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4 21: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的读后感10篇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是一本由[美]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 / [美]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一):动物心思不难猜

  兽医也好,畜牧工作者也好,或者宠物主人,都会烦恼动物到底在想什么。什么引起了动物的犹豫不前?什么事能让动物开心?为什么有的动物这么有攻击性?…… 对以上的问题,这本书里都有解答。这本书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一本以自闭症患者视角来描写动物行为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坦普葛兰汀,知名的动物学家,并且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的一种。小时候她因为自闭症而不被同学理解,但是在母亲和一位老师支持接受自己的自闭症。她小时候学校接触了马之后就爱上了它们,后来也很喜欢农场工作发明了动物用的挤压器,参与动物福利的评定工作。 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看看这位作者的TED演讲【坦普葛兰汀:这个世界需要各种心智】这个演讲里面讲述了她主要的几个观点,对自闭症的,对动物的,还有对人生导师的观点。 借用作者原话来介绍这本书 它不同于我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动物的书,主要因为我和其他研究动物的专业人士也不同。自闭症可以帮助我按照动物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但我也有普通人的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自闭症是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点。于是像我这样的自闭症患者就获得了得天独厚优势,可以“翻译”动物的语言,并向人们解释为什么动物会有某种行为。 我认为多数情况下,动物的特殊天赋和自闭症天才发生机制也许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有不同寻常大脑。 我们和动物共处了这么久,却一直未能发现其许多非凡才能原因简单,这些才能是我们看不到的。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动物,同时也知道了自闭症患者和正常的我们之间的差别,也就是形象思维。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面最印象深刻的一点。动物由于形象思维会注意到许多细节从而被影响,而我们却选择性忽视了;对动物来说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状态就是两种东西,比如马上的人和马下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动物的情感——好奇心恐惧、进攻等引起的一系列行为的解释、动物的才能、动物是否有语言等许多方面的介绍。 书最后还有一份动物行为指南及训练手册,提供给想要训练自己的宠物或者牧场的动物的人,非常具体。 在一部分人的生活中,动物已经成为了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自己的快乐担忧,但还是有很多人不了解动物的心理,不了解行为所传达出来的意义,从而可能导致不愉快甚至惨剧的发生,书中就有一例不理解动物的阶级性而导致家里三只狗狗全数死亡的例子。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找的正确的和动物相处方法。 即使没有宠物这本书也十分有趣味。最近又读了《第三种猩猩》,一本讲人类的书,两本互相比较有奇效。这本《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是把动物和人类比较让我们了解动物的行为,而那一本则是把人类和动物比较,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进化。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二):每一个不善沟通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PC时代所没有达成的事情、被手机达成了,而在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手握10亿用户的有且只有一个,就是微信标题的这句话正是微信的缔造者——张小龙在微信上线2天后的凌晨2点,于早已过气的饭否上敲下来的。

  张小龙饭否截图

  而标题的这句话也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印证。《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一书的作者正是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准确的说,是一个自闭症者。其在 序言/MY STORY 中写道“直到四十多岁时,我才最终意识到自闭症是自己的一大优势,能从动物身上发现其他人忽视的东西......自闭症使我在学校和社会困难重重,但与动物打交道时却游刃有余”。上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改变了我与他人线上沟通的方式,甚至是线上生活的方式;而这个不善沟通的孩子改变了我对动物的认知,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感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这件事并非只能停留在浅层面上。

  作者Temple Grandin(坦普尔·葛兰汀)取得了卓越成就与此同时也被自闭症困扰着、这也使其成为传奇一般的人物,同名电影《Temple Grandin》(又译为:《自闭历程》)已于2010年上映并获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

  书籍勒口上的作者简介

  作者对于自闭症的豁达态度也非常令人触动,“能够取得今天这些成就,主要应归功于我与众不同的大脑。”、“自闭症使我对动物有了独树一帜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闭症是动物和人类之间的一个过渡点。于是像我这样的自闭症患者就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自闭症妥协、相处、甚至是感恩,其中展现出了独特人格魅力。也诚如作者所言,全书中所呈现的视角十分独特,如果这一独特性真的来源于自闭症,那么本书除了可以获悉动物视角外,也可以窥视一丝自闭症者的独有视角。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一书罕见的从动物视角出发,而不是人类视角,这一视角显然是更适合研究、了解动物,从动物的观察、情感、进攻性、疼痛痛苦、思维、独有的技能几个方面出发,全方位的了解动物,不仅仅是对于动物行为的描述,更是对动物行为背后动机的解析,与简单粗暴的将动物行为指向某一个动因相比,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解读明显是更科学系统的方法,也会让人产生一个非常强的主观感觉,“动物”并非“可以自主活动物品”而是“与人类平等生命”甚至是“与人类相比更具独特才能的生命体”。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多层次解读所带来的独特阅读体验,本书的副标题为《动物的行为、情感、思维与非凡才能》。

  书籍封面与书腰

  本书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美亚4.5星高分”、“长期位于动物学畅销榜前50”、“《纽约时报》、《奥普拉杂志》、《自然》专题推荐”。与所获成功的“高大上”相比,书籍的内容非常有趣并且接地气,有很多很有趣的动物试验、观点与实用指南,比如:“让鸽子学会分辨毕加索和莫奈的画作”、“千万别让狗当老大”、“绵羊不怕疼”、“公猪是性爱大师”、“宠物狗挑选指南”、“猫咪训练指南”等等。作为一个爱狗人士,已经对于自己养一条狗这件事重燃无限的热情;而各位猫咪爱好者们,想和你们的喵主子聊天吗?坦普尔·葛兰汀也被业内称为能翻译动物语言的人,让她来帮助你实现这一愿望!

  作者:强仔

  时间:2018年1月29日

  书评: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首评《我们为什么不说话》

  文原创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三):结构略松散

  本书不是体系严密结构严谨理论书,而像是普通博客科普文章合集,章节前后结构略松散,思路不太严密连贯,读后得到一些关于动物的零散小知识

  作者从自身自闭症患者的经历,发现自闭症患者与动物在行为与观察等方面的相同,从而深入了解动物的行为与心理、情感。内容大致分为动物如何观察世界,动物也有情感,动物的思维模式等。

  下面是几个核心概念观点:

  观察

  动物和自闭症患者观察到的是充满具体细节的世界,而普通人观察到的世界被大脑过滤了很多“无用”细节。动物能够观察到细节,缘于它们的额叶比较小,没有人类的那么发达,而自闭症患者也能够观察到细节,其原因是他们的额叶功能不像一般人那么强大。

  动物的观察是超级具体化的,这意味着更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而不太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换句话说,你看得见一棵棵的树木,却看不见一片森林。也许很多情况下你根本就看不到森林,你看到的只是树木、树木、更多的树木,动物就是这样的。

  作者把人类大脑分为三部分,位于头颅底层、在演化中最先形成的爬行动物大脑,负责呼吸之类的基本生理需要;位于头颅中间位置的旧哺乳动物大脑,处理情感;位于头颅最高层的新哺乳动物大脑,处理理智和语言。大脑的三个部分之间由神经纤维连接,但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主体性和控制系统,比如“最高层”无法控制“最底层”。

  情感

  人工繁育会造成许多问题,如人工选择的纯种狗比杂种狗更容易性格问题,更有攻击性等。只要有选择性地繁育某一种性状,最后都会导致神经性的问题。

  动物和人类有共同的基本情感,动物情感的生理基础和我们人类非常相似,因此情感神经学的许多研究都是用动物来进行的。动物情感和人类情感的主要区别在于动物不像人那样有混合情感,它们想爱就爱,要恨就恨,无论是互相之间还是对于人类都不会爱恨交加。作者认为动物、小孩和自闭症患者的情感之所以这么简单,是因为他们大脑内部的连结比较差,所以他们的情感是互相独立的。

  简单情感指源于爬行脑和哺乳脑的基本情感,如恐惧和愤怒复杂情感又叫二级情感,也源于爬行脑和哺乳脑,但它们还和新皮质有关。二级情感建立在基本情感基础之上,涉及更多的思维和分析。例如,羞愧、内疚尴尬

  四种基本情感,它们都是在动物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出来的:1.愤怒;2.追捕猎物冲动;3.恐惧;4.好奇心/兴趣/期望。大多数动物还有四种基本的社会情感,这四种情感之间界线并不分明,它们是:1.性吸引力和性欲;2.分离焦虑(如母亲和孩子之间);3.社会依恋;4.游戏和打闹。

  许多专家认为动物之所以能够被驯化,就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社会性。与生俱来的社会性促使它们和人类交流并最终接受人类的驯养和管理。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社会性,它在所有家畜身上延续至今。所有的家畜都需要友谊,它就像食物和水一样是家畜最基本的需求

  家畜人类相互影响

  不止人类驯化了狼,狼也驯化了人类。人从狼那学会了集体行动合作捕猎大型动物、复杂社会结构、友谊、领地意识等等。只要想一想我们和其他的灵长类动物有多么大的差异,你就知道我们和犬类多么相似了。狼可能还影响了我们大脑的构造,化石记录表明,一种动物受到驯化之后其大脑就会缩小,考古学家发现一万年前,就在人类开始会把狗的尸体埋葬的时候,人类的大脑也开始缩小了,缩小了10%,和狗的大脑缩小比例一样。人类大脑缩小的部分,是负责情感和感觉数据的中脑与负责嗅觉的嗅球,狗和人类的大脑都更加专业化了。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四):不说话又怎样

  作为我们不会说话的伙伴,它们到底在想些什么,我们该怎么更好的与它们相处。作为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面对可能造成的相互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即使失去了语言,我们也一定有什么办法可以相互理解。

  人类是一个自大种族

  自两百万年以前走出非洲大陆,人类拓展了疆域,创造工具,改变了生态环境,毁灭了许多物种,也驯化了许多物种。被驯化的它们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它们是马,是牛,是动力;是猫,是狗,是伙伴;是鸡,是鸭,是食物。它们是我们周围不说话的动物。

  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驯化动物已经有了上万年的历史。可以说人类是与动物共同进化的。如今我们与动物之间却渐行渐远城市随处可见流浪猫狗,在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不时传出的虐待猫狗的新闻也让人于心不忍。我们不禁发问,我们真的了解这些陪伴了人类数千甚至上万年的伙伴吗?《我们为什么不说话》开启了我更进一步了解这些动物的旅程

  作者之一Temple Grandin在幼时被诊断为自闭症,直到4岁才开始说话。根据她的自述,幼时与一匹马相处的经历帮助她走出了阴影。在之后她获得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士的席位,目前专注于动物福利事业。她想要帮助人们更好得与动物相处,正视我们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都比较抗拒与动物接触。儿时外婆家中的曾经有一只德牧看家,然而我剩下印象只是害怕。毕竟我那时也就只有它的肩膀那么高,还会冲着我大叫。

  随着年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人类只是庞大物质世界的一小部分。这本书则启发了我对于动物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在此之前我都认为饲养宠物的人给予了它们太多不切实际寄托。通过阅读我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支配或者寄托。人类与动物相比也只是有一点点不同,我们不应当总是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动物,无论作为伙伴或是其他都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去更好的理解动物,提升动物福利。

  作者将整本书分成了自述、观察方式、动物情感、进攻性、疼痛与痛苦、动物思维、特殊才能这七个板块来帮助我们理解动物。对我来说则有着三个方面的影响。

转换角度

  人与人之间如果想要达成相互理解,需要的是一定的共识和反复的沟通。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相互理解就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缺少“语言”这种手段。并且人类和动物观察事物的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最简单的例子,人类的双眼相对于猫、狗一类的宠物来说位于更高的位置。这就造成了对于事物判断的差异。另一方面人与动物生理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例如人类对于色彩声音的辨识度均与动物不同。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印象较深的一个是光线的变化对于牛的行为影响。因为进入牛棚是的光线变化较大,牛有时会不愿意进入牛棚。工作人员不得不强行驱赶,这对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引起牛的不适,造成产奶量降低等结果。

  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很多时候就是来自观察世界角度的变化。就一个独立产品而言,运营人员更多关注于拉新、转化、能够带来多少的商业价值;研发人员更多关注的会在于产品的实现难度,功能的完整性,架构是否健壮;设计人员则会侧重于易用性和体验。当然最终结果还是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能够给用户带来价值的产品才有实现的必要。一位优秀的产品经理则需要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才能够最终完成产品。优秀的产品应当是“妥协”的艺术作品。只有知道在什么地方妥协,什么地方不妥协,如何妥协才能够做好一款产品。坚持是一种美德,但有时改换一下角度也许事情会推进的更快。

接纳感情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文明就始终在歌颂着理性,我们甚至为感性赋予软弱一类的含义。仿佛感性是一种累赘。然而关于人类大脑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的理性思考其实是基于情感驱动的。所谓理性其实是“感情驱动下的理性”。

  人们大脑中的“伏隔核”和“岛叶”两个区域分别控制着愉悦和痛苦相关的情感,理性的作用其实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缺少了感情的驱动,人们就会在理性的权衡中犹豫不决始终无法决断。感情赋予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同理心、关怀、爱和勇气,也不仅仅是懦弱、犹豫、恐惧和怀疑。感性是理性的起源和原动力。生而为人,我们应该接受自身的两面性。在接纳自我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的完善自我。

拥抱变化

  与正常人不同,自闭症患者和动物(作者认为二者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记忆更加偏向于图形化。他们观察到的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作为“正常人”的我们通常观察到的却只是一部分而已。

  这听起来可能有悖直觉。因为作为人群中的大多数,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掌握着更接近世界本源的东西。事实恰恰相反,心理学上有“看不见的大猩猩”这一说法,它指的就是人类的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现象。“正常人”会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只看见自己关注的东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就人类的进化方向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十分聪明的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于更加重要的事物上。

  自闭症患者和动物则有所不同,他们看到的是全部的事实。自然就不会专注于某一个方面,表现出来可能会显得。这也解释了一些自闭症患者的特殊才能。当然我们也不必羡慕这种别样的能力,因为这时进化路上的一个方向而已,正常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正视不足的存在才能更好的进步,迎接变化。

  自闭症患者确实更难适应社会的,他们需要另一种稍显特别的处理方式。正如书中提到的,自闭症患者得到适当的引导则完全可以发挥不同的本领。作者本人正是这一观点的佐证。

后记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死者代言人》这本科幻小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一下。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已经如此困难了,为什么还要去尝试理解其他的物种呢?因为能够帮到忙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这本书的英文版本首次出版是2005年,2008年的时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次。这个版本的装帧很舒服,封面也很有趣。如果你喜欢小动物,想让你的孩子在动物的陪伴下长大,那么除了正文的内容之外,附录的「动物行为指南及训练手册」也是非常好的参考。

  祝你和这个世界相处得愉快。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不说话》--对生命的再感知

  动物对人们喜爱的杀伤力是无穷的。太萌?太帅?太猛?对于那些喜欢动物,或者在工作中要和动物接触的人而言,你真的了解动物嘛?知名动物学家葛兰汀(Temple Grandin)和神经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及作家约翰逊(Catherine Johnson)合著的《我们为什么不说话:动物的行为、情感、思维与非凡才能》,为动物研究带来新视角。

  前段时间,我家养了一只小土狗“豆豆”,每次遛它时它都会快乐的跑在你的前面,可它跑出去十几米,就会停下来,再回过头确定你在跟着它,生怕把你弄丢了,好像是它在领着我出去散步,要时刻保护我。有时候,它会跳上床沉默的望向窗外的天空,或者会在院子里追逐一只蝴蝶,那时我觉得它还在想着理解这个世界,但马上我又觉得这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看完《我们为什么不说话》后, 我曾试过躺在地上理解狗的视角,唯一得到的理解是:这是一个需要理解的视角。

  07年的“小学生挑衅鳄鱼被袭事件”、09年的“无视禁区遇虎事件”、13年的“棕熊将饲养员拍倒拖进卧室事件”、14年的“黑熊咬男孩手臂事件”、15年的“老虎咬2岁儿童右手事件”、再到17年“8•28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很多时候动物咬伤人并不是他们发疯、抓狂,而是人类可能触犯了他们的情感底线或做出了挑衅的动作,让他们错误的以为你想攻击他们。本书讲到过动物的四种基本情感即:愤怒、追逐猎物的冲动、恐惧、好奇。如果想和动物和平相处,这本书里面的通时科普知识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以前对自闭症的了解仅限于《雨人》这部电影,因为不了解,所以有偏见。而这本书的作者以自闭症患者的角色出场,向读者讲述从动物观察世界的独特性,动物情感的表现性,特别是进攻性,以及动物的疼痛与痛苦,从动物思考的角度等方面,向读者讲述一个正常人无法感知的世界,感性体验和理性证据都十分充分。

  在与动物相处过程中,作者会趴下身子,象动物一样,四肢着地爬过通道,只为了以动物的视角去发现牧场存在的问题,看其所看,感其所感。她的许多与动物的亲身经历与动物的咨询案例都让人大开眼界,不情愿从斜道走的牛、有情感障碍的马、公鸡强奸犯、变态的母鸡,公猪警察等等,作者如有神助,总能找到症结所在。整本书除了充满有趣的案例,还是有很多别有风味的趣闻,让读者印象深刻。例如:鹦鹉可以学会相当复杂的语言,一个被训练的鹦鹉可以知道一个东西的颜色和形状,比如一个蓝色的三角形,然后被问道颜色的时候,它会回答 “蓝色的”,被问道形状的时候,它会回答 “四角的”,有的鹦鹉能拼读出“坚果的英文单词”,甚至有的鹦鹉英语词汇量超过了五百;灰松鼠可以记住成百上千个被埋在地下不同区域的坚果的具体地点;土拨鼠群体内部有一种交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土拨鼠还能认出每一匹丛林狼,能够准确说出正在靠近的是哪一匹等等。

  除了极致的才能,首先本书作者建议在跟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怎样控制动物的进攻性方面。给出了两点非常关键的建议。

  第一:要确保动物个体和其他同类能够合群。

  第二:要确保动物能够与人和平相处。

  其次,关于家畜有异常行为,作者认为往往是由人类的驯养方式不当造成的,为此,作者在书中附录“动物行为指南及训练手册”详细说明了怎样解读动物行为及语言。

  作者通过对动物的行为、情感、思维与非凡才能的细致描述,一下拉近了我们与动物的距离,也让我们唤起了对人性的思考。人类和动物原本是无差别的,至少在谈到动物这个大类时,人自然也应该归属于其中。书中最后一章中写到:“我认为所有的牲畜都起到了作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最终使人类成为了目前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满怀敬意地去认识动物的智力和才能。这其实对我们人也有好处,因为有许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动物能够做到,我们需要它们的帮助。

  总而言之,作者在整本书中所表达得对于动物的关怀和研究,让人耳目一新。无论是动物、自闭症患者,亦或者普通人,理解的意义并不在于你理解了什么,而更多的是你在哪种立场上理解。所以说,有时候抛开那些狂妄的自我中心和先天的偏见,对细节多点关注,或许对任何一种研究都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电影《一条狗的使命》中说道:有眼泪有欢笑,最后它用生命告诉你,动物和人一样,来到这个世界,都有ta的使命。最后,你会发现,生命来一趟,经历的事情万万千千,最后能够被记住的事,都是那些与爱有关的事。

  借用该书的结尾一句来收尾,那便是:“人曾经也是动物,在演化成为人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许通过和动物的接触,我们能够把这些东西重新找回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为什么不说话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