籍。
《和食十品》的作者是日本著名料理人高桥拓儿。 书中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静心挑选了日本传统料理的八寸、造身、御椀、烤物、扬物、焚合、醋物、蒸物、饭汤香物、便当等十种被视为和食根基的菜肴。从和食特质、历史渊源等角度深入浅出地诠释日本料理的精髓与奥秘。他说“日本料理显然是一种在日积月累中而形成的饮食文化”。而“日积月累”指的是厨师们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的融合新的元素。在作者看来,日本料理从没有舍弃过古老的调理观念与方法,而是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融合新时代的精髓与风格。
《和食十品》读后感(六):十种代表性的和食
和食十品这本小书基本是高桥自己的一些心得加上扫盲的一些常识,消遣有余、回味不足,但是对于不到200页的小书所能承载的也算刚刚好,6.25个印张45元的定价,平均7.2元中规中矩,大码洋是可以接受的对于这类书籍,装帧设计还有排版都很用心,很有吸引人赏玩的潜质。
内容上,十道菜分别是:一、下酒菜,二、生鱼片,三、汤品,四、烧烤,五、油炸,六、炖菜,七、凉拌,八、蒸食,九、腌菜,十、便当。基本涵盖了和食的所有重要部分,讲一讲起源历史、文化内涵、科普常识、和食特点、自身心得等等,最后附上历史年表帮助读者纵向理解和比较,基本就是这些没什么好说的了。想说的是一些体外的话,权当解闷。
大家都知道和食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中国却没有,吊诡的是日韩竞相争取,月饼都快是韩国人发明的了,中国八大菜系、舌尖上的中国颜面何在,其实活该啊,个人感觉是,中国在吃的方面绝对不输任何国家或者文明,但是中国确实最没有历史的敬畏感和美感的“超级大国”,历史的敬畏感从哪里来?来自专业、认真、科学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从靠谱的历史学科建设中来,而且要明确的是历史学科要解决的是真理问题而不是继承道统,如果不把历史学科提到这个高度,历史的敬畏感光靠祖先崇拜是抵不住市场化的狂风巨浪的。美感从哪里来,根本上说从教育中来,这个话题就烂大街了,国内八线城市城乡结合部淘宝加美图秀秀的审美范儿,让人如何吐槽都不为过,没人把审美真正当回事,好看漂亮正能量就行了呗,其实真不行。任何东西都需要包装,文化也是,日本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和食这么让人性冷淡的食物让人家做到了活色生香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程度,形式和内容做到了高度统一。太多不成熟的话就不说了,国内的审美不用超英赶美追日,什么时候能赶上韩国的文化立国就好。
《和食十品》读后感(七):日料基本功
第一次吃日料是一位马来朋友带我去的,一家连锁寿司店。我边吃边听她讲解寿司的名字还有食材。但还是一头雾水,只记得寿司的米好多。
后来看一些日本小说,对日料充满好奇,好想尝尝《奇迹》里的轻羹,《亲爱的食物》里面的饭团。其实有些食物做法跟中国菜也差不多,也许只是名称不同,但食物承载的文化却各有渊源了。
本着溯本求源的想法翻开了京都料亭“木乃妇”的继承人高桥拓儿所写的《和食十品》。了解一个国家的美食还是要看他的文化。而书中所介绍的十品,刚好是日料的根基菜肴,而且不单纯讲制作方法,还有名称的由来,历史的传承。看菜品的同时又了解一些日本的民俗,收获惊喜无数。
先说和食,就是日本料理,知名的有原属日本茶道的“怀石料理”,进食都要分十几步,享受禅意大于享受美食本身,简单的吃饭快成为行为艺术了。是日本人引以为豪的饮食文化,作者的介绍也是基于此的。但不强调禅意,只推崇每道菜代表的民族特色,制作精致食物的花式技法涉及很少。所以书里面都是实实在在的食材选择,对应的制作技巧,调味方法的区分,不同节日餐桌上的料理,甚至包括器皿搭配,日料与西餐的差别,以及京都的送餐文化等等,把料理相关的方方面面都介绍到了,看似散乱而核心都是一个“享受日本料理”。
其中最佩服的是作者讲到对挂轴和花的坚持,料亭会根据不同季节改换挂轴以及花卉摆放的位置。仅花卉、房间氛围之间的协调就要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不仅是厨艺的精湛,包括对饮食环境的这份用心都做到如此细致。这回明白为什么日料能做到精致,甚至“和食”都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日料的根基其实不是这十品,而是一种理念,一种用食物传承文化的理念。
再看十个章节介绍的料理,对照中文名字都不难理解,每品都有配图,看着都会流口水呢。
第一品 八寸(下酒菜)、第二品 造身(生鱼片)、第三品 御椀(汤品)、第四品 烤物(烧烤)、第五品 扬物(油炸)、第六品 焚合(炖菜)、第七品 醋物(凉拌)、第八品 蒸物(蒸食)、第九品 饭、汤、香物(腌菜)、第十品 便当
书里面还有很多高桥作为料理学徒的感悟,从文字中能读出他对日料喜爱,对厨师这个职业的深刻认识。
“在享用日本料理时,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高桥拓儿
《和食十品》读后感(八):【拾光书屋(书评)】精致的和食
说来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我还以为是日本料理的制作方法那样的美食类书籍,十分高兴,结果回家拆开一看,原来是对日本料理与日本美食文化的鉴赏与研究类书籍,好不失望,不过,单就内容来看,还是挺值得推荐的,不信,你就听我慢慢讲来。
先说下咱们这本书的名字,《和食十品》,何谓十品?就是八寸(下酒菜)、造身(生鱼片)、御椀(汤品)、烧物(烧烤)、扬物(油炸)、焚合(炖菜)、醋物(凉拌)、蒸物(蒸食)、饭、汤、香物(腌菜)这十样菜品的统称,可以说,这10样菜品代表了日本的美食界也是当今日本料理最为突出的和食文化的象征。可能讲起日本料理,很多人只会想起寿司,那么看完这本书,可能你会对日本料理有个全新的认识。
和食,早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而作者高桥拓儿作为京都的一家知名料亭(大意是餐馆、料理店)“木乃妇”的第三代店主,在致力于和食菜品的创新和与外国料理相互改进的方法研究同时,也致力于推广与普及和食文化,通过这本书,我们不止可以了解到和食文化,同时,让我们透过和食来了解日本的文化,也是作者出这本书的一个用意。
都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在人类社会中相当重要的存在了,不信?你几天不吃试试?日本的和食文化也是由来已久,这其中有深受古代中国影响的影子,也有日本本土的历史传承,日本料理精致而美味。单说一个寿司,日本人就能做出几万种不重样的寿司来,而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海鲜,和食也是这样,造身(生鱼片)单独作为一样和食列出来,每一种鱼类的做法都大有不同,四面临海的日本,自然是对鱼的食法研究到了极致;再比如说扬物(油炸),这油炸食品是随佛教一同传入日本的斋菜做法,即便与日本传统的低油清淡的食物做法大有不同,因为宗教原因在日本一代代发展至今,也已然成为和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还有便当,为了能够携带和保存到外面吃的食物,所以作为一种冷食物,做便当所考虑的是,冷了也好吃的效果,这可以说是冷食中发展演变相当精彩的一种食物了。
可以说,全书看下来,我对日本料理有了不小的兴趣,同时,对和食文化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日本料理发展至今,可以说,确实有很多值得佩服的地方,这不止体现在料理师的敬业与专注上,还有料理的美味与精致。
《和食十品》读后感(九):你真的会吃日本料理吗?——评《和食十品》
精美,是日本料理给我的第一感觉,从精心的摆盘到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以及充满美感又与食物相得益彰的食器,都在彰显着料理师的用心。就像是开动前的那句: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吃啦~)这样的细节,让日本料理充满独特的魅力——仪式感,人情味,还有历史与传统的韵味。
现今日本料理已经被大家所悉知,最为常见的就是寿司。初次食用三文鱼寿司的时候,觉得上面的三文鱼肉片味道不过如此,并没有期待中的那份美味,至于究竟该是如何,却又说不上来。如今看了这本《和食十品》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首先鱼肉本身非常重要,日本最值得称赞的料理技法便是造身,就是指摆盘华丽的生鱼片,而这生鱼片必须是“新鲜的当季鱼类”。而我们平时吃的生鱼片恐怕无法做到这一点,自然在品相上差了不是一点两点。
作者高桥拓儿是京都知名料亭木乃妇第三代店主,得益于他多年从事日本料理的丰富经验与对传统料理的深入研究,他的这本《和食十品》从历史的角度和“享受日本料理”的视角,通过通俗易懂的言语为我们专业而细致分析了八寸(下酒菜)、造身(生鱼片)、御椀(汤品)、烧物(烧烤)、扬物(油炸)、焚合(炖菜)、醋物(凉拌)、蒸物(蒸食)、饭、汤、香物(腌菜),以及便当这十品料理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日本文化。
对于这十品料理,一开始看名字会觉得略有疑惑,但通过仔细通读发现,料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严谨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不仅体现在上菜顺序上,同时体现在菜品之间的“等级”关系上。书中这样提到“厨师在料理时一定要熟知海产烹调的‘等级’。最高等级是‘生鱼片’,次高是‘蒸食’,第三等‘烧烤’,第四等‘煎炸’,最后则是‘炖煮’。”将烹调的方法划分等级必然有其中的道理,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追求对“原本味道”的享受。日本料理常常强调使用当季食材来烹制意义便在于此,而生鱼片的美味在于鱼本身的美味程度,因此其他会破坏鱼肉原始滋味的烹调方式都被认为不及生食。而造身制作时对厨师料理技术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活鱼保鲜”这种闻所未闻的独特技术,大概也是日本生鱼片能成为世界料理之最的原因之一了吧。
《和食十品》读后感(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传统的日本料理精巧悦目,被称作“用眼睛看的食物”。在日本独特的风土、自然观及禅宗影响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料理相互影响而发展,因此,日本料理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艺术。
《和食十品》是日本著名料理人高桥拓儿的倾心力作,在书中,挑选了八寸、造身、御椀、烤物、扬物、焚合、醋物、蒸物、饭汤香物、便当等十种被视为和食根基的菜肴,将它们放在日本的山川自然、时令节气、人文器物中,从和食特质、历史渊源等角度深入浅出地诠释日本料理的精髓与奥秘。
民以食为天,这是在中国长久以来的一句谚语,其实也是昭示着世人对于饮食方面的重视,由此可见在生活中食物方面所拥有的地位和魅力。和食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内涵,影响力久远且深刻。美学、宗教、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等,在日本和食文化中均有所体现。日本和食不仅追求的意境十分闲静,禅宗修养也十分高雅,日本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识十分显著。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日本料理从未舍弃古老的调理观念与方法,而是继承传统,并不断融合新时代的精髓与风格。理清了和食十品,就能清楚掌握日本料理的源流脉络了。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有一种同类感,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深切的文化血缘。然而与中国人煎炒烹炸复杂调味的饮食观念不同,日本人认为能够将料理所用的食材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才是料理的真谛,然而这并不容易,反而更加讲究。“切成一口吃下的大小”是八寸的关键;新鲜的鱼、切片的刀与砧板、调味料是造身的三大要素;御椀和焚合的高汤分别有不同标准;便当力求“冷了也好吃”……伴随作者的娓娓道来,料理背后的日本文化一一展现,让我们了解到日本料理不仅仅是精致的搭配、讲究的拼摆和新颖的造型,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和一派流行的艺术。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日本和食很注重“形”,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季节性强、口味清淡鲜美、原料新鲜、以海味和蔬菜为主、营养丰富、色泽鲜艳,是日本和食的特点。跟随《和食十品》我们有幸可以感受到纯正的日本传统料理,揭示日本文化精髓,更品鉴了悠久的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