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一):坚持中国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钱老的这本书非常值得读,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最好解读者。里面讲到的中国文化的内倾,我们先看人再看作品,作品因人而伟大,我们更愿意记住的是人的精神!这本书里面也对很多一些盲目崇拜西方论点的政治、文化、哲学进行了逐一回应。通过看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中国的道德精神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值得推荐,给每一个大学生去看,去了解我们的根源。对我们现在的一些外倾性的仿西方做法也是一种警告吧。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二):再读钱先生
要知作者水平到底有没有,不用多了,试读两页足矣!
不愧史学泰斗,钱宾四先生开篇谆谆教导,对五千年中国历史充满了无限温情,同时对现代中国人无知自大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我真正理解了杨照老师史学精神的来源,缘起太史公,而最直接的传承其实是钱先生,从两代学者身体力行,著书立说,彼此互相成就,钱先生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不卑不亢,说他保守的人,最好闭嘴! 能够做文化对比,作者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功力,必须对不同政体形态了如指掌,能跳出民族的狭隘立场,站在中立的位置进行客观的评判,比较! 钱先生对黑格尔,马克思,斯宾德勒等近代三位史学家,以四两拨千斤之力,一针破其血,NONO,你们都错了! 民主一定是对的吗?不见得!你以为西方政治成功,文化优势,道德胜利,只不过是你头脑里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而已! 未完待续…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三):读钱穆大师《中国历史精神有感》
2020—第24本,钱穆《中国历史精神》。精读爱死,本书原为讲座,从1史学精神和方法;2历史上的政治(自上而下,大一统是常态);3历史上的经济(士人政府,“流品”士农工商四民社会,士农合一节制经济);4历史上的国防(农耕社会,兵役制度,文人军军师的重要性,三本军事著作);5历史上的教育(西方的宗教、国民和个人三大教育,全民全面教育,道统,“人皆可以为饶舜”,);6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体发源地,北方为发祥地,倡导复兴北方);7历史上的到的精神(道德为根本,“立得,立功,立言”),附言,人为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国会因为国人有道德而永远强盛不衰等方面来说中国的历史。大爱钱穆大师的书,聊聊几句,把几千年历史兴衰说的清楚明白,也喜欢他对中西方对比的广博和通透,主张道德制人,复兴北方,除了大师太爱汉族看不起元和清少数民族政权外的局限外无缺点,推荐。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四):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第一次这样认真全神贯注的去读一本,“历史”书籍,钱老先生这本书,为我答疑解惑了不少问题。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根儿上的,但是如果让我用一句话归纳总结,就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文化,是包容,又充满韧性的。
本书,正式章节一共有七章,分别从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来拆解,什么是中国的文化,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历史精神。最近看了故宫的600年特展,又看了电影《捌佰》和《金刚川》,如果单只是从这些片面的电影或者某一局部来看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总觉得好像断断续续,所幸的是,钱老先生的归纳方法,十分有说服力,逻辑性又很强,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华夏这个民族,可以源远流长。
书中对,为何源远流长做了7章论述,句句在理,在前序和附录中,所补增的内容,将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与差异又做了补充。
这本书读过之后,经常思考中国文化,冲突与中西方思维碰撞中,不知所措的朋友,大概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比如,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的古文化延续至今。因为中国以精神道德为最高追求。
-特朗普的执政方式真的有问题么?我倒觉得,是西方世界精神世界走到了尽头。
-中国的经济为什么没有西方发展的好?华夏文明为什么推崇儒家文化。
-南方人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共赢的。
-弱宋真的很弱吗?
……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系统的研究中国历史,民族文化,人文精神之后,我相信,读者会消除很多焦虑。
我最近发现,学霸都喜欢都历史,一开始我不太能理解,直到自己开始参透2500多年中国历朝历代的智慧的时候,才知道,中国的历史,是一本字典,不同的境界,参透不同的级别,学无止境。
2500年,延续不断的迭代,事件繁多,案例充分,从中还原历史时期,了解人情世故,自然也就有所参考,同样的境地,中国人,大多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了。
本人认为,这是十分明智的。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五):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钱穆先生是学界通认的一代“国学大师”,先生学识博达,一生著述八十多部,熟习中国传统文献典籍,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
在历史研究中,钱穆先生重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悠久的传统,在通史、文化史、思想史、史学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闻名海内外。先生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观点。
“《中国历史精神》是1951年春钱穆先生在台北应“国防部”高级军官组之特约讲稿,钱老试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演讲引起执政者们重视历史的价值,通过尽可能还原中国的事实,来挽回或者说扳正正在扭曲的价值观,在传统的基础上重建家园。”中国历史精神就是中国的道德精神,是中国人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也是中国人向前积极争取达到的一种人格。这种道德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以此种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在每一部分的讲演中,钱老都能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分别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西方各国的历史发展两个维度来说明,通过横向比较中西方的异同之处来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历史。
与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学到的历史不一样,这本书让我打开了学习历史的新视野。钱老很多历史观点让人振聋发聩,关于历史的真相,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多维度、客观的去看待。
站在新时代,我们应当“从现代中找问题”,在“历史中找答案”。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六):钱穆先生的一次“中国历史公开课”
民国时期出生的文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于国家、于历史、于文化而言都是功不可没的。另外想说,西南联大真是一个民国才子的聚集地,西南联大的优良校风也是成就这些才子的另一种存在。所以,当我翻开《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就像是在西南联大上了一堂钱穆先生主讲的“中国历史公开课”。
“中国历史精神”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命题,任何学者在研究和传播这个文化命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于钱穆先生而言,他却以接地气的方式结合社会常见的文化现象,抨击病态的文化问题,至少这本书能够成为一碗“求同存异口味的营养粥”。
纵观中国的历史,用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从三皇五帝的开天辟地,到九五之尊的朝代更迭,中国历史的精神其实非常两极分化。一部分是君子守正,一部分是奸臣篡权。总之,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于是,中国历史的文化和精神,都是镶嵌在钗头凤上的那颗夜明珠,真正闪亮的时刻都显现在那些至暗时刻。
在看《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这本书时,我发现很多口语化的内容,而有些可以算是钱穆先生的讲稿内容了。在这些口语化的内容里,能看到一个对历史、文化有着深沉思维的人,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历史放在手术台上,拿着锋利的手术刀审时度势的剖析“病灶”。钱穆先生像是一个面对处于生死攸关病人的外科医生,但是因为病人的病灶牵扯着致命的血管,以至于病症的原因让大家都看明白了,可是我们该怎么做,还有待商榷,至少清楚的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还是个历史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写到这里又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许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中国历史精神,也适用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吧!
历史是个很深的课题,我认识的一位专门研读历史的年轻作者,常常在深夜思考历史的意义。看他的朋友圈,就像是浏览一本历史的试读本,你总是能在那里发现历史或光芒万丈、或暗夜成殇的身影。
我想,这本题为《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的书,也相当于钱穆先生的朋友圈吧!他将中国历史的文化与精神的厚重,一点一点以他的钢牙磨开,露出里面的软芯,让我们细细品尝其中的美味。
钱穆先生《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七):历史:生命的学问
泛泛而谈中国历史,似乎只是一部帝王史、权术史,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被统治者——人民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历史第一要能观察,第二才是记录。别人的观察终究是别人的,而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非得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尽管历史作为人生的经验,人生的事业,有不定期下的持久性,但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无一例外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目的不在于记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培育一种从过去,透过现在去直达将来的能力。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引以为傲,但是这不过是夜郎自大。我们对于真实历史的把控,不如西方人,西方人尚且追寻巴比伦、埃及的古迹,现代的中国人少有人去思考我们从哪里来,甚至巴不得有时光隧道可以穿越至无穷的未来。钱穆指出,这种习性是从清代越演越烈的,清代作为汉民族以外的“蛮族”,深谙“欲去其志,必去其史”的道理,因此我们今天所能接触的历史都不是本来面目,而是经过民族主义者的改造与掩饰。 钱穆痛斥,今天的中国生了一场病,一场文化病,他认为只要是生命体,生病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找不到病根,就根本谈不上医治,我们可以埋怨生命、厌恶生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道听途说、并不真实的历史去否定我们的民族、消解我们的文化,于是《中国历史精神》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充满着钱穆先生的责任、担当与才华。
历史的时间不是物理学上的时间,不是自然科学的时间,这一秒过去了,下一秒还没有到来,那一秒便是将来。我们认知历史的时间,是带有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甚至是敬畏,逝者如斯夫,我们一旦具有了宏观思维,我们就无惧于自己活得太匆匆,而是立足于“求其变”与“求其久”的均衡。由此可证,史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其价值不咨于生物,对于新时代的读者,我们需要在永恒中日新万变,在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持续的精神。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八):增强民族自信心《中国历史精神》
现在总在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底要复兴什么,怎么复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真得是只是说“国家强盛”就是复兴。在我看来这是偏面的。我们要从历史入手,对我们的文化有所了解,真正明白它的内涵,明白中华民蔟五千看的文明都有那些闪光点。知道了这些,我们才会更加切实的从我做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微薄之力。
钱穆先生这本《中国历史精神》是由一九五一的授课稿整理而来。全书从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等方面对中国历史进行概括讲述,深入浅出不愧会为中华文化入门书籍,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读懂中国文化、历史、民族,增强民自信心,对外来文化也有会有一个衡量标准,才能更好的取长补短,弘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历史精神》虽然初稿时间有早可书中的经典观点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史学正是保留人生经验,发挥全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以传诸后世,使后世人能根据这一翻经验,来作为他们人生的一种参考和指导。所以我们可以说,历史是人生的全部经验的总记录和总检讨。
历史事件是一种远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有它一贯的一种历史精神。
历史与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来神的表现。
今天并不是说西方文化一定没落,它应有它将来的生命。但这亲不便于我们的生命呀!我们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该回头来先认识自己。因为一切问题在自己的身上,解决也要在自己身上求解决。若要认识自己,则该用沉静的理智来看看自己以往的历史。中国历史知识的复活,才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复活,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活,到那时,中国才能真正地独立自存了。否则思想学术不独立,国家民族不会能独立,不会有出路。一个全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绝不会有好大出路的民族。
国家只是一个机构,它有一种任务,就是发挥人类的最高文化,和人类高尚的道德来神。
我觉得目前的中国,依然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要恢复“士”的精神来作为社会中心的主持与领导。
中国民族是一个和平的民族,中国文化也可说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也极有战斗精神。中国民族和其文化之和平,是一种强性的和平,它赋有坚强很优越的战斗精神。
教育不该仅限于学校,学校教育也不该仅限于青年,这在东西双方的历史教训里,一样地真实。
今天我们因为环境关系、教育关系、以及其他种种的关系,大家感到生活不舒适,不痛快。但我想,我们终有一天可以过得极舒服极痛快,那不是发扬我们历史相传道德精神的时候。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九):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本书来告诉你
“我们要知道明天将来的事,总该先知道一些昨天过去的事。”这是《中国历史精神》前言中的一句话,也是对我们经常听说的“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更直白更平易近人的解释。
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钱穆老先生在书中第一部分的七讲中作了详尽的叙述,分别从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方面进行了阐释,不仅纵向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及成因,同时和西方历史相关方面进行横向对比,刷新了我的三观,对中国的历史认识不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感觉那些年学的都是“假历史”。
我们可能会有疑问,历史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已成过去,如何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意义来指导将来的人生呢?钱穆老先生认为历史是有生命的,而且是精神的生命。历史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承载历史精神的历史时间不仅具有绵延性,就在各种瞬息变化中,还有“凝然常在”的特殊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应该在过去的时代找答案。因为中国的历史生命悠久,历史记录完备,可以提供的参考也会更丰富。
钱穆老先生在其他部分采用同样的办法,对中国历史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梳理。这七章据说是老先生于1951年在台北给“国防部”高级军官组进行讲演的录音整理。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历史精神》不仅开阔眼界,还提供给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思路,多看历史,多读历史,多研究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用更宽广的视角看待问题,拥有更博大的胸怀。积累的多了,潜移默化,看待问题的眼光就会越来越开阔。
《钱穆谈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十):历史你究竟知多少
这一个生命,这一个力量,就叫作人生。
一直喜读书,但读的都是些杂书,从来没有认真读过关于历史方面的书,钱穆这个作者对我而言也是陌生的。关于作者我还特地查资料百度研究了一番。
钱穆,中国历史学家,在“既无师友指点,亦不知所谓为学之门径与方法”的情况下,“冥索”苦学,开始著述。著《论语要略》、《孟子要略》。1930年,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由史入经,列举事实,指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刘歆伪造诸经之说不可通,说明刘歆无伪造诸经之必要与可能。文章解决了晚清道咸以来的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公案,打破了中国近代经学研究的今文学的一统天下,纠正了一味疑古的学风,因而震动了北方学术界。
钱穆著作有专著八十种以上。主要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宋明理学概述》、《论语新解》、《诸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
他强调中国历史的独特而长久的传统,倡中国秦以后非封建社会非专制政治说,被公认为现代中国三大史学派别之一传统史学的代表,影响颇大,尤以治学术思想和文化史的成就驰名中外,彼誉为儒学大师。曾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名誉人文学博士。
若想了解历史,读钱穆没错,他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吏。
《中国历史精神》一共有七讲,分别从吏学精神、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来进行深度解剖,让后一代的子孙们更加能了解历史的发展。
钱老在书中说,历史是我们的人生经验,前人的智慧是可借鉴学习的,为什么《孙子兵法》那么受欢迎呢?因为前人走过的路,做事的经验都被分享出来,以后人学习;前几天一位做金融的朋友告诉我,他最近正在读《孙子兵法》,他给我分享了,《孙子兵法》实则讲的是带兵打战,放到现代生活中,职场就比如过去的战场,理论均可实用于职场与人打交道;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职场如此。
历史是不可能被抹杀,不可能被取消,不是说时间过去了就不复存在,那是不可能的,就像南京大屠杀,每年都会有纪念日一天,告诉国人的几十年前的今天中国同胞们正忍受残忍的杀害。
因为不了解以往的历史,所以也根本不能了解这现在。我们这一个现在,就是整个历史中之一面,从全部历史演变、开展、累积到今天。这是一种实质的演变,是历史本身的演变。
纵观历史几千年来看,钱穆大师说:今天的中国,生了病,生了一种文化病。有生命的不能没有病。生了病,须寻求病源。不能说你有病,因为你有生命,要消灭了生命。有病就得医治,但首先要找到病源才能医治。
此书,历史讲的很透彻,出自一位具有眼光独特敢说敢表达的文人笔杆下,要知道过去有见解的人很多,但不一定敢说历史如此透彻。
历史,有空多读读还是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