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是一本由[日] 盛田昭夫 / [日] 下村满子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制造》读后感(一):思维方式是不可复制
书从盛田昭夫自己的童年背景到创立索尼之初,都能看出大家族在为人处世,思维方式,生活理念态度的不同,这也为盛天先生未来的成功有着不可或缺的因素。进而说到索尼的企业文化,重研发,日本人的钻的那股劲也在索尼文化上有所体现,重实用,对日本消费品的文化展示的很直观。比较认同的理念是工业发展是国家实力的体现,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将制造业空心化,日本能做到,中国一样也可以
《日本制造》读后感(二):经营之圣
一般我是不会买纸质书的,除非这种传记性具有收藏价值的。这本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贵的,因为在罗老师的推动下,才刚刚出版。前面部分讲了盛田昭夫先生如何从战后开始创业到把东西卖到世界各地。后半部分讲了自己对经营的一些看法,以及,对,日美贸易以及国际贸易的,经历和态度。后半部分感觉对个人来说用处不大,但是可以了解很多关于,世界局势,还有很多政治的这种信息。
我最喜欢前面的部分。其实索尼和苹果比较像,都很重视产品,设计,以及,科技。甚至在苹果店之前,索尼就已经,开了自己的专卖店。乔布斯以前也见过盛田昭夫先生,像sony学了很多东西。
《日本制造》读后感(三):《日本制造:盛田昭夫的日式经营学》——盛田昭夫、下村满子
盛田昭夫是Sony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被称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其他三位包括松下幸之助、本田中一郎、稻盛和夫),其创业经历颇为坎坷,对创业和经营管理很有启发。 盛田昭夫可以说是个富二代,并且作为长子的他本应该继承家族企业(日本奉行长子继承制和以成败论英雄),但他在认识井森大后依然决定要自己创业。至此,两个人就一起创立了东京通信工业,主营产品是录音磁带和晶体管收音机,最后还发明了广泛流传的Walkman。1958年,为走向国际化,正式更名为索尼株式会社,并在东京交易所上市。 盛田昭夫作为一个传统日本商人,在带领索尼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几点品质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1)坚持品牌,绝不代工;(2)融入欧美市场,不做旁观者;(3)融入欧美文化,广泛交友。正因为盛田昭夫的杰出表现,以后带领索尼在1961年在美国成功上市。 在索尼进军欧美市场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跟欧美企业进行竞争和比较,两者最大的区别有两个:一是日本企业家坚信渐进式的创新,而欧美企业家崇尚颠覆式创新;二是日本企业家更坚信长久的信赖关系,而欧美企业家崇尚法律的契约关系。
《日本制造》读后感(四):绿伞制造
看到这本书时,正在为绿伞的发展忧心重重。期望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出路。借鉴盛田昭夫的经营理念,得到如下感想与思路。(1)以索尼中途放弃高清等离子电视研发为借鉴,目前绿伞应该果断中断研发车载净化器,这是基于它的便利性与市场前景,空调滤芯可以更加高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而对于绿伞应该制造什么产品?是接下来要思考和解决的。(2)对于公司发展或者个人发展而言,目标导向项目驱动对调动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目前从事的教育行业具有指导性。(3)对于公司而言,研发与市场始终是企业的核心命脉。
当然要把一本书上所有的经营之道进行照搬肯定会失败。时代不同,行业不同,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也不同,能学习的只有如何在逆境中学会生存,如何面对诸如一些管理的共性问题的处理。期望绿伞能绝处逢生,我们不要放弃。
《日本制造》读后感(五):盛田昭夫的个人魅力!
开始讲第二次世界大战,让读者身临其境。 二三章讲了企业发展史 面对消费者和电子器件的发展道路 虽然看不来懂 但让我对硬件产生了兴趣 第四章讲了盛田先生经营秘诀 日本企业像个大家庭。 技术开发 营销 企划都很重要 技术开发、产品企划、市场营销 意见冲突的重要性 后面又讲了 研发和商业 只知道研发不行,要有商业价值 又讲了很多日美文化差异,企业管理的差异 对待员工的差异 律师的差异 最后两章 讲的 宏观经济学 世界贸易 都不太懂 虚拟经济如何影响实体经济 盛田的个人魅力 格局 大佬思维 谈判 思维: 恕我直言,如果您和我之间完全没有意见分歧,对每个问题都看法一致,我俩就没必要在同一个公司领薪水,两个人中,只要留一个就行了。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迈向正规,不正是因为我们意见不同吗? 不喜欢: 文章太啰嗦了 写了太多的政治相关的交流 政治相关的太难读了而且还不是很感兴趣 没有写还有马上到经济泡沫和索尼衰落 让我震惊的是 书中讲的七八十年代的日本, 现在的中国就像情景再现一样!
经过三天的泛读
电子器件和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不太懂!
以后提高再看吧!!
《日本制造》读后感(六):自传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最近好多人讨论阶级固化,我不是很有感觉,因为阶级不固化我也上不去。
那么固化是好还是不好呢?不知道,关键是大家都想往上走,不想往下,那是不可能的。之前流传很广的贾行家的一篇文章很说明问题,从上往下走的时候人有很大怨气,哪怕是因为运气或者是剥削别人得来的上(没有不剥削的上层)。所谓由奢入俭难,因为如果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有钱有多快乐。我就是,对上层的生活缺乏想象,所以也没有特别不快乐。
盛田昭夫很厉害,可以说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好了,身边大喊索尼大法好的人不少。从这本自传里,有看到他善于思考,勤劳,有远见。但是这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没有人可以说明白。但是从他的成长中可以看到,他父母的生活,他叔叔的海外经历,他的老师都对他影响很大。这就是物质带来的精神财富,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对信息的处理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
那么他有各种各样的获知信息的方法,在现在会成功吗?不知道,因为你靠研究过去的成功来展望现在的生活是有病的。我前几年还看到称赞诺基亚的呢。因为重要的是人的判断力,我特别不喜欢听中年中层男女讲人生道理,因为他们的智慧并不比我多多少,没有教育意义。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只是为天才的产生提供分母。天才,不分阶层,不分职业,对社会的进步影响巨大,一将功成万骨枯。
《日本制造》读后感(七):我眼中的盛田绍夫
第一章主要说了三点,1.盛田绍夫家世代富贵,而他偏偏又是一个努力勤奋的富二代,归功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家族文化非常超前,现在来看也是很棒的。 2.盛田绍夫从学渣逆袭考入了重点高中后又进入大阪帝国大学,师从浅田教授,参加海军培训生,但是继续学习物理学,那个年代的日本战争不断,反而更激起了他潜心研究的欲望。3.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各地遭受的损失惨重,横滨,神户,东京等地有一半的人因为美军轰炸而无家可归,天皇在广播里宣布了投降声明,战争结束,盛田绍夫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三点给我的启示是,一个家庭确实是有自己的文化的,对孩子的成长包括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盛田的祖父说,如果一个人不勤奋主动学习,那么花多少钱教育都是无用的,只有一个只要花钱就会奏效的教育方法,那就是旅行。其次,只要一个人的三观是正的,有理想,有抱负,即使在越艰苦的环境下越能凸显出来,战争年代的人很多时候命运并不由自己主宰,前面的路也由不得自己选择,但是要相信上天会优秀的自己最好的安排,这其中,最好能遇到一个贵人,一个赏识你,愿意为你指路的人,当然如果你好吃懒做,整天无所事事,平平庸庸,鬼才会赏识你。最后,虽然战争对日本的打击巨大,但是从盛田绍夫的口中并没有听出任何对美方的偏见,他作为一个信奉科学的人,更加客观实事求是,幸运的是,天皇宣布了战争结束,这使得他们这样思想先进的年轻人,不会被迫切腹自尽,以死谢罪,而盛田绍夫在书中也大胆承认了自己并不想这样,令人钦佩。
《日本制造》读后感(八):Sonus and Sonny
得到听书:
第一,索尼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深入骨髓的创新基因,这种创新基因来自于井深大和盛田昭夫这两位极具创造力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对电子设备和录音器材极为着迷,放着家族企业不继承,非要自己创业。索尼就是靠磁带录音机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又不断推出 Walkman 随身听等划时代的产品,成为当之无愧的业界领头羊。
第二,索尼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二,是极为超前的国际化视野。索尼在创立之初就决心成为全球性品牌。为此他们将公司名字改为了全英文字母组合,并坚决拒绝了贴牌生产的大订单。索尼先在美国设立了子公司,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投资建厂,并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日本公司。接着,索尼又把在美国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欧洲各国及全球其他地区,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第三,作为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日企,索尼是怎样克服日美文化差异的?日美文化有许多显著差异,比如对“契约精神”的不同理解,企业与员工相互忠诚度的不同,以及表达不同意见的方式等等。索尼的成功经验表明,价值观和立场的差异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日本人不能畏手畏脚、回避冲突,而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才能够最大程度争取到美国人的理解。
最后,不得不指出,索尼作为日企的骄傲,在进入21世纪后陷入危机,连年巨亏。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大企业病,而这个征兆早在盛田昭夫写作本书时就已经察觉。对此盛田昭夫并没有避讳,他在书中说,索尼过于复杂的组织结构让部门之间围墙高筑,重复研发、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突出。正是盛田昭夫的坦诚,让我们读到一段真实的索尼发展史,这对我们无论是学习索尼成功的经验、还是吸取它的教训,都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制造》读后感(九):站在巨人的高度去思考
《日本制造》这本书,是索尼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自传体形式的商业战略论, 读完之后确实受益匪浅。这本书基本上跟大家分享了索尼企业的成功之道,从内容上说主要围绕三大方面来阐述,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总结出索尼的经营策略以及成功秘籍。
企业成功的核心要素,就是思想。 索尼提倡让消费者获得幸福感,也就是时常作换位思考,即企业高管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去思考,实际上这种思想并不单纯是为顾客着想,而是假如自己是购买者,如何能建立自己的内心需求,让消费者真正获得应有的幸福感。
包括在技术开发、产品企划和市场营销三个环节,都拿出独具特色的东西,吸引到消费者,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近而获得商业利益。索尼最开始的创业阶段,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感知还是模糊的,但随着三个环节都发挥出创造力,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就水到渠成。
再牛的企业,也需要创新,如果索尼成功之后,单纯吃老本,也不会活得这样滋润。对新点子和新创意的灵活运用,补充新鲜血液,让企业年轻化,保持时尚的元素,才让企业不断进步。
当然,在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必须要有足够的忍耐力和理解力。任何企业索要面对的,不只是同行竞争对手的市场较力,还跟瞬息万变的顾客需求息息相关。当你没有吸取到新的时尚元素时,你可能会出现暂时的思维落后,但只要忍耐过后,挺过去了,困难迎刃而解。
经营企业难免会遇到竞争,遇到竞争就要考虑如何去面对,就要求你必须学会站在巨人的高度去思考,不能计较暂时的得失,而是需要通盘考虑全局和长远发展。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以人为本”,创新的经营理念,无疑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命脉。
文/阿晨
《日本制造》读后感(十):产品精益化,鼓励一线员工发出声音
关键点:索尼公司的前世今生、日式管理
复述知识
1. 说到商业,少不了“抓好产品,看好市场”。(多少创业者做不到)
2. 索尼国际化经验一:拒绝做代工工厂,坚持创造自主品牌。(就是要做自己的品牌产品,不帮别人做)
3. 经验二:如果合作伙伴对公司未来发展有害无益,不惜赔钱也要果断停止合作。
4. 经验三:广交朋友(针对很多日本人不怎么跟欧美人交流的状况)
5. 日本人不怎么提倡创新,而是提倡改进,喜欢慢慢完善。
6. 日本地理上的资源匮乏和生存环境恶劣给了日本人一些“好处”——非常节俭、生产的产品要求“小而美”,节省空间。
7. 美国人崇尚法律,什么问题都希望用法律来解决。而日本人不这么认为,他们更相信长久的信任,而不是法律的约束。所以日本是个高诚信的社会。
8. 日本所谓的“信任”是有“权力”的——员工如果发现问题允许终止生产线,把问题及早处理,更能提高效率,这是对员工的信任。
9. “信任”也是有“成本”的——选了一个供货商就不轻易更换,哪怕别的供货商更便宜。这是对供货商的信任。
10. 日本的文化,允许任何人提出自己的创意或提案。哪怕是扫地的大妈或是八十多岁老员工,只要创意真的有用并被采用,有奖励。
11. 日本人有一个“本性”——难以真正融入他国的圈子生活。哪怕某个日本高管看起来挺随和,喝酒唱歌,无所不谈,但他们骨子里还是“日本人”,难以真正融入我们的环境。
由此得到
1. 对于中国创业者来说,抓好产品,看好市场,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利益,产品精益化,允许和包容任何人发出的声音(特别是一线员工)就挺好。
2. 作为个人,在家里可以深思沉静,出来“混”可以广交好友(尤其是“值得”交的朋友)也挺好。