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16 01:16: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精选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是一本由李劼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一):一本让人矛盾的书

  终于赶在新年前看完全书,感想复杂。

  三星半,这本书让我很矛盾。

  首先,作者自身功底值得称赞,全书基本从纯粹的文学性上解读红楼,还红楼本来面目而不是被过度解读的红学,这个就很不容易了,特别是有些章节极其精彩。

  其次,作者的文字有很强的戾气,很多观点太过于偏激,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最后,我个人很不喜欢所谓的中西方文学比较阅读,但书中这种比较太多,阅读中有很多不适。

  以上。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二):书是好书,但有些偏颇。

  作者推崇贵族式的审美无可厚非,但因此一味批判平民式的现实就有些过了。不同阶层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诉求,社会发展本身也有制度方面的需要,不能顾此失彼。

  此外,作者重商周而轻秦汉以降亦是如此,须知,商周以前文化演进尚浅,许多东西仅停留在神话的层面,并不如后代有种种政治制度、学术思想之并起,若从此方面评判古史,未免局限于种种遐想的范畴。先秦诸子,虽则异说争鸣,但他们都没有实际把握到政权,而只是在学术上推行。

  简而言之,推崇不带功利的情爱、审美,可以,忽视秦汉以降国人在制度、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探索,则有待商榷。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三):边看边记

  绪论

  书单尚未覆盖,无法体味作者给出的大类比和宏大视野中红楼梦的位置。

  第一章 贵族精神与审美定位

  不但评论红楼梦,连红楼梦的读者们也一并评论了。对于“审美阙如”这个中国文化与人性的大批评很有些赞同,但回到红楼梦的人物臧否这个大疑难上,似乎有些轻率,又似乎作者是在借红楼梦浇自己的块垒。

  第二章 总体结构极其存在论意味

  这一张很精彩,作者也总算真正进入了红楼梦文本讨论,对于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真正目的这个最大疑难,这一章提出的“灵-情-梦”体系可被备一说,而对于叙事角度的分析虽然有点过于繁琐,但的确是他人不曾做过的工作,但与海德格尔的哲学相联系似乎离文本太远了一些。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四):天的维度 美的指向

  “中国男人对女人所建立的伦理道德以三从四德为核心,他们需要绝对的温驯和服从,以保证他们置身子宫的温暖舒适。他们从来不认为一个有个性的女子对男人的情感砥砺以及由此而来的心理挑战对于男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他们从来不认为男女之间的两性战争是男人成长为男人的基本途径。”

  说得真是精准,直到现在社会默认的潜规则还是用这一套来约束女性。我对红学不感兴趣,习惯每到一个城市买一本书,在上海钟书阁随手拿到这本书,翻到“林黛玉的爱情期待”,一口气读完,看到了个光辉万丈的人物形象。

  “她不是不明白她的爱情期待究竟有无希望,但她抱定‘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宗旨,心甘情愿地走向无望的天空,‘一抔净土掩风流’。可见,她那红拂般的卓然识见,来自她不畏赴死的决心和不入浊流的心胸。毋庸置疑,这意味着她将付出什么样的生存代价,然而,人的维度就是这样构建起来的,这里不再奉行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苟活原则,而是昂然宣布:不自由,毋宁死!这样的人格和灵魂断然扬弃了生存的圆滑,从而张扬出精神的高贵连同存在的诗意。”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林黛玉就是弱不禁风的代言词,好似多么地无用。但在作者的笔下,林妹妹的精神不知道高出我们这些个俗人多少倍去。明知无望,但仍坚持原则,太令人敬佩了!

  在本书中,作者多次提到“人之为人”的价值取向。在作者眼中,“人之为人,不是出于对土地的依恋,而是由于对天空的向往。《红楼梦》在文化上的皈依,最终似可归结为人的确立,或者说人作为存在的确立,因为天的维度,因为美的指向。在那个故事里,权力不再成为世界的中心,爱情才是人类的真正缘起和内在本性。爱情一方面塑造出全新的人物形象,一方面使文化获得灵魂,使历史有了审美指向,而所谓道德,首先不在于君臣秩序和男女等级的确立,而在于爱情权利的兑现和男女人格的尊重。”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五):不论是非,只是需得接受作者观点才能舒服地读下去,我与作者解读不同而已

  ??? 客观的说,语言文字很美,叙述能力加分 然而……女娲补天是得罪你了吗?要说是《山海经》里的…… 好好好,我们知道您不喜欢王夫人、薛宝钗、袭人了。一家言而已,各有各的看法,身为读者的我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踩低所有红学家的行为真的有点迷惑… 我会继续读下去,目前三星…真的不能再高,谢谢。 第一章和从第二章往后的文风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还好没有在第一章停下。第一章偏激犀利,然而在第二章就回归了一本正经和严肃专业。 第六章又有点…一大堆精美绝伦的形容词和心理感受堆积,有很多是夸张式歌咏式的表述。在作者的分析中,林黛玉像是虚幻完美的。歌者行者和者…作者不停地在给人物贴标签,标颜色,划区域,归部分。王夫人是慈面兽心,伪善凶狠;林黛玉是纯正善良,超凡脱俗;薛宝钗就是道德楷模,俗世角色;袭人是谄媚奉承,两面三刀;史湘云是蒙昧的善良。妙玉和惜春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清醒者。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就是长袖善舞,和风细雨,拆散木石前盟,促成金玉良缘的恶狼。

  然而,这些人物就真的只是作者描述的这样的吗?别的人不想说,妙玉真的清醒吗?何为真的清醒?何为不清醒?

  我的一家言:(我不是张爱玲的粉丝)但我特别喜欢张爱玲说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觉得看完红楼梦,很难说谁是正面角色,谁是反面角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传闻所言,曹雪芹就是贾宝玉,但真的能感受到作者对书中每一个人物的情,他懂得每个人物的难处和行事的原因,所以他不会去指责或厌恶任何人。若曹雪芹就是贾宝玉,那么王夫人就是曹雪芹母亲。母亲是慈面兽心?这词是不是有点太重了…

  若想读这本书需得从内心接受作者对于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解读。不管是哪种解读,肯定存在这样一个读者群是同意认可作者的看法。但对于我而言,作者在书中所表露出来的对红楼梦的理解(除几处较令人眼前一新的地方)与曹雪芹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有所出入。我不是想说,和曹雪芹一样的解读就是好,但是我读完是佩服于曹雪芹对于生活的体察,所以我比较尊重曹雪芹的意图。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六):《全息图像》,看风骨与灵气

  前半部分认认真真,最后两章略有潦草的看完了。老实说,这并不是一部循规蹈矩的红楼梦研究著作,而更像是化红楼为一处处可见隐喻的历史意象,灌注作者自己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颇富个性理解的大书,所以书名如此。“之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重写努力,就是从这部论《红楼梦》开始的。以后的诸多著述,庶几可以视作此著的续篇”,因此许多可展开的内容,均被付与抒情化、直觉性的朦胧描述,“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书中四处灵光乍现,不惮于使用放射性极强的幻想与五感通融,比如化大观园的叙事进向为维瓦尔第四季交响乐一般的舞台进渡;将战国诸子和中古文学传统通通在红楼人物中找到对应与对照;人物的五行说(薛宝钗为三啊);红楼与西方文艺复兴经典的对照等等。章章都见妙语,值得翻来覆去参透。

  李劼选择《红楼梦》做自己“重写努力”的初始文本,实在是有道理的。他那种天然成一段稚气、盎然而昂扬的少年心性,与他自己所观照的贾宝玉本来就成正本与副本关系。对“灵”、“情”的执着,是他所共鸣的文化灵魂和审美情趣,而这么一笔飘飘带过无动于衷,文本中才见动于心发于情的流泻。这种满腔的热忱不避偏激(对于钗、袭之流的深刻痛恨,甚至推至情绪高潮猛然爆粗;公然双标,诸如此类),不讲道理,不理会逻辑,甚至一些本应注重的细节都被当做无用泥沙,被情感狂潮席卷而去。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更像知识分子的一部抒情文本,况且还唱的这么有力度。(口腔文化,即食色与游说、泥土恋母情结,即小农心态中占有之物欲)哈哈,自然也不乏上个世纪典型文人的修辞,诸如“明灯”、“女神”、“耀眼的光芒”等等,弄不清楚是中学生作文玷污了它,还是就让它显出作者的一派少年清纯。批评李劼对原著的些许偏颇理解是缺乏意义的,醉翁本身意不在红楼,束缚起又做什么呢。我倒欣欣然看到红楼在此书中被严正架构在历史长河之上,成一处俯瞰的高台。被无拘无束毫无玷染的解读了一回,放在众多红学著作里(围尸而食的秃鹫)也便是所谓“文化越狱”了吧。

  (对女性主义发表的三言两语和《第二性》《祛魅》,有不谋而合之处。女娲补缀了天的维度,确立了历史文化的第三进向。历史不以男性的意志为转移,女性同样是世界的主体。还指出贾琏的休妻是“一败涂地之后的自暴自弃式的撕毁协议和终结战争”,联想起蒙泰朗、睡美人中男性的恋尸癖倾向。就这些而言,《论红楼梦》在取消男性单方面确认的主体地位方面,与上述两本书做出了同样方向的努力。)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七):中国人审美的缺失

  以前读过一本李劼的书,叫做《百年风雨》,当时觉得李劼戾气太重,全书观点甚是极端,因此那本书我也是半途而废,没有读完。今年杨绛去世的时候,网上一帮人盲目的纪念,外加歌颂钱钟书,简直把这对人情世故异常练达的夫妻夸成了圣人。在这时,我在共识网看见了一篇李劼的文章,文章言辞含蓄,观点却十分尖锐,直指钱钟书的浪得虚名与世故圆滑。至此,我又开始阅读李劼的文章,前些天在理想国的微信公众号上,看见了一篇李劼的文章,谈论薛宝钗与她的生存哲学,整篇文章读起来让人大呼过瘾,酣畅淋漓。于是我便买了《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一书。

  书中的观点一如李劼以往的观点,对所谓的常识进行彻底的反叛,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梦,在《红楼梦》里,被贾宝玉嘲讽为可笑的 文死谏,而李劼则称此为须眉浊物的阴谋诡计梦想,幻想通过权术推举自己心仪的独裁者上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虚伪的权术史,张仪这样的小人成为后代无数读书人效仿的对象,孔子原本可爱的形象通过几千年的沉淀却讽刺的以贾政这样的形象存于后世,老子的养生最终成了贾敬对长生不老可笑的追求,而庄子的逍遥则堕落为贾赦肮脏的食色放纵。初读次书,我依然无法接受他对传统的否定,譬如李劼指出李白的潇洒恰恰是矫情,是当奴才而不得之后的矫情;杜甫的忧国忧民不过就是文死谏的可笑再版。他对于中国文人的否定,对二十四史的无情奚落,都让我无法接受。然而联想到今天中国人的审美,才发现李劼的判断虽然有些极端,却绝对正确。

  让我们打开电视,看看我们今天的价值取向,抛去主流话语的宣传,一部部热播电视剧就是今天中国人的审美。《琅琊榜》《甄嬛传》《芈月传》,和三个热播电视剧的主人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热衷于权术。《琅琊榜》里的梅长苏,不就是一个专心于权谋的小人吗?甄嬛不是也对迫害人怀着一种天然的向往吗?芈月,不就是一个以无耻而闻名的独夫民贼吗?这些形象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们的粗鄙,这不是高贵的身世和华丽的服饰所能改变的。他们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权利图腾,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女性的审美,一种以林黛玉为象征的审美。贾宝玉本是淤泥,经过泪的洗涤,才成为宝玉;男人只有经过女人审美的引导才能完成自身的创造(甄嬛和芈月其形象的本质是男人而不是女人),今天的中国人正在逐步丧失这种审美,而这种审美就是《红楼梦》的核心,红楼梦恰如中国的文艺复兴作品,其内在的巨大的审美力量是无穷的,李劼此书就是为了指出这种审美。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八):红楼宜梦

  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不敢以一个心领神会的评价者角度,而更近乎于以一个叹为观不止的崇拜者的角度来写,因为正如作者在文中“窃以为”的:“这样的阅读与面壁相近,并不时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我深以为然。

  我对红楼梦的阅读和体会并不比一般人高明,可以这样概括“哪个看书的女生不喜欢红楼梦的?”,或者甚至都不及这个说法,因为红楼之于我,电视剧(老版)的影响也不小。再说对于多如牛毛的“红学”著作,从来没有在意过,因为看一本分析研究另一本书的书,有种把别人嚼完吐出来的口香糖再喂进嘴里的感觉。所以遇到这本书纯粹是偶然在某个地方看到其中的一篇:林黛玉的爱情期待。在对黛玉众说纷纭的评价中脱颖而出,理直气壮把她放在灵魂制高点上,把“以泪洗石,泪净才可石醒”说得清澈见底,一点点往下看,越看越有道理,似乎把我心里混沌的那个黛玉也洗得干干净净呈现在眼前,似乎这个才是真正的黛玉,从前脑子里被各种褒贬喜恶的观点充斥着的摇晃的黛玉消失了,我只知道,自此,我才真正懂了林黛玉,或者说这颗种子早已埋在心里,长不出来,终于有人有一棵已长成的参天大树来进行关照。

  真正有趣的事情,是开始认真从第一页看这本书后。如果说黛玉的篇章是让我想起了对红楼梦的喜爱,并因为感慨于作者太清明透彻的观点而想继续“被洗脑”,所以买书来看的话,那这本书并未满足我这个俗气的目的。允许我这样不知深浅地评价:这本书不仅是《红楼梦》高山流水的知音,也是独立于红楼梦不可多得的中国人的真理之书:所有平日里左右为难的哲思,所有对历史规律和现时表观的疑惑,所有似懂非懂呼之又不出的混沌道理,书里都通了,达了,用了。难怪一书友一看作者,说“这哥们不是在真理部报到的人吗”。窃笑。

  绪论和前两章带一些哲学意味,让人怀疑作者是哲学出身,但之后的众多章节显露是文学专业无疑,或许兼有历史,宗教知识的修为,而又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或许有这些综合素养的人不少,能如此深澈见理,并兼具超高的审美向度,还使得文采激情而飞扬的,怕是绝无仅有。

  作者在后记说深感快慰,使红学研究自王国维之后终于又前进了一步,我想的是,需要再去好好读《红楼梦》了。读完再来看这本书,或者不读而再看这本书都是必要的,读红楼是努力提升审美高度,读此书是正三观。现在包围我们的世界,总是用“毁三观”之类的元素标新立异,而就算不毁,我们的观念也早已从识事起就部分扭曲着,混淆着,正确的被戏谑,被藏腋;崇高的被迂腐,被玩笑。如果一直以来我努力的课题是“克服时代”,那么这本书警醒我遗忘的是“理解历史”。

扯远了,话说回来,要看这本书,还是需要先看过《红楼梦》才好。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九):拈弄名词、穿凿附会的装逼大作

  红豆君曾经这样评论学界论红之文,“每病虚空,大言炎炎,干货实少,三页看过,不知所云……强以现代、西方之文学理论,“返观”三百年前著成之中国传统小说(中文系特别是外文系教授论红之文,每多拈弄名词、以艰深文浅陋之弊)”。不知红豆君是否读过《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这段评论写得不要太犀利哦!

  本书的题目《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从字面来看,似乎是要从红楼梦所构建的一个完整封建时代家族结构和人文环境的复现的角度来说红楼梦,所以我在拜读之前还是满怀期待的。然而全书的牵强附会和对原著的肤浅解读,着实让人大跌眼镜。我一度怀疑作者没有看过《红楼梦》这本书,但看贾母的牌桌阴影一章,作者确实又是看过原著的,真奇哉怪也。

  李劼观念先行,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所谓绵羊和豹子的观念,但是他一直都没有说明白啥是他所谓的贵族精神,按照他的描述,所谓的贵族精神应当是西方的骑士精神,那么这种贵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了王熙凤等人的身上,薛宝钗在作者的理解中是红楼梦的一大奸臣,代表着世俗的阴暗丑恶,攻于心计,没有他所谓的贵族精神,绵羊和走狗以袭人为代表,象征着几千年来《资治通鉴》式的愚昧和忠诚,以及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的下作,李劼从原著中并没有找到什么明显的黑薛宝钗的材料,他只是用一种提前的预设去评价薛宝钗的种种行为,对,李劼先生是不屑于去看所谓“红学家“”的作品的,因此对薛宝钗令人发指的片面解读可能也是他的一种匠心所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他表面上对红楼梦是尊崇的,即将红楼梦从口头上提高到和圣经、奥赛罗、哈姆雷特等等西方原典的高度去对比分析,然而从对红楼梦的分析上看,他是生拉硬套观念现行的,他并不在乎人物在书中具体环境下的具体行为,具体语境下的具体表达,将所有人物的动机都做一种片面性的指向,即好人,如林黛玉、晴雯等的所有行为都是好的,薛宝钗、袭人等的所有行为都是攻于心计的,恶毒的,该作者更是匪夷所思的将薛宝钗的《螃蟹咏》解读为对黛玉的嘲讽和谩骂,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看看原著对增强阅读能力有好处,能洋洋洒洒写这么多字,相信作者也是识文断字的,那么这种“误读“恐怕就是故意的了。

  从作者对贾母的牌桌阴影的前半段分析,明显作者是有几分才气的,但是作者滥用了自己的一点才气,将原作的人物当成了宣泄自己观念的工具,枉顾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本来面目,肆意作二分法似的解读,这种解读很过瘾,让没读过原文的吃瓜群众,有一种击节称赞的感同身受,让无法深入中国文化语境的外国友人,有相见恨晚之感,但这种所谓的畅快实在是可鄙和肤浅的,作者的全部所作所为,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哗众取宠。

  作者强将红楼梦与西方原典作品的人物作对照解读,其解读肤浅鄙陋暂且不提,其对照的联系更是简单粗暴,根本没有对文本前后语境结合的深刻认识。这种写法,卖钱可以,但是自称自己走在了学术的道路上,我只能呵呵了。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十):在豹子消失后的世界,将为绵羊与走狗所代替。

  作者写道,“所谓中国历史,就其文化意味而言,可简明扼要地划分为《红楼梦》之前的历史和《红楼梦》之后的历史。所谓之前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是《资治通鉴》的历史;所谓之后的历史,则是大背于吾国吾民之传统的历史,或者于破败中求生机的历史。“可以看出,李劼研究《红楼梦》的角度为“灵魂与命运“,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不依赖于任何物质,而是精神。通过联系与比较,把中西古往今来的高峰人物精神来放在一处,构成了历史文化的全息图。正像席勒所说,我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真正意义上的同时代人”,李劼在皇皇人类之网之中,点拔出了高峰。

  李劼首先提到了《红楼梦》的神话意味,因其开篇为女娲补天遗石,《红楼梦引子》中当头叩问一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直指混沌蒙昧中的灵魂,问一问世人哪个有情哪个无情?情乃是指真情切意的灵魂之情,而非虚情假意的世故之情,问的是真,是善,是美,不是妥协、义气与忍让。世人只顾织网作茧自缚,为了织网而织网,结果网越来越精致,为了管理网络生出了许多权谋与潜规则这些晦冥不清的东西,到最后网便织死了,人成了无意识的机器,只顾织网,不为其他,若是有明白的,只当作异类,势必要将其同化,同化不成便毁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可这一句“谁为情种”,仿若一点清明,一盏黑暗中的孤灯,问世人:“你们织网是为了什么啊?”

  “为了变成蝴蝶。“

  蝴蝶是一个隐喻,隐喻真善美,而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代表则是玉,玉是什么?“石之美者为玉”,玉本是石,石从从泥中来,要再经水的洗礼才方成为美玉。正如贾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儿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他须得大观园一众女儿来洗净他在男人泥淖世界中的污垢,方才能现璞玉本质。这种本质是灵魂上的贵族。李劼在本书的第一章第一句话便是:“以往所谓红学研究之所以总是流于肤浅甚至庸俗,我以为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贵族精神作为阅读前提的严重阙如。“然而问当今,何人有此种贵族精神?在豹子消失后的世界,将为绵羊与走狗所代替。

  绵羊善用愚昧善良,走狗善用阴险狡诈,二者都善用虚道假德,并以此来演绎出了千古的帝王将相之史。不过是一出又一出的戏剧,“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但这嫁衣实在太诱人,作了一件又一件,都想亲自去穿上一穿,唱上一段戏。只不过啊,戏里戏外皆是真,戏里戏外皆是假,看对谁说,对着那须眉浊物便真得诱人,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便是一例;对着那多情种便假得恶心,如同黛玉对这宝玉送他的鹡鸰香串骂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言归正传,绵羊专用来对付善良之人,走狗专用来对付智慧与勇敢之人。成群的绵羊与结队的走狗杀死一只豹子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杀不死总也能累死嘛。《红楼梦》便揭示了这末世之象,每当豹子复苏时,绵羊先围上施以软弱的善良,豹子信了,便死在这里,若是不信,走狗便扑上来,施以阴险的狡诈与凶暴的残杀,豹子便死在这里。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是暂且不僵,但总有死期。

  最终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