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镜厅》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7 01:40: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镜厅》读后感1000字

  《镜厅》是一本由[美] 巴里·埃森格林 / Barry Eichengree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厅》精选点评:

  ●简单的把作者观点归纳为支持放水论的一些读者阅读理解有问题。作者在回顾两次金融灾难的时候,强调了债务的失衡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总结了一套近似于某国现下在运行的调控体系。

  ●故事汇

  ●很老套

  ●全书将1929大萧条、2008金融海啸和随后的2012欧债危机结合在一起叙述,将三次重大危机的成因和政府的拯救策略做了很好的比较研究,总结出其中的利弊得失,供后人借鉴,避免再犯下同样错误。总的来说,作者是持凯恩斯主义观点的,认为政府(央行)在危机中的表现还不够出色,尤其是在不适当的时候进行了财政紧缩和货币收紧(笃信金本位),使得危机不但没有有效控制而且还出现了二次探底。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在对历史过程的还原上,细节非常丰富而又不失宏观格局,且逻辑线整理得非常清晰,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而又回味无穷,可以深入思考部分太多,而且对现实也有启示。虽然篇幅比较长,且读起来有一点费劲,但这本书绝对是研究历史上最重大两次经济危机的,不可多得的,有深度的著作,非常值得一读。

  ●L

  ●郭忠良

  ●很好

  ●讲述大萧条的通俗读本,能映照当前情况,看看经济周期性的轮回,对比现在美联储加息行为,以及各国财政部、央行的应对措施。

  ●收获一般。了解了一点金融危机的历史。太多人物出场了,有点晕。

  ●读了开头,作者和保罗克鲁格曼同声同气,主张不计后果拼命防水,预设立场严重,对本书后面的叙述是否能保持专业平衡产生动摇,是否放弃,再读读看吧。决定放弃。

  《镜厅》读后感(一):为什么会发生危机?

  为什么会发生危机?

  第一条原因,是心理因素。人们会持有“持续性偏见”,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会继续好下去。换个大家容易懂的说法,人性普遍具有的“贪婪性”

  第二条原因,人类的盲从性,天真地相信教科书所告诉我们的,即金融市场是“有效的”。

  第三条原因,是政治的原因,如大银行会游说政府进行“轻度监管”。

  即使我们不能完全,防止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减轻金融危机危害。

  第一,从历史经验中学习。金融危机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我们坚信了解和分析历史上的金融危机,能更好的解决危机。

  第二,加强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例如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20国集团)、达沃斯论坛等场合,各国领导人、决策者有更多的机会商量对策,并且讨论决定之后,马上协调行动。

  第三,强化金融监管。核心内容是提高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创立一个对金融系统稳定性负责的监管机构,并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

  《镜厅》读后感(二):历史的镜子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其实还可以补充几句:即使学到的教训也是一时一地一面的教训;人们只会学到自己有过切肤之痛的教训;教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最终可能反过来觉得这算不上教训…

  面对危机,作者的观点明确直接:货币政策要大放水、财政政策要大手笔,要矫枉过正,扳回信心,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道德风险的担心暂时都不是事,不如此则救助效果打折扣,甚至二次探底。此外,还要抓住危机推进硬骨头改革,非常时期施非常之策,否则一旦形势回缓又要搁置。说来说去,战略上都是与人性、惯性、惰性作战,而战术上,就看决策者的水平了。

  然而学者的观点多偏于一点不及其余,或是简单干净的几条原则,但现实中决策者需要考量、平衡的因素更多,政策制定者的现实经济学可能远为复杂和富有艺术性。不仅必备智慧和技术,最后还要求之时间的眷顾——有些问题只能交给时间慢慢解决、慢慢消化,就像温和而持续的增长,对于承平日久、贪之不足的人类来说吸引力有限,但超时间的增长最终难免崩塌。

  两次大危机,和现下的COVID-19全球危机,特征和救助手段多有相似,关键决策者应该说已经吸取了不少以前的“教训”,至少美联储的一步到位堪称“典范”。但不同之处何止千千万,何去何从仍然晦暗不明。穿越迷雾丛林,祝愿人类好运。

  《镜厅》读后感(三):从金融危机中学习

  镜厅这本书,从已经发生的两次非常经典的经济金融危机出发,深刻解读了危机发生的原因、发展及所造成的影响。作者的叙事是非线性的,没有按照时间轴很死板的描写,而是把两次金融危机穿插的叙述,大大提升了可读性。

  镜厅,法语Galerie des glaces,全称应该是凡尔赛宫镜厅,它是法国凡尔赛的一个著名景点,是《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地。作者用这个作为本书的名字,也是认为凡尔赛体系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为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29年美国乃至世界的大萧条埋下了祸根。

  由于1929与2008的经济危机两次经济危机,时间跨度很大,涉及国家极广,登场人物甚多,不能一一介绍还原,当然还原事件只是本书的一部分内容,真正的目的是我们学到了什么,未来我们怎么去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这也契合了本书的副标题——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遇到经济危机又如何应对?这2个问题,相信是所有人都希望掌握的终极秘籍。但根据时代不同,技术生产力不同,国情不同,又会有无数的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解答。本书也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但这样才是最明智的。很多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大展财技,在通胀和通缩的摇摆过程中,不断调整流动性去应对,或者被迫投降。

  但是,也正是因为上层建筑和许许多多的金融投机者的贪婪,造就和助推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酵。他们在资本上狂欢,在泡沫上起舞,疯狂的加杠杆套利。一旦流动性出现问题,在这个链条上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拖入深渊。2008年危机的解决,又何尝不是为下一次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呢?

  《镜厅》读后感(四):萧条,大机会的诞生

  《镜厅:大萧条,大衰退,我们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大萧条时代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回事。

  仔细想来,我这一代人大体上一上班开始,基本上就不断地碰见经济危机的说词,全球的。而幸运的是,十几年来,所有的灾难似乎都是在他国,与我们看似联系却有并无大碍,而我们则默默的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但我知道,该来的总会来。这个在任何国家都不陌生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刻入过我们的身心,我们只能旁观他国。

  最有名的当然莫过于美国的大萧条时代,实际上,对于这个时代的记录举不胜举,而在2016年其实出版了两本比较有分量的书《镜厅》和《艰难时代》。至少在我看来,这两边是非常有价值阅读的。

  相比于,《艰难时代》用记者的眼光不断地田野采访记录,试图记录下点点滴滴,《镜厅》这本书则是经济学家的一种错误总结,也可以说是成功的自我约束。所以,如果研究这个时代的机会与脉络,我更推荐《镜厅》。

  因为本书并不是仅仅于记录那个年代,更多地是对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比较就没有结论,这种对比,更是让我们面对了经济的走向,看到了趋势。尤其这本用两次非常经典的经济危机,来试图说明原因,我认为更是很有阅读的必要。尤其穿插的写作手法,而不是时间轴的事件堆积,读起来更有价值。

  镜厅,法语Galerie des glaces,全称应该是凡尔赛宫镜厅,它是法国凡尔赛的一个著名景点,是《凡尔赛和约》的签署地。作者用这个作为本书的名字,也是认为凡尔赛体系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为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29年美国乃至世界的大萧条埋下了祸根。

  那以后,美国发生了腾飞,直到2008年。

  实际上,无数的案例表面,走出萧条是因为罗斯福新政,这有大量的书籍佐证。这个新政其实很简单,及时用了制度经济,用那只看不见的手去引导经济,使得经济走出迷途,怎么引导,说起来也很简单,“大撒币”。

  但是罗斯福的撒币与放水其实并不一样,渠道不同。这可能也就是结果大相径庭的原因。但是不管如何,都说明,是有解决方法的,而市场调节是无效的,至少其效果是在悲催之上。

  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灾难,不可避免。

  而想解决这件事,并不容易,原因是大多数人往往宏观与微观混淆,而卷入到了经济的洪流中难以自拔。就像大多数经济学家,没有预见到他国储蓄率与本国利率的矛盾,往往主战场并非汇率,而是引爆到房地产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炮火跑偏,就是败仗的开始。

  所以到现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大的众说纷纭,而作为一名普通人,没有必要操心这些,对于自己的资产处置,其实只需要降低杠杆即可。其实仔细想来我们的生活相对于资本社会更加容易和明确,因为所有的方式方法,都写在了五年计划里,按部就班听命行事的话,从不会让自己失望。

  《镜厅》读后感(五):对美国经济大萧条、大衰退的历史考察

  对美国经济大萧条、大衰退的历史考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代表作《双城记》的开头,他描述的是十八世纪后半叶法国的现状,也借指对身处十九世纪英国所潜伏的社会危机的担忧。 借用这句话来描述世界经济社会大势也是再恰当不过。从1929至1933年的“大萧条”,到2008至2009年的“大衰退”,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两段时期有相似之处,也正是因为决策者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他们避免了最糟糕的结果。所以,《镜厅》一书中的“镜”应是一个比喻,1929到1933年和2008到2009年这两场大型金融危机就像互相照镜子一样。书中,著名经济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经济学教授巴里·埃森格林不但通过比较法解释政府和市场为何会采取不同的应对金融危机之策,还将经济学理论与历史史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扎实,亦为为当今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历史参考!

  1929年,美国经济日趋繁荣。实业家、学究式的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都表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还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但是,“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华尔街股市的大崩盘,经济的大萧条不但耗尽了美国原本可用于欧洲投资的资本,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也随之而来。无论是时任美国总统的赫伯特·胡佛,还是时任德国总理的海因里希·布吕宁,犯的都是同样的错误。在艾森格林看来,“他们使得局势更加恶化,甚至无法重建公众对公共财政的信心。”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曾如此描述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饥饿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后来曾说,感觉“资本主义已经走到尽头了”。

  政策无所作为,使得声势浩大的金融危机拉开了序幕。在《镜厅》一书中,埃森格林旁征博引,将许多研究成果熔铸于一炉成为一家之言。“……1929年股市大崩盘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持续时间长,事态不断恶化;前一天看上去像是要结束了,但到了第二天才被证明是刚刚开始……”剖释历史,股市崩盘只是“大萧条”的引子,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投机氛围之下才是经济危机发生之源。

  “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从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百日新政”,罗斯福即以整顿金融为突破口,敦促国会通过了15个法案,对美国的经济进行全面调整。有人评论说,罗斯福对金融业的果断治理好比“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2008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AIG被强制国有化,高盛和摩根大通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由此,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与升级,最终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衰退”,格林斯潘称之为“百年不遇”,奥巴马则用“前所未有”来定义。一般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其实,这场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自亚当·斯密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实行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即鼓吹“看不见的手”可以自由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直到大危机的爆发,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才被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所取代。

  凯恩斯主义以需求管理为基础建立了其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有效需求理论。国家直接干预社会再生产,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空前强化。针对“大衰退”,美国双管齐下,货币主义和财政主义的招数都用了,却使联邦政府债台高筑,经济更加糟糕。 历史研究的主旨是“鉴往知今”,无论从事其中哪个领域的研究,历史工作者总有其现实的关怀。就当前而言,尽管全球经济已然回暖,复苏却是不平衡的。许多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和欧洲继续面对国内生产总值停滞不前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和印度很快便恢复高增长率,却面对着恶性通货膨胀的问题。同时,笼罩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极可能从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蔓延到其他有巨大主权债务的欧元区国家,并在第二轮和第三轮中波及法国、德国及世界其他地方。这意味着,“大萧条”“大衰退”危机虽然成为过去,但之前讨论的严重经济问题却依然存在。埃森格林断言:“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两次危机,下一场金融危机定会不期而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镜厅》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