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4-14 02:01: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精选

  《菜根谭全评》是一本由刘丽云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 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一):清心智慧,简单就好

  《菜根谭全评》是“一部让毛主席盛赞: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的大作,许多警句被传为处世为人的格言,一本书参透修身、处事、待人接物,适合广大国学爱好者阅读及收藏。这本书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囊括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是人类“心灵之药石”,值得一读啊。本书从传统文化出发,以全新而实用的观点阐述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精髓,内容精到,文字洗练,装帧更具品质感,对现代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二):家有语录,该如一宝——《菜根谭》

  熟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历经沧桑的老者,谈话间常常无意口吐珠玑,一语道出人生玄机:“退一步海阔天空”,“留一步与人行,减三分让人尝”,“无过是功,无怨是德”,“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人生近百,智慧凝结为一句句话语,不管从何而来,却字字玄妙,值得玩味。

  第一次接触《菜根谭》,源于父亲永不停歇的唠叨。儿时,家贫,总羡慕别人拥有各式各样的玩具,父亲就会教我读书,“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边读还边打着节拍,我乐极了,父亲说“你看,苦中乐自来,不必羡慕”;吃饭时,饭粒撒得满桌,父亲一筷子打上我手心,说“居安思危”“粒粒皆辛苦”,别等祸来找;再大些,每每获得一丝成功,总得意而忘行,父亲说“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与人交往,父亲又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句句至理名言,因为年轻的张狂,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勇,因为不曾经历的一帆风顺,常常纵着眉头,捂着耳朵,嚷着“别再唠叨了,行不行”,一溜烟扬长而去,留下无奈的身影在背后叹息。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三):中学生写作时引经据典的利器

  我记得念高中的时候前桌的女同学买了本《菜根谭》来看,然后有人笑话她装逼,看《菜根谭》,“学”做人。直到我看到这本《菜根谭全评》,才明白这位女同学哪里是装逼,明明是在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啊,因为《菜根谭》里满满都是修身养性的名言啊,无论搬出其中哪一句放在作文里,那都会是语文老师眼中的优秀范文啊。

  《菜根谭》是明朝洪应明所著语录文集,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论述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的处世哲学,是一部教诲世人“去妄存真”“行止在我”的宝典。其文简练、工整、优美、隽永,与《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合称“处世三大奇书”。

  而这本《菜根谭全评》则是对《菜根谭》的诠释。作者刘丽云,自由撰稿人,自幼爱好国学,对国学经典颇有研究。

  《菜根谭全评》以“原点再现”、“重点注释”、“白话翻译”和“深度解读”四个层次对原著经行细致的解读。“深度解读”篇幅较长,在我看来就是以原文为中心的一篇优秀议论文范文。文中也是引经据典,从我国古代历史到西方名人轶事,都有涉及。比如第一章里第一篇,《宁受一时寂寞,不取万古凄凉》一文,作者在“深度解读”里就列举了司马懿、司马迁、达尔文等人的故事,来论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这一中心。

  本书的封面上写着“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看完全书,我觉得确实必读。中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写好作文,提升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是非常必要的。我十分反对那些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而去参加什么写作培训班的行为,我觉得增加阅读才是最有效的做法。但是现在学生功课多,作业多,挤出时间了好好阅读十分不易,而这本书可以作为很好的工具书在学生中进行推广,因为它注解了很多观点,也写出了优秀范文。

  我的表侄子刚念高一,这本书,我要推荐给他看。

  当然,作为成年人,在茶余饭后,也可以翻一翻此书,一来读一读国学经典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二来学一学其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让我们在这复杂世界里更加游刃有余。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四):世事洞明,淡泊从容

  读菜根谭,就像走过了一遭人生似的,读完顿时觉得世事皆洞明,人生的困顿都变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前些年,曾经读过一遍《菜根谭》,那时年幼很多道理还不明朗,甚至觉得不对,时隔几年再读,突然能够懂得了,也理解的更加深刻了,也明白了这本书真的是智慧的结晶啊。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作,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四百多年来,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人们对其评价颇高。

  古人云:“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又谓:“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又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洪应明一时有感而发,变以此立意,定“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为主旨,化大俗为大雅,化腐朽为神奇,清雅超逸,在洞察世情之余,点化人世间的万事,写下了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

  因这本书不囿于一家之见,而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炉,菜根谭的这种智慧,使其有别于那些消极避世、空疏玄谈的劝解箴言书;又因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阶层的人都能从中嚼出一番滋味来,所以本书能够流传于海内外,经久不衰。

  为了能使菜根谭更好地启迪人生、造福社会,我们精心编著了这本《菜根谭全评》。本书以明刻本为底本,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精细的注释译文,阐述其微言大义,便于您阅读和理解;还以现代人的视角,在对原著箴言进行经典解读的同时联系当下,意在扬弃封建糟粕,赋予时代新义,为您处理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既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又彰显了菜根谭的现代价值和文化魅力。它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奋发向上的经典读物。无论是在阅读中还是合上书本后,我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下来,开阔心胸,放慢脚步,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享受生活。

  我想只要大家随意翻阅本书,就会被其中精彩绝伦的美妙语言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上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只读一遍是不够的,就像那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值得我们赠送亲朋好友的真正的好书。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五):为人处事大道理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是一部教诲世人“去妄存真”“行止在我”的宝典。与《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合成“处世三大奇书”。

  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古人云:“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洪应明一时有感而发,就直接定了这个名字。化大俗为大雅,变腐朽为传奇,本书可以说汇集了人世间的大小道理,造就了这部几百年传世不衰的菜根箴言。

  原著意在提高人的素质和品位,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做人处事、修身养性的方法体系。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事是最重要的,挣再多的钱也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重要。你的形象代表着你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只有让别人敬佩你,他们才会信服你,谁也不愿意和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交朋友。世道变迁,科技飞速发展,但是这些基础的智慧是不会更改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参考了我们人类的通性,所以说只要是一个人就需要这其中的方法。

  这本书不仅仅是评解,还有原著对照,也就是说,我们有了这一本书,就可以完全了解菜根谭的一切道理。对于《菜根谭》的评解有很多,但是这本是我看到过的最全面的一本,无论是排版的清晰,还是内容的丰富,都使《菜根谭》原著发挥到了极致,带我们了解洪应明最想表达的思想。

  每段原著,配上重点注释,随后是白话翻译,最后是深度解读。本书都是按照着这个格式进行下去的,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内容十分不简单。在深度解读部分,作者运用了许多的历史实例给我们解释,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每篇文章说表达的真正思想。

  我们看原著是一种感觉,而看这本全评又是另一种感觉。我们自己的理解毕竟有局限,因为我们对这些的研究并不深入,但是本书的作者刘丽云把《菜根谭》解读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带领我们学习古文的同时,更能给我们的为人处事带来大帮助。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六):菜根上桌,无味也有味

  小时候挑食,喜欢吃没有营养的东西,对肉类无感。母亲就会在耳边唠叨:”你们这一代人啊,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以前的人饿的连树根、树皮都吃。不说那么远的,就说妈妈小时候就要地里挖野菜吃,吃肉?那是多奢侈的一件事,只有逢年过节、别人家有喜事或者白事才能够吃到一点!“两相对比,确实有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菜根什么滋味?很多人都没有吃过吧,我也没有吃过,味道大概是不好的,不然怎么被择去呢。

  “嚼得菜根者,百事皆可做”意指在艰苦条件下能够坚守,便能成事。《菜根谭》毋庸多说,糅合了儒、释、道三家哲学理念,自是字字珠玑。静坐品读,从自己切身体会出发,读到某处心里便会感到震动。原来,那么多的经历吃了的苦头、万千思绪,竟然三言两语便被讲得淋漓透彻,切中要害。

  刘丽云评注的《菜根谭全评》是有味的,因为她将全文分类分条注释,末了附上一些名人名事与之对应,深刻解读。以前,乡下人吃野菜,城里人吃肉;现在城里人吃野菜,乡下人吃肉。城市里各色的农村土菜馆并不少见。野菜再怎么说的有健康营养,上得桌面得要让食客看着有食欲。菜品需要“色、香、味”,色在首位,那野菜也得有个好的品相才行。《菜根谭》也是如此,原文生涩,真正愿意去咀嚼的人并不多。刘丽云让其有了好的品相,分条解析,让人很容易读得懂,并加入了” 调味剂“,让食客不会观其外表就不敢去品尝,反而读来轻松。

  说来也无味,因为刘丽云将全文说的太过于明白,分章分节,有的解读未免会有以偏概全的感觉。再则,如《菜根谭》之类的经典作品,寥寥数语却韵味悠长,每个人体悟不同,阅读的体验也是大大不同的。作者解读,难免会以自己个人的见解去给原本可以有多种含义的语句,加上了框架,也就不可避免的会给读者附加了一个框架,人的思维是有惯性和惰性的,一旦有现成不用费神费力就可拿来的,总是会情理之中的拿来使用。

  然而,总体来说,终归是有味胜过无味。给一本经典作详细的注解本身需要莫大的勇气之外,还需要自身有丰富的知识量。如果是作品原文,也许很多想品读的人可能会因为不能理解部分含义,望而却步。这本书可以作为通识读本,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够无障碍的通读。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七):以今人之心 究明人之思

  截至今日为止,中国知网上将《菜根谭》作为篇名关键词的有223篇,全文中提及《菜根谭》的有4812篇文章,读秀中收录研究《菜根谭》的书有842种。以上仅仅只是被这两个网站收集到的研究数量,并不代表对《菜根谭》的全部研究成果。然而,仅仅是这些数量就足以让人惊讶,也足以让人相信《菜根谭》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刘丽云面对这样的研究大军,能够迎难而上,从自己的角度对《菜根谭》进行全评,一是勇气可嘉,二是她的确能够做出与别的研究者不一样的东西。认真读过《菜根谭全评》后,果然是如此。

  我们回望历史或者是研究文献,并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继承,为了能够从中找出对我们当世有用的东西。刘丽云敏锐地觉察到当代所需要的东西,于是从修身养性的角度出发,将《菜根谭》分做了八个主题,分别用现代的话语对其进行了研究。每一段《菜根谭》中的话语她都分四部分:原典再现、重点注释、白话翻译、深度解读,这种行文方式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尽管《菜根谭》是明代的作品,若能用心,一般人能够读得懂,但是也仅仅只是读懂而已,并不能准确理解里面的字词意思,那么在这样的书中添加重点字词解释就是值得提倡的一件事。后面的深度解读与其说是刘丽云的解读,不如说是她为当代人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阅读不能仅仅是阅读,必须要进行思考,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没有任何的用处。

  《菜根谭全评》的核心我认为是刘丽云的深度解读。她的每一篇解读都言之有物,所句例子古今中外皆有,洋洋洒洒间,既准确解读了洪应明的原意,又把自己的处世态度做了阐发。她的这种阐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纵读全书,我竟然没有找出一丝一毫的悲观气息、消极因素。我想《菜根谭全评》之所以能够入选“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大抵并不是因为《菜根谭》本身,而是刘丽云借《菜根谭》洋溢在书中的积极向上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们要建设文化大国的今天,如何面对传统文化,如何让习惯了碎片化阅读以及电子器具的中青年人回归传统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它不仅仅是读几篇文言文或者是背几篇文言文那么简单,更重要地是让时人从中获得什么以及获得的方法是什么?我想《菜根谭全评》可以作为一个启示。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八):为人处世智慧之书

  不得不佩服古人,流传下来的很多书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打仗,当看《孙子兵法》;为人处世,《格言联璧》《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等都是佳作。像这样传统文化书籍街上的书摊在常常有卖的。和《格言联璧》类似,《菜根谭》也语言精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流传甚广,据说在日本引起了一股热潮。书中句子长短不一,短的一两句话,长的成为一段话,文言形式,多对偶,今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菜根谭全评》就是一本很好的解读版本。适合中等文化程度的成年读者,也适合初中生。

  这本书的体例:原文,重点词语的注释,句子翻译,深度解读。编著者刘丽云把菜根谭原文按照明志、宽心、言行等分成章。句子的白话翻译见功力。作者能够与时俱进,将原文如拨云见日般,讲意思说得清楚明白,且通顺流畅,能够自圆其说。深度解读是对意思的进一度深化,一般通过举例子,讲道理,把原文的精髓讲透。这样的编排很适合理解。作者的例子,有一些我们也知道,读者把事例和道理联系起来就行,有助于理解。不负书名中的全评二字。

  这本书智慧非凡。书中传递的思想,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奋发努力,也有佛家的吃苦修行,有道家的清静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大体上是有益于为人处世的。书中多倡导读书,为善,宽容等等,有助于读者正确看待功名利禄、富贵荣华,有助于社会的和谐。菜根谭原文中不少哲理,确实精辟。人情练达即文章。无论是原著中洪应明,还是本书编著者,都有一定的人生历练,阅人无数,善于从人生际遇、宦海沉浮、是非功过中提炼总结出人生的道理,有助于我们过好自己的人生。

  如果只是一些浅显的道理,菜根谭也不会流传下来。百年之后读来,依然洞察人性,比如“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可以说,概括了多少事。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看透了多少人。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多么辩证。

  “闲中不放过,忙中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中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中有受用。” 可以当做座右铭。

  时代是发展的,原著的观点有些不合时宜,纵然编著者做了些改良,也要看场合,比如过分主张吃亏是福,退让等。大体而言,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可以用来指导人生。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九):看得圆满,放得宽平

  《菜根谭》是明代初洪应明所著,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事、出世的语录集。这本书成书在明代万历年间,几白年以来,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人们对其评价也很高。

  而这么一本书是不能去评判它的,那我就来做做书摘吧~

  第一章淡泊明志,坦荡为人

  1、宁受一时寂寞,不取万古凄凉

  一个能坚守住自己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遭受短暂的寂寞;而那些以攀权富贵来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人,终究会孤独一生。那么往深了说,那就是人生中,寂寞是难以摆脱的,它就和喜怒哀乐一样,每时每刻都在伴随着我们,你可以不甘寂寞,但是要学会耐得住寂寞。

  第二章方圆并用,柳暗花明

  1、原其初心,观其末路

  对于在事业上失败而心灰意冷的人,要帮助他恢复奋发上进的信心。人生的真谛不在于高山大川,而是在于舒云流水,曲径通幽。把你自己的脚步放慢,把姿态放低。低调的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更容易被人接受和融入环境。

  第三章宽心从容,和气消冰

  1、地之秽多生物,水之清常无鱼

  肮脏污秽的土地往往会滋生众多的生物,而极为清澈的水中反而没有鱼儿生长。罗兰曾说过:“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很有奔头。可是只要你鼓起勇气,放下恐惧和怀疑,向前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的一步,都能把下一步看的更清楚。”求同存异,有胸怀,豁达而又不拘小节,为人处世要懂得放下自己的固执。

  第四章心存忧患,居安思危

  1、曲为弥缝,善为化诲

  当我们发现了别人的缺点时,要很委婉地为对方掩饰,如果故意在很多人面前宣扬,只不过在证明自己的无知和缺德。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之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第八章主宰自己,收放自如

  1、了语悟性,俗即使僧

  能不能拜托烦恼的困扰,完全在于自己的内心,只要是内心清净了,那么酒肆什么的都会变成净土。换句话说就是,能拜托尘世的困扰就等于到达真实境界,没能了却尘缘也和俗家人没什么两样,你要能抛弃自己的私语和杂念,这一些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这看似普通的意念,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历史使人明智,道德使人高尚,哲理使人深刻,这本书从各方面来描写,却一点也不夸大其词,博大、单薄、宽容、对于人的正心修养,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十):清新智慧,简单就好°

  ——评《菜根谭全评》

  文/蓦烟如雪

  《菜根谭》一书,在我知道的版本里,不下几十种,真正翻译得特别好的,少之又少,最初看到的多是原文,也许看得枯燥,但也可以打磨个人的心性。众所周知,《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而本书就是以明刻本为蓝本,在原文翻译的基础上,加上了注释译文,再简明其义,此书作者刘丽云还尚属新人,她自幼喜欢国学,对国学有一定的研究,所以她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去还原名著的同时,还添加了自己的深度解读。“意在扬弃封建糟粕,赋予时代新义,为您处理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吴家驹曾说道:“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菜根谭》采用了语录体,糅合了儒道佛的处世哲学。“作者以“菜根”为宿命,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故而有了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而《菜根谭》共有360条,分为前后两集,前集225条,后集135条,而此书分为八个章节,每章分为十四个小节,虽未照着古法去翻译,但循序渐进的导入,也会让人感觉到与众不同。

  从“宁受一时寂寞,不取万古凄凉”来说,作者指出生僻的词汇,再以白话的方式,去翻译这一段经典,而在深度解读中,作者用《人间词话》带入三个境界,在用司马懿的忍耐,明哲保身,来表达他十年磨一剑的成功,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三国的司马懿,但是作者的另辟蹊径的解读,也是很担忧到你。而司马迁、李时珍、诺贝尔、爱迪生这些排比阵势,真的很中学生作文范本,如果说这本书的亮点,在哪里,可能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作文模仿的好去处,但是对于喜欢看国学的读者而言,稍稍有些画蛇添足。

  书中留着的都是短小精悍的经典语录,路“君子之心,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每一种处世之道,都是一种新的解读。当然在深度解读中,我看到了一个新的历史任务,比如晋国老臣祁奚,虽有仇恨,但在大局上,他抛弃仇恨,选贤选能,而在“听人劝,吃饱饭”中,“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用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的故事来,说明成王败寇的故事,也是妥帖,不过,个人私心还是挺喜欢楚霸王,而商纣王、隋炀帝、蔡桓公都是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作者在写这类文稿上,素材丰富,且格式工整,就是太过范文式样。

  在我个人看来,我不建议孩子太钻研这样的解读,容易片面化,容易把人物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缺少了探究。

  故而这本书,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当《菜根谭》确实是一本精髓,它是处世哲学,也是生活艺术,更是情趣审美的范本,我想,好好去领悟,也是有新的一番见解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菜根谭全评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