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是一本由洪应明著作,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2开图书,本书定价:6.80,页数:2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菜根谭》读后感(一):《菜根谭》
寓言故事么,摘几句下来:
1.宋就偷偷给别人田地浇水,以德报怨。
2.心宽则安稳畅快。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有太多的心事,会影响他身体的健康,放宽心事,像个老役夫一样,就会活得安稳畅快,但是,放宽心事,也要有一定条件。
3.在朝廷我是发奋力争、开诚布公地直言不讳呢?还是委曲求全地亦步亦趋?是平易近人,磊落宽广,还是追名逐利,随波逐流?是隐名埋姓做好事,待人以诚,还是文过饰非?是正直不阿,是非分明,还是玩世不恭,或为虎谋皮?是像深水中的潜龙,还是像大雁任意舒展羽翅,翘首扬声?是麻木不仁地屈螃而生,还是慷慨激越地独树一帜?是聚敛家资,吞食山珍海味,衣着华美绮丽,成天沉溺于女色美姬,还是尽心居于深山之谷,饮于河畔,倚石而歇?是像老子那样清静无为,心存玄妙,还是如庄子那般洞悉变化之理,而放浪形骸?是像管仲那样不以小厚为耻,辅助建立霸业,还是像鲁仲连那样蔑视功名利禄?……请问先生上述一切,何是得,何是失,孰是吉,孰是凶?
4.一块有脏东西的土地才是生长植物的好土地;一条清澈的河流中往往没有鱼虾。所以有修养的君子,应该有接纳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一定不能自命清高,不和任何人往来而陷入孤独的状态。
5.宁静淡泊,观心之道。处在平静的时候,人的念头便清澈明亮,这时才能显现出人心的真面目;处在悠闲的时候,人的气度便沉着从容,这时才能认识人心的真作用;处在淡泊无欲的境界中,人的意趣便清静平和,这时才能看出人心的真趣味。人们要想反省自己的内心,觉悟天地的道理,都不出这三种境地。
6.穷困饥饿时就投靠人家,吃饱了就远走高飞,遇到有钱人就去巴结,看见贫困的亲友就鄙弃不顾,这就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通病。
7.过归己任,功让他人。要有跟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不可有跟人共享功劳的念头,因为共享功劳彼此就会互相猜忌;可以有跟人共患难的胸襟,不可以有跟人共安乐的贪心,因为共安乐彼此之间就会互相仇视。
8.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么事都不容易成功;性情温和心绪平静的人,由于做事考虑周到而容易成功,所以各种福分也就自然到来。
9.时间的长短多半是出于心理感受,空间的宽窄多半是基于心中的观念。所以只要能把握时机懂得忙里偷闲,即使是一天的时间也比千年还要长;只要意境高超心胸旷达,即使是一间小小的房子也犹如天地那么大。
10.一只已经隐伏了很长时间的鸟,不飞则已,若是飞起来就一定会飞得很高;同样,一棵开得很早的花木,等到它凋谢时一定也会是凋谢得很快的那一棵。一个人若是明白了这些道理,不仅能解除怀才不遇的忧虑,也能消解急于求取功名禄的念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
如果这个思想不仅仅只代表着一个时代,它还既能涵括历史,又能启迪未来,那么这个思想一定是伟大的,也是不朽的。
《菜根谭》所展示的或许还不能说是那种伟大而不朽的思想,但它的确是一位中国古代先哲用心血和智慧精心熬制的心灵鸡汤。是人们修身养性最好的教科书。
《菜根谭》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欲壑难填,但是我们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也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如果满脑私欲、存心贪婪,就会坠入欲望的深渊,难以自拔。
《菜根谭》告诉我们,人心叵测,世态炎凉,但是为人处世,忍让为高,宽厚是福。只要我们安分随缘、保持心灵的纯净,我们就能享受到人生的真趣。
《菜根谭》告诉我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保持自己的良心,不要因为外界物欲横流、道德沦丧,就放弃自己的坚守。
《菜根谭》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被世俗的名利所束缚,就能发现人生的趣味。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白云青山、川行石立、花迎鸟笑,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菜根谭》读后感(三):用来修身养性的好书~
记得初二的时候有个朋友在看我还笑她看这种古货,结果现在自己兴起来看了。这就是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从借到《菜根谭》到现在,不过几个礼拜。也没有看很多,因为觉得《菜根谭》里的每一篇章(其实就是一句话)都能说出好多东西来,理解也可以不同于书里面的注释和编著者的个人看法。随便挑一句来说吧——“心事宜明,才华须韫。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注释是: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
心事宜明——也许这话并不是用来告诉“君子”,而是每个人为人的准则才对。做人坦荡荡,不欺天不欺人不欺己。无论是谁,即使做不到行为上的“光明正大”,至少也要让自己无愧。
才华须韫——这句似乎有点“韬光养晦”的意味。不过“韬光养晦”侧重于说隐藏自己在暗地里发展之后突然发难,多用于形容心机重城府深的人吧。而“才华须韫”是教育有才华的人不能过分地显示自己的聪明,要知道,聪明过头了就被聪明误啊。好比杨修,从花园的大门到一盒酥再到最后的鸡肋,一次比一次更卖弄自己的聪明,结果被曹操给杀了。另一方面来说吧,其实让自己的才华“韫藏”起来,也可以认识到胜过自己的更有才华的人,在对方看来你的为人是谦虚的,多好的印象分。
个人觉得,《菜根谭》是很好的用来修身养性的书。每天看一篇章再多想想多回味一下也是很不错的。特别在写作业到很烦的时候,真适合看看以此来静心啊。
《菜根谭》读后感(四):菜根谭
十几岁的时候,跟老爸出海边玩,回来的时候他顺手给了我一本书看,叫《增广贤文》(其中很多内容取身菜根谭),不厚的小册子,文字也浅显,一会儿就读完了。
多年之后,原书辗转已不知下落,可当时看书的情景始终在我的脑海中。要知道老爷子自己就不爱看书,除了课本之外,他不要求我看啥,那次绝对是个特例。
之后几年又陆续读了几遍《菜根谭》,整体感觉就是讲盛时常做衰时想,得意处退一步留给他人的。第一次看就很有感触,当时年轻气盛,容不得别人,其实是更容不得自己。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渐看得来开了,从书中的字句也别有收获。
我最喜欢的一句是“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很有佛空的意境。
但是感受最深的意思却还是“精一半、留一半”世上没有谁是真正的傻子,更多时候可能是别人不愿意与我们计较。明天这个,估计活得会好一些,自如一些。
《菜根谭》读后感(五):境界不够,格调不高
前阵子理书房,翻出了四年前同学送我的影印版正体竖排《菜根谭》。以前草草翻过,最近准备多读点书所以从头细读了一下。
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的人生观,以道家思想的有无相成为主,以儒家的君子之道为辅,添以佛教的看空人生,可谓是集儒释道于一身。但即便如此,还是显得境界不够,格调不高。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做人要留有余地,既要聪明又要装得愚笨;要时时刻刻提防不犯错;贫穷可能是福,富贵可能是祸等等。
对于作者时时要提防不犯错不得罪人的观点我不是很认同,圆滑藏愚固不可少,但时时如此难免失其本心,如此累人地瞒人又何尝不是枉费心机?其实作者的很多观点,诸如“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后苦趣”等我都是很赞同的,但是做人之道向来都是心照不宣就可以了,拿出来写书就难免惹人非议,显得作者伪装的浑厚太过精明了,未尝不是种锋芒太露。
从意境角度看,给我的感觉是终究还是没有看破名利。在作者有时矛盾的文字背后,可以看出一颗不够看空而矛盾的心。看似说轻富贵,却隐隐露出求而不得的自我安慰之状,因而非但较老庄之作则相去甚远,连陶渊明这等也是不及的。
从文字角度看,有少量佳句对仗意深,而大多数情况则文白相间,文字不够凝练畅达。而且就这么几个观点还反反复复地说,实在太过拖沓。
这本书的本意是教人为人处世之道,但其实懂得此间道理的人自然不消言明,本来就是深谙其道的。而不懂或是不屑为之的人,你跟他说这些也是枉然。这点深有所感。
基于以上原因,勉强给个三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