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是一本由慕容素衣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一):生命的烤火者:百年人生不寻常
杨绛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二):喜欢这首诗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三):杨家有女——《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
初识杨绛,源于《我们仨》,清淡的笔触,记述着情深意重的一家三口。仿佛那人生的纠结坎坷、沉重屈辱,一到她心里就能化黑暗腐朽为新生的莲花——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回看自己学生时期的文字,嫣然一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模样。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四):【拾光书屋(书评)】最美的时光遇到对的你
民国年间,出现了很多“神仙眷属”,他们之中有的不幸成了怨偶,比如“富春江上的神仙侣”的郁达夫和王映霞,后来缺闹得以离婚收场;有的一方的光芒被另一方盖住了,比如沈从文和张兆和,张兆和其实也有才华,但最终为丈夫的盛名所掩;也不像胡适和江冬秀,鲁迅和朱安那样的包办婚姻,他们是很多人眼里的理想的爱情。他们相携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给浮躁而多变的现代人的婚姻以莫大的启示。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最尊敬的先生
提到杨绛,我们都会称她为先生。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三种外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版本。
这本传记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运用第三人称的手法来叙述的。虽然在此之前我没有细致了解过先生,我也是从五月份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时才开始关注她的,其实这个时候我就已经深感惋惜了。惋惜我没有尽早关注到她,惋惜她再也不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作品与感动。不过,我庆幸从此开始我与她的作品有了接触,也渐渐了解了她这个人和她的一生。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六):记读《杨绛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杨绛先生有了好感,到后来买了她的《我们仨》很羡慕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爱,也很佩服杨绛先生的坚韧,喜欢她的文字,朴实却有力量。 之后一直想看先生的传记,选择这本传记是因为这是先生过目过了的。私以为人物传记就应该贴近真实,不要太多的猜测揣摩。看的过程觉得这本传记中摘了许多先生的文章,让我有种用先生文章来拼出的感觉,但之后想想,或许是因为先生本是位作家,从她的文字来看她人或许更为合适。 不管怎么说,这本传记都为我们展现了先生一生中许多重要的事以及先生各个方面的成就。所以也感谢作者。最令我敬佩的还是先生的人格品质。看到先生一生都在坚持着读书写作,笔耕不辍。只希望我自己也能坚持读书,即使读得慢些也要坚持,因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通过读书来丰富,每当心情不好时,读读书也就慢慢平静了。只是现在似乎很难读完一本书,所以,要去坚持。还有先生的豁达,我想或许我一辈子都做不到,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多一些豁达,一次多一些就好。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七):乌云上的金边
这几天心里颇难安静,打了四五年的太极拳,居然颠三倒四,错漏百出;周末外出,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也未能驱除心中的烦郁。
闲来翻书,《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出现在一个荐书网站上。
杨绛先生,久闻其名。虽然未曾真正拜读先生的作品,但早慕先生之名:一曰最贤的妻,二曰最才的女,三曰淡定从容。
冲着“淡定从容”四个字,我翻开了这本不厚的传记,基本上一口气读完。
人这一生,会有“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柳暗花明,喜极而泣;会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欢欣鼓舞,手舞足蹈;会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长歌抒怀,扬眉吐气;也会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样说走就走的旅行;还免不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坎坷失意。
这些经历,看似丰富,实则只能算是锦上之花。其锦,则在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止,这定,这静,这安,才是“淡定从容”之所倚吧?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先生翻译兰德的诗,温婉轻柔中蕴含金刚气概,这大概就是“淡定从容”的优雅吧?
2017 · 惊蜇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八):书写了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书写了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想读杨绛先生的一切是因为《一百岁感言》
那一句特别喜欢:
杨绛先生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一百岁感言》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中,序言的题目就是:真正的优雅,可以抵抗世间所有的不安。第一卷是童年记趣:杨家有女初长成;第二卷是姻缘记情:是夫妻,也是朋友;第三卷是留学记趣:闯祸者和守护神;第四卷是孤岛记历:我们是倔强的老百姓;第五卷是坎坷记愁:每朵乌云都镶着金边;第六卷是劫余记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很棒的传记,从文字上就窥见了先生的一生。105年的生命历程,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先生曾谈处世之道: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我只是一杯清水,不是肥皂水,我不会吹泡泡。我相信看不见的东西未必不存在。
经典的文字,经典的人生,经典的传记,这是阅读完《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的感受!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九):【拾光书屋(书评)】历经百年沧桑的平淡人生
我爱大师,尤爱民国大师,在烦躁焦虑的日子里,他们总能给我一种由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力量,让我感到安心。如木讷害羞的沈从文先生,锋芒毕露的鲁迅先生,风趣顽皮的钱钟书先生,优雅自如的杨绛太太等等,除此之外,民国大师的风采宛如我智慧的源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政宁先生,中西博闻的王国维先生,子女全成才的梁启超先生等等,他们都是我精神上的粮食,指引着我前进的道路,更令我羡慕的是民国时期大师们令人动容的的爱情故事,拥有着共同兴趣,知无不言,言无不说的钱钟书与杨绛夫妇;书信传情,挚爱一生的沈从文和张兆和夫妇;郎才女貌,天作之合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这些藏在我心中的爱情故事更是我平淡生活的调料剂,让我的日常生活虽平淡却不乏味,虽忐忑却不曲折,虽苦却能自娱自乐。
当我收到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多么的欣喜。杨绛,这位天资聪慧,身材娇小的优雅女性;这位为了丈夫事业甘愿做起老干妈活的本分女性;这位在战火中坚守着自己爱国情怀的强大女性,这位历经百年沧桑却依然祥和可亲的优雅女性。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爱慕你。
年轻时的杨绛
《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读后感(十):【拾光书屋(书评)】从容百年
105岁的杨绛先生已追随钱钟书和她女儿而去,至此,“我们仨”曲终人散。犹记得今年5月份,杨绛先生逝世消息一经传出,各路媒体各个社交平台蜂窝而上,满屏尽是先生的文字以及纪念文章,然后也有了这一本《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
杨绛,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位被称为先生的女性。然而,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之前对杨绛先生最大的认识是基于《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妻子,晚年出版过《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还有电视剧《围城》开篇那一句旁白——“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一点一滴都渗透着钱钟书的影子。这就是我们大众对这位盛名之下,似乎有点“不符”的先生最大的印象。
看了这本《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才算对杨绛先生有了算不上深刻的真正了解。钱钟书曾这样评价他的夫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本书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杨绛先生的贤和才。这本书从中华民国诞生之前100天杨绛先生呱呱坠地开始谈起,讲述父母对她的影响,讲述先生的求学经历,讲述与钱钟书先生的相遇相知相爱相守,讲述先生的文学创作,讲述先生先后经历夫君离去女儿离去的苦难,直至最后生命之火的熄灭。合上书本,似乎跟随先生历经百年人生沉浮。
平淡的语言、不加修辞的文字正适合于淡漠名利、宠辱不惊、温文尔雅的先生。风雨飘渺的时代,学政治却远离政治;动荡不止的年代,仍置身安静的文学之隅不问世事;亲人远去,孑身一人,笔下生花,纸上与亲人再相聚。“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句话出自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也是先生一生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