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4-20 20:0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精选10篇

  《诗的八堂课》是一本由江弱水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一):最好的年代和最坏的年代

  刘年在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我们正处于一个诗歌黄金时代,但是没有人认真感知这一点”。

  刘年认为,之所以称现在的时代为黄金时代,是因为现代汉语经过了长时间的进化和打磨,我们每天的日常用语和我们诗歌的用词拟句,已经高度相似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白话文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言文。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亲切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

  但是对于诗歌而言,我们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原因在于读者对于诗歌的审美还没有得到启蒙,我们读诗,尤其是现代诗,还像很多年前我们品红酒一样,牛饮而进,然后嚷嚷着“再来再来”。

  我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说:

  “诗歌是主观东西,你说好就好,你说不好就不好”

  “诗歌就是分行的散文故弄玄虚的东西”

  “诗人都是些写不了小说骗子,拿着几行诗装文化人”

  “题材不限,诗歌除外”

  原来的我虽然知道这些观点错误,却不知道如何反驳。

  幸而读了江弱水老师的《诗的八堂课》,被启蒙之后,明白原来在诗歌这看似简单排列的句子之中,有这么多需要考究,推敲,和深思的地方

  从声母韵母,到平仄押韵,再到诗歌的骨骼脉络纹理味道,甚至诗歌每行每句的字数,逗号的位置,全都大有学问

  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的创作环境,可以说比李白杜甫的年代更加艰苦卓绝

  他们没有了词牌,没有了句式的限制,于是就要自己去寻找贴切结构,贴切的句式。

  他们逐渐放弃引经据典的抒情方式,于是就要自己去寻找恰当的词组和语句

  他们割舍了“以字表意”的书写方式,于是就要“以词表意”,同时还要做到简练和晓畅。

  所以我们的年代是最好的年代,现代汉语大浪淘沙,必能筛选出我们这个年代的李白和杜甫。

  同时,我们这个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读者对于诗歌的误解近乎偏执,诗歌在不断地被“边缘化”,诗人群体在不断地被“妖魔化”。没有读者的文学载体,即便是拥有再多的天才支撑,也早晚会有一天因为后继无人而走向没落。

  最后附上书中的一句话

  “这是诗的秘响旁通,通向某一最私密,最体贴角落,人被镇住,恍惚出神,对周遭的一切视而不见。”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二):诗的八堂课

  诗的八堂课 江弱水

  江弱水的书,算是普及性的读本,风格有点像闲情偶寄。博弈第一,是谈写作机制的,有赌博型的天才,诸如李白苏轼,也有下棋型理性精巧,工于格律用词的,比如杜甫,当然博弈相济的作品更多。味道第二,谈到中国很喜欢用味道一次,味觉不同视觉嗅觉,这是一种身体化的,神秘的,主观的感受。声文第三,说的是诗歌的音韵节奏和诗歌主旨关系。细看是很有意思的,比如r这个音是最弱的一个音,柔软弱,都是r音;再比如ang,刚强都是ang音,读起来也是有股子力量。诗的节奏长短旋律缓急,语词的音质音色都说明诗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肌理第四,说的是诗歌的触感,翁方纲最早提出,然而读的不是很明白,只是江弱水在解释老杜沉郁顿挫,引用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时候有点顿悟。玄思第五,诗可以思,进于道,但是玄学派不得其道,只是罕譬而喻,达不到妙合而凝。分析《毕加索画牛》时,江弱水谈及创作者是做减法,追求本质,多化为一;批评家是做加法,使骨肉复生,一化为多。情色第六,情色不同于色情,色情诉诸本能,情色却上升到了艺术。诗的情色有传统,《诗经》中的郑风卫风,《圣经》中的雅歌皆可证。莎士比亚从姓到名皆与性有关诗句中有大量咸湿双关语。诗歌若没有情色,会很难沉醉于纯粹现实中,因为最切近现实的就是肉身。诗人写情色,是实现他们的生命追求,文字而不是真实的身体。写诗是在重构她们的美。正如莎翁所言“一定要经过我的生花妙笔的书写,你的美才可能后人遐想,所揣摩,所追忆。”所以说,文字是有超越时空能力的。乡愁第七,乡愁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忆,也是与目前难于应付的个人状况达成的妥协。从字源上说,诗就是引领我们走向还乡之路,并最终让我们回家止歇,诗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诗的乡愁两千多年来基本不变,但是二十世纪,乡出了问题,愁也出了问题。高速发展物质文明改写了我们的城市,也使乡村失血,乡土失色,原乡变成了一个落后失败符号,成了内心自卑根源。二十世纪大量的政治难民经济移民和文化游民,挣扎在母文化与地文化之间,为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焦虑。海德格尔式阐释:如今的时代,人已经被剥离了存在基础,剥落了天真失去了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分裂成不相关的碎片人类根本上就无家可归。死亡第八,无论玄思还是乡愁,歇脚处无非都是死亡,形而上的玄思就是在练习死亡,人生不过是寄身客栈,从降生起就在走向归途。中国古典诗最富人情怀,死不是一个突出主题。而能够感受悲哀的心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则是强壮的。,中国诗人用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死亡主题。对于死亡的关照需要来自另一个世界目光。死亡二十世纪尤重探讨死亡主题。生物学的发展将死亡放大。鲁迅的野草中透露他的生死观,对生峻急,对死通脱。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三):读诗的八个夜晚

  读《诗的八堂课》的情景难忘地铁中、餐馆中、公园中、宿舍中……难忘的是我重读这本书的八个夜晚,一天重读一堂课,一天写下一节笔记房间中、台灯下、纸笔旁、电脑前……开启诗歌的曼妙之旅。

博弈第一

  博是博彩,弈是下棋。任何创作都不能避免这个议题:灵感重要还是技艺重要?

  博弈的典型例子是李白和杜甫。你们常以为李白是典型的灵感型选手,但天才如他,除去斗酒诗百篇,也曾前后三拟《文选》,「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可见铁杵磨成针的传说,只要告诉我们灵感是如何炼成的。

  大时间也告诉我们,李白传人千载寥寥,杜甫学生不绝屡屡。省去仅依靠灵感之幻想罢,如果诗囊没有小纸条,你喝再多的酒,也不能吐出好诗来,踏踏实实向杜甫学习才是正事。

  正如艾特略在《批评的功能》说:「一个作家在创作中的一大部分劳动可能是批评活动;是筛滤,组合,构建,抹擦,校正,检验」。瓦雷里也在《诗学第一课》:「一部作品是长久用心成果,它包含了大量的尝试、反复、删减和选择。」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四):向生的悸动,向死的表达

  历史人物不做了,改研究一年中外诗歌。本是门外汉,从理解诗的美和趣角度说,这本书达到了,语言美,易理解,有所感,有所悟。1. 博弈,赌博与对弈,赌博赌的是天赋和悟性,对弈着于理性和对技艺执着;2. 滋味,诗也有节奏、旋律、形式和色彩,词和句也自有其质感,色香味俱全是也;3.声文,诗是语言的艺术,文字不是平面的,也是用声音来表达的,好的诗是环绕立体声;4. 肌理,常讲文章结构而忽视肌理质感,诗如物如人,有触感;5. 玄思,因为有了思考也才有了诗;6. 情色,性和欲是人之本性,情色不是色情,是人由内向外生发的艺术;7. 乡愁,乡愁是永恒的主题,乡愁也在不断变化,人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应许之地,寻找生存的安全感,却终不得;8. 死亡,死亡是一切的终点,只有认识死亡的面孔才能感受生命深度。最后一句写鲁迅,“他抄了生与死的底”,被震住了。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五):《诗的八堂课》笔记

  

1.博弈

西方文论讲诗的发生学:一派主灵感,一派主技艺。前者是博,后者是弈。

灵感派

柏拉图:若是没有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

  例:柯勒律治《忽必烈汗》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诗人只是消极容器,是试管,是核反应堆,让语言的各种元素在其中碰撞,化合成新的东西。

天才只需要一个深蓝的背景,就像飞鸟省略梯子。——匡国泰

技艺派

  贺拉斯《诗艺》、布瓦洛《诗的艺术》,偏重理性,强调模仿,推崇清晰和谐的秩序

  现代主义浪漫主义进行反拨,瓦雷里,艾略特……

  瓦雷里:灵感是一个美丽误会

所谓灵感,不过是相对渐悟而言的顿悟,是旬日艰难之后的刹那轻松上帝无偿地增给我们第一句,而我们必须自己来写第二句。

2.滋味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来自名字标签颜色质地以及呈现方式——查尔斯·斯彭斯

  味觉经验有一特点,即它往往呼应勾连着我们的过去。

  味觉通向性爱经验。例:罗兰巴特,村上龙《孤独美食家》

只有热爱诗歌的人在精神上是松弛而不负责任的。每次读一首诗,你都会感到一切都是被允许的。诗歌虽然神圣,本质上却是一种不敬神的亢奋。——齐奥朗《眼泪与圣徒》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而抒情总是有欲望书写的意味

从人类祖先偷食禁果的那一刻开始食物知识与享乐便在文学创作中混杂在一起了。

  例:《包法利夫人》《洛丽塔》《恶之花》

  例:张枣《厨师》VS艾略特《普鲁弗洛克情歌

未来是一阵冷颤从体内搜刮而过,翻倒的醋瓶渗透筋骨。厨师推门,看见黄昏像一个小女孩,正用舌尖四处摸找着灯的开关。

3.声文

  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王国维: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

  陈世骧《姿与gesture》

  古代m声母的字,如盲昧茂密冥蒙渺茫梦霾暮灭,都与黑暗意思有关。(发音时口唇闭合,郁卒之感)

  卞之琳,张枣

  文言诗词的语义单位是字,现代汉语的是词

4.肌理

  构成肌理的关键,是字法和句法

  奥尔巴赫《摹仿论》:荷马的世界是静止不动的,旧约的人物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史诗作者运用丰富修辞,而《圣经》作者多用短句)

  例:朱朱《寄北》,卢卫平《分离》

5.玄思

  现代诗是一种情感机智,感受与冥想综合

  里尔克:诗是经验。

  艾略特: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内省的视角和独语的姿态,例《杜伊诺哀歌》,瓦雷里《海滨墓园》

  英国17世纪玄学派:约翰多恩

  艾略特: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

  钱钟书《谈艺录》:举物即写心,非罕譬而喻,乃妙合而凝。

  卞之琳《距离组织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歌德:一个诗人需要整个哲学,但他必须将之排除在作品之外。例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归根结底,存在着两种哲学。其中的一种是接受生活与经验的全部不确定、神秘、疑问,以及半知识,并转而将这种经验运用于自身,以深化和强化自身的性质——转向想象和艺术。这就是莎士比亚和济慈的哲学。——杜威《艺术即经验》

  阿多诺:没有任何抒情诗的神力能够赞美这种物化的世界,使之重新变得有意义

  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欧阳江河《毕加索画牛》

  在去掉多余过程中,恰恰让渡了更多的空间,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6.情色

  色情是肉欲,情色是肉感,以摇荡性灵为指归。

  色情只诉诸本能,情色上升到了艺术。

  情色:一种感性性感的感性。

  色情只有身体一个维度,而情色引入了另一维度:心灵

  爱欲的身体永远隔着语障的纱丽。真正原始的性爱,谁都没体验并书写过。

  修辞是一架欲望的机器,文学快感是唯一真实的快感。

  奥维德《变形记》 皮格马利翁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张枣:写作不是再现而是追寻现实,并要求替代现实。

  对于语言,身体只是一块许诺之地,只是列举。

  身体写作是一种写作政治,是对自己身体的权力进行宣谕,把身体当作对抗世界的根据地。

7.乡愁

诗人的天职是返乡。唯通过返乡,故乡作为达乎本源的切近国度而得到准备。——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荷马《奥德赛》,卞之琳《尺八》,郑愁予《纤手》,宋炜《还乡记》

  唯有游离,才能怀乡。——牟宗三

  故乡:一种诗歌心理

  20世纪流亡知识分子群体:纳博科夫,布罗茨基,茨维塔耶娃

现代的乡愁是对神话中的返乡无法实现的哀叹,对于有明确边界价值观的魅惑世界消逝的哀叹。——博伊姆《怀旧的未来》

  德语诗歌的浪漫传统

  波德莱尔:现代生活的美和英雄气概都市诗人

  现代是小说为王。小说是无神世界的史诗,属于半艺术,功能在描写现代世界的恶质无限性和超验家园失去

  诗的精神是在世界黑夜中向着存在和语言突围,语言是向着黑夜和空无的祈祷与召唤。

8.死亡

  苏格拉底:形而上学的玄思就是在练习死亡。

  鲁迅《野草》

此生此世只不过是真理的一半,向着有限和封闭的日常视野展现;另一半真理则向死亡敞开。——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

  叶芝《1916年复活节》,奥登《悼叶芝》,保罗策兰,特朗斯特罗姆,里尔克,艾略特

  波德莱尔《死尸》

我们的岸很低,死亡只要上涨两厘米,我就会被淹没。——特朗斯特罗姆

  海子《九月》,冯至 十四行诗

  齐奥朗:死亡是接近巅峰时刻的生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诗的八堂课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