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4-14 00:4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100字

  《诗的八堂课》是一本由江弱水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一):闲读

  诗人谈诗,笔随兴至,倏忽倥偬,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同样是谈诗,美学家朱光潜的《诗论》就扎实严整得多,毕竟诗人不以说理为务,诗充其量只能是“弱哲学”。讲诗的发生与形式的前四堂较耐人寻味,涉及内容主题的后四堂失之于散,点到为止,不能深入,读罢只似云烟过眼,不能绕梁三日。此书整体来看属闲暇时怡悦性情之佳品,暑伏入夜后读之,常感开轩纳凉之清爽。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二):第五章

  讲诗可以思时,举普鲁斯特给莫朗写序的例子似与后面的描述矛盾。普鲁斯特说的是:「每次于连以及法布里斯一时忘记他们的虚荣心而想过一种没有利益冲突和以感官享受为宗旨的生活时,他们会站在某个高处。」而作者说的是:「站在高处,下层逆袭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也好,口含银匙出生的贵族子弟也罢,都一时间摆脱了他们的利益冲突和感官享受的俗念,开始窥测灵魂,仰望星空了。」所以站在高处时,是摆脱了感官享受还是没有摆脱呢?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三):评《诗的八堂课》

  我不喜欢说些没用的。

  我大致浏览了一下,作者文采斐然,旁征博引,但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写作的,再说写作根本就没有套式可言,如果你要真的按他闲扯的去努力,可能就误入歧途白伤脑筋了。本书只能算作是闲适消遣的小品文。本来一些很晦涩的很意淫的东西经由作者一生发一解析反而更弄得人一头雾水,总免不了牵强。

  本书“滋味 第二”中引用了作者自己创作的一首新诗《中秋》,读来索然无味,堆砌词藻,生硬,没有内容,感觉“谈家没有画家高”样的。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四):创作性表达

  【藏书阁打卡】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 很棒的广告词呀,因为这就是我的需求!读书无非为了明是非、分黑白、寻自己、找意义,如果自己已有一套既定的理论傍身,看书自是看不下去的,至少读到某些地方理解起来难免有所偏颇。

  给书打分是一件痛苦之事,诚然,这比淘宝评论,美大评论,airbnb评论要痛苦得多,原因是这本书你自己选的,

  近期倒是读了不少诗歌类评论、赏析之作,如《诗品译注》、《好诗不厌百回读》等

  作者既是浙大的教授,想必学识和文采自是高明的,诚如其在后序中所言,“讲这个而不讲那个,自有我的道理”,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五):向生的悸动,向死的表达

  历史人物不做了,改研究一年中外诗歌。本是门外汉,从理解诗的美和趣角度说,这本书达到了,语言美,易理解,有所感,有所悟。1. 博弈,赌博与对弈,赌博赌的是天赋和悟性,对弈着于理性和对技艺执着;2. 滋味,诗也有节奏、旋律、形式和色彩,词和句也自有其质感,色香味俱全是也;3.声文,诗是语言的艺术,文字不是平面的,也是用声音来表达的,好的诗是环绕立体声;4. 肌理,常讲文章结构而忽视肌理质感,诗如物如人,有触感;5. 玄思,因为有了思考也才有了诗;6. 情色,性和欲是人之本性,情色不是色情,是人由内向外生发的艺术;7. 乡愁,乡愁是永恒的主题,乡愁也在不断变化,人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应许之地,寻找生存的安全感,却终不得;8. 死亡,死亡是一切的终点,只有认识死亡的面孔,才能感受生命的深度。最后一句写鲁迅,“他抄了生与死的底”,被震住了。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六):前四篇•随笔

  看了第一篇,谈作诗的灵感与技艺,以博与弈做譬喻,贯通中西,精妙绝伦!灵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意匠惨淡经营中! 看了第二篇,谈味的联觉,谈品味和品诗,真味、至味和余味,谈美食与美色,谈宣示禁忌和冲破禁忌,谈道德的信条与诗歌的快乐是冲突的。 看了第三篇,谈诗的音律,是我觉得玄妙又陌生的部分,也是一直逃避的部分,亦符合当代诗歌特色,至少,从前我也是只关注意象和意义的部分。该继续听竺家宁老师的课了!七四四,七四四,在行进与徘徊之间,顾盼生姿。 看了第四篇,谈肌理,对应texture,几乎就是你摸上去手感怎么样。字法和句法,是构成肌理或texture的关键。笔下要涩,摸着有筋。谈到氤氲与锤炼,谈到《红楼梦》,有中之有,应有尽有;谈到《水浒传》,无中之有,余味不尽。谈到给句子减脂,东坡成了反面教材。

  2020.06.28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七):从不同角度看诗歌

  诗歌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考量,声音,文字,韵律,题材,气魄等等。作者在本书中都有涉及。

  第一章如黄河之水气势汹汹,一上来就是火力全开,提纲挈领,抓起了最根源的创作理论问题。他名之为博弈,即写作时的灵感和技巧,前者为博,后者为弈,一种是赌徒型的奋进放任,一种是弈棋型的计算控制,一种是皓首穷经以匠心独具,一种是从心所欲以宛若天成。如《文心雕龙·总术》中所说:“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

  之后四章谈论了诗歌的滋味、声音语言、肌理、玄思四个层面。即诗歌韵与味上的追求,文字上的审美,文体结构上的质感,以及意味无穷的玄思境界。作者最拿手的是对诗歌进行细致的品评,因而声文、肌理二章最为精彩,真是抽丝剥茧,经过作者洗礼,所引之诗无不如美人出浴,焕发光彩。

  最后三章则分别为情色、乡愁、死亡,可以说原型分析,是更为具体的批评实践。这三章不是出于体例,而是基于作者个人的兴趣,纯粹发乎心得,在情色中陶醉,在乡愁中感怀,写得尤为兴致盎然。作者并没有用单独一章来分析诗歌的情感问题,有了这三章中,再强调情感已是多言。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八):读诗的八个夜晚

  读《诗的八堂课》的情景不难忘,地铁中、餐馆中、公园中、宿舍中……难忘的是我重读这本书的八个夜晚,一天重读一堂课,一天写下一节笔记,房间中、台灯下、纸笔旁、电脑前……开启诗歌的曼妙之旅。

博弈第一

  博是博彩,弈是下棋。任何创作都不能避免这个议题:灵感重要还是技艺重要?

  博弈的典型例子是李白和杜甫。你们常以为李白是典型的灵感型选手,但天才如他,除去斗酒诗百篇,也曾前后三拟《文选》,「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可见铁杵磨成针的传说,只要告诉我们灵感是如何炼成的。

  大时间也告诉我们,李白传人千载寥寥,杜甫学生不绝屡屡。省去仅依靠灵感之幻想罢,如果诗囊没有小纸条,你喝再多的酒,也不能吐出好诗来,踏踏实实向杜甫学习才是正事。

  正如艾特略在《批评的功能》说:「一个作家在创作中的一大部分劳动可能是批评活动;是筛滤,组合,构建,抹擦,校正,检验」。瓦雷里也在《诗学第一课》:「一部作品是长久用心的成果,它包含了大量的尝试、反复、删减和选择。」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九):本想短评,结果超字

  花了一晚上看完。是作者将自己给研究生开的一堂诗学课汇编成书。初读有些乏味于学院派的旁征博引和能长达十几页的名词解释,认真读下去,倒是发现了不少乐趣。

  1⃣️一共是八讲,第一讲博弈,是说诗的发生学。二、三、四讲滋味、声文、肌理则是从味觉、听觉、触觉谈诗的鉴赏论。五、六、七、八讲则是从玄思、情色、乡愁、死亡聊诗的主题。

  不同于往常多讲诗的意象、暗喻之类,从不同的角度讲诗歌,有挺多新鲜的感觉。

  2⃣️作者不愧是学院派,古诗词、现代诗、西方诗歌通通信手拈来,各种旁征博引,东西贯通。语言也极富文采。读起来还是很享受。但也是因为如此,有时候稍显啰嗦。

  3⃣️正如书中所说,创作者的任务是将有化为无,多化为少,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而评论家则是将少补为多,将创作者的留白通过自己的想象揭示出来。所以我不是很同意有些人说评论家对于作品画蛇添足。书中对诗的鉴赏在我看来很有裨益,将我这种半门外汉对诗的理解拉升了一个高度。

  4⃣️后四讲对几种诗的主题的讨论,选取的角度也很到位。讲哲学、情色、乡愁、死亡都很深入。尤其是乡愁那一讲,颇有些社会学的意味,讲到社会的变化,人类早已无家可归,诸神退去,神性消散,与最近的时事彼此映照。

  5⃣️最后是一点我个人的小趣味。全书引用了数首诗,只在一处选用了作者自己的诗作,可以说很克制了。想起大学时的某老师,每堂课都在用自己的稿件作为新闻报道赏析案例,也是很拉好感了。

  而且全书多次引用张枣的诗和话,看得出来作者对张枣青睐有加。有同好,就更拉好感啦。

  总的来说还是很推荐阅读。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十):小无相功不可入门

  江弱水是很多年前在三月三诗会的名单上见过的名字,知道是一名新诗人。仅仅作为诗人做鉴赏的工作,其实并不容易。讲诗超绝的顾随,自己写诗意思就不到。诗人艾略特发表文章,也只是解释一类诗是什么,却不是如何欣赏它。这种诗人和鉴赏家之间的身份,不容易把控。

  在后记里,作者说在备课时下足了功夫,准备各种材料。文章里看得出来,旁征博引,不像是信手拈来的。他也说明了每一章主题的意义:博弈,诗的产生;滋味等是鉴赏;玄思以下是主题。但最后到了乡愁与死亡两节,不仅是主题,也涉及了诗的意义。于是作者讲诗歌本身,自然也讲哲学、美学,汇于一炉。

  单从理论讲解的部分,由于底稿毕竟是讲稿,与顾随等相比就嫌啰嗦。旁征博引的讲法也容易变成大型引用现场。有人说他像顾随,但其实顾随讲诗如诗,读者从讲解中直接体会诗意;而这本书相对入门,讲便是讲,写作本身的意境不谈。

  江弱水这本书,理论上古典诗论和现代诗论融合,对象上古诗、外国诗、现代诗,无所不及,甚至还有歌词和史铁生的散文。功夫根底似乎超绝。但他毕竟是个诗人,不论什么理论和诗句,到了他这里一定会一以贯之,化为自身,它们本身一些细微的区别就被牺牲掉了。譬如“死亡”一节里讲陶渊明生死观,用《形赠影》说解决生死大问不过用酒而已,却忘了这篇不过是“形影神”三部曲的第一篇,并不能代表陶渊明哲学思考的结论。这就像以小无相功运使少林七十二绝技,倒也能用,细微之处却似是而非了。功夫不及,还容易如鸠摩智本末倒置。

  所以这本书适合的“入门”,也是引发兴趣。欲熟读哪一门诗派、哪一位诗人,还是要去读专著,去找正宗法门。可惜小无相功的稿子里,不太给正宗法门的索引路子。

  但这毕竟是难得的一本讲现代诗的诗论作品,江弱水也毕竟是一名现代诗人。所以他讲现代诗,一定会有张爱玲谈曹雪芹的心有戚戚。“即使不中,也不太远”,因为他讲出来的,也会是他的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