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八堂课》是一本由江弱水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一):最好的年代和最坏的年代
刘年在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我们正处于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但是没有人认真去感知这一点”。
刘年认为,之所以称现在的时代为黄金时代,是因为现代汉语经过了长时间的进化和打磨,我们每天的日常用语和我们诗歌的用词拟句,已经高度相似。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白话文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言文。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亲切、真诚和自然”地表达自己。
但是对于诗歌而言,我们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原因在于读者对于诗歌的审美还没有得到启蒙,我们读诗,尤其是现代诗,还像很多年前我们品红酒一样,牛饮而进,然后嚷嚷着“再来再来”。
我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说:
“题材不限,诗歌除外”
幸而读了江弱水老师的《诗的八堂课》,被启蒙之后,明白原来在诗歌这看似简单排列的句子之中,有这么多需要考究,推敲,和深思的地方,
从声母韵母,到平仄押韵,再到诗歌的骨骼,脉络,纹理和味道,甚至诗歌每行每句的字数,逗号的位置,全都大有学问。
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的创作环境,可以说比李白杜甫的年代更加艰苦卓绝。
他们没有了词牌,没有了句式的限制,于是就要自己去寻找贴切的结构,贴切的句式。
他们逐渐放弃了引经据典的抒情方式,于是就要自己去寻找恰当的词组和语句。
他们割舍了“以字表意”的书写方式,于是就要“以词表意”,同时还要做到简练和晓畅。
所以我们的年代是最好的年代,现代汉语大浪淘沙,必能筛选出我们这个年代的李白和杜甫。
同时,我们这个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读者对于诗歌的误解近乎偏执,诗歌在不断地被“边缘化”,诗人群体在不断地被“妖魔化”。没有读者的文学载体,即便是拥有再多的天才支撑,也早晚会有一天因为后继无人而走向没落。
最后附上书中的一句话:
“这是诗的秘响旁通,通向某一最私密,最体贴的角落,人被镇住,恍惚出神,对周遭的一切视而不见。”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二):诗的八堂课
诗的八堂课 江弱水
江弱水的书,算是普及性的读本,风格有点像闲情偶寄。博弈第一,是谈写作机制的,有赌博型的天才,诸如李白苏轼,也有下棋型理性精巧,工于格律用词的,比如杜甫,当然博弈相济的作品更多。味道第二,谈到中国人很喜欢用味道一次,味觉不同于视觉嗅觉,这是一种身体化的,神秘的,主观的感受。声文第三,说的是诗歌的音韵节奏和诗歌主旨的关系。细看是很有意思的,比如r这个音是最弱的一个音,柔软弱,都是r音;再比如ang,刚强都是ang音,读起来也是有股子力量。诗的节奏长短,旋律缓急,语词的音质音色都说明诗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肌理第四,说的是诗歌的触感,翁方纲最早提出,然而读的不是很明白,只是江弱水在解释老杜沉郁顿挫,引用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时候有点顿悟。玄思第五,诗可以思,进于道,但是玄学派不得其道,只是罕譬而喻,达不到妙合而凝。分析《毕加索画牛》时,江弱水谈及创作者是做减法,追求本质,多化为一;批评家是做加法,使骨肉复生,一化为多。情色第六,情色不同于色情,色情诉诸本能,情色却上升到了艺术。诗的情色有传统,《诗经》中的郑风卫风,《圣经》中的雅歌皆可证。莎士比亚从姓到名皆与性有关,诗句中有大量咸湿双关语。诗歌若没有情色,会很难沉醉于纯粹的现实中,因为最切近现实的就是肉身。诗人写情色,是实现他们的生命追求,文字而不是真实的身体。写诗是在重构她们的美。正如莎翁所言“一定要经过我的生花妙笔的书写,你的美才可能为后人所遐想,所揣摩,所追忆。”所以说,文字是有超越时空的能力的。乡愁第七,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与目前难于应付的个人状况达成的妥协。从字源上说,诗就是引领我们走向还乡之路,并最终让我们回家止歇,诗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诗的乡愁两千多年来基本不变,但是二十世纪,乡出了问题,愁也出了问题。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改写了我们的城市,也使乡村失血,乡土失色,原乡变成了一个落后和失败的符号,成了内心自卑的根源。二十世纪大量的政治难民经济移民和文化游民,挣扎在母文化与地文化之间,为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而焦虑。海德格尔式阐释:如今的时代,人已经被剥离了存在的基础,剥落了天真,失去了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分裂成不相关的碎片。人类根本上就无家可归。死亡第八,无论玄思还是乡愁,歇脚处无非都是死亡,形而上的玄思就是在练习死亡,人生不过是寄身客栈,从降生起就在走向归途。中国古典诗最富人间情怀,死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而能够感受悲哀的心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则是强壮的。,中国诗人用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死亡主题。对于死亡的关照需要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目光。死亡二十世纪尤重探讨死亡主题。生物学的发展将死亡放大。鲁迅的野草中透露他的生死观,对生峻急,对死通脱。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三):读诗的八个夜晚
读《诗的八堂课》的情景不难忘,地铁中、餐馆中、公园中、宿舍中……难忘的是我重读这本书的八个夜晚,一天重读一堂课,一天写下一节笔记,房间中、台灯下、纸笔旁、电脑前……开启诗歌的曼妙之旅。
博是博彩,弈是下棋。任何创作都不能避免这个议题:灵感重要还是技艺重要?
博弈的典型例子是李白和杜甫。你们常以为李白是典型的灵感型选手,但天才如他,除去斗酒诗百篇,也曾前后三拟《文选》,「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可见铁杵磨成针的传说,只要告诉我们灵感是如何炼成的。
大时间也告诉我们,李白传人千载寥寥,杜甫学生不绝屡屡。省去仅依靠灵感之幻想罢,如果诗囊没有小纸条,你喝再多的酒,也不能吐出好诗来,踏踏实实向杜甫学习才是正事。
正如艾特略在《批评的功能》说:「一个作家在创作中的一大部分劳动可能是批评活动;是筛滤,组合,构建,抹擦,校正,检验」。瓦雷里也在《诗学第一课》:「一部作品是长久用心的成果,它包含了大量的尝试、反复、删减和选择。」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四):向生的悸动,向死的表达
历史人物不做了,改研究一年中外诗歌。本是门外汉,从理解诗的美和趣角度说,这本书达到了,语言美,易理解,有所感,有所悟。1. 博弈,赌博与对弈,赌博赌的是天赋和悟性,对弈着于理性和对技艺执着;2. 滋味,诗也有节奏、旋律、形式和色彩,词和句也自有其质感,色香味俱全是也;3.声文,诗是语言的艺术,文字不是平面的,也是用声音来表达的,好的诗是环绕立体声;4. 肌理,常讲文章结构而忽视肌理质感,诗如物如人,有触感;5. 玄思,因为有了思考也才有了诗;6. 情色,性和欲是人之本性,情色不是色情,是人由内向外生发的艺术;7. 乡愁,乡愁是永恒的主题,乡愁也在不断变化,人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应许之地,寻找生存的安全感,却终不得;8. 死亡,死亡是一切的终点,只有认识死亡的面孔,才能感受生命的深度。最后一句写鲁迅,“他抄了生与死的底”,被震住了。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五):《诗的八堂课》笔记
例:柯勒律治《忽必烈汗》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诗人只是消极的容器,是试管,是核反应堆,让语言的各种元素在其中碰撞,化合成新的东西。
天才只需要一个深蓝的背景,就像飞鸟省略梯子。——匡国泰贺拉斯《诗艺》、布瓦洛《诗的艺术》,偏重理性,强调模仿,推崇清晰和谐的秩序。
所谓灵感,不过是相对渐悟而言的顿悟,是旬日艰难之后的刹那轻松。上帝无偿地增给我们第一句,而我们必须自己来写第二句。例:《包法利夫人》《洛丽塔》《恶之花》
未来是一阵冷颤从体内搜刮而过,翻倒的醋瓶渗透筋骨。厨师推门,看见黄昏像一个小女孩,正用舌尖四处摸找着灯的开关。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王国维: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
陈世骧《姿与gesture》
古代m声母的字,如盲昧茂密冥蒙渺茫梦霾暮灭,都与黑暗的意思有关。(发音时口唇闭合,郁卒之感)
卞之琳,张枣
构成肌理的关键,是字法和句法
奥尔巴赫《摹仿论》:荷马的世界是静止不动的,旧约的人物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史诗作者运用丰富修辞,而《圣经》作者多用短句)
例:朱朱《寄北》,卢卫平《分离》
里尔克:诗是经验。
艾略特: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内省的视角和独语的姿态,例《杜伊诺哀歌》,瓦雷里《海滨墓园》
英国17世纪玄学派:约翰多恩
艾略特: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
钱钟书《谈艺录》:举物即写心,非罕譬而喻,乃妙合而凝。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歌德:一个诗人需要整个哲学,但他必须将之排除在作品之外。例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归根结底,存在着两种哲学。其中的一种是接受生活与经验的全部不确定、神秘、疑问,以及半知识,并转而将这种经验运用于自身,以深化和强化自身的性质——转向想象和艺术。这就是莎士比亚和济慈的哲学。——杜威《艺术即经验》阿多诺:没有任何抒情诗的神力能够赞美这种物化的世界,使之重新变得有意义。
在去掉多余的过程中,恰恰让渡了更多的空间,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色情是肉欲,情色是肉感,以摇荡性灵为指归。
色情只诉诸本能,情色上升到了艺术。
色情只有身体一个维度,而情色引入了另一维度:心灵
爱欲的身体永远隔着语障的纱丽。真正原始的性爱,谁都没体验并书写过。
奥维德《变形记》 皮格马利翁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张枣:写作不是再现而是追寻现实,并要求替代现实。
对于语言,身体只是一块许诺之地,只是列举。
身体写作是一种写作政治,是对自己身体的权力进行宣谕,把身体当作对抗世界的根据地。
荷马《奥德赛》,卞之琳《尺八》,郑愁予《纤手》,宋炜《还乡记》
唯有游离,才能怀乡。——牟宗三
故乡:一种诗歌心理
现代的乡愁是对神话中的返乡无法实现的哀叹,对于有明确边界和价值观的魅惑世界消逝的哀叹。——博伊姆《怀旧的未来》德语诗歌的浪漫传统
现代是小说为王。小说是无神世界的史诗,属于半艺术,功能在描写现代世界的恶质无限性和超验家园的失去。
诗的精神是在世界黑夜中向着存在和语言突围,语言是向着黑夜和空无的祈祷与召唤。
苏格拉底:形而上学的玄思就是在练习死亡。
鲁迅《野草》
此生此世只不过是真理的一半,向着有限和封闭的日常视野展现;另一半真理则向死亡敞开。——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叶芝《1916年复活节》,奥登《悼叶芝》,保罗策兰,特朗斯特罗姆,里尔克,艾略特
波德莱尔《死尸》
我们的岸很低,死亡只要上涨两厘米,我就会被淹没。——特朗斯特罗姆海子《九月》,冯至 十四行诗
齐奥朗:死亡是接近巅峰时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