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4-15 02:26: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摘抄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是一本由安妮-玛丽·斯劳特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一):两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两性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不仅是为女性争取应得的权利,还要关注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义务和权利。这本书以一个美国女性的角度讨论了目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如果换作在中国,应该有更多的不平等待讨论吧。不管怎么说,男女平等都需要我们去争取,如果无视或者推波助澜的话,到最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深受其害。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二):无题

  这本书把女性在结婚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面临各种困境的社会原因做了非常冷静且客观存在的阐释。即使是作者这样走到了金字塔顶端的女性也在职业和家庭的平衡中面临如此多的纠结和挑战。针对个人,以及在社会机制的层面上都给出了建议。非常具有可读性,非常睿智,且有共鸣。 我们无法同时拥有一切,所以为了拥有一切,首先要理性,客观地面对这一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制定人生的计划,才有可能在自己和配偶之间,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取得最大可能性的“共赢”。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三):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

  

书中前半段,从作者自身的职业选择、对家庭的思考进行描述。同时也提及了美国社会、职场对于女性工作的一些看法和观念。对于工作和家庭的冲突描述算是比较客观。后半段的内容就略显敷衍。

本书的主题是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但是并没有在文中说明如何平衡的方式。或者说提供的方法不尽如人意,诸如放下、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一类。没有太多的说服力。全书读来云里雾里,始终没有突出一个核心观点。感觉有一搭没一搭的。

文中的写作风格(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有点上句不接下句。经常会让我感觉前面还在好好阐述,突然就开始介绍某某作者或者公众人物的书籍或者公开言论。读来十分难受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四):《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

  我想阅读这本书很久了。在看了《向前一步》此类的书后,对于这类推崇女性可以拥有一切的言论表示怀疑。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这头。怎么可能那么多人说可以事业与家庭兼顾?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就大致了解了。作者在35岁之前追求事业,38岁才生下第一个孩子。作者也建议女性应该早生。她本人之所以在事业高峰期回归家庭也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难管教。如果夫妻两人都想在同一时间事业上取得成功,那就势必要失去家庭的和谐。可以两个人都在拥有家庭的同时成功,但是有先后。其中一方要为另一方付出。没有夫妻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时拥有一切。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作者的父亲要求女儿追求事业。不仅仅是因为他会为作者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也因为关爱——那是一种巨大的决心,让我在必要时能自立自强的决心。

  正如刘墉所写:一个男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女人身边拉开;一个女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孩子身边拉开;一个孩子如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自己从电视前拉开,他们就很难出头。

  不要以带孩子为名,而放弃自己的梦想!若干年后,孩子希望拥有的,是一个有梦想可以紧跟时代的时尚魅力妈妈,而不是一个只会扫地做饭的妈妈,一个没有梦想的妈妈是带不出来优质的孩子,妈妈不是保姆,更多的是榜样!

  我自己也要以此话为戒,女人总要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Unfinished Business

  

这本书的中文名是我们为什么 不能拥有一切,通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中文名翻译是准的。但是一看英文名unfinished business,有点迷糊了,未竟的事业?这是啥 意思?有明白的还请赐教。

我挑书看眼缘。这本书的封面是作者的大头照,说实话很少有作者敢这么做封面吧?就算放照片起码也是半身照。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她,会感受到这是一个心态平和,内心阳光的睿智女性。当时的我,当然现在也是,一直困惑于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最合适的位置。我想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所以这本书很对我心思。

读这本书,花的时间不短。中间因为工作变动,暂时搁置了一段。第一次读时,感觉真是说到心坎了,所有职场妈妈遇到的困境和社会以及职场的偏见作者都写到了,但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没有答案。第二次拿起来时,读到了后半段,逐渐领悟到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她想要传递的是希望女性能够放下心中既要又要的执念,放下传统观念中对妈妈 ,对职业女性的定义和要求,同时也希望整个社会能摒弃数百年来对男性女性的角色的固化观念,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遵从内心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给那些给予无血缘关系的人关爱的职业,例如,幼儿教师,养老院护工等,更高的报酬和更多的尊重,让给予关爱这份职业能够获得与它的价值匹配的回报。

当然改造社会,改造他人是难的,但是改变自己起码是可行的。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明白了所谓事业家庭的平衡,事实上也是自己的执念,是我觉得我应该做到的,而不是我想要做到的。此外,对于另一半的期望,是不是也有一些固有的偏见在里面?

有了孩子以后,特别是随着他上小学,而我被绑上了鸡娃的战车后,我就一直在思考鸡娃是为什么?它的意义何在?通过一些书,和文章,还有具体的案例,我越发觉得有个独立而强大的内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这个内在的坚定的自我,不是靠日积月累的上课做题养成的,而是需要多读书多思考的,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探索,讨论。所以说养育孩子也是父母个人的二次成长。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六):3把钥匙破解女性家庭与工作的矛盾难题

  如果家庭是第一位的,那么工作就不是第二位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现代社会中,女性在职场上的表现逐渐显现优势。但对于女性而言,家庭和工作的矛盾长期存在,但普林斯顿大学女校长安妮-玛丽·斯劳特告诉我们,这些矛盾不只是性别矛盾,更为关键的是家庭矛盾,但这些冲突并非难以调和。斯劳特在书里从工作文化、社会政策、社会习俗三方面说明改变的可能性。

  首先是改变考勤方式。真正有远见的雇主应该考虑接受“间歇训练“、开放工作和投资关爱者的理念。

  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讲到Linkedin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里德·霍夫曼在一本名叫《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创建的理念:终身雇佣模式以及由此模式催生的雇佣忠诚已然消亡。未来雇主与员工之间从商业交易转变为互惠关系,公司和个人需要相互投资。这种“间歇期”或“服役期”的理念将有利于女性在职场中更好地玩转工作与家庭。

  在互联网时代下,雇主可以构建更完美的职场环境,员工可以在家里工作,不一定要在办公室工作。他们可以被允许更好地安排时间,享受弹性工作时间、远距离办公、延长假期。

  其次是构建关爱的基础设施。国家在发展基础设施时,也需要建立关爱的基础设施。学习荷兰、丹麦等国家建立完善的带薪休假、幼儿教育、养老等机制。斯劳特在书里多次强调关爱的重要性。可能有些人职场地位不高,但是他们时刻关爱周围人,这些人所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可能远大于职场人士。我们对成功的定义不能仅限于职场,也应该关联到人际关系和情感照顾。

  最后是改变旧式的社会习俗和观念。第一是重塑家庭价值观。斯劳特在书中指正了不少所谓的真理,例如“孩子需要母亲”“男人的天职就是挣钱养家”。男女平等不只是在职场,完全的平等是提供更广泛的、受到同等尊重的选择。男性照顾家庭和孩子也是他们的责任,家庭是由男女双方共同打造的。男性有责任赚钱养家,但那不是唯一的责任,他们也需要共同养育家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他们都需要爱、稳定、安全,这些是无关性别的。其次,女性在看待男性关爱家庭这件事上也需要改变观念,不需要赞扬他们“你真是个好父亲”,不要一边抱怨丈夫不肯花时间陪伴家人,一边抱怨丈夫有时间打理家务照顾孩子时多么的笨拙。

  第二是重新定义成功的职业轨迹。在现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人们可以有很多份工作。现在的女性的工作时间大大延长,她们可以在22-35岁之间取得学位,积累工作经验,并在25-45岁之间生孩子。这样20岁生孩子的女人,可以在40岁以后开始全力以赴的开展工作,并在50岁或60岁出头的时候事业有成。她们的人生可以有很多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活重心,不需要急着把家庭和工作在同个时期内做到圆满。另外,女性也不要仅仅用男性在职场上的能力来判断其成功程度和魅力指数。重新审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最更要的。金钱和工作绝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七):不能拥有一切的不只女人

  安妮-玛丽斯劳特,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首位女院长,2009年初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是担任该职位的首位杰出女性,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左膀右臂,被誉为“美国职业女性TOP1”。她先后受聘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国际法学会会长。曾被评为福布斯全球迷人女性之一,美国著名国际法学家和政治学家。曾撰写美国国务院《四年发展和外交评论》,以及《女人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是《大西洋月刊》有史以来受关注程度奇高的一篇文章。

  作者的介绍就可以看出,这不是一般女性的故事。作为美国第一职业女性,在事业达到巅峰之后,其仍旧强调兼顾家庭对于女性的重要性。

  安妮的成功得益于其丈夫在家庭方面较多的投入和对她事业的支持。在平衡家庭和事业之间,安妮反复的强调,女人(当然也包括男人)不可能同时把家庭的和事业兼顾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得必有失,伴侣则在另一半选择投身事业的时间段内要选择让步甚至牺牲,退而兼顾家庭。

  做为女权主义者,不能同意更多了。在社会赋予女性太多的理所应当的设限之外,女人想要在职场上达到和男人一样的地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安妮给年轻女性提出许多建议,引人深思。

  第一,在结婚之前,一定要和另一半开诚布公地商量各自想要的生活方式。比如什么时候要孩子,如果有孩子之后,谁能够暂时放缓职业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心思在照顾孩子、家庭以及家人的老人。

  在中国,现代父母很少对孩子的婚姻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对于孩子到底要怎么的人生,以及怎么样选择另一半的引导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家庭生活却是人大半生幸福与否的关键。相对于“三观相近”、“家庭条件如何”、”有没有共同语言“来说,两人能不能就未来生活的规划达成共识,和双方是否愿意在家庭资源配置方面作出自我牺牲和让步,这两点更加重要。

  第二,孩子不能没有妈妈,就算事业在成功,孩子有什么问题和难题都愿意去请教父亲而而不是母亲,这样的妈妈是失败的。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适当放缓职业晋升的脚步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就算是这样,也要尽量的投入心思,能尽量争取的机会也不要放弃。

  因为比起离开职场来说,留下来就算做一些价值更低的工作,不离开对将来有一天重新出发更加有利。

  如果25岁开始职业生涯,到65岁离开。可能45岁时达到事业巅峰,那么有20年的时间来不断攀爬,就算一小段暂时放缓脚步来关爱家庭,规划好之后,剩下的时候加速前进。

  当然,有些机会只是转眼之间,职场中,常常是要么升,要么出局的局面。生活本就是两难的选择。但是能够不离开职场,还是继续留下,因为一段时间的职场空档期,会给你将来有一天想回来造成重重障碍。所以,能够争取的最佳选择是尽量保留。

  第三,也是我最无奈的一点,安妮呼吁全社会来关爱女性。对于在“社会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说,这一点就没有谈的必要的。从来都是“人大代表”开会举手来“代表”全社会的声音。

  这样的想法不接地气呀!

  不能拥有一切的不只有女人,男人想要拥有一切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所有时间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孩子感情投入少,孩子的情感回报也就会少。这一点与性别是毫无关系的。

  情感上的缺失在孩子心灵成长上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凸显出来。家人情感的联系也需要时和精力来浇灌和维护。有人说,所有曾经欠下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回来找你的。

  工作与生活本就冲突和矛盾的。想要拥有一切只是应该我们太贪心。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八):一本书教会你如何理直气壮的“偷懒”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家族聚会中大家常常会选出一个倒霉蛋作为教育的对象,大家或是苦口婆心、或是略带讥讽、或是恨铁不成钢,言语就跟不要钱似的泼到他身上,以期对他身心能全面的净化。倒霉蛋唯唯诺诺、满口称是,大家同仇敌忾、其乐融融,于是宾主尽欢,完成了价值观的传递与升华,加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实现了聚会的目的,实在是有益身心的活动,当然——如果我不是这个倒霉蛋就更好了。

  自从生了宝宝之后,我的重心不可避免的向家庭倾斜了。先是跟单位申请调到了一个清闲又边缘的部门,最近也推掉了一个到外地学习的机会。这些成了长辈眼中我懒惰、不上进的证明,于是,这次家族聚会的议题就是新时代女性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大家纷纷论证家庭不是事业成功的绊脚石,没有两者兼顾好,绝对是我对自己放松要求的缘故。

  对家人的话我并不认同,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驳。毕竟在传统观念中,我们更追求事业成功、社会奉献,寻求家庭幸福、个人快乐则被看做是不务正业、耽于享乐。所以,人家对你有期许,规劝你“上进”,怎么能是错呢?

  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作者是安妮-玛丽.斯劳特,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首位女院长,2009年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从事业上看,她不可谓是不成功了。可是,正在她事业蒸蒸日上,有望继续升任时,她却因办公地点离家太远,工作太忙,无法陪伴家人的缘由,选择辞职,重返校园,回归家庭。对于她这一选择,很多人表示扼腕、惊讶,觉得她自毁前程,对她的能力带了几分轻视。她对此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写成了这本书,作为对当今职业女性重要的指导。

  开篇她就提出一个颠覆的观点:我们想要“向前一步”,先要勇于“向后一步”。要敢于审视指导我们言行的传统观点、文化因素,当仔细梳理之后,我们会发现,之所以我们身心俱疲却又饱受争议,是因为我们被几条似是而非的观念捆绑了,即:

  1.我们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全力以赴追求事业;

  2.我们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嫁对了人;

  3.我们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排序正确。

  这些观念不能说不对,但我们忽略了一点,世上本没有包揽一切的真理,我们不可能掌控一切。

  就算我们运气爆棚,拥有了上述的一切,生活仍然会有自己的步调。比如,我们会遇到老人生病、孩子考试、爱人出差等各种突发事件;职场当中对女性的升职、加薪、工作安排会有歧视;工作制度中有种种刻板要求,等等。

  就算我们运气爆棚之后再次人品爆发,能够爱人体贴、家人支持、老板公正、工作弹性、孩子铜皮铁骨、没有任何突发事件,恭喜你,接下来你遇到了最大的敌人——你自己。生完孩子之后,你会发现,想照顾孩子,亲近家庭,源自你的本能。你每天上班前先要同本能大战三百回合,它才放你上班。作者本人就见到很多非常有事业心、进取心的女性,生完孩子之后难以忍受分离的痛苦。她举例,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女性,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到国外出差,竟然难以抑制的在机场痛哭失声。

  所以请善待身边认真勤奋的女性吧,不要把她们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她们为了和男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兼顾家庭和职场呢?

首先我们应该强大内心,明白事事完美是不可能的,再对自身的能力客观评价,遇到突发事件冷静、理性,及时寻求社会支援和情感支持,对挫折能自我修复。呼吁职场、社会对女性的关注、支持。寻求家人的理解,对家务学会放手。我们并不能确定自己做家务、带孩子的方式就是正确的,也没有人是一开始就熟悉这一切的,所以丈夫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不要去吹毛求疵,多鼓励多支持,家务本来就应该由所有家庭成员承担,而且这也是培养感情,争取换位思考的好机会。改变我们的工作观念,多不意味着好,为了工作殚精竭虑、起早贪黑,比成功更早到来的可能是焦虑、亚健康,甚至过劳死。转变内心,放弃成为孩子的宇宙中心。我们不光需要别人,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渴望,但为了孩子感情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放弃对孩子情感的“垄断”,让孩子的感情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拥抱男人的新形象。矛盾的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们在呼吁男性更多融于家庭、分担家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的男性却被认为缺乏男子气概。如果我们自己都认同这种刻板印象,把自己固定在这种框架里,又怎么能希图他人的改变呢?我们提到给予者,就默认是物质给予,却忽视了,在物质并不匮乏的今天,情感的给予一样难能可贵。

  拥有一切固然美好,但每天只睡4小时,起床就生龙活虎,工作、家庭、交友、学习、美容健身样样兼顾,三头六臂,那是哪吒。作为普通人,拥有一切本来就是一种奢望,可是过去我们常常苛求自己,认为没有做到完美是因为还不够努力。我们为缺憾而自卑,为他人的指手画脚而羞愧,我们不断的逼自己负重、加压,却忘了,生活是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身体更是自己的。学会放松,学会思考,学会“偷懒”,换一种角度看,可能你已经拥有一切!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九):我们不能拥有一切,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

  传说中,世界上存在这样的一种女性:他们家庭美满,事业成功;上得厅堂论政事,下得厨房做好菜,教育得子女各个成才,总之方方面面都是好手。这样的女性,是很多男性追求的理想对象,也是很多女性立志要成为的人生榜样。

  但是,一位别人眼中的“完美女性”却通过写书残酷地戳破了这个肥皂泡。

  01. 拥有一切是贪心的妄念

  这位完美女性,叫做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她是美国前政策规划司司长,也入选“全球最有魅力的12名女性”。作为希拉里克林顿的左膀右臂,她在学术、以及外交和公共事务方面都有诸多成就,家庭上似乎也美满和顺。

  但她,却批判facebook CEO桑德伯格“(女性)向前一步(就能拥有一切)”的观点,写了一本书叫做《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WhyWomenStillCan'tHaveItAll)。

  *配套有TED演讲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安妮玛丽认为,女性能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是类似成功学的谎言。

  “你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全力以赴追求事业;你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嫁对了人;你可以拥有一切,只要你排序合理。这些话让你产生一种幻觉,认为是否能兼顾事业和家庭取决于你的选择。”

  02/ 合理安排时间并不一定能让你实现平衡

  谎言不一定是违背事实,而是只看到一部分事实的情况下,就宣称人人努力皆可达到。

  只要稍微思考下,你就能看出这个逻辑的滑稽之处。

  “只要你合理安排顺序,按照计划顺利怀孕生子,你的雇主允许你兼职,给你弹性工作的机会,允许你退出一段时间,并且仍然视你为领导岗位的接班人,在你退出一段时间想回来的时候,就仍然有一个好职位等着你,无论你年纪多大”

  只要你合理安排时间,保质保量的超预期完成工作目标,你的丈夫、孩子、娘家、婆家都能理解你的辛劳工作,允许你早出晚归、缺席三餐,允许你不做家务,允许你经常出差,允许你在家里老人生病的时候可能不在身边,允许你没法送孩子去上学,缺席孩子的演出和家长会,没有情绪的接受一个电话就能把你从家里拽出去,并且仍然视你为最亲最爱的家人,在你满身疲惫回到家里的时候,给你的不是怨恨的眼神,而是一杯暖暖的牛奶。

  安妮玛丽认为,成为“完美女性”是没有办法倡导人人都以此为目标去追求的,因为它所需要的隐含条件太多,而这些条件不是靠自身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比如在你攀登事业高峰时愿意付出时间照顾家庭的丈夫,比如成熟的医疗养老体系让你生病的父母幸福开心的过晚年,还比如不会因为男人选择了家庭而被歧视的社区氛围,女人选择了离婚当单亲妈妈而免于生活贫困的保障机制……

  就好像亚裔女生独自外出很危险一样,很多条件,这个社会还不具备。

  03/ 你相信你可以,是因为你太年轻

  她说,“生活本是有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干预机制”,很多女性认为自己可以拥有一切,是因为她们年纪尚轻。而人在年轻的时候,会倾向于相信自己所向披靡,无所不能。这个观点像是和写出了《向前一步》的Facebook的CEO桑德伯格唱了个小反调,她似乎认为,桑德伯格能做出“向前一步”的论述,是因为正处壮年。*

  *《向前一步》发表三年后,默默支持桑德伯格的丈夫去世了,或许她在经历这类艰难时刻之后的感悟,会与《向前一步》有所不同吧!

  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还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如果一个女性一旦相信了“只要你足够努力就可以拥有一切”那么当她没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时候,她会自责——她会认为没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事业的失败或者家庭的失败,问题不在不在别人,而在于她们自己能力不行。这种自责是更危险的。

  安妮玛丽正是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真正有能力的女性是可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也是一个不合理的信念:她也有过一次离婚的经历,也在丈夫孩子和国务院司长的职务之间平衡得焦头烂额,而这些还是建立在 ①她丈夫是个有钱有闲且愿意牺牲自己支持妻子的大学教授,②家中老人和孩子都健康宽容,这样的前提之下的。

  04/ 不能放弃的职场

  那么,要为了生育和照顾老人小孩而放弃工作吗?

  安妮玛丽也不建议如此。

  这里,喵喵君想到国内的女性主义者洪晃说的一个故事。

  洪晃有一个非常要强的投行出身的闺蜜,秉持着“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无论是颜值身材工作能力和家务能力都几乎完爆职场上的女性以及其他家里的妈妈,更不要说老公事业有成,孩子们成绩优秀。

  就是这样一个“完美小姐”,在嫁人之后做出了退出职场的选择。

  这一选择当时看来十分正确,丈夫事业成功又爱她,孩子们也得到了最好的关爱。但是结婚十几年后,却发生了对她来说原子弹爆炸的一般的事件。

  人到中年,丈夫突然对无可挑剔的她提出离婚。

  她十分不甘心,决定报复丈夫,想让他净身出户。

  但是找遍了所有律师发现,根本没有人愿意为她打官司——退出职场十几年之后,几乎所有的高端社会关系都是丈夫带来的,而这些社会关系都不想得罪他丈夫。

  于是,“完美小姐”的报复计划落空,最终,她只能低头接受丈夫提出的财产分割方案,毫无还手之力。

  辞职对于女性是非常危险的,看上去好像不用在职场忙碌了,但她们仍需要在家庭里忙碌。而且这份忙碌没有报酬,选择了在家忙碌,就选择经济上与社会交往上的弱势地位。

  05/ 似乎唯一的出路:推迟、放手

  那么,既然家庭和事业本来无法兼得,放弃事业看起来是自掘坟墓,选择了生育的女性也没法100%扑在事业上,她们的出路在哪里?

  安妮玛丽给出的答案是——宁愿推迟,不要退出。

  选择生育的同时,你要意识到:你选择的是这几年事业的停滞,而在你停滞后,重返职场的难度会超过你的想象。

  同时,你在家庭上需要做非常大的妥协,要冒险让老人、丈夫和保姆来替你教育孩子。

  放手很难,但似乎是必要的妥协。不要控制丈夫和家人的育儿方式,甚至必要时还要称赞他们,给他们持续为家庭付出的动力,而不是指责他们这个不会,那个不对。

  放手,还意味着对孩子放手,相信他们能自己完成很多事情,而不是什么都做得不好。选择了兼顾,就得降低要求。

  女性的生命很长,职业生命也很长,只要不退出一直有积累,你可以选择在孩子成年后成就自己的事业。

  这里可能举希拉里克林顿的例子比较恰当,29岁和比尔克林顿结婚,33岁生下女儿切尔西,49岁经历了莱温斯基事件,53岁丈夫任期结束,她的政治生涯才刚刚开始,甚至在70大寿的时刻还差点当上了美国第一任女总统。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想成为希拉里,但这条路径可能是比“向前一步”更容易实现幸福的方法论。

  06 / 想要平衡事业与家庭,社会要做的比个人选择更多

  安妮玛丽的观点还不止于个人选择部分,作为政治法律专家,她的焦点也关注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上。

  她提倡社会应该更重视“关爱”的能力而非仅重视“竞争”的能力,并坦言自己不会雇佣一个认为“工作比生活”更重要的人,因为这个人的人品值得质疑。

  她提倡弹性工作,允许员工把家庭放在首要位置,也关注”男性若愿意牺牲职场所面临的生存和舆论压力问题“,

  她提倡要实现”有尊严的在家养老“,要能提供家庭相关的教育、健康医疗服务的整个行业体系。

  总之,我们不能拥有一切,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

  只不过,作为女人,由于天然的生理和激素因素,外加当前社会环境时代,我们更容易面临到这样的困境中而已。

  但是,当社会、伴侣试图让你相信“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拥有一切”的时候,你要保持清醒 :如果你此刻拥有了一切,你得感谢旁人对你的宽容与爱护,而此刻你如果没有拥有一切,你无需自责。It's not your fault!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十):为什么职场妈妈的育儿焦虑永远无解

  前两天因996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讲了自己从职场走向菜场的故事,和我一样有类似经历的朋友留言说:泪湿了双目。的确,有很多很多职场妈妈每天都活在纠结中:“拿起工作陪不了你,放下工作养不起你”。

  工作和家庭是无法平衡的,正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是男权社会给女性筑建的神坛,如果你非要登上神坛,那最后的祭奠品只能是自己的血泪和身体。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很多次,早晨8点,看到别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开着车去职场,而我无奈地骑着自行车奔向菜场,这句话就从我心底升起,像阿Q一样不停地进行自我安慰!

  我真不想去菜场,可我一天不去,家里就没饭吃。吃喝拉撒的家务事总要有一个人去做,那个人是谁? 我?老公?爸妈?公婆?抑或钟点工?

  我的现实情况是:这个人只能是我自己!

  职业女性的平衡,只是把自己的负荷转嫁到别人(父母或保姆)身上。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是选择和牺牲而已,不是你牺牲,就是你身边的人牺牲。

  那全职妈妈是否就生活在安逸窝里呢?

  我,全职妈妈,有12年职场、9年菜场的工作经历,曾经最不愿意做家庭主妇的人,命运偏偏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我以过来人的经验给想辞职带娃的妈妈一个忠告:全职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UC大数据曾经发布过一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这一数据显示,妈妈们的焦虑指数与她们所从事的行业有关,工作压力越大,焦虑指数越高,首当其冲的就是从事金融与互联网工作的妈妈们。但没有工作压力的全职妈妈也并不轻松,全职妈妈的焦虑指数位列第三,全职妈妈的焦虑来源不仅仅是处理家务跟养育孩子,更要承受收入减少带来的经济压力。

  这段文字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都市育儿战,让中产妈妈成了最焦虑的群体》,文章说,在妈妈焦虑的问题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孩子的健康、孩子的教育以及夫妻关系。

  作为一名资深的全职妈妈,就焦虑问题,我想再加上一条,就是你最亲的亲人对“全职妈妈”这份工作的不理解和不尊重!

  当我一边照顾上学的女儿,一边服侍病床上的亲妈时,她说:等我病好了,我帮你带孩子,我不能让你闲着!

  当我奔波在南京和如山湖两边,累得够呛时,我亲爸看着荒芜的菜园,说:你整天忙啥呢?你看人家一边上着班,一边还把菜园打理的好好的!

  我姐夫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不要待在家里了,赶快找个班上上吧!想想***(我老公),我要是他,早就不愿意了!

  女儿和我吵架时,曾向我大喊:你没资格管我,家里的钱都是爸爸挣得!

  邻居老太好奇我:你女儿这么大,也不需要照顾了,你整天在家闲得不无聊吗?

  我知道我爸我妈我的亲人们,他们很爱我,他们说出这些话,都是出于爱护我的心。写下这些,没有责怪任何人的意思,只想用亲身经历说明 “全职妈妈”处在女性鄙视链的最末端。有人说,在中国,全职妈妈就是个贬义词。

  所以,家里没矿,内心不够强大的女性,千万不要选择全职妈妈这个高危职业!因为你的劳动,你创造的价值,全世界都看不到!

  大约一年前,我开始思考“全职妈妈”这个社会现象,想对这个群体做一些社会学研究,寻觅了社会学、心理学、家庭学、伦理学的书籍进行研读。

  两天前在读一本书,两百多页的书籍,不算厚,我从早晨8点到下午2点,午饭没吃,用力读完。合上书后,身体发冷缩成一条冰棍,而此时窗外艳阳高照,在外演出的女儿发微信说,自己热成一滩软泥!

  这本书叫《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作者安妮-玛丽·斯劳特,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首位女院长,曾出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是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左膀右臂,被誉为“美国第一职业女性”。

  作为一名在职业和学术事业上均取得丰硕成果的美国第一职业女性,安妮-玛丽·斯劳特却以自身的经历和故事,向社会发声:无论女性如何努力,她们不可能同时兼顾成功的职业生涯和圆满的家庭生活。说白了,工作和家庭的双赢,就是个美丽的大饼!

  我们来看看安妮-玛丽·斯劳特是如何论证这个事实的:

  1、职场女性很难得到配偶强有力的家庭支持。

  安妮-玛丽·斯劳特认为,夫妻双方,但凡一方取得工作成就,那一定是建立在另一方为家庭全心付出的基础上,可是女性和男性相比没有优势。

  她说:“男人们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事业,几乎毫无例外地是因为妻子或伴侣对他们选择的鼎力支持。她们全职照料孩子、处理家务,或承担起绝大部分家庭责任。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结构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很多在事业上登峰造极的女性,仍然承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家庭责任,其婚姻关系毫无平等可言。”

  安妮-玛丽·斯劳特强调自己取得的工作成就与丈夫安迪全心照顾家庭和孩子分不开,但男主内的婚姻模式很脆弱,第一是男人通常无法接受伴侣的成功,第二是社会认为居家男人是“事业上的失败者”,这使得职场女性想像男性一样在职场毫无顾忌地勇往直前,变得非常困难。

  2、社会不重视“关爱”。

  “关爱”通俗点讲就是“照顾人”、“付出关心和爱”的意思。

  安妮-玛丽·斯劳特认为社会是对关爱者是歧视的,“如果你所做的,不过是照顾他人——一项并不比赚钱更重要、更关乎人类生存的活动,你就不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了。”

  安妮-玛丽·斯劳特举例说明:“如果一位事业前景光明的年轻女律师或女银行家,决定暂时停止工作一段时间全职照看孩子,她很快就会在竞争最高职位的博弈中被淘汰出局。如果她完全停止工作,她用来照顾家人的那段时间将会是未来求职简历上的一个污点;当她想重新进入职场时,她将很难掩盖或解释清楚这个漏洞。”

  作者就“照顾人”继续举例:“在我们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全国女性在家庭中完成的数以万亿小时计的照顾家人,料理家务却没有酬劳的工作从未被计算在内。在这两种情况中,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关爱工作完全无足轻重,尽管这对老人、病人的尊严和福利至关重要,尽管这对孩子大脑发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可获取。”

  全职妈妈没有劳动报酬,医院的护工收入低廉,这些事实都证明,社会认为:关爱家庭者的价值比挣钱养家者的价值更低一些。

  如果拿一个投行经理和一个全职妈妈创造的价值相比,大家通常认为投行经理更有意义,价值更高。可是“管理金钱真的比照顾孩子更困难吗?”安妮-玛丽·斯劳特认为,“从经济学来说,关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人力资本是我们整个社会最宝贵的财富。”

  其实,我们国家留守儿童群体犯罪频发,已经说明这个问题了:人比钱重要!

  安妮-玛丽·斯劳特坦诚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她一向支持女性在工作上要与男人抗衡,她看不起以家庭为重的女性。她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时,虽然有丈夫全力支持,但仍然无法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这时她才开始审视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问题,经过考虑,她最终选择家庭,辞去司长一职。

  安妮-玛丽·斯劳特用自己亲身经历证明了女性想达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是不可能的,并为之前自己视角的局限性感到惭愧。

  (作者鼓励女性向前冲时,是站在家庭条件优越、受过良好教育、白人女性的位置上看,并未考虑到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女性,是无法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

  针对女性的困境,安妮-玛丽·斯劳特也给出措施,比如社会要给职场妈妈、居家爸爸更宽松的环境,公司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提高对关爱者的福利待遇等等。在这些建议中,我认为最具有可行性的就是“阶段选择”。

  安妮-玛丽·斯劳特发现,想兼顾事业与家庭,就要自己当“老板”,越早成为老板,就越容易兼顾二者。她获得终身教职,是普林斯顿大学院长,能灵活掌握自己的时间,单位和孩子学校很近,能自由穿插在二者之间,只是后来去华盛顿担任司长,失去自由,就陷入工作家庭失调的泥潭中。

  对于暂时不能成为领导者的女性,安妮-玛丽·斯劳特建议拉长职业生命,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在人生各个不同的时间段做不同的事情,比如这段时间家里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那就把重心放在家庭,度过间隔期,再回归工作。

  安妮-玛丽·斯劳特同时强调“宁愿推迟,也勿退出”。她说尽量不要中途退出职场,可以推迟职业晋升,设想自己事业在五十五岁或六十五岁时达到巅峰。

  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并不是作者的看法和建议让我耳目一新,醍醐灌顶,而是我这些年来思考的关于女性、关于平衡、关于全职、关于自身定位的一些问题,在此书中得到一一论证,我自己在内心琢磨的想法,竟然和美国第一职业女性的观点不谋而合,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比如关于工作和家庭平衡的问题,我早在实际经验中得出是个伪命题。就拿我最简单的早晨时间来说,边看书边做饭就很难平衡,二者若同时进行,大部分都是饭煳掉了,如若饭没煳,那我的书一定读得不用心。

  比如提高关爱者待遇问题,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研究全职妈妈的社会价值。当然也许大人物琢磨这个事情,比我琢磨更有意义!

  再比如阶段选择。四十岁时,我读了松浦弥太郎的一本书《给40岁崭新的开始》,深受启发,我的愿望是希望七十岁的自己成为一瓶陈年拉菲!

  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能最大发挥自身优势。认真思考盖洛普的优势识别后,我在读书、写作、摄影、园艺、美食、画画、旅行等众多爱好中,选择写作为今后的方向。写作是我的优势,也能让我更自由地照顾家人。

  《圣经》说,你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开门。在我确定写作为方向的当年,就得到平台约稿的机会。

  虽然目前写作尚不能养活自己,但是我知道,我会为之奋斗,因为热爱,因为我想自己的生命能发光。

  最后再啰嗦一句,这本书在豆瓣的评价并不高,7.8分。评论见仁见智,有人奉若圣经,有人贬为垃圾。作者在书中也说,她的观点有很多人不认可,譬如没有陷入过困境的年轻女孩,譬如曾经的她自己。

  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有些事情,有些痛,你经历过了才会知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